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出生贫寒,只读了3年私塾,因为反抗当地的乡绅坐过一年多牢;
他,为谋生在香港外轮上做杂役,因此接触到为革命奔走的孙中山;
他,在上世纪20年代震惊中外的两次大罢工中扮演组织者和领导者角色;
他,只有4年多党龄却曾在中共八七会议和中共六大全票当选政治局委员;
他,44岁就英年早逝,弥留之际周恩来、邓小平就在榻前,邓颖超亲手记录他的遗嘱——
他就是苏兆征,一个从珠海淇澳岛走出来的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和著名领袖、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他用自己的一生为党的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受孙中山影响走上革命道路
盛夏时节,不少游客踏足唐家湾淇澳岛这片红色革命的沃土时,在领略海岛风光的同时,都会深入淇澳村白石街,寻访中国著名工人运动领袖苏兆征故居,缅怀革命先烈,追寻初心来路,把对英雄的哀思,化作披坚执锐的力量。
在幽静而狭窄的小巷深处有一所小屋,屋前有小院落,围以矮墙,设有小门楼。一面斑驳的蚝壳墙,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位于白石街461号的这座青砖土木结构小平房,便是苏兆征故居。1885年,这位著名的中国工人运动领袖便出生于此。

两间土木结构、青砖灰瓦的平房为正房,并有一间小厨房和一间偏房,真实再现先烈早年的生活场景,灯盏、瓷碟、铁茶壶等生活用品无不透露出这家人的贫困、简朴。
1903年,18岁的苏兆征离乡背井,跟随一些同乡跑到香港,在外国轮船上当了一名“侍仔”(即杂役)。当时孙中山为推翻清朝统治而经常奔走海外,进行革命活动,因此苏兆征接触到经常乘船为革命奔走的孙中山。1908年,在孙中山的影响下,苏兆征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参加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动。
作为一名海员,苏兆征经常跟随船只涉足世界各地,出入各国港口,率先得知十月革命的消息。后来,他随船到过海参崴等地,直接与苏俄海员以及当地人民接触,倾听他们关于十月革命经过的介绍,亲眼看到革命胜利后俄国人民当家作主不再受压迫受奴役的生活状况,并且有机会阅读到一些介绍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等方面的书刊,渐渐认识到十月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更坚定了他斗争的信念与决心。
1922年1月12日,在苏兆征和林伟民等人组织下,香港海员毅然举行了大罢工。苏兆征被选为罢工总办事处总务部主任和谈判代表之一,后来又代理香港海员工会会长。“这次罢工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陈振忠点评说,自此以后工人运动高潮迭起,也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参与领导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
在工人运动中迅速成长的苏兆征与中共党组织走得越来越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也日益强烈。1925年3月,苏兆征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5月1日,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举行,苏兆征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同年5月底,上海发生五卅惨案。6月上旬,党组织指派邓中夏、黄平、杨殷、杨匏安、苏兆征等人到香港组织罢工。
6月19日,香港海员正式打响了反帝政治大罢工的第一炮,香港各界工人相继而起,响应罢工,随后,广州沙面洋务工人奋起罢工。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爆发。
7月3日,省港罢工委员会成立,苏兆征被选为委员长兼财政委员会委员长,苏兆征还参与主持起草了罢工宣言,并提出了“应制定劳动法,规定八小时工作制”等六项要求条件,为工人运动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
省港大罢工坚持了一年零四个月,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作为五卅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苏兆征十分重视并积极在广东地区工人中发展党的组织,壮大党的力量,加强党的建设。在省港罢工期间,有近千名工人积极分子在广州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其中邓发、何耀全、李源等都是经苏兆征介绍入党的。
1927年5月,苏兆征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八七会议后,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负责管理中央财务小组和全国总工会。
“苏兆征在共产党内的地位是非常高的,1927年3月,他随中共广东代表团来到武汉后,武汉各界都举行了欢迎会。苏兆征是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大家都对他有很高的期望。”记者在武汉寻访苏兆征的历史足迹时,中共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宋健详细介绍了苏兆征在武汉的革命经历。
