只有树立纵深而宽广的大历史观,才能真正看清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趋势,才能更好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大历史观视野来研究苏区史,从长时段、整体史和世界历史的国际视野研究苏区史,是推进苏区史研究进一步深化拓展的重要途径。
丨长时段与苏区史研究
长时段理论主张把历史事件放到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段中来考察,探究其发生的原因,揭示其发展规律、把握其历史地位和影响。长时段理论对苏区史研究提供了三点重要的理论借鉴。
拉长苏区史研究时段。既要研究苏区时期的苏区史,也要研究苏区成立之前以及此后历史时期的苏区历史,从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探究苏区历史发展的起源和走向。聚焦这一角度可以看到,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受尽屈辱。如何才能摆脱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进行了各种探索,但是各种救国方案都失败了。“走俄国革命的路”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苏维埃政权是俄国十月革命建立工农兵民主政权、由工农兵代表大会掌握最高权力的政权体制。苏区革命及其选择的苏维埃社会制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中国大地上得到发展。将苏区史放置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中去考察,可以发现,苏维埃革命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中国唯一能够走向胜利的道路。它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潮流,汇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长河,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大历史观探索苏维埃革命的起源和来路。中国苏维埃革命从哪里来?为什么中国苏维埃运动中心区域在江西?对类似问题的研究,至今讨论较多的是短时段的问题,如共产国际的帮助、革命者的动员、农民生存境遇、土地占有情况等,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研究的课题。遗憾的是,很少有人从长时段视角、从中国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其在近代演进的视角,来论述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兴起、发展的历史逻辑。长时段理论认为,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由“历史的潜流”“历史的河床”在起作用。例如,苏区革命前夕,江西成为苏维埃运动中心区域所具备的许多革命条件,如江西没有本省防军、江西土客矛盾尖锐、江西农民中蕴藏着巨大革命潜力等,都是明清以来江西地域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在近代各种因素的冲击之下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以大历史观把握苏区历史的特征与走向。中国苏维埃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也是人民军队创建阶段、革命道路开辟阶段、革命理论形成阶段、红色精神锤炼阶段、全国执政预演阶段、共和国奠基阶段等等。党在苏维埃革命中的许多创制,对其后的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从长时段视角,延长苏区史研究的时间,融通历史与现实,对于借鉴经验、汲取力量,做好当前原苏区地区的振兴、发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丨整体史观与苏区史研究
整体史观主张站在全局的视角,探求苏区和非苏区之间、各苏区之间、苏区社会内部各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从而形成对苏区历史的总体认识,避免和克服苏区史研究的“碎片化”。整体史观要求苏区史研究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以全局的、总体的观点综合考察苏区的历史。苏区时期存在不同的力量:如中共领导的革命力量、妄图消灭苏区的国民党势力、苏区和国统区的广大民众等。整体史视野下的苏区史研究就是要从整体上研究各种力量及其相互关系。近些年来,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很好的思路,如“跳出苏区看苏区”“会通民国史研究”“他者的视野”等,这些都有利于拓宽苏区研究的视域。整体史视野下的苏区史研究要求将苏区置于整个中国史研究构架中,建立苏区史的时空坐标,从中国整体史的角度观照与研究苏区史。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看到,在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在苏区的时空坐标范围内,中国共产党人用信仰、鲜血和生命写就了一段“中国红色历史弧线”,汇聚成共和国永不淡化的红色底蕴,打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扎实基石。应该说,多年的个案史、专题史、区域史研究,取得了巨大成绩,已经到了对整体苏区史和苏区史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的时候。苏区整体史不是苏区个案史、专题史、区域史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将视线铺向全域范围,并揭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我们期待从总体上把握各方关系,观照全局的中国苏区总体史研究成果出现。
