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笃行启新局——2021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

2021年,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年: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奋力拼搏,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这是历经不凡、更显非凡的发展历程——

在全球疫情走势和经济走势趋于复杂背景下,中国积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号”巨轮沿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破浪前行,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不断迈出新气象、取得新成效。

稳健开局:在攻坚克难中交出亮眼答卷

时近岁末,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的出现,引发全球震荡。

“在中国,一切照旧。”彭博社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基本面,以及持续对新冠病毒的控制,使中国更有能力面对新变种。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道考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应急处置,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健康安全夯筑起坚强堡垒,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稳定安全的发展环境。

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同比增长7.9%,三季度同比增长4.9%……

持续回落的季度增速一度引发担忧。究其原因,既有去年季度间经济增速波动较大的基数效应,也有短期不确定因素影响。

面对经济下行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中国经济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步伐越走越稳。

7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为下半年经济工作定调布局时,提出“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

“跨周期调节”,目标是防止增速大幅波动,统筹做好今明两年政策设计和衔接,及时出台必要政策措施,夯实经济稳定恢复发展的基础。意在谋划长远、重在大局大势。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大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背景下,我国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避免政策“急转弯”,引导形成市场合理预期。

从“六稳”到“六保”,从“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到“青山常在、生机盎然”,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联动发力,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一系列减税降费举措为市场主体提供有力支撑,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

1至10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22.5%,远高于2020年和2019年同期。对此,路透社直呼“想不到”:“出口延续去年的高光时刻,撑起中国经济的一片天。”

观察当下的中国经济,还有不少令外界“想不到”之处:

经历疫情以来的“断崖式”下降,2021年上半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显现反弹态势,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在去年逆势增长基础上,继续保持两位数高增长;

全球能源价格飙涨,一些国家能源供应拉响警报,中国全力做好能源保供,一度紧张的电力和煤炭供应趋于缓解,有力支撑工业生产、确保民生需求;

受宽松货币政策、供给瓶颈等因素影响,全球通胀压力上升,中国物价总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形势稳定,成为全球物价的重要“稳定器”……

11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这一宏观先行指标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达到50.1%。

“PMI超预期回升至扩张区间,显示中国经济活动在回暖。”路透社评价,中国外贸景气度延续上月改善态势,与制造业活动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也位于较高景气区间。

开局绽现新气象,起步彰显新成效。

从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四大宏观经济指标看,当前经济基本盘“稳”的特征十分鲜明:

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9.8%,高于全球平均增速和主要经济体增速,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将超过“6%以上”的预期目标;前10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33万人,提前完成全年1100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1至10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低于全年3%左右的预期目标;前10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已超过2019年全年,国际收支好于预期。

从生产端和需求端的恢复看,经济发展均衡性更加凸显:

三次产业中,“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全国粮食再获丰收,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2.2%;服务业总体保持恢复态势。

三大需求中,前三季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4.8%、15.6%和19.5%,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连续第二个月回升,外需呈现较快增长趋势。

这份极为不平凡的成绩单,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精准处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辩证关系的“中国之道”,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14亿多人民的奋斗拼搏、大国经济完整工业体系和强大市场供应能力支撑。

砥砺前行:高质量发展步伐更加坚定

“5、4、3、2、1!”倒数结束,卢旺达驻华大使推销的数千斤咖啡豆、斯里兰卡驻华大使代言的锡兰红茶一上架就“秒空”。

近日,多位外国驻华大使直播带货的火爆场面引发关注。网友评论,“大使们还没组织好语言就卖光了”。

“秒空”式带货,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也让世人看到,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催生的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孕育更大活力,助力中国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2021年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审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廓清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认识问题。

新开局绽放新气象、指引新未来。

4.71亿——这是截至今年10月底中国5G手机终端连接数;5G时代加速奔跑,在赋能实体经济、创造高品质生活主战场上加快裂变。

1.8倍——这是今年1至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增幅。尽管受到全球芯片供应紧张等因素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依然刷新历史纪录。

“中国天眼”对全球开放;天问一号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求解特定问题比超算快亿亿亿倍……

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创新的种子在沃土中生根、开花,加速生长,提升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为开局之年的高质量发展绘就浓重底色。

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支撑更加坚固。

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最新发文称,尽管中国经济增速近年来呈现放缓趋势,但经济增长的构成与高附加值商品的生产和服务越来越相关。中国的科技发展促进了这一过程。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战略定力,不为一时波动所扰,不为个别噪音所惑。开局之年,围绕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

今年以来,受国内经济加快恢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一些资源型行业再度呈现扩张态势,产能过剩风险上升。

越是在发展承压的时候,越是看清问题背后的本质,就越能凸显高质量发展的定力和决心。

不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牺牲资源环境,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开展全国范围钢铁去产能“回头看”检查,严控高耗能行业用电;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做好试点工作;

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规范平台经济发展,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出台教育“双减”政策、规范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营造更加公平的教育生态……

