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人,主任编辑。著、编有《大道至亲》、《鸽翅下的故乡》等多部。曾获中国新闻奖、青海文学艺术奖等多次。现居西宁。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在近乎信息真空的大山里,西北山民们的感觉一个个却都远超那草枯之后高悬在晴空里的鹰眼,敏感得不由人不为之一惊。
犹记得小时候,每每新年来临,风起田野巷陌之际,我们村那些一脸皱纹的老人们看着墙头上瑟瑟摇曳着的野草,就会说起他们心中那些淡烟般飘忽着的天道。他们认为,这风儿里含着即将开卷的年景,这是就像石刻一样沉淀在他们记忆深处的河渠,不会轻易改道易辙的。
就是在这种不动声色的平静里,他们看似无意、实则悉心地体察着从太阳丛初升到中午这一段时间、甚至整天的天象,让自己的鼻息隐秘地接通长途跋涉了许久的各种村外来风。在他们看来,这风无论大小强弱,长短各异,都是春天的冰山一角,是连着桃红柳绿的层层涟漪的,也是连着他们人在西北的万般心事的。
我知道,早在风起之前,他们的心头就有这样一道任谁都撼动不了的价值堤坝: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马六牛,七人八谷,九果十财。也就是说,初一的风直关这一年鸡的命运,初二的风直关这一年狗的顺逆。以此类推,与他们利益攸关、朝夕相处的牛羊、庄稼等最切身、最要紧的民生大事一一都显现在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缕缕微风中了。风柔,命柔;风硬,命硬;风里蕴含着某种不可预知事物的走向和他们惯性的心境。
犹记得我们村老仲老汉面对其他人关于年景的各种各样带着私人狭隘的推测与判断时,他总以一种更为宏大的自信扫除人们心中的阴影:凡事的好歹都在隐藏,要是我们不幸言中,那不是翻了天了?哈哈哈,哈哈哈。有时,土墙跟里荡漾开来的串串笑声让高高低低站一溜晒太阳享受阳光的老小无一例外都平抚了脸上的皱纹,宛然一排活着的兵马俑,在岁月的安逸中忘了一切。
就这样日复一日,直至掀天揭地的大黄风撞开了镶嵌在土墙上的大门,他们这才无动于衷、轻描淡写地说,春天可能快来了。
可是,这季节的来势也太有点夸张了,其鲁莽是南方人不可想象的。
听,随着猛虎下山般的一阵啸叫,一股又一股沙尘暴就像天河决堤一样吞没了周边的城市、山村。这,那里是沙尘暴,而是一股流淌在山河大地之上失去了河床的黄河。它左突右冲、横冲直撞,不断翻卷着脚底下的沙尘、垃圾、羊粪蛋等一切连根拔起的尘埃在不断摇撼着树木,摇晃着院门,掀开了木窗,驱赶着各类灶烟四处逃窜,致整个天地一片混沌,失了棱角与边界,宛然一团灰蒙蒙的土球。
最不堪,那夹杂着腐土味的尘埃远胜秋天那四处肆虐的蚊蝇,径往一切有缝的空间里钻,直弄得人的嘴巴、鼻孔和衣袖里到处都是浮土。这使许多农户不得不闭门在家,躲雨、躲雪般躲过这天昏地暗、天翻地覆的三五扬尘天。
讨厌不讨厌!但山民们却连连摇头。说这是西北一年一度的春天序曲,要是没有这样一番摧枯拉朽、天翻地覆的极端天气出现,这春天的步伐就会遥遥无期,就不知道是何时动身了。大西北真怪呀!风起云活,云活地暖,地暖雪消,雪消成溪,溪自淙淙,如同弹奏着一支古老的曲子。而婉约之前,必得黄钟大吕,河湟大地哪能没有这样一场或几场这样襁褓般孕育春天的狂风?也只有黄风阵阵后,苍茫大地上才会看得见耕牛,积雪斑驳的土地才会一点点旧貌换新颜,完成它们的脱胎换骨。
奇怪的是,这风一旦平息之后,在一两个月里,整个河湟就会平静如初,不再风骤雨狂。甚至,风雨远盾,有时盼都盼不来一缕含雨的微风云影。这时,山民们上完房泥之后就会手搭凉棚,遮住太阳,远望着山巅的云起云落,总希望有一阵微风把它们驱赶到村庄。但风就像抽了筋一样地还没走到村庄就全然地泄了气了。
果然,和风细雨,惠风和畅,一场一场,悄然间绿了山野,绿了心头,日子在无望中又像庄稼一样丰收了一茬又一茬。原来,风就在村庄的上空守望着我们,它是不会抛弃心怀希望的人们的。对此,山民们为之心知肚明,知足感恩,希望连连。
