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区构建“生态新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格局

宽敞舒展的湖心路、白蕉大道两侧,现代小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尖峰山下,科创大厦高高耸立,近40万平方米的黄杨河湿地公园美轮美奂;遍布城区的大小公园,或环水而建,或依山成型,成为休闲乐土。斗门,正在构建公园之城。

斗门镇南门村菉猗堂周边环境怡人。

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南门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莲江村、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石龙村、全国文明村镇南澳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昭信村……这些斩获国字号荣誉的乡村,生动展示着农村人居环境的变化。斗门,正在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

既有绿水青山的自然禀赋,又有人文空间;既有城市业态,又有美丽乡愁的独特优势。斗门区构建“生态新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大美城乡格局,取得阶段性成效。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印发以来,作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战略拓展区,斗门区将主动对接、主动支持、主动服务、主动参与、主动融入合作区建设,并将在全面融入中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高标准、高水平提升生态宜居城市品质,打造“净治美韵”特色的美丽新农村,建设天蓝、水清、景美“新家园”,让斗门区成为合作区可赏可游可居的“宜居之地”。

黄杨河畔新城起 大道通衢向未来

黄杨河水滔滔,河面宽阔,贯穿南北,被称为斗门的母亲河。如今,一个近40万平方米、在粤港澳大湾区小有名气的黄杨河湿地公园,出现在黄杨河畔。

中秋时节,黄杨河湿地公园游人如织。澳门游客陈女士带着孩子惬意地漫步在景色怡人的黄杨河畔,在这里,有山(尖峰山)河(黄杨河)相望景观通廊,“这么大的公园在澳门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天蓝水清,在公园任意角落,随便一拍都是最吸睛的风景。”陈女士说。

一条黄杨河贯穿了斗门的过去与现在。未来,黄杨河两岸将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新城片区开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的栖息地,向世人敞开一扇美丽的斗门之窗。

发展是硬道理,生态宜居并非不要发展,而是要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将滩涂变为绿地,正是斗门区注重绿色发展、高标准推动新城建设的生动一笔。截至2020年年底,斗门区公园绿地面积达1464.0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4.9平方米,较2015年增长38%。公园之城建设初见成效。

从黄杨河“一河两岸”综合开发项目起步,经过五年多来不断发力城市建设,以黄杨河为中心,围绕井岸、白蕉、尖峰南、白藤四大组团,打造高标准的市民文化中心、高品质的商贸中心、高品位的生活休闲中心,四大组团格局已经形成,刻画出斗门区新城的城市肌理。

一河两岸山清水秀。

展望将来,斗门区将继续围绕构建“一河两岸四组团”城市格局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不断提升城区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水平,进一步优化区内路网布局,并结合周围环境和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层次感、立体感、有品位的城市景观绿化,加快公园之城建设,着力打造低碳、智慧、生态、滨水、宜居新城,改善居民生活居住环境,为斗门区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展现着斗门区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新城片区开发建设的累累硕果:路越走越宽越顺畅,“一河两岸”东堤段等市、区干线路网加快推进,全区市政交通网络上的“毛细血管”正在全面打通,等级合理的道路网络和快速畅达的道路网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尖峰山下,斗门科创中心、富元广场项目、建粤商务中心,一个个高起点高标准商业配套正在用心打造,全面展现斗门区高端现代服务业水平和优质营商环境;文园中学斗门校区、珠峰实验学校、华发水郡省级湿地公园、斗门区文化艺术中心、十方汇文化街区……新学校、新公园、新文化设施,正在不断刷新着斗门颜值,为斗门城区生活品质添砖加瓦。

一组组鲜活的数字,展现着斗门区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新城片区开发建设的坚定决心:围绕构建“一河两岸四组团”城市格局目标,斗门区将推进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其中市政道路共69条,道路总长度86公里;打造景观公园19个,总面积约46.92万平方米。

蓝图铺就,未来更美。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成为越来越多新斗门人的心声,在可预见的未来,包括澳门同胞在内的更多人的宜居宜业的梦想将在绿水青山、可赏可游可居的斗门区汇聚起来,并成为现实。

有山有水有乡愁 “净治美韵”入画来

金秋时节,放眼斗门乡野大地,依旧处处绿意涌动,充满着勃勃生机。在这块以绿色为底色的“画布”上,一个个生态宜居、干净整洁的村落点缀其间,共同绘就了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乡村之美,在于环境,在于人文,也在于治理。斗门区101个行政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旧貌换新颜,在声势浩大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变了模样。