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个重要文件发布,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谋划顶层设计、擘画行动路线图。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也将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来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宝贵机遇。

锚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2021年,中国经济步履坚定。

长风万里:把握机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通过!”2021年3月11日下午,人民大会堂。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

蓝图绘就,前进的方向无比清晰。

河南南阳,陶岔渠首。5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题调研南水北调,谋划推进后续工程,强调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数千里之外,青藏高原。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今年6月开通运营。

大国工程,优化资源调配、惠及国计民生,为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蓄势筑基。

金黄的稻穗映出农民丰收的笑靥,绿水青山间流淌着江南风光……初冬时节,浙江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街巷间随处可见一幅幅色彩浓烈的墙画。

这些墙画出自当地村民之手。余东村党支部书记余晓勤说,过去村里以种植水稻、柑橘和扎龙灯狮灯手工业为主,如今这里已做活一条时尚的农民画产业链。

当下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向纵深推进,发展空间持续激活。

这一年,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同步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明确“路线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全面实施,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加快推进;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速落地……发展区域空间结构不断优化,为构建新格局注入新动力。

持续攻坚、久久为功,深化改革朝着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

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迈出关键一步。

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要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也要形成高水平的国际循环,关键是坚持改革开放。

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改革向最难处攻坚、向最关键处挺进。

这一年,从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到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从统筹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到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改革布局落子,着力打通制约供需适配和要素流动的堵点,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来顶住困难压力。

这一年,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落地,为全国探路示范;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40条首批授权事项加速推进;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亮相”;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加速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更高起点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探路。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合作竞争新优势——

“发车!”

12月3日下午,随着中老两国元首通过视频下达指令,连接昆明和万象、全线采用中国标准的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这一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将有力推动中老合作、惠及两国人民。

11月召开的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为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一年来,从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到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到第130届广交会……一个个国际经贸盛宴不断升温,见证中国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生动实践,也为受疫情扰动的世界经济注入暖意。

2021年,跑出新一轮对外开放加速度的中国,绘出一幅高水平开放新画卷。

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增设天津、上海、海南、重庆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将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有序扩大电信、医疗等服务业领域开放;深度参与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国际合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将正式生效……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踏上新征程的中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重塑合作竞争新优势,在为自身赢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与世界共享机遇。

距离2022年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当前,我国经济仍然面临新的下行压力,在高基数上继续保持平稳运行,还要闯关夺隘。把握时代大势,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在深化改革开放上下更大功夫,在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上下更多功夫,高质量发展的前景更加光明。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戴丹梅
奋楫笃行启新局——2021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
新华社 2021-12-07 09:04

2021年,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年: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奋力拼搏,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这是历经不凡、更显非凡的发展历程——

在全球疫情走势和经济走势趋于复杂背景下,中国积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号”巨轮沿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破浪前行,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不断迈出新气象、取得新成效。

稳健开局:在攻坚克难中交出亮眼答卷

时近岁末,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的出现,引发全球震荡。

“在中国,一切照旧。”彭博社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基本面,以及持续对新冠病毒的控制,使中国更有能力面对新变种。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道考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应急处置,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健康安全夯筑起坚强堡垒,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稳定安全的发展环境。

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同比增长7.9%,三季度同比增长4.9%……

持续回落的季度增速一度引发担忧。究其原因,既有去年季度间经济增速波动较大的基数效应,也有短期不确定因素影响。

面对经济下行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中国经济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步伐越走越稳。

7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为下半年经济工作定调布局时,提出“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

“跨周期调节”,目标是防止增速大幅波动,统筹做好今明两年政策设计和衔接,及时出台必要政策措施,夯实经济稳定恢复发展的基础。意在谋划长远、重在大局大势。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大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背景下,我国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避免政策“急转弯”,引导形成市场合理预期。

从“六稳”到“六保”,从“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到“青山常在、生机盎然”,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联动发力,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一系列减税降费举措为市场主体提供有力支撑,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

1至10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22.5%,远高于2020年和2019年同期。对此,路透社直呼“想不到”:“出口延续去年的高光时刻,撑起中国经济的一片天。”

观察当下的中国经济,还有不少令外界“想不到”之处:

经历疫情以来的“断崖式”下降,2021年上半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显现反弹态势,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在去年逆势增长基础上,继续保持两位数高增长;

全球能源价格飙涨,一些国家能源供应拉响警报,中国全力做好能源保供,一度紧张的电力和煤炭供应趋于缓解,有力支撑工业生产、确保民生需求;

受宽松货币政策、供给瓶颈等因素影响,全球通胀压力上升,中国物价总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形势稳定,成为全球物价的重要“稳定器”……

11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这一宏观先行指标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达到50.1%。

“PMI超预期回升至扩张区间,显示中国经济活动在回暖。”路透社评价,中国外贸景气度延续上月改善态势,与制造业活动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也位于较高景气区间。

开局绽现新气象,起步彰显新成效。

从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四大宏观经济指标看,当前经济基本盘“稳”的特征十分鲜明:

