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农业农村局:让乡村振兴成色更足 努力打造与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相匹配的美丽乡村

眼下,正是“三夏”农忙时节,从珠海主城区沿着珠海大道向西前行,一幅乡村更美好、群众更幸福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山水田园间徐徐展开。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珠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中共珠海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壮大都市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科技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我市冲出‘一城一域一地’限制,努力把乡村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休闲旅游、放松精神、寻找乡愁的依托,建成都市人的精神家园。”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各项乡村振兴政策正在我市农村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阔、越走越坚实、越走越豪迈。

全市368个自然村中,354个自然村实现雨污分流、污水排放管道收集或暗渠化。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绘就乡村振兴底色

乡村之美,在于环境,在于人文,也在于治理。在我市农村环境整洁背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整治硬仗。

近年来,我市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来打,统筹城乡一体化,构建厕所垃圾污水治理长效机制,全面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曾几何时,在农村,一提到厕所,就会让人感到为难、犯愁,甚至是反感、不想进,尤其是在下雨的时候,更是一塌糊涂难插脚。

为改变农村地区厕所面貌,我市“一村一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新建农村公厕,建立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管、用并重长效管理体制。近年来,我市累计投入11745.75万元,建设卫生公厕496座,改建无害化卫生户厕61110户,全市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100%。

如何进行科学、有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这是一个棘手难题。

我市借助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对厕所、垃圾、污水等各类问题进行全面摸底,建立问题台账,强化动态管理、落实整治责任。同时,通过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将全市122个行政村纳入数字城管网格,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将城市治理服务向农村延伸。

农村生活垃圾也是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一大问题。以斗门区莲洲镇莲江村为例,建立起“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通过委托区属国企管理、政府购买服务、政府核拨经费村民小组自行保洁清扫等方式,推进垃圾处理专业化,并探索形成“定时收集、源头分类、并点撤桶、积分奖励、就近处置”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实现垃圾不落地、生活垃圾减量30%的目标。全市122个行政村共配备保洁员1290余名、运行垃圾收集点1040个、建设垃圾压缩站24座,全市农村实现保洁覆盖面、生活垃圾收运率、无害化处理率“三个100%”。

此外,我市还优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体系,分类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各区根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实际情况,通过管理体制改革,由区属国企统一运营维护管理,实现设施规范管养。截至目前,全市368个自然村中,354个自然村实现雨污分流、污水排放管道收集或暗渠化,345个自然村完成污水治理。

有付出就有收获。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通报显示,珠海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全省排名前列,在珠三角片区64个县区中,斗门区、金湾区等为“优秀”等次。斗门区、金湾区先后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斗门区“厕所革命”经验获评全国农村“厕所革命”九大范例。通过环境整治,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宜居宜业水平显著提升。

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农民人均收入比所在区农民人均收入高20%以上。

举全市之力 用心交出扶贫协作珠海答卷

“十三五”期间,伴随着“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嘹亮号角,我市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展现新时代的特区担当,把做好扶贫协作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全面完成扶贫协作目标任务,精准帮扶阳江、茂名的贫困户100%脱贫,阳江产业帮扶扎实推进,助力云南怒江州脱贫攻坚,如期交出了满意特区答卷。

一根数据线连起一条扶贫产业链、一个百香果变成村民致富的金果果……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近就业的长久之计。短短几年,珠海在怒江、阳江、茂名等地的产业项目已遍地开花。

在香洲区定点帮扶的阳江市阳春市马水村,南药广霍香种植基地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运作。农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该项目每亩地收成晒干后至少能产出300公斤叶子和700公斤梗,按照签订协议的保底价计算,则每亩广藿香至少可收入约7000元,扣除每亩成本1200元,产生的经济效益仍十分可观。

