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精彩!珠三角非遗技艺展金湾展出,到金海岸文化艺术中心拾光非遗…
金湾区新闻中心 2020-12-05 23:30:10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留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证明我们珠三角并非南蛮之地,我们一定要好好传承保护下去……”郑女士是珠海本地人,在香洲区工作,今天到金湾办事,听说这里有非遗展,便专程前来观看。

作为第九届金湾航空艺术节的其中一项活动,本次珠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非遗抬光”展览活动由金湾区委宣传部和金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共同主办,金湾区文化馆承办。 “这次我们展出的非遗展品主要包括传统记忆类和传统美术类,展览意在推动非遗回归现代生活,向世人展现当代中国的大美、大善和大爱。”金湾区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说。

 

12月4日上午,记者在金海岸文化艺术中心展厅看到,现场展出了“东艺宫灯”“广州榄雕”“佛山木版年画”“肇庆端砚”“三灶编织”等来自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九个城市的20种非遗项目,每个项目占据一个展台,有的展台旁有非遗传承人向观众作介绍,有的还现场示范编织制作。展厅里陆陆续续有人前来参观。

民进珠海市委会主委茹晴在观看白沙茅龙笔传人张瑞亨现场作画

“我们制作的宫灯上了央视春晚”

“我们制作的宫灯最大的高近9米,可以走马(滚动画面),今年春节在央视戏曲春晚现场展出。”李仰东先生是“江门东艺宫灯”省级非遗传承人,他说东艺宫灯历史悠久,1279年,江门新会崖门发生一场改朝换代的宋元大海战,战后宫廷里的艺人、御师逃难流落到江门沿海一带,将中原文化带到广东沿海,此后这些南宋后人常于元宵、中秋等节张挂灯彩,以示怀念并祝愿。

“我们的祖先是宫灯御师后代,南宋末年流落到江门新会,后来他们操起祖业,在江门长堤开设了宫灯行。40年代后期由于国内战乱,我们先辈转移到香港设立东艺宫灯厂,80年代改革开放,我们又重回故里。”

李仰东在向客人介绍东艺宫灯制作工艺

记者看到,现场展现的东艺宫灯大小不一,大都呈六面型。李仰东说,这主要是为了方便运输。“这些宫灯可以折叠,里面的画可以随意更换。”李仰东说,东艺宫灯带着浓厚的东方文化气息,是海外华人相互馈赠的佳品,海外唐人的标志,社团聚会的装点,以及宗教场所的圣物,深受到海外华人的赞赏。

东莞的名字来源于莞草

“东莞人对莞草编织技艺有非常深的情结,因为东莞的名字来源于莞草。”刘建新是东莞市“莞草编织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叶小玲的丈夫,妻子在旁边编织示范,他在现场给客人讲解。

省级非遗传承人叶小玲在现场展示莞草编织技艺

刘建新说,莞草编织技艺有20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在辛追夫人的墓穴里发现有草席,就是用莞草编织而成。

“莞草生长于咸淡水交界地方,在东莞只有厚街、沙田等镇有种植,道滘镇人从上述地方买回莞草编织加工,从清朝中叶开始出口,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刘建新介绍说,东莞道滘镇最高峰时曾经有1万多人从事莞草编织加工,所产的产品行销海外。“东莞的地名也与莞草有关,据史书记载,因为此地种植莞草,在省城之东,故名‘东莞’。”

刘建新说,随着工业发展,环境变迁,东莞的莞草越来越少,莞草编织作为一个行业已经衰落,”作为一种传统工艺,我们有责任继续做好传承和保护,目前的编织工艺品,更多的用于收藏纪念。”

杏仁饼里没杏仁

咀香园杏仁饼,相信吃货们不会不知道这个名字。在非遗展厅,小金看到咀香园杏仁饼业占据一个展台。据来自中山的咀香园的工作人员代学伟介绍,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工艺属于省级非遗。

代学伟介绍说,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工艺起源于清光绪末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当年,香山县(今中山市)石歧有一姓萧的清官后裔,其家里人将绿豆浸泡、烘干、磨粉,用糖腌制肥猪肉片作馅料,再用木制模具打制出饼,放在碳炉上烘焙,制成绿豆夹肉饼。“因这些饼形似杏仁并有杏仁香味,故称杏仁饼,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杏仁。这些杏仁饼入口甘甜松花,令人颊齿留香。”

咀香园生产的杏仁饼

好东西不能独享。1911年,萧家以传统手工技艺开始作坊式生产杏仁饼,后来取店名“咀香园”进行经营,此后,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工艺被萧家后人传至澳门,在澳门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现在的杏仁饼经过不断创新发展,根据大众口味,有的已添加杏仁、花生等配料,品种更加丰富了。”代学伟说。

“南海藤编”“四会玉器”“新会陈皮”“广绣”……现场的非遗项目还有好多,每一个非遗项目背后都有吸引人的故事。“非遗.拾光”展览从本月4日至6日在金海岸文化艺术中心三楼展厅举行。周末如有空,不如和家人朋友一起,去现场探寻这些文化珍宝,亲身感受由时光雕琢的"最诚匠心”吧!

下面来看一波现场的照片……

文字:吴立平 图片:吴立平 编辑:崔媛媛 责任编辑: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