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教育呼唤高质量教师

原标题

高质量教育呼唤高质量教师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重要讲话系列评论之五

 

教师在教育中究竟占据什么地位?为什么高质量教育需要高质量教师?高质量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能力和精神?新时代怎么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这些重大问题,为新时代培育高质量教师队伍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好地保驾护航。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崭新的历史交汇期,如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年轻一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有更大的作为,不仅是教育工作者,也是全社会共同关切和思考的话题。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盼愈发强烈,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愈发突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使命。培养造就一大批高质量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保障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紧迫任务。

坚持“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这个思想、理念和原则不动摇,紧紧依靠教师来办学。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学校的第一资源是教师群体,教师是办学的基本力量。学校要发展,教育改革要深入,就必须紧紧依靠教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事实证明,任何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举措必须直接依靠和长远依赖于教师来具体推动和落实,教师是学校的主角和主人而不是简单的配角和雇员。只有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牢固树立依靠教师办学治校的思想,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办学效益才能提升,各类杰出的人才方能辈出。新时代,党和政府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到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不断健全、确立教师身份和法律地位,将有力促进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的提升,让“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落实以培养“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合理构建高质量教师发展机制和德能提升机制。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和新挑战,教师必须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要把教书育人作为一种最本真、最纯粹、最持久的信仰。要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传承老一辈教育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为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此,一方面应紧扣教育改革关键环节,健全教师发展制度,夯实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凸显创新创造导向;另一方面,应明确教育改革任务,突出师德第一标准,强化底线要求和高线引领相结合,通过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培育弘扬高尚师德,激发教师涵养师德的内生动力,自觉向张桂梅等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争当学生的“四个”引路人。

健全高质量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科学评价教师发展,重新书写教师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函数。立德树人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育人,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体系中,思政课发挥着“压舱石”作用。为此,就要吸引大量“六要”教师从事思政课教学,以有力举措助推他们在教学科研中茁壮成长,不断提升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素养,让思政课教师队伍又好又快发展。另外,我国中西部地区因为自然条件较为艰苦,高质量教师人才难进难留,要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切实解决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

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在深化改革推动实践探索中,一方面要把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作为工作重点,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让教师们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从而激发他们教书育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内驱力。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尊师重教的文化。“师道”有尊严,教育才有底气,国家才有未来。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社会“贵师而重传”,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一定会形成,教育也定会成为通达个人梦想的桥梁、支撑国家发展的砥柱。

《中国教育报》2021年03月12日第2版

文字:李名梁 系伊犁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兼法学院副院长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范鑫海
高质量教育呼唤高质量教师
中国教育报 2021-03-12 11:30

原标题

高质量教育呼唤高质量教师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重要讲话系列评论之五

 

教师在教育中究竟占据什么地位?为什么高质量教育需要高质量教师?高质量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能力和精神?新时代怎么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这些重大问题,为新时代培育高质量教师队伍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好地保驾护航。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崭新的历史交汇期,如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年轻一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有更大的作为,不仅是教育工作者,也是全社会共同关切和思考的话题。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盼愈发强烈,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愈发突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使命。培养造就一大批高质量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保障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紧迫任务。

坚持“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这个思想、理念和原则不动摇,紧紧依靠教师来办学。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学校的第一资源是教师群体,教师是办学的基本力量。学校要发展,教育改革要深入,就必须紧紧依靠教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事实证明,任何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举措必须直接依靠和长远依赖于教师来具体推动和落实,教师是学校的主角和主人而不是简单的配角和雇员。只有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牢固树立依靠教师办学治校的思想,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办学效益才能提升,各类杰出的人才方能辈出。新时代,党和政府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到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不断健全、确立教师身份和法律地位,将有力促进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的提升,让“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落实以培养“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合理构建高质量教师发展机制和德能提升机制。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和新挑战,教师必须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要把教书育人作为一种最本真、最纯粹、最持久的信仰。要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传承老一辈教育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为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此,一方面应紧扣教育改革关键环节,健全教师发展制度,夯实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凸显创新创造导向;另一方面,应明确教育改革任务,突出师德第一标准,强化底线要求和高线引领相结合,通过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培育弘扬高尚师德,激发教师涵养师德的内生动力,自觉向张桂梅等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争当学生的“四个”引路人。

健全高质量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科学评价教师发展,重新书写教师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函数。立德树人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育人,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体系中,思政课发挥着“压舱石”作用。为此,就要吸引大量“六要”教师从事思政课教学,以有力举措助推他们在教学科研中茁壮成长,不断提升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素养,让思政课教师队伍又好又快发展。另外,我国中西部地区因为自然条件较为艰苦,高质量教师人才难进难留,要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切实解决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

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在深化改革推动实践探索中,一方面要把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作为工作重点,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让教师们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从而激发他们教书育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内驱力。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尊师重教的文化。“师道”有尊严,教育才有底气,国家才有未来。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社会“贵师而重传”,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一定会形成,教育也定会成为通达个人梦想的桥梁、支撑国家发展的砥柱。

《中国教育报》2021年03月12日第2版

文字:李名梁 系伊犁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兼法学院副院长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范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