从1927年3月来到武汉,到八七会议后离开武汉赴上海工作,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苏兆征不仅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八七会议等重大会议,还主持召开了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并在会上再次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为维护工人阶级利益积极奔走。
在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存放着与苏兆征相关的珍贵历史材料——1927年4月至6月,国民政府劳工部在苏兆征的领导下,制定、颁布的维护工人利益的《工会条例》《劳动法草案》《劳工法草案》等档案原件。
武汉革命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赵晓琳也是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筹建处专家,她回忆说:“这些文件非常重要,是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武汉国民政府颁发的关于保护工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在工人运动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纸遗嘱彰显革命家赤诚忠心
1928年8月,在苏联出席共产国际第六次大会的苏兆征因长期紧张工作积劳成疾,突发阑尾炎,医生建议他在苏联休养至康复后再进行手术。然而,一心惦记着手中未完成的工作,苏兆征不顾医生和同志们的劝阻,抱病回国,于1929年2月初返抵上海。
严酷的斗争环境,长期的艰苦工作,苏兆征身体十分虚弱。尽管如此,苏兆征没有把病痛放在心上,夙兴夜寐,孜孜不倦,忘我工作。
党中央为掩护他的工作,将他的妻子钟荣胜和一双儿女也接到上海,在上海福煦路法租界马吉里租了间房屋居住。1929年,苏兆征从苏联回到上海直到去世,便一直住在那里。
记者曾前往上海寻访先烈足迹,发现当年的福煦路早已经过拆迁改造变成了上海市中心最大的“城市绿肺”——延中路大型公共绿地。夏季午后,记者在这片开放式公园里看到,有人读书看报,有人逗弄儿孙……先烈泉下有知,一定会为人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欣慰含笑。
1929年2月20日,全国总工会第二次扩大会议结束后,苏兆征便一病不起。由于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时期,为了严守党的秘密,不增加党的负担,他不肯将党组织的秘密联络地址告诉家人,也不愿意将病情告诉别的同志,病情一再耽误。
2月25日,已处于弥留状态的苏兆征反复叮嘱同志们:“大家同心合力起来,一致合作达到我们最后成功!”当时,周恩来、邓小平等人就在榻前,这番话由邓颖超迅速记录下来,转交给了党中央。当天下午6时20分,44岁的苏兆征于上海溘然长逝,如流星般划过中国革命历史的夜空。
当年在离开家乡前,苏兆征曾郑重发誓说:“我要继承先烈遗志,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位杰出的工人运动领导人在生命最后一刻,意识虽已模糊,仍念念不忘他为之鞠躬尽瘁的革命事业。
“遗嘱的背后,是苏兆征坚定的革命抱负。”陈振忠说,苏兆征波澜壮阔的革命人生,深刻阐释了共产党员的艰苦卓绝精神和爱党爱国的赤诚之心。
苏兆征烈士的忠骨如今安葬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里。在翠柏环抱的茵茵绿草坡上,数十排红色花岗石卧碑整齐排列,苏兆征的墓碑就在第一排右数第三个。
据龙华烈士陵园有关专家陈玮介绍,苏兆征的遗骸是由时任中央军委特科负责人李强以化名安葬在江湾大场公墓。解放之后,苏兆征墓迁移至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相关新闻
苏兆征故居陈列馆成红色“打卡点”
其事迹被搬上大舞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从全国各地前来珠海瞻仰先烈故居旧址,重温百年奋斗史诗,接受红色精神洗礼,汲取奋进磅礴伟力。
近来,苏兆征故居陈列馆还成为“粤学党史·粤爱党——打卡广东红”小程序圈定的红色地标,广大党员群众不仅可以通过手机足不出户在线参观,还可到线下游览进行实地打卡,更加利于人们聆听苏兆征烈士革命事迹,缅怀革命前辈,继承其高贵品德和伟大精神。
一方红色的热土,孕育一代革命先驱。“淇澳岛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早在1833年,这里的人民便以大无畏的气概战胜了入侵的英军,迫使其投降并赔偿白银三千两。”苏兆征故居陈列馆副馆长万滢告诉记者,当地村民为了让后人永记这段炎黄子孙抵御外来侵略取得胜利的光辉历史,激励后人更加热爱祖国,用赔款铺建了一条两公里长的花岗岩“白石街”,现在已成为游客来淇澳岛必去的“打卡点”。
“淇澳未沦亡拔剑请缨同杀敌,英军寻死路丢盔弃甲败兵逃。”记者在白石街起点处看到,此处石牌楼上这副笔力遒劲的对联和十米开外的抗英炮台遗址,向人们彰显着当地村民的反帝爱国精神。

“近年来,为纪念苏兆征,珠海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还邀请苏兆征后人参加。”珠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振忠告诉记者。
“苏兆征的奋斗历程深刻表明,共产党人干革命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这种精神一直教育和激励着我们,作为苏兆征的后人,我们觉得肩负着一份特殊的责任。”苏兆征的外孙女谭联娜说。
近年来,珠海的文艺工作者也不断探索和创新红色题材的宣传教育形式和内容,以苏兆征为主题创作了大型红色现代粤剧《苏兆征》和沉浸式诗剧《追寻苏兆征》,让人零距离穿越革命历史,沉浸式体验先烈的革命精神。
如今,苏兆征故居陈列馆作为广东省著名的红色革命遗址、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散发出越来越强的红色魅力。自2011年6月对外免费开放以来,接待来访人数逐年递增,年接待量达15万人次。