9月23日16时,安静的斗门区莲洲镇莲江村里响起《垃圾分类大家来》这首轻快的歌曲,保洁员开着垃圾分类三轮车,开始挨家挨户收集垃圾。

沿途的村民听到歌声后,拎着在家里分好的厨余垃圾、其他垃圾走出家门,等候垃圾车的到来。外人走进莲江村,感觉只有“干净”两个字:全村看不到一个公共垃圾桶,让这个干净的村庄更显整洁。

近年来,斗门区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攻坚行动,对全区农村公厕和户厕开展拉网式、全方位大排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整改,并创新优化督导检查方式,按照省标准对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进行信息采集,建立问题图斑台账,强化动态管理,精准督促落实整治责任。

同时,斗门区积极开展村庄“洁化、绿化、美化”行动,以农村垃圾分类的“莲洲经验”为模板,建立“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垃圾收运体系,稳步推进全区农村垃圾分类。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来,全区乡村旅游等产业已成为不少村庄的支柱产业,群众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环境整治的甜头。

在斗门区南部的乾务镇网山古村,成片岭南建筑古色古香、狭小街巷贯穿其间……网山村宜居宜业宜游,中秋时节吸引了一拨拨游客。

网山村有幸保存下118座始建于清代的广府民居,因此被誉为“清代岭南建筑活化石”,还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该村始终坚持因地制宜,以当地的传统建筑、民间艺术为基础,大力提升改造当地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发展旅游业,形成了独特的乡村风貌。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千村一面”。网山村乡村振兴样板村建设工程由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设计,项目设计内容主要为雨污分流、三线整治、道路提升、环境及风貌提升、绿化提升、公共设施提升等,设计范围分为一街一巷一带以及西入口组团、村委会组团、东入口组团。以时间轴线为线索,初识,见微,知章,回望,新生。通过节点激活,以点带面,串联村庄,从而带动整个街区的优化和提升。

既要原生态、有特色,也要有规划。

城市道路四通八达。

湖面波光粼粼,公园曲径通幽,一幢幢规划整齐、布局合理的农家别墅掩映在青山翠竹间,显得幽雅而静谧……斗门区实施乡村风貌带建设工程,连片连线建设美丽乡村,加快莲洲镇、斗门镇乡村风貌带示范建设,并深入开展“四小园”建设、“创美庭院”巾帼行动,建设乡村小型生态停车场,让传统建筑、传统村落、古村、古镇、名人故居的保护利用得到加强。

此外,斗门区还积极实施美丽乡村“六美”行动,让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廊道、美丽园区、美丽农房成为斗门区的常态,在打造“净治美韵”的岭南特色美丽乡村的同时,也让村民共享到美丽乡村、美丽经济带来的效益。

振兴带来乡村美丽 生态激活绿色经济

美丽乡村带来美丽经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产业有机结合,实现了互促互进、相互融合,让青山绿水持续释放生态红利。依托良好的生态和村庄环境,近几年,斗门区以“绿色生态”激活绿色经济,大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产业发展壮大,着力打造“跨区集群、一区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体系。

在规划面积约312平方公里的斗门生态农业园内,港珠澳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正酣,一片现代化智能玻璃温室在鹤洲北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拔地而起,蔚为壮观。

产业兴,乡村振兴更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地处珠江入海口的斗门区,咸淡水交汇,天然饵料充沛,为海鲈鱼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斗门“白蕉海鲈”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入选2020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的珠海市唯一产品,成为广东优质农产品的一张亮丽名片,并助力珠海市成为“中国海鲈之都”。

斗门区牢牢抓住“白蕉海鲈”这一优势产业,加快“白蕉海鲈”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集水产品深加工、展销、交易、仓储、冷链物流、科研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白蕉现代农业示范园,并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行动,开展智能化养殖装备示范推广,高标准建设“白蕉海鲈”“乾务鳗鱼”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同时,加快建设斗门休闲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园,整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完善乡村旅游项目配套设施,着力打造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学研发为一体的都市农业展示平台。

在绿色生态农业方面,斗门区全面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智慧农业,高标准建设23个“菜篮子”生产基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主要基地和产品配送平台,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水产养殖标准化、规范化,畜牧养殖规模化、无害化,对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可溯源,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斗门区还积极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按照每年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龙头企业(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省级示范合作社)和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市级示范合作社)的目标,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产品销售网络和农产品价格监测机制,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统筹:何锬坡 张帆
文字:蒋毅槿
图片: 张洲
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赵思华
斗门区构建“生态新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格局
珠海特区报 2021-09-24 10:06