在结对帮扶工作中,我市累计落实各类帮扶资金57.92亿元,帮扶脱贫10.91万户、42.27万人,全省率先出台产业扶贫政策、建立扶贫专业市场、成立扶贫基金会,建立了“搭平台、建基地、联市场”“一主四化”珠海产业扶贫机制,形成了“前厂后店”全国消费扶贫范例珠海模式和“校企联合”“县区结对”珠海就业扶贫模式,创造了“百企帮百村、携手奔小康”珠海社会扶贫经验。

此外,我市在易地扶贫搬迁、劳务协作、民生保障等各方面不断出新招、解难题、办实事,让一批批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老有所依、幼有所教、病有所医、村庄越来越美、生活越来越好、腰包越来越鼓……这些都是被帮扶地区群众看得见、摸得到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珠海持续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党建引领 发展有力
乡村一线党旗飘扬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一直以来,我市始终将农村基层党建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紧紧围绕“以组织振兴促乡村振兴”这条主线,织密织牢基层组织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三农”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党建引领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我市加强村党组织领导地位,落实“三重一大”报告制度,推动13项村级重大事权清单落地见效,并深入实施“领头雁”工程,开展村“两委”换届前考核,实现推行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一肩挑”比例达100%,村两委“交叉任职”比例达95%。

选准一个人、带好一支队、振兴一个村。我市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归雁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聘246名村级后备干部,确保每村至少储备2名后备干部,并采取选聘分离制度,对现任村“两委”干部全面考核,合格的聘任到村党群服务中心工作,按规定领取财政全额补贴工作报酬。

村级服务水平及能力不强,曾经是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顽疾”之一。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在着力解决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方面,我市创新党群服务中心实体化运作模式,对122个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法人登记、开立银行账户,市财政每年拿出3000多万元按每个村(社区)党组织10万元的标准落实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并设置乡村治理专项组。我市还在农村地区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化各级综治中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平台作用,持续推进“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和公安民警进驻村(居)全覆盖,“民主法治村”创建覆盖率达100%。

“在村里,大事小事都由老百姓自己决定。”这是不少珠海农村主要负责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我市通过健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议事会、网络协商等协商形式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全覆盖修订村规民约。在南门村、夏村、石龙村、海澄村等地,村民议事厅已成为村民商讨、民主协商主阵地。我市还全面落实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全市122个行政村均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并按照“九有”标准构建工作平台,全部达到村务公开“五化”标准。

此外,我市还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曾经,从网山村嫁出去的妇女因为无法得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分红,让乡愁成了心愁。如今,这些妇女不再为娘家村分红而发愁。我市已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户数5.92万户,成员人数25.9万人,已量化资产37亿元。全市13704个“出嫁女”、10787个“出嫁女”子女、3842个“外迁户”、2255个“回迁户”获得成员资格和配股权益。全市122个村,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5.88亿元,比上年增长5.6%。

相关链接

我市“三农”发展成效显著
乡村产业发展高质高效

在规划面积约312平方千米的斗门生态农业园内,港珠澳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正酣,一片现代化智能玻璃温室在鹤洲北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拔地而起,蔚为壮观。

产业兴,乡村振兴更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近年来,我市将乡村产业发展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抓实“打造大湾区乡村旅游目的地、优质农产品供应中心、渔业经济发展新引擎”三项任务,出台扶持乡村产业发展“乡十条”,每年安排约1.2亿元用于扶持乡村产业发展,每年落实超过400亩乡村产业建设用地指标,狠抓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不断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珠海每年安排1.2亿元用于扶持乡村产业发展。

持续发力,春风化雨。经过多年努力,珠海市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积极发展美丽经济。以特色旅游村、田园综合体、休闲农庄、农业公园等为载体,通过举办“农民丰收节”等各种节庆活动,促进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融合发展,打造大湾区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乡村民宿约131家,床位约2900张,并积极推进美丽田园看护房整治专项行动,投入3000万元在试点村共建成看护房356间。建成后,看护房产权为村集体,既满足人居环境整治美观、安全生产需求,又增加了村集体资产,将来还可以增加村集体租金收入。