他,出生贫寒,只读了3年私塾,因为反抗当地的乡绅坐过一年多牢;
他,为谋生在香港外轮上做杂役,因此接触到为革命奔走的孙中山;
他,在上世纪20年代震惊中外的两次大罢工中扮演组织者和领导者角色;
他,只有4年多党龄却曾在中共八七会议和中共六大全票当选政治局委员;
他,44岁就英年早逝,弥留之际周恩来、邓小平就在榻前,邓颖超亲手记录他的遗嘱——
他就是苏兆征,一个从珠海淇澳岛走出来的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和著名领袖、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他用自己的一生为党的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受孙中山影响走上革命道路
盛夏时节,不少游客踏足唐家湾淇澳岛这片红色革命的沃土时,在领略海岛风光的同时,都会深入淇澳村白石街,寻访中国著名工人运动领袖苏兆征故居,缅怀革命先烈,追寻初心来路,把对英雄的哀思,化作披坚执锐的力量。
在幽静而狭窄的小巷深处有一所小屋,屋前有小院落,围以矮墙,设有小门楼。一面斑驳的蚝壳墙,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位于白石街461号的这座青砖土木结构小平房,便是苏兆征故居。1885年,这位著名的中国工人运动领袖便出生于此。

两间土木结构、青砖灰瓦的平房为正房,并有一间小厨房和一间偏房,真实再现先烈早年的生活场景,灯盏、瓷碟、铁茶壶等生活用品无不透露出这家人的贫困、简朴。
1903年,18岁的苏兆征离乡背井,跟随一些同乡跑到香港,在外国轮船上当了一名“侍仔”(即杂役)。当时孙中山为推翻清朝统治而经常奔走海外,进行革命活动,因此苏兆征接触到经常乘船为革命奔走的孙中山。1908年,在孙中山的影响下,苏兆征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参加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动。
作为一名海员,苏兆征经常跟随船只涉足世界各地,出入各国港口,率先得知十月革命的消息。后来,他随船到过海参崴等地,直接与苏俄海员以及当地人民接触,倾听他们关于十月革命经过的介绍,亲眼看到革命胜利后俄国人民当家作主不再受压迫受奴役的生活状况,并且有机会阅读到一些介绍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等方面的书刊,渐渐认识到十月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更坚定了他斗争的信念与决心。
1922年1月12日,在苏兆征和林伟民等人组织下,香港海员毅然举行了大罢工。苏兆征被选为罢工总办事处总务部主任和谈判代表之一,后来又代理香港海员工会会长。“这次罢工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陈振忠点评说,自此以后工人运动高潮迭起,也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参与领导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
在工人运动中迅速成长的苏兆征与中共党组织走得越来越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也日益强烈。1925年3月,苏兆征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5月1日,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举行,苏兆征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同年5月底,上海发生五卅惨案。6月上旬,党组织指派邓中夏、黄平、杨殷、杨匏安、苏兆征等人到香港组织罢工。
6月19日,香港海员正式打响了反帝政治大罢工的第一炮,香港各界工人相继而起,响应罢工,随后,广州沙面洋务工人奋起罢工。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爆发。
7月3日,省港罢工委员会成立,苏兆征被选为委员长兼财政委员会委员长,苏兆征还参与主持起草了罢工宣言,并提出了“应制定劳动法,规定八小时工作制”等六项要求条件,为工人运动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
省港大罢工坚持了一年零四个月,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作为五卅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苏兆征十分重视并积极在广东地区工人中发展党的组织,壮大党的力量,加强党的建设。在省港罢工期间,有近千名工人积极分子在广州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其中邓发、何耀全、李源等都是经苏兆征介绍入党的。
1927年5月,苏兆征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八七会议后,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负责管理中央财务小组和全国总工会。
“苏兆征在共产党内的地位是非常高的,1927年3月,他随中共广东代表团来到武汉后,武汉各界都举行了欢迎会。苏兆征是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大家都对他有很高的期望。”记者在武汉寻访苏兆征的历史足迹时,中共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宋健详细介绍了苏兆征在武汉的革命经历。
从1927年3月来到武汉,到八七会议后离开武汉赴上海工作,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苏兆征不仅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八七会议等重大会议,还主持召开了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并在会上再次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为维护工人阶级利益积极奔走。
