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发现13个动物物种

当你站在文昌铜鼓岭的山巅眺望月亮湾时,郁郁葱葱的丛林中,或许也有生灵在仰望着你。近日,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对外公布,在今年开展的动物资源调查工作,新发现了翻石鹬、橙头地鸫、海南尖喙蛇、哀鳞趾虎、半叶趾虎等13种动物物种,包括8种鸟类动物和5种爬行类动物,均为保护区首次记录,刷新了该保护区的物种名录。

翻石鹬。

发现它们的,是一支由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协同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专家、学者、调研员组成的队伍。与这些可爱的生灵初次打照面,他们亲历的过程亦充满欣喜。

有山有海的栖息地

山海相拥,蓝天碧水。从铜鼓岭的高处向远方看,月亮湾层层叠叠白色的波浪,青葱的椰林、银白的沙滩海岸与浩瀚的大海,仿佛构成一幅巨大的风景油画。

“在这片美丽景致中,还‘藏着’很多动植物资源,不乏一些名贵物种。”周兴翠是保护区管理处的一名工程师,常年与铜鼓岭的动植物资源打交道,对这里如数家珍。

铜鼓岭保护区陆域面积仅8.45平方公里,有效保护了海南岛最北缘的热带滨海雨林生态系统,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宝贵的生境,使它们得以繁衍生息。到2023年底,该保护区调查监测到两栖动物1目4科20种,爬行动物2目8科33种,鸟类16目46科176种,哺乳动物8目16科34种。

“保护区物种组成的亮点是既有山也有海,沿岸分布有多样的海鸟和鸻鹬类,保护区核心区以树栖型物种为主。”周兴翠说,分布方面,各有不同,鸟类物种数量呈现主峰低、周边高的情况,而两栖爬行动物和陆生昆虫则是主峰高、周边低的特点。

铜鼓岭保护区虽然只有8.45平方公里,但区域内动物种类较多,其中不乏白斑军舰鸟、猕猴、中华穿山甲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也有海南尖喙蛇、海南壁虎、中国树蜥等特有物种,表明保护区动物资源丰富,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海南尖喙蛇。
紫砂蛇。
白斑军舰鸟。

谈及今年开展的动物资源调查工作,周兴翠介绍,保护区已有10年未全面开展动物资源调查。近年来,每年仅开展了鸟类和两栖类动物监测,本底资料陈旧、数据不够全面,难以支撑保护区监管工作;同时近10年来保护区周边人为活动频繁,旅游开发等情况是否会对动物资源造成影响,又或者影响有多大,都未可知,因此需要一次调查的机会。

与新物种不期而遇

参与此次调查工作的侯德佳,是团队中动物资源调查队的队长。从今年4月调查工作启动以来,他便“长”在了铜鼓岭。

“我们在保护区内共设置了10条样线,基本覆盖保护区主要生境类型。”侯德佳说,对于这次调查工作,调查队主要采用样线法,这是野外生态学调查的基础方法之一,观测者在观测样地内沿选定的一条路线记录一定空间范围内出现的物种相关信息,尽可能覆盖调查区内所有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栖息地。

调查期间沿路线行走,调查人员能有效记录路线中间及两边一定距离的动物。“这是一种常见的调查方法,当然还有其他的方法,但是基于保护区情况、人力情况、方法适用程度方面,最终选择了样线法。”侯德佳说。

用对了方法便事半功倍。一般来说,半叶趾虎主要在低地雨林、热带滨海雨林等环境中,也会栖息在露兜树、棕榈科植物如椰子树上,由于体色与树皮颜色接近,加之体型较小,因此难以发现。这次调查队采用样线法,很快发现了半叶趾虎的踪迹。

侯德佳回忆,那是一个宁静的夜晚,他和队员们已经连续在样线行走多趟,准备走到终点并在周边再搜索一番,就要结束那条样线的调查。大家的步伐已经临近样线的终点,正准备收工之际,在周边的一棵椰子树的树干上发现了一只半叶趾虎。

“因为前期调查过程中那个地方没有什么爬行类,加之前期调查中发现壁虎科的物种分布比较广,部分物种比如中国树蜥有在树干上发现的情况,所以会查看周边树干是否有壁虎、蜥蜴等爬行类动物,不料偶然在椰子树干上发现半叶趾虎。”侯德佳说,发现的时候那只半叶趾虎正趴在树干上一动不动,“可能是觅食或者休息,又或是出来活动活动筋骨。”

