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悦读 一曲欲念自胜者赞歌 ———读陈伯坚长篇小说《躁动》

伯坚老师米寿之人,亦是我的老同事。让人惊讶及惊喜的是,老先生去年竟然向他的读者捧出了洋洋25万字的长篇小说《躁动》。9月21日,珠海作协组织了一个小范围座谈会,与会者临海凭风,就作品酣谈快意。

伯坚老师说,他创作《躁动》的躁动,源起于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的一句话:“这是一个欲望的社会,这里开满罪恶的花。”他说,人身上的欲望竟会让社会变得那么可怕,欲望这东西太不简单。谁没有欲望呢?人没有欲望就没有了求生存、做事业的动力。欲望是两面体,是人生一大课题,为人要用一生写好欲望文章。

你能想象吗,《躁动》自构思到成书经20余年磨砺,先后易稿20余次。我是一个写作者,我知道,在长篇小说创作中经常写着写着会产生新的兴奋点,新的思维高度,而这些“点”与“度”往往会与之前完成的篇章抵触,要继续,就需要某些章节推倒重来,新的构建会唤醒新的“点”与“度”,于是再推倒再重来。在这个过程中,你必须拥有一颗坚定的心。伯坚老师拥有的就是这么一颗坚定而强大的心。在这位米寿老人笔下,大锅岛成为极具鲜明时代感的场景:打江山的老一辈革命者牟铁戈,普通老百姓猪郎六叔,新一代年轻干部高天翔,一个个闪亮登场,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引发共鸣,尤其是和书中人物在相同时间空间经历过的读者,这共鸣非同一般,还有一种亲切的回望与叙谈感。

作者笔下的大锅岛与澳门一水之隔,座谈会上,大家都惊讶,惊讶伯坚老师怎么有先见之明,20多年前就预知到今日的横琴大开发,将小说背景安排在这个岛屿上。伯坚老师笑着说,大锅岛像似在横琴岛的位置,却不全是横琴岛,所谓的“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大家笑笑,知道这是伯坚老师的小说家语。

伯坚老师在上世纪80年代初,调来珠海工作,脚踏珠海这块土地40年矣,生活积累创作积累双厚实。回忆《躁动》的创作,他说,当时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是《作品》主编杨羽仪约他写篇小说。杨主编说,你不是很熟悉澳门对面的横琴吗?那个小岛“有得写”的!经杨主编这么一点题,仅花两周功夫伯坚老师就写出了短篇《白雉作证》,这短篇不足万字篇幅,后来成为《躁动》第一章。伯坚老师说,这个第一章开篇好,为小说打下了厚重的根基。

小说的主情节是:大锅岛马头山发现神水,说到“神水”,伯坚老师笑道,神水的那种美及饮之功效是他用了两三年时间才“幻化”。围绕这神水如何开发,谁来开发,各色人物迤逦出场,作者将笔触深入到湾区的深处,有些情节犹如活报剧,有些细节传神入微。作品生活气息浓郁,语言精炼,粤味十足,许多描绘古风盎然,好看好读。《躁动》中有位凭个人本领“整蛊”洋恶人的艾升,就有作家祖父的影子。伯坚老师出身华侨世家,祖父和父亲在南洋及香港营生一辈子。从老辈言谈中,知道他们最受不了的是中国人被欺负。他说,这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有我生活圈的影子。说白了,伯坚老师将自己生活圈的影子扣入时代的风云中,从而成就了这部作品的烟火气息、灵气及可读性。

在《躁动》的扉页上,写着一行字:“献给人间欲念的自胜者”,这是本文标题出处。啊,欲念,你无处不在,你让人一分钟天堂,一分钟地狱。由此,我想到小说家茨威格说过的话语: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这也算是作品的另一种解读。

座谈会上,伯坚老师说,出版仅仅是作品传播的一种手段,他希望自己这部20多年时间完成的长篇能获得影视的传播,希望更多的受众能在传播的途径中了解我们大湾区过往的这段历史。我们祝贺着,期待着……