在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存放着与苏兆征相关的珍贵历史材料——1927年4月至6月,国民政府劳工部在苏兆征的领导下,制定、颁布的维护工人利益的《工会条例》《劳动法草案》《劳工法草案》等档案原件。
武汉革命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赵晓琳也是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筹建处专家,她回忆说:“这些文件非常重要,是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武汉国民政府颁发的关于保护工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在工人运动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纸遗嘱彰显革命家赤诚忠心
1928年8月,在苏联出席共产国际第六次大会的苏兆征因长期紧张工作积劳成疾,突发阑尾炎,医生建议他在苏联休养至康复后再进行手术。然而,一心惦记着手中未完成的工作,苏兆征不顾医生和同志们的劝阻,抱病回国,于1929年2月初返抵上海。
严酷的斗争环境,长期的艰苦工作,苏兆征身体十分虚弱。尽管如此,苏兆征没有把病痛放在心上,夙兴夜寐,孜孜不倦,忘我工作。
党中央为掩护他的工作,将他的妻子钟荣胜和一双儿女也接到上海,在上海福煦路法租界马吉里租了间房屋居住。1929年,苏兆征从苏联回到上海直到去世,便一直住在那里。
记者曾前往上海寻访先烈足迹,发现当年的福煦路早已经过拆迁改造变成了上海市中心最大的“城市绿肺”——延中路大型公共绿地。夏季午后,记者在这片开放式公园里看到,有人读书看报,有人逗弄儿孙……先烈泉下有知,一定会为人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欣慰含笑。
1929年2月20日,全国总工会第二次扩大会议结束后,苏兆征便一病不起。由于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时期,为了严守党的秘密,不增加党的负担,他不肯将党组织的秘密联络地址告诉家人,也不愿意将病情告诉别的同志,病情一再耽误。
2月25日,已处于弥留状态的苏兆征反复叮嘱同志们:“大家同心合力起来,一致合作达到我们最后成功!”当时,周恩来、邓小平等人就在榻前,这番话由邓颖超迅速记录下来,转交给了党中央。当天下午6时20分,44岁的苏兆征于上海溘然长逝,如流星般划过中国革命历史的夜空。
当年在离开家乡前,苏兆征曾郑重发誓说:“我要继承先烈遗志,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位杰出的工人运动领导人在生命最后一刻,意识虽已模糊,仍念念不忘他为之鞠躬尽瘁的革命事业。
“遗嘱的背后,是苏兆征坚定的革命抱负。”陈振忠说,苏兆征波澜壮阔的革命人生,深刻阐释了共产党员的艰苦卓绝精神和爱党爱国的赤诚之心。
苏兆征烈士的忠骨如今安葬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里。在翠柏环抱的茵茵绿草坡上,数十排红色花岗石卧碑整齐排列,苏兆征的墓碑就在第一排右数第三个。
据龙华烈士陵园有关专家陈玮介绍,苏兆征的遗骸是由时任中央军委特科负责人李强以化名安葬在江湾大场公墓。解放之后,苏兆征墓迁移至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相关新闻
苏兆征故居陈列馆成红色“打卡点”
其事迹被搬上大舞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从全国各地前来珠海瞻仰先烈故居旧址,重温百年奋斗史诗,接受红色精神洗礼,汲取奋进磅礴伟力。
近来,苏兆征故居陈列馆还成为“粤学党史·粤爱党——打卡广东红”小程序圈定的红色地标,广大党员群众不仅可以通过手机足不出户在线参观,还可到线下游览进行实地打卡,更加利于人们聆听苏兆征烈士革命事迹,缅怀革命前辈,继承其高贵品德和伟大精神。
一方红色的热土,孕育一代革命先驱。“淇澳岛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早在1833年,这里的人民便以大无畏的气概战胜了入侵的英军,迫使其投降并赔偿白银三千两。”苏兆征故居陈列馆副馆长万滢告诉记者,当地村民为了让后人永记这段炎黄子孙抵御外来侵略取得胜利的光辉历史,激励后人更加热爱祖国,用赔款铺建了一条两公里长的花岗岩“白石街”,现在已成为游客来淇澳岛必去的“打卡点”。
“淇澳未沦亡拔剑请缨同杀敌,英军寻死路丢盔弃甲败兵逃。”记者在白石街起点处看到,此处石牌楼上这副笔力遒劲的对联和十米开外的抗英炮台遗址,向人们彰显着当地村民的反帝爱国精神。

“近年来,为纪念苏兆征,珠海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还邀请苏兆征后人参加。”珠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振忠告诉记者。
“苏兆征的奋斗历程深刻表明,共产党人干革命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这种精神一直教育和激励着我们,作为苏兆征的后人,我们觉得肩负着一份特殊的责任。”苏兆征的外孙女谭联娜说。
近年来,珠海的文艺工作者也不断探索和创新红色题材的宣传教育形式和内容,以苏兆征为主题创作了大型红色现代粤剧《苏兆征》和沉浸式诗剧《追寻苏兆征》,让人零距离穿越革命历史,沉浸式体验先烈的革命精神。
如今,苏兆征故居陈列馆作为广东省著名的红色革命遗址、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散发出越来越强的红色魅力。自2011年6月对外免费开放以来,接待来访人数逐年递增,年接待量达15万人次。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