“这几年的春节,会同、木头冲、新村、台创园、上洲、岭南大地等地乡村旅游非常火爆,农产品被一扫而空。”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但乡村特色旅游热度依旧,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13亿元,有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龙头作用,围绕健康水产、特色花卉、休闲农业等优势特色产业,持续推动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吸引社会资本投资25亿元,带动33487户农户增收致富,园区农民人均收入比所在区农民人均收入高20%以上。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涌现出“白蕉海鲈”、莲洲花卉苗木、红旗黄鳍鲷等一批特色产业。目前,我市海鲈总产量约占广东全省产量的70%、全国产量的50%。

与此同时,我市优质高效做好“菜篮子”工作,出台“菜篮子”建设工作方案,建立“菜篮子”专项资金,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珠海配送分中心并正式投入运营,认定四批共21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和一批5个加工企业。

建设高标准国际渔业物流港。渔港是渔民的“家”,洪湾中心渔港正式承接原香洲渔港渔业功能后,呈现渔业转型升级良好开局,累计进出港渔船超过8万艘次、鱼货卸港量超过8万吨,并获批为首批国家级海洋捕捞渔获物定点上岸渔港。与传统渔港脏乱差的环境有所不同的是,洪湾中心渔港现代化设施齐全,地面和港池干净整洁,不见垃圾,伴随着阵阵海鲜味的海风,启程的渔民们笑容满面。

同时,我市加快推进建设洪湾渔港水产品加工展示展销产业园,两个渔港产业项目作为全市重点产业项目完成集中签约并落实土地供给,重点布局完善洪湾渔港远洋渔业、冷链仓储、水产品加工等配套产业,并推进万山深海养殖基地建设。此外,我市还稳步推进智慧海洋项目,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业,延长渔业产业链,提高渔业经济效益。

文字:廖明山 蒋毅槿 图片:吴长赋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应立枫
珠海市农业农村局:让乡村振兴成色更足 努力打造与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相匹配的美丽乡村
观海融媒 2021-06-29 18:39

眼下,正是“三夏”农忙时节,从珠海主城区沿着珠海大道向西前行,一幅乡村更美好、群众更幸福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山水田园间徐徐展开。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珠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中共珠海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壮大都市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科技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我市冲出‘一城一域一地’限制,努力把乡村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休闲旅游、放松精神、寻找乡愁的依托,建成都市人的精神家园。”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各项乡村振兴政策正在我市农村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阔、越走越坚实、越走越豪迈。

全市368个自然村中,354个自然村实现雨污分流、污水排放管道收集或暗渠化。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绘就乡村振兴底色

乡村之美,在于环境,在于人文,也在于治理。在我市农村环境整洁背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整治硬仗。

近年来,我市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来打,统筹城乡一体化,构建厕所垃圾污水治理长效机制,全面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曾几何时,在农村,一提到厕所,就会让人感到为难、犯愁,甚至是反感、不想进,尤其是在下雨的时候,更是一塌糊涂难插脚。

为改变农村地区厕所面貌,我市“一村一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新建农村公厕,建立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管、用并重长效管理体制。近年来,我市累计投入11745.75万元,建设卫生公厕496座,改建无害化卫生户厕61110户,全市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100%。

如何进行科学、有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这是一个棘手难题。

我市借助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对厕所、垃圾、污水等各类问题进行全面摸底,建立问题台账,强化动态管理、落实整治责任。同时,通过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将全市122个行政村纳入数字城管网格,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将城市治理服务向农村延伸。

农村生活垃圾也是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一大问题。以斗门区莲洲镇莲江村为例,建立起“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通过委托区属国企管理、政府购买服务、政府核拨经费村民小组自行保洁清扫等方式,推进垃圾处理专业化,并探索形成“定时收集、源头分类、并点撤桶、积分奖励、就近处置”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实现垃圾不落地、生活垃圾减量30%的目标。全市122个行政村共配备保洁员1290余名、运行垃圾收集点1040个、建设垃圾压缩站24座,全市农村实现保洁覆盖面、生活垃圾收运率、无害化处理率“三个100%”。