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9.8%,高于全球平均增速和主要经济体增速,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将超过“6%以上”的预期目标;前10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33万人,提前完成全年1100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1至10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低于全年3%左右的预期目标;前10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已超过2019年全年,国际收支好于预期。

从生产端和需求端的恢复看,经济发展均衡性更加凸显:

三次产业中,“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全国粮食再获丰收,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2.2%;服务业总体保持恢复态势。

三大需求中,前三季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4.8%、15.6%和19.5%,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连续第二个月回升,外需呈现较快增长趋势。

这份极为不平凡的成绩单,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精准处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辩证关系的“中国之道”,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14亿多人民的奋斗拼搏、大国经济完整工业体系和强大市场供应能力支撑。

砥砺前行:高质量发展步伐更加坚定

“5、4、3、2、1!”倒数结束,卢旺达驻华大使推销的数千斤咖啡豆、斯里兰卡驻华大使代言的锡兰红茶一上架就“秒空”。

近日,多位外国驻华大使直播带货的火爆场面引发关注。网友评论,“大使们还没组织好语言就卖光了”。

“秒空”式带货,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也让世人看到,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催生的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孕育更大活力,助力中国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2021年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审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廓清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认识问题。

新开局绽放新气象、指引新未来。

4.71亿——这是截至今年10月底中国5G手机终端连接数;5G时代加速奔跑,在赋能实体经济、创造高品质生活主战场上加快裂变。

1.8倍——这是今年1至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增幅。尽管受到全球芯片供应紧张等因素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依然刷新历史纪录。

“中国天眼”对全球开放;天问一号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求解特定问题比超算快亿亿亿倍……

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创新的种子在沃土中生根、开花,加速生长,提升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为开局之年的高质量发展绘就浓重底色。

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支撑更加坚固。

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最新发文称,尽管中国经济增速近年来呈现放缓趋势,但经济增长的构成与高附加值商品的生产和服务越来越相关。中国的科技发展促进了这一过程。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战略定力,不为一时波动所扰,不为个别噪音所惑。开局之年,围绕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

今年以来,受国内经济加快恢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一些资源型行业再度呈现扩张态势,产能过剩风险上升。

越是在发展承压的时候,越是看清问题背后的本质,就越能凸显高质量发展的定力和决心。

不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牺牲资源环境,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开展全国范围钢铁去产能“回头看”检查,严控高耗能行业用电;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做好试点工作;

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规范平台经济发展,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出台教育“双减”政策、规范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营造更加公平的教育生态……

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个重要文件发布,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谋划顶层设计、擘画行动路线图。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也将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来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宝贵机遇。

锚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2021年,中国经济步履坚定。

长风万里:把握机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通过!”2021年3月11日下午,人民大会堂。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

蓝图绘就,前进的方向无比清晰。

河南南阳,陶岔渠首。5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题调研南水北调,谋划推进后续工程,强调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数千里之外,青藏高原。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今年6月开通运营。

大国工程,优化资源调配、惠及国计民生,为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蓄势筑基。

金黄的稻穗映出农民丰收的笑靥,绿水青山间流淌着江南风光……初冬时节,浙江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街巷间随处可见一幅幅色彩浓烈的墙画。

这些墙画出自当地村民之手。余东村党支部书记余晓勤说,过去村里以种植水稻、柑橘和扎龙灯狮灯手工业为主,如今这里已做活一条时尚的农民画产业链。

当下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向纵深推进,发展空间持续激活。

这一年,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同步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明确“路线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全面实施,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加快推进;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速落地……发展区域空间结构不断优化,为构建新格局注入新动力。

持续攻坚、久久为功,深化改革朝着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

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迈出关键一步。

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要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也要形成高水平的国际循环,关键是坚持改革开放。

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改革向最难处攻坚、向最关键处挺进。

这一年,从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到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从统筹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到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改革布局落子,着力打通制约供需适配和要素流动的堵点,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来顶住困难压力。

这一年,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落地,为全国探路示范;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40条首批授权事项加速推进;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亮相”;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加速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更高起点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探路。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合作竞争新优势——

“发车!”

12月3日下午,随着中老两国元首通过视频下达指令,连接昆明和万象、全线采用中国标准的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这一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将有力推动中老合作、惠及两国人民。

11月召开的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为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一年来,从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到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到第130届广交会……一个个国际经贸盛宴不断升温,见证中国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生动实践,也为受疫情扰动的世界经济注入暖意。

2021年,跑出新一轮对外开放加速度的中国,绘出一幅高水平开放新画卷。

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增设天津、上海、海南、重庆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将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有序扩大电信、医疗等服务业领域开放;深度参与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国际合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将正式生效……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踏上新征程的中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重塑合作竞争新优势,在为自身赢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与世界共享机遇。

距离2022年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当前,我国经济仍然面临新的下行压力,在高基数上继续保持平稳运行,还要闯关夺隘。把握时代大势,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在深化改革开放上下更大功夫,在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上下更多功夫,高质量发展的前景更加光明。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戴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