其次,要在宏观视野的统领下进行精细的微观研究。苏区整体史研究关键是要避免苏区史研究的“碎片化”,要在“深挖”“创新”的同时,重视从“宏大叙事”的角度解读苏区历史。不仅要研究各个苏区本身的历史,还要观照“六大苏区”“十三块革命根据地”等,从全国整体视野考察各个苏区,力求建立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密切联系。大历史观和整体史观探求的是普遍原则,提炼的是适应纷繁历史现象的一般理论。苏区时期是中国社会制度开始发生根本性转换的时期,是中国历史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重要节点,这是苏区历史发展的主流。如果只看到一些小细节,而看不到历史发展的大潮,苏区史研究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历史发展的走向从来都是由历史的主流所决定的。当然,苏区的历史发展有高潮、也有低潮,曲折失误在所难免。对于苏区某些时期的挫折与失误不能回避,但也不能夸大,必须实事求是。从宏观视野看,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苏区时代的艰苦奋斗,才使中华民族顺利由国内土地革命转向全民族抗战,并取得了伟大胜利,从而加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再次,要多学科研究交叉融合。苏区史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丰富内涵,只有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才能从整体史的视角科学解读苏区史。一方面,这要求从事苏区史研究的学者们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更多学科的学者参与苏区史研究,在深入的专题史、区域史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对苏区史的总体认识。借鉴新兴学科的研究理论与方法,是今后深化苏区史研究的重要突破方向。比如新文化史、历史人类学、政治传播学、概念史学等,关键是要融通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自成体系的苏区史研究理论与方法,这有待于不同学科学者的共同努力。需要强调的是,苏区史是一门具有鲜明党性的历史学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牢牢站稳党和人民立场,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宏观视野研究苏区历史。当然,“史学”毕竟是“苏区史学”的本质学科属性。因此,苏区史研究在坚持党性的同时,还必须坚持实证研究取向,坚持专业性和学术性标准。
丨国际视野与苏区史研究
大历史观不仅体现为长时段、整体史,还表现为宽广的国际视野,即把中国苏区史置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世界文明发展史中加以比较和考察。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视角下研究苏区史。苏维埃从苏俄传入,当时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国的苏维埃运动得到了共产国际、苏联共产党和各国共产党的支持。从国际共产主义视野看中国苏维埃运动,或从中国苏维埃运动视角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尤其是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各国共产党的联系和互动,是很有意义的研究视角。20世纪上半叶,在战争与革命交织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苏区后期世界法西斯势力崛起,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迫切诉求。当时中国的发展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国民党投靠英美,中国将继续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另一种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结成强大的反帝统一战线,以推翻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建立独立自由的苏维埃中国。中国共产党坚定地站在苏联一边,积极倡导和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既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也使中华民族改变了自己的历史命运,走上了康庄大道。
在人类文明史或世界发展史的视野下解读苏区史。当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苏维埃运动蓬勃发展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干什么?其他国家情况怎样?世界各国的变动与中国苏维埃运动有何联系?这些都是目前研究比较薄弱的环节。中国的苏维埃道路,总体上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路,可与同时期其他国家道路选择、发展成效等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在世界文明发展、制度多样性演进的比较中解读苏区历史。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兴起及其开辟的成功道路,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生根、成长,并取得辉煌成就,展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美好前景。
客观地说,从国际视野研究苏区史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后有待从三个方面强化这方面的研究:首先,加强对国外关于中国苏区史研究的关注。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都有学者在从事中国苏区史研究,我们并不太了解他们的观点、研究理论与资料情况,这不利于中国苏区研究与国际对话、交流,不利于提升我国苏区史研究的话语权。其次,外文资料有待进一步发掘。目前除俄文资料外,其他国家关于中国苏区史的资料我们利用得还很少。其实在美国、英国、日本及其他国家,关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资料,包括报刊资料、档案资料、私人著述等都很丰富,值得花力量去挖掘整理。再次,有些重要研究领域还存在学术空白,如中国苏维埃运动兴起的国际背景、中国苏维埃运动期间各国共产党的动向、各国政府对中国苏维埃运动的态度、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国际传播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在国际视野下,在批判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夯实苏区史研究的理论基础,掌握更加全面的史料,积极进行国际对话交流,才能形成有国际影响的关于中国苏区史研究的原创性成果。