这不?一俟秋天来临,青藏高原东部农业区的每一个麦场上,一旦看到农人堆起用古老的碌碡碾下的麦豆作物,风儿们就像货郎担生意人一样悄悄来到了村庄,就等在农人拿农具伸开胳膊的低空,配合干活那么默契。当农人一叉叉把作物送上低空时,看不出行迹的风就会踊跃而麻利地帮着他们及时分开麦衣和麦粒。真不知它们有多少双巧手,还不等一叉含混不清的草屑从空中落地,它总是让尘土、麦衣、麦粒各归各位,互不窜越。土随风去,衣自一边,而金色的麦粒就会准确地落到农人的脚下。
难忘的是,在我的家乡,越是会扬场的人越懂得他们头顶的那场风。他们说,那些刁钻古怪的旋风只会拧成麻花,没有条理,它们不是分离麦衣的理想之风。而那些结伙打劫的乱风宛然一个个凝结的疙瘩,也像一个糊涂而不开窍的人,除了一次性卷走麦粒,再没有其它的能耐。而每每遇到这两样风,他们就会停下手中的叉子,叉腿站在麦堆旁静静等待,宛然一时的修行。有时,站着站着失去了耐心,他们就会仰天呼哨,自以为这是能够唤来清风、细碎之风的口哨。这时,不知是他们唤醒了风,还是风自经过了麦场,他们顿感额头凉爽,耳际有风,这就马上疯了般弯腰、直腰,机械地一叉叉把含着希望的草屑扬向头顶。而就在这样不断地扬杨洒洒中,一堆堆闪着金色的麦子、黑色的油菜籽、白色的大豆就从各自不同颜色的衣物中脱壳而出了。
风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辰会有不同的走向。就我所知,我们那个村庄,在秋天里,白天的风是从村口吹向山脚的,属于南北走向;而一旦天黑,太阳落山,风向陡转,风马上就会从山脚吹向村口。更为有意思的是,我们村前半夜的风就像喝茶喝多了而失眠了一样,始终精神抖擞,一直刮个不停。直至夜半,才一点点缓和起来。而到了黎明,它们就全然地偃旗息鼓,常常瘫成了一团泥,再也吹不散一叉含着麦粒的衣草了。
等秋收结束,田野被弃之如履,牲口被野放在山间之际,青藏高原总会又迎来一场气势不凡的大风。就是这场大风把寒冷和霜雪带回高原,吹落草木树叶,吹来满目苍凉。可是,山民们这时却对风没有任何谈说的兴趣了。因为,这个季节几乎时时都有风。任尔东南西北风,风就是变得像刀子一样锋利,他们都不曾怎么在意了。惹不起,躲得起,无一例外,他们都躲到了自己的黄泥小屋,燃烧牛粪烧热了屁股下面的土炕,还将生起一个可粪可煤、可柴可草的火盆或者火炉。田野不长庄稼,农事不再紧迫,这时,他们听着窗外的风声,就开始过起风奈我何的闲适日子!
电视媒体人,主任编辑。著、编有《大道至亲》、《鸽翅下的故乡》等多部。曾获中国新闻奖、青海文学艺术奖等多次。现居西宁。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在近乎信息真空的大山里,西北山民们的感觉一个个却都远超那草枯之后高悬在晴空里的鹰眼,敏感得不由人不为之一惊。
犹记得小时候,每每新年来临,风起田野巷陌之际,我们村那些一脸皱纹的老人们看着墙头上瑟瑟摇曳着的野草,就会说起他们心中那些淡烟般飘忽着的天道。他们认为,这风儿里含着即将开卷的年景,这是就像石刻一样沉淀在他们记忆深处的河渠,不会轻易改道易辙的。
就是在这种不动声色的平静里,他们看似无意、实则悉心地体察着从太阳丛初升到中午这一段时间、甚至整天的天象,让自己的鼻息隐秘地接通长途跋涉了许久的各种村外来风。在他们看来,这风无论大小强弱,长短各异,都是春天的冰山一角,是连着桃红柳绿的层层涟漪的,也是连着他们人在西北的万般心事的。
我知道,早在风起之前,他们的心头就有这样一道任谁都撼动不了的价值堤坝: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马六牛,七人八谷,九果十财。也就是说,初一的风直关这一年鸡的命运,初二的风直关这一年狗的顺逆。以此类推,与他们利益攸关、朝夕相处的牛羊、庄稼等最切身、最要紧的民生大事一一都显现在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缕缕微风中了。风柔,命柔;风硬,命硬;风里蕴含着某种不可预知事物的走向和他们惯性的心境。
犹记得我们村老仲老汉面对其他人关于年景的各种各样带着私人狭隘的推测与判断时,他总以一种更为宏大的自信扫除人们心中的阴影:凡事的好歹都在隐藏,要是我们不幸言中,那不是翻了天了?哈哈哈,哈哈哈。有时,土墙跟里荡漾开来的串串笑声让高高低低站一溜晒太阳享受阳光的老小无一例外都平抚了脸上的皱纹,宛然一排活着的兵马俑,在岁月的安逸中忘了一切。
就这样日复一日,直至掀天揭地的大黄风撞开了镶嵌在土墙上的大门,他们这才无动于衷、轻描淡写地说,春天可能快来了。