此外,我市还优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体系,分类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各区根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实际情况,通过管理体制改革,由区属国企统一运营维护管理,实现设施规范管养。截至目前,全市368个自然村中,354个自然村实现雨污分流、污水排放管道收集或暗渠化,345个自然村完成污水治理。

有付出就有收获。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通报显示,珠海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全省排名前列,在珠三角片区64个县区中,斗门区、金湾区等为“优秀”等次。斗门区、金湾区先后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斗门区“厕所革命”经验获评全国农村“厕所革命”九大范例。通过环境整治,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宜居宜业水平显著提升。

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农民人均收入比所在区农民人均收入高20%以上。

举全市之力 用心交出扶贫协作珠海答卷

“十三五”期间,伴随着“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嘹亮号角,我市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展现新时代的特区担当,把做好扶贫协作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全面完成扶贫协作目标任务,精准帮扶阳江、茂名的贫困户100%脱贫,阳江产业帮扶扎实推进,助力云南怒江州脱贫攻坚,如期交出了满意特区答卷。

一根数据线连起一条扶贫产业链、一个百香果变成村民致富的金果果……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近就业的长久之计。短短几年,珠海在怒江、阳江、茂名等地的产业项目已遍地开花。

在香洲区定点帮扶的阳江市阳春市马水村,南药广霍香种植基地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运作。农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该项目每亩地收成晒干后至少能产出300公斤叶子和700公斤梗,按照签订协议的保底价计算,则每亩广藿香至少可收入约7000元,扣除每亩成本1200元,产生的经济效益仍十分可观。

在结对帮扶工作中,我市累计落实各类帮扶资金57.92亿元,帮扶脱贫10.91万户、42.27万人,全省率先出台产业扶贫政策、建立扶贫专业市场、成立扶贫基金会,建立了“搭平台、建基地、联市场”“一主四化”珠海产业扶贫机制,形成了“前厂后店”全国消费扶贫范例珠海模式和“校企联合”“县区结对”珠海就业扶贫模式,创造了“百企帮百村、携手奔小康”珠海社会扶贫经验。

此外,我市在易地扶贫搬迁、劳务协作、民生保障等各方面不断出新招、解难题、办实事,让一批批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老有所依、幼有所教、病有所医、村庄越来越美、生活越来越好、腰包越来越鼓……这些都是被帮扶地区群众看得见、摸得到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珠海持续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党建引领 发展有力
乡村一线党旗飘扬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一直以来,我市始终将农村基层党建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紧紧围绕“以组织振兴促乡村振兴”这条主线,织密织牢基层组织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三农”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党建引领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我市加强村党组织领导地位,落实“三重一大”报告制度,推动13项村级重大事权清单落地见效,并深入实施“领头雁”工程,开展村“两委”换届前考核,实现推行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一肩挑”比例达100%,村两委“交叉任职”比例达95%。

选准一个人、带好一支队、振兴一个村。我市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归雁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聘246名村级后备干部,确保每村至少储备2名后备干部,并采取选聘分离制度,对现任村“两委”干部全面考核,合格的聘任到村党群服务中心工作,按规定领取财政全额补贴工作报酬。

村级服务水平及能力不强,曾经是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顽疾”之一。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在着力解决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方面,我市创新党群服务中心实体化运作模式,对122个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法人登记、开立银行账户,市财政每年拿出3000多万元按每个村(社区)党组织10万元的标准落实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并设置乡村治理专项组。我市还在农村地区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化各级综治中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平台作用,持续推进“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和公安民警进驻村(居)全覆盖,“民主法治村”创建覆盖率达100%。

