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珠海以改革创新驱动海洋经济“破浪前行”

在珠海市桂山蜘洲岛海域,分布着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与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格盛1号”,前者是我国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于2019年交付使用,它也是珠海现代海洋牧场的“先驱者”。“格盛1号”是“澎湖号”的升级版,于今年6月底交付投产。湛蓝的海面上,两代海洋牧场“同框”合影,交相辉映,见证着珠海海洋装备技术的快速迭代升级。

改革是特区之魂。近年来,珠海以改革创新驱动海洋经济“破浪前行”:以机制体制改革为契机,塑造“三海联动”新格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筑牢新时代海上“蓝色粮仓”;大力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向海图强打造高质量发展蓝色新引擎。

深远海养殖平台“格盛1号”顺利下水。(资料图片)

“三海联动”塑造经略海洋新格局

作为“百岛之市”,珠海海域广袤,海洋资源丰富。面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珠海不断深化海洋领域改革开放,加快形成有利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去年以来,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珠海组建省内第一家地市级海洋集团,同时优化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管理体制机制,并新组建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初步形成“三海联动”的新格局。

此前,我市政府部门中的涉海管理职能,分散在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等不同部门,在管理存在交织重叠或“真空地带”。改革后,市海洋发展局将原本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经略海洋的“指挥棒”的作用得以更好发挥;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优化管理体制,与珠海保税区不再实行一体化运作,更高效发挥万山区的海洋经济发展功能,全面打造现代化特色海岛镇。

2023年,市国资委牵头成立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省内第一家地市级海洋发展集团,整合了九洲海洋、九控海岛、澳龙船艇、格盛科技、农控海洋等公司资源,重点发展海洋养殖、海洋装备研发制造、海洋渔旅、智慧海洋等产业,更好地整合珠海海洋全产业链,增强海洋产业品牌影响力。

“三海联动”新格局,破解了过去珠海涉海管理部门多,资源协调难度大,难以形成统筹合力等“系统性难题”,通过大刀阔斧的机制体制改革,进一步凝聚了全市海洋发展力量,增强了经略海洋的意识,以“一盘棋”的思维更好推动建设“海上新特区”。

今年上半年,锚定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发展目标,我市陆续印发了《珠海市深海养殖和远洋捕捞扶持措施实施细则(试行)》《2024年珠海市海岛旅游发展工作要点》《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珠海保税区)促进海岛旅游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配套文件,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推动海洋领域改革发展。

“珠海范式”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

珠海是珠江三角洲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筑牢“蓝色粮仓”,珠海具备率先“破局”的优势。

这一底气同样来自改革创新。珠海提出,要结合传统海洋渔业转型需求、海洋资源禀赋,创建集“标准用海、立体养殖、岸海联动、智慧赋能、多元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新模式。

打造“标准海”是其中重点。何为“标准海”?作为实施单位,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以1平方公里作为“标准海”单元,科学规划养殖平面和立体空间,探索制定“标准海”开发利用的珠海标准,推动养殖品种、养殖装备、空间布局、运营服务等标准化,实现招商养殖企业“拎包入住”“拿海即开工”。

同时,在构建“标准海”的基础上,通过全产业联动发展,实现装备技术“建模出海”走向全国,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提供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珠海标准”与“珠海范式”。

今年5月,由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投资建设的矩形柱稳式半潜养殖网箱平台“伶仃牧场1号”正式开工。这是继3月“伶仃牧场2号”“伶仃牧场3号”后,伶仃牧场系列网箱平台第三台装备的开工,标志着隘洲“标准海”示范段全面开工建设。预计今年8月底,隘洲海洋牧场、横洲海洋牧场重力式网箱计划将建成投产,并正式投苗开展养殖测试。

海洋牧场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以来,珠海先后启动建设全球首创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九洲一号”、国内首配备可自主升降折叠网箱的新型数字智能化深海养殖平台珠海琴等一批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16个。预计今年底,珠海将累计建造完成养殖工船1艘、养殖平台9座、重力式网箱100余口,预计新增深海养殖水体约95万立方米。