宽敞舒展的湖心路、白蕉大道两侧,现代小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尖峰山下,科创大厦高高耸立,近40万平方米的黄杨河湿地公园美轮美奂;遍布城区的大小公园,或环水而建,或依山成型,成为休闲乐土。斗门,正在构建公园之城。

斗门镇南门村菉猗堂周边环境怡人。

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南门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莲江村、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石龙村、全国文明村镇南澳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昭信村……这些斩获国字号荣誉的乡村,生动展示着农村人居环境的变化。斗门,正在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

既有绿水青山的自然禀赋,又有人文空间;既有城市业态,又有美丽乡愁的独特优势。斗门区构建“生态新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大美城乡格局,取得阶段性成效。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印发以来,作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战略拓展区,斗门区将主动对接、主动支持、主动服务、主动参与、主动融入合作区建设,并将在全面融入中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高标准、高水平提升生态宜居城市品质,打造“净治美韵”特色的美丽新农村,建设天蓝、水清、景美“新家园”,让斗门区成为合作区可赏可游可居的“宜居之地”。

黄杨河畔新城起 大道通衢向未来

黄杨河水滔滔,河面宽阔,贯穿南北,被称为斗门的母亲河。如今,一个近40万平方米、在粤港澳大湾区小有名气的黄杨河湿地公园,出现在黄杨河畔。

中秋时节,黄杨河湿地公园游人如织。澳门游客陈女士带着孩子惬意地漫步在景色怡人的黄杨河畔,在这里,有山(尖峰山)河(黄杨河)相望景观通廊,“这么大的公园在澳门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天蓝水清,在公园任意角落,随便一拍都是最吸睛的风景。”陈女士说。

一条黄杨河贯穿了斗门的过去与现在。未来,黄杨河两岸将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新城片区开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的栖息地,向世人敞开一扇美丽的斗门之窗。

发展是硬道理,生态宜居并非不要发展,而是要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将滩涂变为绿地,正是斗门区注重绿色发展、高标准推动新城建设的生动一笔。截至2020年年底,斗门区公园绿地面积达1464.0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4.9平方米,较2015年增长38%。公园之城建设初见成效。

从黄杨河“一河两岸”综合开发项目起步,经过五年多来不断发力城市建设,以黄杨河为中心,围绕井岸、白蕉、尖峰南、白藤四大组团,打造高标准的市民文化中心、高品质的商贸中心、高品位的生活休闲中心,四大组团格局已经形成,刻画出斗门区新城的城市肌理。

一河两岸山清水秀。

展望将来,斗门区将继续围绕构建“一河两岸四组团”城市格局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不断提升城区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水平,进一步优化区内路网布局,并结合周围环境和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层次感、立体感、有品位的城市景观绿化,加快公园之城建设,着力打造低碳、智慧、生态、滨水、宜居新城,改善居民生活居住环境,为斗门区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展现着斗门区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新城片区开发建设的累累硕果:路越走越宽越顺畅,“一河两岸”东堤段等市、区干线路网加快推进,全区市政交通网络上的“毛细血管”正在全面打通,等级合理的道路网络和快速畅达的道路网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尖峰山下,斗门科创中心、富元广场项目、建粤商务中心,一个个高起点高标准商业配套正在用心打造,全面展现斗门区高端现代服务业水平和优质营商环境;文园中学斗门校区、珠峰实验学校、华发水郡省级湿地公园、斗门区文化艺术中心、十方汇文化街区……新学校、新公园、新文化设施,正在不断刷新着斗门颜值,为斗门城区生活品质添砖加瓦。

一组组鲜活的数字,展现着斗门区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新城片区开发建设的坚定决心:围绕构建“一河两岸四组团”城市格局目标,斗门区将推进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其中市政道路共69条,道路总长度86公里;打造景观公园19个,总面积约46.92万平方米。

蓝图铺就,未来更美。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成为越来越多新斗门人的心声,在可预见的未来,包括澳门同胞在内的更多人的宜居宜业的梦想将在绿水青山、可赏可游可居的斗门区汇聚起来,并成为现实。

有山有水有乡愁 “净治美韵”入画来

金秋时节,放眼斗门乡野大地,依旧处处绿意涌动,充满着勃勃生机。在这块以绿色为底色的“画布”上,一个个生态宜居、干净整洁的村落点缀其间,共同绘就了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乡村之美,在于环境,在于人文,也在于治理。斗门区101个行政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旧貌换新颜,在声势浩大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变了模样。