【作者】万振凡,系江西师范大学教授、《苏区研究》杂志主编; 卢飞龙,系江西师范大学讲师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只有树立纵深而宽广的大历史观,才能真正看清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趋势,才能更好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大历史观视野来研究苏区史,从长时段、整体史和世界历史的国际视野研究苏区史,是推进苏区史研究进一步深化拓展的重要途径。
丨长时段与苏区史研究
长时段理论主张把历史事件放到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段中来考察,探究其发生的原因,揭示其发展规律、把握其历史地位和影响。长时段理论对苏区史研究提供了三点重要的理论借鉴。
拉长苏区史研究时段。既要研究苏区时期的苏区史,也要研究苏区成立之前以及此后历史时期的苏区历史,从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探究苏区历史发展的起源和走向。聚焦这一角度可以看到,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受尽屈辱。如何才能摆脱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进行了各种探索,但是各种救国方案都失败了。“走俄国革命的路”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苏维埃政权是俄国十月革命建立工农兵民主政权、由工农兵代表大会掌握最高权力的政权体制。苏区革命及其选择的苏维埃社会制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中国大地上得到发展。将苏区史放置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中去考察,可以发现,苏维埃革命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中国唯一能够走向胜利的道路。它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潮流,汇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长河,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大历史观探索苏维埃革命的起源和来路。中国苏维埃革命从哪里来?为什么中国苏维埃运动中心区域在江西?对类似问题的研究,至今讨论较多的是短时段的问题,如共产国际的帮助、革命者的动员、农民生存境遇、土地占有情况等,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研究的课题。遗憾的是,很少有人从长时段视角、从中国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其在近代演进的视角,来论述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兴起、发展的历史逻辑。长时段理论认为,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由“历史的潜流”“历史的河床”在起作用。例如,苏区革命前夕,江西成为苏维埃运动中心区域所具备的许多革命条件,如江西没有本省防军、江西土客矛盾尖锐、江西农民中蕴藏着巨大革命潜力等,都是明清以来江西地域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在近代各种因素的冲击之下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以大历史观把握苏区历史的特征与走向。中国苏维埃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也是人民军队创建阶段、革命道路开辟阶段、革命理论形成阶段、红色精神锤炼阶段、全国执政预演阶段、共和国奠基阶段等等。党在苏维埃革命中的许多创制,对其后的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从长时段视角,延长苏区史研究的时间,融通历史与现实,对于借鉴经验、汲取力量,做好当前原苏区地区的振兴、发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丨整体史观与苏区史研究
整体史观主张站在全局的视角,探求苏区和非苏区之间、各苏区之间、苏区社会内部各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从而形成对苏区历史的总体认识,避免和克服苏区史研究的“碎片化”。整体史观要求苏区史研究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以全局的、总体的观点综合考察苏区的历史。苏区时期存在不同的力量:如中共领导的革命力量、妄图消灭苏区的国民党势力、苏区和国统区的广大民众等。整体史视野下的苏区史研究就是要从整体上研究各种力量及其相互关系。近些年来,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很好的思路,如“跳出苏区看苏区”“会通民国史研究”“他者的视野”等,这些都有利于拓宽苏区研究的视域。整体史视野下的苏区史研究要求将苏区置于整个中国史研究构架中,建立苏区史的时空坐标,从中国整体史的角度观照与研究苏区史。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看到,在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在苏区的时空坐标范围内,中国共产党人用信仰、鲜血和生命写就了一段“中国红色历史弧线”,汇聚成共和国永不淡化的红色底蕴,打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扎实基石。应该说,多年的个案史、专题史、区域史研究,取得了巨大成绩,已经到了对整体苏区史和苏区史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的时候。苏区整体史不是苏区个案史、专题史、区域史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将视线铺向全域范围,并揭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我们期待从总体上把握各方关系,观照全局的中国苏区总体史研究成果出现。