文字:王海玲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吴颖琼
湾韵丨悦读 一曲欲念自胜者赞歌 ———读陈伯坚长篇小说《躁动》
珠海特区报 2024-10-11 02:30

伯坚老师米寿之人,亦是我的老同事。让人惊讶及惊喜的是,老先生去年竟然向他的读者捧出了洋洋25万字的长篇小说《躁动》。9月21日,珠海作协组织了一个小范围座谈会,与会者临海凭风,就作品酣谈快意。

伯坚老师说,他创作《躁动》的躁动,源起于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的一句话:“这是一个欲望的社会,这里开满罪恶的花。”他说,人身上的欲望竟会让社会变得那么可怕,欲望这东西太不简单。谁没有欲望呢?人没有欲望就没有了求生存、做事业的动力。欲望是两面体,是人生一大课题,为人要用一生写好欲望文章。

你能想象吗,《躁动》自构思到成书经20余年磨砺,先后易稿20余次。我是一个写作者,我知道,在长篇小说创作中经常写着写着会产生新的兴奋点,新的思维高度,而这些“点”与“度”往往会与之前完成的篇章抵触,要继续,就需要某些章节推倒重来,新的构建会唤醒新的“点”与“度”,于是再推倒再重来。在这个过程中,你必须拥有一颗坚定的心。伯坚老师拥有的就是这么一颗坚定而强大的心。在这位米寿老人笔下,大锅岛成为极具鲜明时代感的场景:打江山的老一辈革命者牟铁戈,普通老百姓猪郎六叔,新一代年轻干部高天翔,一个个闪亮登场,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引发共鸣,尤其是和书中人物在相同时间空间经历过的读者,这共鸣非同一般,还有一种亲切的回望与叙谈感。

作者笔下的大锅岛与澳门一水之隔,座谈会上,大家都惊讶,惊讶伯坚老师怎么有先见之明,20多年前就预知到今日的横琴大开发,将小说背景安排在这个岛屿上。伯坚老师笑着说,大锅岛像似在横琴岛的位置,却不全是横琴岛,所谓的“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大家笑笑,知道这是伯坚老师的小说家语。

伯坚老师在上世纪80年代初,调来珠海工作,脚踏珠海这块土地40年矣,生活积累创作积累双厚实。回忆《躁动》的创作,他说,当时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是《作品》主编杨羽仪约他写篇小说。杨主编说,你不是很熟悉澳门对面的横琴吗?那个小岛“有得写”的!经杨主编这么一点题,仅花两周功夫伯坚老师就写出了短篇《白雉作证》,这短篇不足万字篇幅,后来成为《躁动》第一章。伯坚老师说,这个第一章开篇好,为小说打下了厚重的根基。

小说的主情节是:大锅岛马头山发现神水,说到“神水”,伯坚老师笑道,神水的那种美及饮之功效是他用了两三年时间才“幻化”。围绕这神水如何开发,谁来开发,各色人物迤逦出场,作者将笔触深入到湾区的深处,有些情节犹如活报剧,有些细节传神入微。作品生活气息浓郁,语言精炼,粤味十足,许多描绘古风盎然,好看好读。《躁动》中有位凭个人本领“整蛊”洋恶人的艾升,就有作家祖父的影子。伯坚老师出身华侨世家,祖父和父亲在南洋及香港营生一辈子。从老辈言谈中,知道他们最受不了的是中国人被欺负。他说,这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有我生活圈的影子。说白了,伯坚老师将自己生活圈的影子扣入时代的风云中,从而成就了这部作品的烟火气息、灵气及可读性。

在《躁动》的扉页上,写着一行字:“献给人间欲念的自胜者”,这是本文标题出处。啊,欲念,你无处不在,你让人一分钟天堂,一分钟地狱。由此,我想到小说家茨威格说过的话语: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这也算是作品的另一种解读。

座谈会上,伯坚老师说,出版仅仅是作品传播的一种手段,他希望自己这部20多年时间完成的长篇能获得影视的传播,希望更多的受众能在传播的途径中了解我们大湾区过往的这段历史。我们祝贺着,期待着……

文字:王海玲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吴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