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在珠江口海域,一直生活着这样一群可爱的海上精灵,它们与渔民和谐相处,被淳朴的渔人用守护海上安全的女神之名,尊称为“妈祖鱼”;
今天,在珠江口西岸,这群海上精灵们又与南海之滨的青春之城相融并进,互促共荣——
从今天起,珠海新增了一张闪亮的城市生态名片:中华白海豚;
被誉为“海上大熊猫”的中华白海豚,从此也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珠海城市吉祥物。
8月30日下午,珠海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经审议表决,通过了《珠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确定中华白海豚为城市吉祥物的决定》。
近些年来,从大型赛事到主题活动,从文旅推广到城市宣传,各类吉祥物频频亮相,但通过立法为一座城市确立吉祥物,在国内并无先例。敢闯敢试的珠海再一次成为先行者,并将和中华白海豚开启更为紧密的“双向奔赴”、共生共荣之旅。
(一)吉祥物为什么是TA?
城市吉祥物是城市形象与文化的有力载体,也是最能代表城市核心价值的标志符号。要确立一座城市的吉祥物,必须要求吉祥物与城市特质相容、特性相通、互有促进,最好是拥有天然的亲密关系。通俗点说,就是得“有缘有分”。
在楼主看来,珠海确立中华白海豚为城市吉祥物,就是这样一种相得益彰的“双向奔赴”,更是缘分天注定的“双优互选”。
作为唯一以“中华”命名的海洋豚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白海豚是珠江口最具代表性的珍贵、濒危海洋生物,也是有史可查的珠海“原住民”——其第一次进入世界生物学家的视线,正是在珠江口的珠海海域。
“生物分类学之父”卡尔·林奈的学生彼得·奥斯贝克(PeterOsbeck)在《中国和东印度群岛旅行记》中,首次描述了他在1751年11月27日见到的这种“雪白色”海豚,并将之称为“ChineseWhiteDolphin”(中国白海豚)。在更早的岁月里,中华白海豚也一直与华南沿海的渔民为伴,被渔民尊称为“妈祖鱼”。
现在,珠海仍然是中华白海豚保护的“主场”。作为中华白海豚的全球最大栖息地,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6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绝大部分位于珠海,超过2000头“海上大熊猫”在这片海域栖息成长。
中华白海豚所包含的海洋元素、生态习性、特点形象,与珠海的海洋城市特质、绿美珠海生态、温馨浪漫氛围、青春活力形象等城市特征相匹配。
而珠海也倾尽全力守护着这些可爱的海上精灵,即便是在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全流程中,也全方位精细化地推进生态管控,兑现了“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的郑重承诺。
今天,珠海正式立法确立中华白海豚为城市吉祥物,这不仅是对中华白海豚保护的历史延续、执着坚守,更是携手“海上国宝”打造美丽中国的城市典范、共建美好生态的全新承诺。
(二)吉祥物带来了什么?
城市吉祥物可以深刻影响一座城市的气质,提升一座城市的美誉度和吸引力。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不妨跟着楼主去看看中国的成都、日本的熊本县。
人类最早科学发现大熊猫、中国首个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基地都在四川雅安,可为什么一提到大熊猫,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城市却是成都呢?因为成都充分意识到了,将大熊猫这一IP与城市绑定带来的巨大影响,并不断地付诸行动。
在成都,随处可见跟大熊猫有关的建筑、雕塑、酒店及文创产品,像攀爬在IFS国际金融中心外立面上的网红雕塑“爬墙熊猫”,图书《熊猫花花》、舞剧《大熊猫》、我国首部熊猫主题驻场音乐剧《熊猫》等艺术精品层出不穷。
多年来,成都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大熊猫这一中国生态国宝的深度保护、繁育及相关资源的拓展、开发,不仅成功在广大受众心目中固化了“大熊猫之乡”的深刻印记,甚至还将“熊猫-中国”这样的世界级符号化象征,更加具象地细化成为了“熊猫-中国成都”。在通过大熊猫向世界宣传中国的同时,也带给了成都极高的城市美誉度和形象分,为其城市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原生动力。
再随着楼主走近日本的熊本县。其城市吉祥物“熊本熊”是日本继HelloKitty之后,另一个走向世界的人气符号。得益于这个符号,熊本县这个原本没有太多特色及丰富资源的小城市,一跃成为日本乃至世界颇具知名度的城市之一,有效拉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
“熊本熊”从何而来呢?是熊本县立足动漫文化,将日本黑熊情感化、拟人化,赋予其“贱萌”等性格标签,打造出来的一个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卡通形象。更重要的是,当地通过各种活动让“熊本熊”与现实生活丰富联动,与城市深度捆绑,在不断唤起的广泛共鸣、情感认同中,实现了吉祥物对城市的成功反哺。
思绪回到珠海,确立城市吉祥物就是通过一个具体生动的动物形象,来展现珠海的城市性格和特色。通过立法确立中华白海豚为珠海城市吉祥物,不仅可以增强公众对海洋环境、海洋资源的保护意识,共同保护珍贵、濒危物种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地,更能增强珠海市民对城市文化符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城市文化共识,增强城市宣传优势。
(三)吉祥物确立之后,还要做什么?