半叶趾虎。

发现半叶趾虎时,大家非常兴奋,随即用随身携带的相机记录了它的外貌。通过对比辨认,确定这正是半叶趾虎——它体背两侧有一系列白色斑点,尾基部背面有“U”形白色和深棕色的斑纹,这与同域分布的原尾蜥虎、疣尾蜥虎、截趾虎等壁虎科物种有明显区别。

发现不少海南特有种

与海南岛中部山区里调查的情况不同,铜鼓岭保护区地势平缓,且人类活动较多,这给调查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不过,仍有很多让调查人员记忆深刻的事情。

“发现海南尖喙蛇时我不在现场,但是工作群里其他类群调查人员不断给我发消息。刚好我还没开始调查,于是决定暂停调查,赶往海南尖喙蛇的发现地。”侯德佳说,调查任务需要尽可能记录各类物种信息,此前也没拍到过这种蛇,能有机会收集它的照片是非常开心的一件事。

让侯德佳意想不到的是,刚被发现时,海南尖喙蛇还在路边盘桓,或许是听到了车响声,在他即将到达时小蛇就往灌木丛里钻。“当时心里直呼倒霉,但还是抱有一丝希望,顺着其他人的指引,在灌木丛中发现了它的身影。经过耐心等待,最终拍到了一张比较清晰的物种照片,这让我非常开心。”他说,这次经历既给自己的物种名录加了新成员,又对这片土地及土地上生活的动物有了进一步了解。

调查团队在调查期间还发现了中国特有种,包括中国壁虎、海南睑虎、粉链蛇、中国树蜥,其中海南睑虎是海南特有种,中国树蜥是雷公马亚种,均在海南广泛分布。

在此次发现的鸟类中,黑喉噪鹛的海南亚种是海南独有的,因为海南岛和大陆存在地理隔离,海南亚种与大陆亚种在羽色上有明显的区别。

在鸟类的调查中,调查队则使用了样线法和红外相机自动拍摄法,共设置了10条样线和17台红外相机。

调查人员发现,鸟也跟赶海的人一样会追随潮水。因此,布设铜鼓岭南侧海边样线得提前看好潮汐表,在退潮到最低潮位前后开始调查,穿着普通的水鞋就能轻松蹚过几条水沟,这时候海滩都露出来了,鸻鹬类也来到海滩上觅食,更容易被拍摄到。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宋显晖
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发现13个动物物种
海南日报 2024-08-19 14:29

当你站在文昌铜鼓岭的山巅眺望月亮湾时,郁郁葱葱的丛林中,或许也有生灵在仰望着你。近日,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对外公布,在今年开展的动物资源调查工作,新发现了翻石鹬、橙头地鸫、海南尖喙蛇、哀鳞趾虎、半叶趾虎等13种动物物种,包括8种鸟类动物和5种爬行类动物,均为保护区首次记录,刷新了该保护区的物种名录。

翻石鹬。

发现它们的,是一支由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协同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专家、学者、调研员组成的队伍。与这些可爱的生灵初次打照面,他们亲历的过程亦充满欣喜。

有山有海的栖息地

山海相拥,蓝天碧水。从铜鼓岭的高处向远方看,月亮湾层层叠叠白色的波浪,青葱的椰林、银白的沙滩海岸与浩瀚的大海,仿佛构成一幅巨大的风景油画。

“在这片美丽景致中,还‘藏着’很多动植物资源,不乏一些名贵物种。”周兴翠是保护区管理处的一名工程师,常年与铜鼓岭的动植物资源打交道,对这里如数家珍。

铜鼓岭保护区陆域面积仅8.45平方公里,有效保护了海南岛最北缘的热带滨海雨林生态系统,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宝贵的生境,使它们得以繁衍生息。到2023年底,该保护区调查监测到两栖动物1目4科20种,爬行动物2目8科33种,鸟类16目46科176种,哺乳动物8目16科34种。

“保护区物种组成的亮点是既有山也有海,沿岸分布有多样的海鸟和鸻鹬类,保护区核心区以树栖型物种为主。”周兴翠说,分布方面,各有不同,鸟类物种数量呈现主峰低、周边高的情况,而两栖爬行动物和陆生昆虫则是主峰高、周边低的特点。

铜鼓岭保护区虽然只有8.45平方公里,但区域内动物种类较多,其中不乏白斑军舰鸟、猕猴、中华穿山甲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也有海南尖喙蛇、海南壁虎、中国树蜥等特有物种,表明保护区动物资源丰富,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海南尖喙蛇。
紫砂蛇。
白斑军舰鸟。