“科技兴海”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海洋防腐蚀涂料这一领域,长期被国外企垄断,近年来我们针对海洋工程所面临的防腐蚀问题,开展了海洋高性能防腐涂料的关键技术研究,并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和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取得了可喜成果。”在近期市海洋发展局召开的政企座谈会上,珠海某科技公司负责人表示,在海洋工程防腐蚀涂料领域,其公司产品已逐渐实现国产化应用。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展场域。全力以赴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珠海正开足马力,释放科技创新动能。

在今年举办的2024珠海国际海洋智能科技展览会上,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展出了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珠海云”,智能型测试工作保障船“香洲云”,新型深海养殖平台“珠海琴”,组合式桁架平台(海洋池塘),坐底式桁架平台(海底池塘)以及海洋数字孪生引擎DTOEngine等一批展现海洋科技硬实力的展品和研发成果,令人眼前一亮。

数据显示,珠海市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总数3年增长近两倍,从2020年11家增加到目前30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三年增长66.7%,从2020年84个,增长到目前的140个。2023年珠海全市涉海单位发明专利授权量668件,相比于2020年的171件增长290%。

据统计,在珠10所高校中,已有涉海研究平台(团队)超60个,涉及海洋生态、海洋工程、海洋信息等领域。其中,中山大学海洋学科群涉海在校生7000余人,拥有14个学院38个涉海研究平台(团队);北理工珠海校区正在筹建海洋工程学院并开设相关学科群;北师大珠海校区正在筹建北师大海岸带创新研究院。

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珠海试验基地、珠海市海洋装备研究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研究院、中国铁建海洋基础工程实验室为代表的涉海实验室、科研院所和科研平台正不断与海洋产业链进行深度耦合,助推更多科创“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助推“蓝色引擎”迸发出更多澎湃动力。

图片: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供图
编辑:吴颖琼 责任编辑:龙丽娟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珠海以改革创新驱动海洋经济“破浪前行”
观海融媒 2024-08-07 00:48

在珠海市桂山蜘洲岛海域,分布着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与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格盛1号”,前者是我国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于2019年交付使用,它也是珠海现代海洋牧场的“先驱者”。“格盛1号”是“澎湖号”的升级版,于今年6月底交付投产。湛蓝的海面上,两代海洋牧场“同框”合影,交相辉映,见证着珠海海洋装备技术的快速迭代升级。

改革是特区之魂。近年来,珠海以改革创新驱动海洋经济“破浪前行”:以机制体制改革为契机,塑造“三海联动”新格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筑牢新时代海上“蓝色粮仓”;大力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向海图强打造高质量发展蓝色新引擎。

深远海养殖平台“格盛1号”顺利下水。(资料图片)

“三海联动”塑造经略海洋新格局

作为“百岛之市”,珠海海域广袤,海洋资源丰富。面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珠海不断深化海洋领域改革开放,加快形成有利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去年以来,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珠海组建省内第一家地市级海洋集团,同时优化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管理体制机制,并新组建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初步形成“三海联动”的新格局。

此前,我市政府部门中的涉海管理职能,分散在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等不同部门,在管理存在交织重叠或“真空地带”。改革后,市海洋发展局将原本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经略海洋的“指挥棒”的作用得以更好发挥;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优化管理体制,与珠海保税区不再实行一体化运作,更高效发挥万山区的海洋经济发展功能,全面打造现代化特色海岛镇。

2023年,市国资委牵头成立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省内第一家地市级海洋发展集团,整合了九洲海洋、九控海岛、澳龙船艇、格盛科技、农控海洋等公司资源,重点发展海洋养殖、海洋装备研发制造、海洋渔旅、智慧海洋等产业,更好地整合珠海海洋全产业链,增强海洋产业品牌影响力。