确立了城市吉祥物,并不意味着可以坐等“泼天的富贵”。事实上,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放眼国内外,其实有不少城市都推出过吉祥物,但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并没有因此破壁出圈,更谈不上与城市深度绑定、共同成长。
确立城市吉祥物这步棋,珠海下得稍晚,但起点颇高,起步就有了法治保障,更有条件比照借鉴各类经验,推陈出新。根据此次立法提出的要求,珠海不仅要建立健全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地的属地保护机制、优化提升相关生态保护的宣教及科普工作,研究挖掘中华白海豚等海洋生态、文化的内涵,讲好生态故事,还要尽快落地吉祥物的形象设计,并制定相应的授权、推广标准和制度,在出入境口岸、主要道路、景点景区等公共场所以及重大活动、对外交往等诸多领域强化突出城市吉祥物元素……
今年4月,第七届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活动在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启动,珠海作为活动的全国主会场,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园区在淇澳岛正式开园;
今年5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海传媒集团历时三年拍摄的大型4K生态纪录片《中华白海豚》在央视等平台播出,在内地及港澳引发热烈反响;
放眼珠海,中华白海豚的“出镜率”也越来越高,在珠海人的朋友圈,时常能看到坐船巧遇中华白海豚的画面,并引得一阵点赞、转发;
如今,在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支持下,珠海有“守护中华白海豚示范学校”和“中华白海豚志愿者”,并将共建“中华白海豚守护学校”,让保护中华白海豚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
网络时代万象更新、万众竞逐,手握IP自然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而中华白海豚无疑就是一个拥有世界级人气潜力的强大IP。想尽快把潜力转化成实际助力,珠海要以更多的大胆尝试、有为担当,激发更多力量的广泛参与。
我们期待,接下来,中华白海豚这个生动鲜活的城市吉祥物,将转化成具有独到情感特性、广泛亲和力、深刻记忆力的形象化符号,不断描画珠海与中华白海豚美美与共、共生共荣的美好图景,进一步擦亮珠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名片。
【新闻链接】
今起,珠海传媒集团推出全新融媒栏目《观海楼》。立足珠海,放眼湾区,集结思辨力量,剖析新闻热点,解码大事要事。登高望远,博见洽闻,观海楼主诚邀大家一起“深读”珠海!
观海楼主 李勇智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阳紫微
千百年来,在珠江口海域,一直生活着这样一群可爱的海上精灵,它们与渔民和谐相处,被淳朴的渔人用守护海上安全的女神之名,尊称为“妈祖鱼”;
今天,在珠江口西岸,这群海上精灵们又与南海之滨的青春之城相融并进,互促共荣——
从今天起,珠海新增了一张闪亮的城市生态名片:中华白海豚;
被誉为“海上大熊猫”的中华白海豚,从此也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珠海城市吉祥物。
8月30日下午,珠海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经审议表决,通过了《珠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确定中华白海豚为城市吉祥物的决定》。
近些年来,从大型赛事到主题活动,从文旅推广到城市宣传,各类吉祥物频频亮相,但通过立法为一座城市确立吉祥物,在国内并无先例。敢闯敢试的珠海再一次成为先行者,并将和中华白海豚开启更为紧密的“双向奔赴”、共生共荣之旅。
(一)吉祥物为什么是TA?
城市吉祥物是城市形象与文化的有力载体,也是最能代表城市核心价值的标志符号。要确立一座城市的吉祥物,必须要求吉祥物与城市特质相容、特性相通、互有促进,最好是拥有天然的亲密关系。通俗点说,就是得“有缘有分”。
在楼主看来,珠海确立中华白海豚为城市吉祥物,就是这样一种相得益彰的“双向奔赴”,更是缘分天注定的“双优互选”。
作为唯一以“中华”命名的海洋豚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白海豚是珠江口最具代表性的珍贵、濒危海洋生物,也是有史可查的珠海“原住民”——其第一次进入世界生物学家的视线,正是在珠江口的珠海海域。
“生物分类学之父”卡尔·林奈的学生彼得·奥斯贝克(PeterOsbeck)在《中国和东印度群岛旅行记》中,首次描述了他在1751年11月27日见到的这种“雪白色”海豚,并将之称为“ChineseWhiteDolphin”(中国白海豚)。在更早的岁月里,中华白海豚也一直与华南沿海的渔民为伴,被渔民尊称为“妈祖鱼”。
现在,珠海仍然是中华白海豚保护的“主场”。作为中华白海豚的全球最大栖息地,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6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绝大部分位于珠海,超过2000头“海上大熊猫”在这片海域栖息成长。
中华白海豚所包含的海洋元素、生态习性、特点形象,与珠海的海洋城市特质、绿美珠海生态、温馨浪漫氛围、青春活力形象等城市特征相匹配。
而珠海也倾尽全力守护着这些可爱的海上精灵,即便是在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全流程中,也全方位精细化地推进生态管控,兑现了“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的郑重承诺。
今天,珠海正式立法确立中华白海豚为城市吉祥物,这不仅是对中华白海豚保护的历史延续、执着坚守,更是携手“海上国宝”打造美丽中国的城市典范、共建美好生态的全新承诺。
(二)吉祥物带来了什么?
