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300多年民俗!“七月三十装路香”舞火龙再现斗门

9月2日晚,省级非遗项目“七月三十装路香”在斗门莲洲镇横山村举行,流传300多年的民俗震撼再现。接下来,斗门区将持续深入挖掘“七月三十装路香”舞火龙民俗文化内涵,推动这项省级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使其焕发新活力。

当晚,在莲洲镇横山村老年人活动中心,鼓乐齐鸣、礼花喧天,4条满身线香的火龙霸气亮相。“礼毕,鸣炮!”火龙腾空而起,穿过烟雾鱼贯而入,龙首居中,长长的龙身盘成圆圈,场面壮观。

新形象,有创新。今年火龙和演员们的形象全面焕新,尤其龙身鳞片层层叠叠,生动逼真。演员们的服装同样吸睛,上衣遍布火焰印花,腰封做龙鳞效果设计,热烈欢腾的气息扑面而来。“为了更好传承非遗文化,融合现代美学,今年对火龙和演员们的妆容服装进行了创新和改良,火龙全身安装了电子灯,更具观赏性、艺术性。”斗门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还沿用了真香,让传统民俗原汁原味上演。

伴随着声声鼓乐,火龙开始“出洞”巡游,在初秋的夜色中,穿梭于大街小巷。盘龙阵,翻龙身,神龙摆尾……在绣球的逗引下,火龙绕场舞动,时而狂野刚劲,时而灵动飘逸。沿途一路,每家每户在家门口摆置插满香支的香墩,燃放鞭炮烟花迎接火龙到来,以祈求四季安康、五谷丰登、事业兴旺。大批游客慕名前来“追龙”,欢呼雀跃一路相随不舍。“带着孩子过来看看,今晚上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风情和文化特色。”从市区特意赶过来的吴女士说道。

据介绍,“七月三十装路香”300多年前就从四邑地区传入斗门,其中莲洲镇横山村是最具代表性的传承点。2012年,“七月三十装路香”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近年来,斗门区通过培育传承人、鼓励青少年参与火龙队伍等方式,不断为非遗项目注入年轻力量。其中,作为该项目传承人的郑卫娟,为实现传承人梯队年轻化,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培训工作,7年培养了近500名舞火龙的小能手,其中有30多名学生已成为“接班人”,今年负责小龙龙头的梁嘉晋就是其中之一,“虽然训练辛苦,但每次表演都能展示传统文化,非常有意义。”梁嘉晋表示。

文字:张帆 实习生张琳瑾 图片:梁冠贤 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王朝辉
流传300多年民俗!“七月三十装路香”舞火龙再现斗门
观海融媒 2024-09-03 18:52

9月2日晚,省级非遗项目“七月三十装路香”在斗门莲洲镇横山村举行,流传300多年的民俗震撼再现。接下来,斗门区将持续深入挖掘“七月三十装路香”舞火龙民俗文化内涵,推动这项省级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使其焕发新活力。

当晚,在莲洲镇横山村老年人活动中心,鼓乐齐鸣、礼花喧天,4条满身线香的火龙霸气亮相。“礼毕,鸣炮!”火龙腾空而起,穿过烟雾鱼贯而入,龙首居中,长长的龙身盘成圆圈,场面壮观。

新形象,有创新。今年火龙和演员们的形象全面焕新,尤其龙身鳞片层层叠叠,生动逼真。演员们的服装同样吸睛,上衣遍布火焰印花,腰封做龙鳞效果设计,热烈欢腾的气息扑面而来。“为了更好传承非遗文化,融合现代美学,今年对火龙和演员们的妆容服装进行了创新和改良,火龙全身安装了电子灯,更具观赏性、艺术性。”斗门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还沿用了真香,让传统民俗原汁原味上演。

伴随着声声鼓乐,火龙开始“出洞”巡游,在初秋的夜色中,穿梭于大街小巷。盘龙阵,翻龙身,神龙摆尾……在绣球的逗引下,火龙绕场舞动,时而狂野刚劲,时而灵动飘逸。沿途一路,每家每户在家门口摆置插满香支的香墩,燃放鞭炮烟花迎接火龙到来,以祈求四季安康、五谷丰登、事业兴旺。大批游客慕名前来“追龙”,欢呼雀跃一路相随不舍。“带着孩子过来看看,今晚上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风情和文化特色。”从市区特意赶过来的吴女士说道。

据介绍,“七月三十装路香”300多年前就从四邑地区传入斗门,其中莲洲镇横山村是最具代表性的传承点。2012年,“七月三十装路香”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近年来,斗门区通过培育传承人、鼓励青少年参与火龙队伍等方式,不断为非遗项目注入年轻力量。其中,作为该项目传承人的郑卫娟,为实现传承人梯队年轻化,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培训工作,7年培养了近500名舞火龙的小能手,其中有30多名学生已成为“接班人”,今年负责小龙龙头的梁嘉晋就是其中之一,“虽然训练辛苦,但每次表演都能展示传统文化,非常有意义。”梁嘉晋表示。

文字:张帆 实习生张琳瑾 图片:梁冠贤 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王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