9月23日16时,安静的斗门区莲洲镇莲江村里响起《垃圾分类大家来》这首轻快的歌曲,保洁员开着垃圾分类三轮车,开始挨家挨户收集垃圾。

沿途的村民听到歌声后,拎着在家里分好的厨余垃圾、其他垃圾走出家门,等候垃圾车的到来。外人走进莲江村,感觉只有“干净”两个字:全村看不到一个公共垃圾桶,让这个干净的村庄更显整洁。

近年来,斗门区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攻坚行动,对全区农村公厕和户厕开展拉网式、全方位大排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整改,并创新优化督导检查方式,按照省标准对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进行信息采集,建立问题图斑台账,强化动态管理,精准督促落实整治责任。

同时,斗门区积极开展村庄“洁化、绿化、美化”行动,以农村垃圾分类的“莲洲经验”为模板,建立“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垃圾收运体系,稳步推进全区农村垃圾分类。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来,全区乡村旅游等产业已成为不少村庄的支柱产业,群众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环境整治的甜头。

在斗门区南部的乾务镇网山古村,成片岭南建筑古色古香、狭小街巷贯穿其间……网山村宜居宜业宜游,中秋时节吸引了一拨拨游客。

网山村有幸保存下118座始建于清代的广府民居,因此被誉为“清代岭南建筑活化石”,还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该村始终坚持因地制宜,以当地的传统建筑、民间艺术为基础,大力提升改造当地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发展旅游业,形成了独特的乡村风貌。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千村一面”。网山村乡村振兴样板村建设工程由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设计,项目设计内容主要为雨污分流、三线整治、道路提升、环境及风貌提升、绿化提升、公共设施提升等,设计范围分为一街一巷一带以及西入口组团、村委会组团、东入口组团。以时间轴线为线索,初识,见微,知章,回望,新生。通过节点激活,以点带面,串联村庄,从而带动整个街区的优化和提升。

既要原生态、有特色,也要有规划。

城市道路四通八达。

湖面波光粼粼,公园曲径通幽,一幢幢规划整齐、布局合理的农家别墅掩映在青山翠竹间,显得幽雅而静谧……斗门区实施乡村风貌带建设工程,连片连线建设美丽乡村,加快莲洲镇、斗门镇乡村风貌带示范建设,并深入开展“四小园”建设、“创美庭院”巾帼行动,建设乡村小型生态停车场,让传统建筑、传统村落、古村、古镇、名人故居的保护利用得到加强。

此外,斗门区还积极实施美丽乡村“六美”行动,让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廊道、美丽园区、美丽农房成为斗门区的常态,在打造“净治美韵”的岭南特色美丽乡村的同时,也让村民共享到美丽乡村、美丽经济带来的效益。

振兴带来乡村美丽 生态激活绿色经济

美丽乡村带来美丽经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产业有机结合,实现了互促互进、相互融合,让青山绿水持续释放生态红利。依托良好的生态和村庄环境,近几年,斗门区以“绿色生态”激活绿色经济,大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产业发展壮大,着力打造“跨区集群、一区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体系。

在规划面积约312平方公里的斗门生态农业园内,港珠澳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正酣,一片现代化智能玻璃温室在鹤洲北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拔地而起,蔚为壮观。

产业兴,乡村振兴更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地处珠江入海口的斗门区,咸淡水交汇,天然饵料充沛,为海鲈鱼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斗门“白蕉海鲈”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入选2020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的珠海市唯一产品,成为广东优质农产品的一张亮丽名片,并助力珠海市成为“中国海鲈之都”。

斗门区牢牢抓住“白蕉海鲈”这一优势产业,加快“白蕉海鲈”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集水产品深加工、展销、交易、仓储、冷链物流、科研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白蕉现代农业示范园,并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行动,开展智能化养殖装备示范推广,高标准建设“白蕉海鲈”“乾务鳗鱼”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同时,加快建设斗门休闲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园,整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完善乡村旅游项目配套设施,着力打造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学研发为一体的都市农业展示平台。

在绿色生态农业方面,斗门区全面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智慧农业,高标准建设23个“菜篮子”生产基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主要基地和产品配送平台,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水产养殖标准化、规范化,畜牧养殖规模化、无害化,对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可溯源,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斗门区还积极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按照每年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龙头企业(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省级示范合作社)和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市级示范合作社)的目标,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产品销售网络和农产品价格监测机制,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统筹:何锬坡 张帆
文字:蒋毅槿
图片: 张洲
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赵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