城市吉祥物可以深刻影响一座城市的气质,提升一座城市的美誉度和吸引力。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不妨跟着楼主去看看中国的成都、日本的熊本县。
人类最早科学发现大熊猫、中国首个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基地都在四川雅安,可为什么一提到大熊猫,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城市却是成都呢?因为成都充分意识到了,将大熊猫这一IP与城市绑定带来的巨大影响,并不断地付诸行动。
在成都,随处可见跟大熊猫有关的建筑、雕塑、酒店及文创产品,像攀爬在IFS国际金融中心外立面上的网红雕塑“爬墙熊猫”,图书《熊猫花花》、舞剧《大熊猫》、我国首部熊猫主题驻场音乐剧《熊猫》等艺术精品层出不穷。
多年来,成都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大熊猫这一中国生态国宝的深度保护、繁育及相关资源的拓展、开发,不仅成功在广大受众心目中固化了“大熊猫之乡”的深刻印记,甚至还将“熊猫-中国”这样的世界级符号化象征,更加具象地细化成为了“熊猫-中国成都”。在通过大熊猫向世界宣传中国的同时,也带给了成都极高的城市美誉度和形象分,为其城市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原生动力。
再随着楼主走近日本的熊本县。其城市吉祥物“熊本熊”是日本继HelloKitty之后,另一个走向世界的人气符号。得益于这个符号,熊本县这个原本没有太多特色及丰富资源的小城市,一跃成为日本乃至世界颇具知名度的城市之一,有效拉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
“熊本熊”从何而来呢?是熊本县立足动漫文化,将日本黑熊情感化、拟人化,赋予其“贱萌”等性格标签,打造出来的一个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卡通形象。更重要的是,当地通过各种活动让“熊本熊”与现实生活丰富联动,与城市深度捆绑,在不断唤起的广泛共鸣、情感认同中,实现了吉祥物对城市的成功反哺。
思绪回到珠海,确立城市吉祥物就是通过一个具体生动的动物形象,来展现珠海的城市性格和特色。通过立法确立中华白海豚为珠海城市吉祥物,不仅可以增强公众对海洋环境、海洋资源的保护意识,共同保护珍贵、濒危物种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地,更能增强珠海市民对城市文化符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城市文化共识,增强城市宣传优势。
(三)吉祥物确立之后,还要做什么?
确立了城市吉祥物,并不意味着可以坐等“泼天的富贵”。事实上,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放眼国内外,其实有不少城市都推出过吉祥物,但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并没有因此破壁出圈,更谈不上与城市深度绑定、共同成长。
确立城市吉祥物这步棋,珠海下得稍晚,但起点颇高,起步就有了法治保障,更有条件比照借鉴各类经验,推陈出新。根据此次立法提出的要求,珠海不仅要建立健全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地的属地保护机制、优化提升相关生态保护的宣教及科普工作,研究挖掘中华白海豚等海洋生态、文化的内涵,讲好生态故事,还要尽快落地吉祥物的形象设计,并制定相应的授权、推广标准和制度,在出入境口岸、主要道路、景点景区等公共场所以及重大活动、对外交往等诸多领域强化突出城市吉祥物元素……
今年4月,第七届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活动在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启动,珠海作为活动的全国主会场,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园区在淇澳岛正式开园;
今年5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海传媒集团历时三年拍摄的大型4K生态纪录片《中华白海豚》在央视等平台播出,在内地及港澳引发热烈反响;
放眼珠海,中华白海豚的“出镜率”也越来越高,在珠海人的朋友圈,时常能看到坐船巧遇中华白海豚的画面,并引得一阵点赞、转发;
如今,在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支持下,珠海有“守护中华白海豚示范学校”和“中华白海豚志愿者”,并将共建“中华白海豚守护学校”,让保护中华白海豚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
网络时代万象更新、万众竞逐,手握IP自然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而中华白海豚无疑就是一个拥有世界级人气潜力的强大IP。想尽快把潜力转化成实际助力,珠海要以更多的大胆尝试、有为担当,激发更多力量的广泛参与。
我们期待,接下来,中华白海豚这个生动鲜活的城市吉祥物,将转化成具有独到情感特性、广泛亲和力、深刻记忆力的形象化符号,不断描画珠海与中华白海豚美美与共、共生共荣的美好图景,进一步擦亮珠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名片。
【新闻链接】
今起,珠海传媒集团推出全新融媒栏目《观海楼》。立足珠海,放眼湾区,集结思辨力量,剖析新闻热点,解码大事要事。登高望远,博见洽闻,观海楼主诚邀大家一起“深读”珠海!
观海楼主 李勇智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阳紫微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