“三海联动”新格局,破解了过去珠海涉海管理部门多,资源协调难度大,难以形成统筹合力等“系统性难题”,通过大刀阔斧的机制体制改革,进一步凝聚了全市海洋发展力量,增强了经略海洋的意识,以“一盘棋”的思维更好推动建设“海上新特区”。

今年上半年,锚定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发展目标,我市陆续印发了《珠海市深海养殖和远洋捕捞扶持措施实施细则(试行)》《2024年珠海市海岛旅游发展工作要点》《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珠海保税区)促进海岛旅游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配套文件,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推动海洋领域改革发展。

“珠海范式”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

珠海是珠江三角洲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筑牢“蓝色粮仓”,珠海具备率先“破局”的优势。

这一底气同样来自改革创新。珠海提出,要结合传统海洋渔业转型需求、海洋资源禀赋,创建集“标准用海、立体养殖、岸海联动、智慧赋能、多元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新模式。

打造“标准海”是其中重点。何为“标准海”?作为实施单位,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以1平方公里作为“标准海”单元,科学规划养殖平面和立体空间,探索制定“标准海”开发利用的珠海标准,推动养殖品种、养殖装备、空间布局、运营服务等标准化,实现招商养殖企业“拎包入住”“拿海即开工”。

同时,在构建“标准海”的基础上,通过全产业联动发展,实现装备技术“建模出海”走向全国,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提供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珠海标准”与“珠海范式”。

今年5月,由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投资建设的矩形柱稳式半潜养殖网箱平台“伶仃牧场1号”正式开工。这是继3月“伶仃牧场2号”“伶仃牧场3号”后,伶仃牧场系列网箱平台第三台装备的开工,标志着隘洲“标准海”示范段全面开工建设。预计今年8月底,隘洲海洋牧场、横洲海洋牧场重力式网箱计划将建成投产,并正式投苗开展养殖测试。

海洋牧场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以来,珠海先后启动建设全球首创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九洲一号”、国内首配备可自主升降折叠网箱的新型数字智能化深海养殖平台珠海琴等一批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16个。预计今年底,珠海将累计建造完成养殖工船1艘、养殖平台9座、重力式网箱100余口,预计新增深海养殖水体约95万立方米。

“科技兴海”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海洋防腐蚀涂料这一领域,长期被国外企垄断,近年来我们针对海洋工程所面临的防腐蚀问题,开展了海洋高性能防腐涂料的关键技术研究,并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和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取得了可喜成果。”在近期市海洋发展局召开的政企座谈会上,珠海某科技公司负责人表示,在海洋工程防腐蚀涂料领域,其公司产品已逐渐实现国产化应用。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展场域。全力以赴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珠海正开足马力,释放科技创新动能。

在今年举办的2024珠海国际海洋智能科技展览会上,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展出了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珠海云”,智能型测试工作保障船“香洲云”,新型深海养殖平台“珠海琴”,组合式桁架平台(海洋池塘),坐底式桁架平台(海底池塘)以及海洋数字孪生引擎DTOEngine等一批展现海洋科技硬实力的展品和研发成果,令人眼前一亮。

数据显示,珠海市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总数3年增长近两倍,从2020年11家增加到目前30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三年增长66.7%,从2020年84个,增长到目前的140个。2023年珠海全市涉海单位发明专利授权量668件,相比于2020年的171件增长290%。

据统计,在珠10所高校中,已有涉海研究平台(团队)超60个,涉及海洋生态、海洋工程、海洋信息等领域。其中,中山大学海洋学科群涉海在校生7000余人,拥有14个学院38个涉海研究平台(团队);北理工珠海校区正在筹建海洋工程学院并开设相关学科群;北师大珠海校区正在筹建北师大海岸带创新研究院。

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珠海试验基地、珠海市海洋装备研究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研究院、中国铁建海洋基础工程实验室为代表的涉海实验室、科研院所和科研平台正不断与海洋产业链进行深度耦合,助推更多科创“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助推“蓝色引擎”迸发出更多澎湃动力。

图片: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供图
编辑:吴颖琼 责任编辑:龙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