其次,要在宏观视野的统领下进行精细的微观研究。苏区整体史研究关键是要避免苏区史研究的“碎片化”,要在“深挖”“创新”的同时,重视从“宏大叙事”的角度解读苏区历史。不仅要研究各个苏区本身的历史,还要观照“六大苏区”“十三块革命根据地”等,从全国整体视野考察各个苏区,力求建立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密切联系。大历史观和整体史观探求的是普遍原则,提炼的是适应纷繁历史现象的一般理论。苏区时期是中国社会制度开始发生根本性转换的时期,是中国历史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重要节点,这是苏区历史发展的主流。如果只看到一些小细节,而看不到历史发展的大潮,苏区史研究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历史发展的走向从来都是由历史的主流所决定的。当然,苏区的历史发展有高潮、也有低潮,曲折失误在所难免。对于苏区某些时期的挫折与失误不能回避,但也不能夸大,必须实事求是。从宏观视野看,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苏区时代的艰苦奋斗,才使中华民族顺利由国内土地革命转向全民族抗战,并取得了伟大胜利,从而加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再次,要多学科研究交叉融合。苏区史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丰富内涵,只有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才能从整体史的视角科学解读苏区史。一方面,这要求从事苏区史研究的学者们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更多学科的学者参与苏区史研究,在深入的专题史、区域史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对苏区史的总体认识。借鉴新兴学科的研究理论与方法,是今后深化苏区史研究的重要突破方向。比如新文化史、历史人类学、政治传播学、概念史学等,关键是要融通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自成体系的苏区史研究理论与方法,这有待于不同学科学者的共同努力。需要强调的是,苏区史是一门具有鲜明党性的历史学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牢牢站稳党和人民立场,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宏观视野研究苏区历史。当然,“史学”毕竟是“苏区史学”的本质学科属性。因此,苏区史研究在坚持党性的同时,还必须坚持实证研究取向,坚持专业性和学术性标准。
丨国际视野与苏区史研究
大历史观不仅体现为长时段、整体史,还表现为宽广的国际视野,即把中国苏区史置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世界文明发展史中加以比较和考察。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视角下研究苏区史。苏维埃从苏俄传入,当时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国的苏维埃运动得到了共产国际、苏联共产党和各国共产党的支持。从国际共产主义视野看中国苏维埃运动,或从中国苏维埃运动视角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尤其是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各国共产党的联系和互动,是很有意义的研究视角。20世纪上半叶,在战争与革命交织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苏区后期世界法西斯势力崛起,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迫切诉求。当时中国的发展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国民党投靠英美,中国将继续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另一种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结成强大的反帝统一战线,以推翻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建立独立自由的苏维埃中国。中国共产党坚定地站在苏联一边,积极倡导和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既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也使中华民族改变了自己的历史命运,走上了康庄大道。
在人类文明史或世界发展史的视野下解读苏区史。当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苏维埃运动蓬勃发展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干什么?其他国家情况怎样?世界各国的变动与中国苏维埃运动有何联系?这些都是目前研究比较薄弱的环节。中国的苏维埃道路,总体上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路,可与同时期其他国家道路选择、发展成效等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在世界文明发展、制度多样性演进的比较中解读苏区历史。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兴起及其开辟的成功道路,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生根、成长,并取得辉煌成就,展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美好前景。
客观地说,从国际视野研究苏区史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后有待从三个方面强化这方面的研究:首先,加强对国外关于中国苏区史研究的关注。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都有学者在从事中国苏区史研究,我们并不太了解他们的观点、研究理论与资料情况,这不利于中国苏区研究与国际对话、交流,不利于提升我国苏区史研究的话语权。其次,外文资料有待进一步发掘。目前除俄文资料外,其他国家关于中国苏区史的资料我们利用得还很少。其实在美国、英国、日本及其他国家,关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资料,包括报刊资料、档案资料、私人著述等都很丰富,值得花力量去挖掘整理。再次,有些重要研究领域还存在学术空白,如中国苏维埃运动兴起的国际背景、中国苏维埃运动期间各国共产党的动向、各国政府对中国苏维埃运动的态度、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国际传播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在国际视野下,在批判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夯实苏区史研究的理论基础,掌握更加全面的史料,积极进行国际对话交流,才能形成有国际影响的关于中国苏区史研究的原创性成果。
【作者】万振凡,系江西师范大学教授、《苏区研究》杂志主编; 卢飞龙,系江西师范大学讲师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