可是,这季节的来势也太有点夸张了,其鲁莽是南方人不可想象的。
听,随着猛虎下山般的一阵啸叫,一股又一股沙尘暴就像天河决堤一样吞没了周边的城市、山村。这,那里是沙尘暴,而是一股流淌在山河大地之上失去了河床的黄河。它左突右冲、横冲直撞,不断翻卷着脚底下的沙尘、垃圾、羊粪蛋等一切连根拔起的尘埃在不断摇撼着树木,摇晃着院门,掀开了木窗,驱赶着各类灶烟四处逃窜,致整个天地一片混沌,失了棱角与边界,宛然一团灰蒙蒙的土球。
最不堪,那夹杂着腐土味的尘埃远胜秋天那四处肆虐的蚊蝇,径往一切有缝的空间里钻,直弄得人的嘴巴、鼻孔和衣袖里到处都是浮土。这使许多农户不得不闭门在家,躲雨、躲雪般躲过这天昏地暗、天翻地覆的三五扬尘天。
讨厌不讨厌!但山民们却连连摇头。说这是西北一年一度的春天序曲,要是没有这样一番摧枯拉朽、天翻地覆的极端天气出现,这春天的步伐就会遥遥无期,就不知道是何时动身了。大西北真怪呀!风起云活,云活地暖,地暖雪消,雪消成溪,溪自淙淙,如同弹奏着一支古老的曲子。而婉约之前,必得黄钟大吕,河湟大地哪能没有这样一场或几场这样襁褓般孕育春天的狂风?也只有黄风阵阵后,苍茫大地上才会看得见耕牛,积雪斑驳的土地才会一点点旧貌换新颜,完成它们的脱胎换骨。
奇怪的是,这风一旦平息之后,在一两个月里,整个河湟就会平静如初,不再风骤雨狂。甚至,风雨远盾,有时盼都盼不来一缕含雨的微风云影。这时,山民们上完房泥之后就会手搭凉棚,遮住太阳,远望着山巅的云起云落,总希望有一阵微风把它们驱赶到村庄。但风就像抽了筋一样地还没走到村庄就全然地泄了气了。
果然,和风细雨,惠风和畅,一场一场,悄然间绿了山野,绿了心头,日子在无望中又像庄稼一样丰收了一茬又一茬。原来,风就在村庄的上空守望着我们,它是不会抛弃心怀希望的人们的。对此,山民们为之心知肚明,知足感恩,希望连连。
这不?一俟秋天来临,青藏高原东部农业区的每一个麦场上,一旦看到农人堆起用古老的碌碡碾下的麦豆作物,风儿们就像货郎担生意人一样悄悄来到了村庄,就等在农人拿农具伸开胳膊的低空,配合干活那么默契。当农人一叉叉把作物送上低空时,看不出行迹的风就会踊跃而麻利地帮着他们及时分开麦衣和麦粒。真不知它们有多少双巧手,还不等一叉含混不清的草屑从空中落地,它总是让尘土、麦衣、麦粒各归各位,互不窜越。土随风去,衣自一边,而金色的麦粒就会准确地落到农人的脚下。
难忘的是,在我的家乡,越是会扬场的人越懂得他们头顶的那场风。他们说,那些刁钻古怪的旋风只会拧成麻花,没有条理,它们不是分离麦衣的理想之风。而那些结伙打劫的乱风宛然一个个凝结的疙瘩,也像一个糊涂而不开窍的人,除了一次性卷走麦粒,再没有其它的能耐。而每每遇到这两样风,他们就会停下手中的叉子,叉腿站在麦堆旁静静等待,宛然一时的修行。有时,站着站着失去了耐心,他们就会仰天呼哨,自以为这是能够唤来清风、细碎之风的口哨。这时,不知是他们唤醒了风,还是风自经过了麦场,他们顿感额头凉爽,耳际有风,这就马上疯了般弯腰、直腰,机械地一叉叉把含着希望的草屑扬向头顶。而就在这样不断地扬杨洒洒中,一堆堆闪着金色的麦子、黑色的油菜籽、白色的大豆就从各自不同颜色的衣物中脱壳而出了。
风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辰会有不同的走向。就我所知,我们那个村庄,在秋天里,白天的风是从村口吹向山脚的,属于南北走向;而一旦天黑,太阳落山,风向陡转,风马上就会从山脚吹向村口。更为有意思的是,我们村前半夜的风就像喝茶喝多了而失眠了一样,始终精神抖擞,一直刮个不停。直至夜半,才一点点缓和起来。而到了黎明,它们就全然地偃旗息鼓,常常瘫成了一团泥,再也吹不散一叉含着麦粒的衣草了。
等秋收结束,田野被弃之如履,牲口被野放在山间之际,青藏高原总会又迎来一场气势不凡的大风。就是这场大风把寒冷和霜雪带回高原,吹落草木树叶,吹来满目苍凉。可是,山民们这时却对风没有任何谈说的兴趣了。因为,这个季节几乎时时都有风。任尔东南西北风,风就是变得像刀子一样锋利,他们都不曾怎么在意了。惹不起,躲得起,无一例外,他们都躲到了自己的黄泥小屋,燃烧牛粪烧热了屁股下面的土炕,还将生起一个可粪可煤、可柴可草的火盆或者火炉。田野不长庄稼,农事不再紧迫,这时,他们听着窗外的风声,就开始过起风奈我何的闲适日子!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