谈及今年开展的动物资源调查工作,周兴翠介绍,保护区已有10年未全面开展动物资源调查。近年来,每年仅开展了鸟类和两栖类动物监测,本底资料陈旧、数据不够全面,难以支撑保护区监管工作;同时近10年来保护区周边人为活动频繁,旅游开发等情况是否会对动物资源造成影响,又或者影响有多大,都未可知,因此需要一次调查的机会。

与新物种不期而遇

参与此次调查工作的侯德佳,是团队中动物资源调查队的队长。从今年4月调查工作启动以来,他便“长”在了铜鼓岭。

“我们在保护区内共设置了10条样线,基本覆盖保护区主要生境类型。”侯德佳说,对于这次调查工作,调查队主要采用样线法,这是野外生态学调查的基础方法之一,观测者在观测样地内沿选定的一条路线记录一定空间范围内出现的物种相关信息,尽可能覆盖调查区内所有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栖息地。

调查期间沿路线行走,调查人员能有效记录路线中间及两边一定距离的动物。“这是一种常见的调查方法,当然还有其他的方法,但是基于保护区情况、人力情况、方法适用程度方面,最终选择了样线法。”侯德佳说。

用对了方法便事半功倍。一般来说,半叶趾虎主要在低地雨林、热带滨海雨林等环境中,也会栖息在露兜树、棕榈科植物如椰子树上,由于体色与树皮颜色接近,加之体型较小,因此难以发现。这次调查队采用样线法,很快发现了半叶趾虎的踪迹。

侯德佳回忆,那是一个宁静的夜晚,他和队员们已经连续在样线行走多趟,准备走到终点并在周边再搜索一番,就要结束那条样线的调查。大家的步伐已经临近样线的终点,正准备收工之际,在周边的一棵椰子树的树干上发现了一只半叶趾虎。

“因为前期调查过程中那个地方没有什么爬行类,加之前期调查中发现壁虎科的物种分布比较广,部分物种比如中国树蜥有在树干上发现的情况,所以会查看周边树干是否有壁虎、蜥蜴等爬行类动物,不料偶然在椰子树干上发现半叶趾虎。”侯德佳说,发现的时候那只半叶趾虎正趴在树干上一动不动,“可能是觅食或者休息,又或是出来活动活动筋骨。”

半叶趾虎。

发现半叶趾虎时,大家非常兴奋,随即用随身携带的相机记录了它的外貌。通过对比辨认,确定这正是半叶趾虎——它体背两侧有一系列白色斑点,尾基部背面有“U”形白色和深棕色的斑纹,这与同域分布的原尾蜥虎、疣尾蜥虎、截趾虎等壁虎科物种有明显区别。

发现不少海南特有种

与海南岛中部山区里调查的情况不同,铜鼓岭保护区地势平缓,且人类活动较多,这给调查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不过,仍有很多让调查人员记忆深刻的事情。

“发现海南尖喙蛇时我不在现场,但是工作群里其他类群调查人员不断给我发消息。刚好我还没开始调查,于是决定暂停调查,赶往海南尖喙蛇的发现地。”侯德佳说,调查任务需要尽可能记录各类物种信息,此前也没拍到过这种蛇,能有机会收集它的照片是非常开心的一件事。

让侯德佳意想不到的是,刚被发现时,海南尖喙蛇还在路边盘桓,或许是听到了车响声,在他即将到达时小蛇就往灌木丛里钻。“当时心里直呼倒霉,但还是抱有一丝希望,顺着其他人的指引,在灌木丛中发现了它的身影。经过耐心等待,最终拍到了一张比较清晰的物种照片,这让我非常开心。”他说,这次经历既给自己的物种名录加了新成员,又对这片土地及土地上生活的动物有了进一步了解。

调查团队在调查期间还发现了中国特有种,包括中国壁虎、海南睑虎、粉链蛇、中国树蜥,其中海南睑虎是海南特有种,中国树蜥是雷公马亚种,均在海南广泛分布。

在此次发现的鸟类中,黑喉噪鹛的海南亚种是海南独有的,因为海南岛和大陆存在地理隔离,海南亚种与大陆亚种在羽色上有明显的区别。

在鸟类的调查中,调查队则使用了样线法和红外相机自动拍摄法,共设置了10条样线和17台红外相机。

调查人员发现,鸟也跟赶海的人一样会追随潮水。因此,布设铜鼓岭南侧海边样线得提前看好潮汐表,在退潮到最低潮位前后开始调查,穿着普通的水鞋就能轻松蹚过几条水沟,这时候海滩都露出来了,鸻鹬类也来到海滩上觅食,更容易被拍摄到。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