“在村里,大事小事都由老百姓自己决定。”这是不少珠海农村主要负责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我市通过健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议事会、网络协商等协商形式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全覆盖修订村规民约。在南门村、夏村、石龙村、海澄村等地,村民议事厅已成为村民商讨、民主协商主阵地。我市还全面落实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全市122个行政村均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并按照“九有”标准构建工作平台,全部达到村务公开“五化”标准。

此外,我市还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曾经,从网山村嫁出去的妇女因为无法得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分红,让乡愁成了心愁。如今,这些妇女不再为娘家村分红而发愁。我市已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户数5.92万户,成员人数25.9万人,已量化资产37亿元。全市13704个“出嫁女”、10787个“出嫁女”子女、3842个“外迁户”、2255个“回迁户”获得成员资格和配股权益。全市122个村,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5.88亿元,比上年增长5.6%。

相关链接

我市“三农”发展成效显著
乡村产业发展高质高效

在规划面积约312平方千米的斗门生态农业园内,港珠澳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正酣,一片现代化智能玻璃温室在鹤洲北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拔地而起,蔚为壮观。

产业兴,乡村振兴更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近年来,我市将乡村产业发展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抓实“打造大湾区乡村旅游目的地、优质农产品供应中心、渔业经济发展新引擎”三项任务,出台扶持乡村产业发展“乡十条”,每年安排约1.2亿元用于扶持乡村产业发展,每年落实超过400亩乡村产业建设用地指标,狠抓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不断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珠海每年安排1.2亿元用于扶持乡村产业发展。

持续发力,春风化雨。经过多年努力,珠海市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积极发展美丽经济。以特色旅游村、田园综合体、休闲农庄、农业公园等为载体,通过举办“农民丰收节”等各种节庆活动,促进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融合发展,打造大湾区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乡村民宿约131家,床位约2900张,并积极推进美丽田园看护房整治专项行动,投入3000万元在试点村共建成看护房356间。建成后,看护房产权为村集体,既满足人居环境整治美观、安全生产需求,又增加了村集体资产,将来还可以增加村集体租金收入。

“这几年的春节,会同、木头冲、新村、台创园、上洲、岭南大地等地乡村旅游非常火爆,农产品被一扫而空。”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但乡村特色旅游热度依旧,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13亿元,有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龙头作用,围绕健康水产、特色花卉、休闲农业等优势特色产业,持续推动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吸引社会资本投资25亿元,带动33487户农户增收致富,园区农民人均收入比所在区农民人均收入高20%以上。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涌现出“白蕉海鲈”、莲洲花卉苗木、红旗黄鳍鲷等一批特色产业。目前,我市海鲈总产量约占广东全省产量的70%、全国产量的50%。

与此同时,我市优质高效做好“菜篮子”工作,出台“菜篮子”建设工作方案,建立“菜篮子”专项资金,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珠海配送分中心并正式投入运营,认定四批共21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和一批5个加工企业。

建设高标准国际渔业物流港。渔港是渔民的“家”,洪湾中心渔港正式承接原香洲渔港渔业功能后,呈现渔业转型升级良好开局,累计进出港渔船超过8万艘次、鱼货卸港量超过8万吨,并获批为首批国家级海洋捕捞渔获物定点上岸渔港。与传统渔港脏乱差的环境有所不同的是,洪湾中心渔港现代化设施齐全,地面和港池干净整洁,不见垃圾,伴随着阵阵海鲜味的海风,启程的渔民们笑容满面。

同时,我市加快推进建设洪湾渔港水产品加工展示展销产业园,两个渔港产业项目作为全市重点产业项目完成集中签约并落实土地供给,重点布局完善洪湾渔港远洋渔业、冷链仓储、水产品加工等配套产业,并推进万山深海养殖基地建设。此外,我市还稳步推进智慧海洋项目,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业,延长渔业产业链,提高渔业经济效益。

文字:廖明山 蒋毅槿 图片:吴长赋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应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