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潘军:城市与人

潘军 1957年生于安徽怀宁,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主要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日晕》《风》《独白与手势》之“白”“蓝”“红”三部曲《死刑报告》以及《潘军小说文本》(6卷)、《潘军作品》(3卷)、《潘军文集》(10卷)、《潘军小说典藏》(7卷)等,并译介多种文字,多次获奖。其话剧作品有《地下》《断桥》《合同婚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霸王歌行》(中国国家话剧院首演),并先后赴日本、韩国、俄罗斯、西班牙、埃及、以色列等国演出,获第31届“世界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自编自导的长篇电视剧有《五号特工组》《海狼行动》《惊天阴谋》《粉墨》《虎口拔牙》《分界线》等。

很多年没有见到珠海了。

三月里的一天,突然接到《珠海特区报》之“湾韵”副刊编辑刘鹏凯的邀约,说拟请几位副刊的作者前来此地采风,便欣然应承。我与鹏凯却是至今未能谋面,倒是他时常向我约稿,给过几篇,配上自己的画,发出来在版面挺好看的。这次我于活动的前几日动身,由故乡安庆搭乘高铁先去了深圳,再经罗湖到香港,之后又坐轮船去了澳门,如此辗转一圈才由拱北海关进入了珠海,一路行色匆匆,到达珠海才算安静下来。重逢的感觉总是美好的。其实在澳门,我就看见了横琴优雅伟岸的身姿,一时间恍然若梦,这才想起,距离上一次来珠海,时间不经意中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年!那一年,改革开放的春风自南边吹起后,便如星火燎原般席卷全国。其时我在海口,和中国记者协会共同组织了一次活动,邀请全国十家知名新闻单位,对沿海十座开放的城市进行采风,活动命名为“踏浪行”。那是我第一次亲近珠海,对这座南中国海边的美丽城市一见钟情。珠海的安详与美丽让我心旌摇荡,离开的那个黄昏,我独自来到了香炉湾,远远注视着那座美丽的雕塑“珠海渔女”,她的端庄秀丽让我联想到巴黎卢浮宫的维纳斯,想到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她安静地屹立在这里,含情脉脉地俯视着这片热气腾腾的土地。这无疑是珠海市的地标,我不禁怦然心动。不久之后,我便专程去了广州美院,拜访了该雕塑的作者潘鹤先生。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专心学画的少年时,我就在一册过期的杂志上,看过潘先生的成名作《艰难岁月》,潘先生扎实的造型能力与娴熟的雕塑手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那个下午,我与我的本家就城市雕塑这一话题有了一次难忘的恳谈,我说“珠海渔女”完美地吸取了中国敦煌艺术、石窟艺术和古希腊、古罗马雕塑的营养,是一次成功的创作。接着我提出,可否在珠海市做一个城市雕塑公园?如同荷兰的梵高森林公园、西雅图奥林匹克雕塑公园。潘先生顿时两眼发亮,站了起来,在我面前来回走动着,最终还是坐下了。他说,你的思路很好,但是这样一件事做起来很不容易啊!这次交谈自然没有达成结果,但雕塑公园的构想却一直出现在我的梦境中。

珠海给我的印象是一种都市难得的静美。黄宾虹说,静美内中参。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默契。山水如此,海岸如此,人与自然也该如此。独立的山水从来都不是风景,山水与人的和谐才是风景,城市与人的默契才是风景。仅此一点,同为国际大都市的纽约、上海就不及东京。你置身于东京,无论是银座还是新宿,大街小巷都是光洁可鉴,看不到一片垃圾和水渍,也几乎听不到一声汽车喇叭,活动在其中的人都是那么谦让,那么从容,你根本感觉不到这是一个拥有三千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我之所以看重这一点,是我一向认为,静美是一个城市高贵的气质。走过国内外一些城市,只要发现这样的静美,我便很自然地想到了中国的珠海。在珠海,你不会感到都市里仿佛与生俱来的那种喧嚣与浮躁。所谓的宜居,不仅是指百姓日常生活的便利,还指人们理想中的精神家园,政府建她,百姓爱她。所以我才在这次活动开幕式上说,要感谢这座城市最初的设计者和后来的建设者,因为他们的理性和智慧,没有轻率地去破坏这里的一草一木,才为百姓留下了这样一个美好安详的珠海。

珠海让我想到作家木心的那首著名诗歌《从前慢》。诚然,珠海的节奏是慢的,但绝不是迟缓,而是沉静。城市在沉静中得到有序的发展,人与自然亲近却不互相妨碍,相得益彰。那几天我们去了横琴,去了东澳岛,四处可见那种静谧,我便从中看出了静美的勃勃生机。本次活动除了参观访问,还有面对观众的现场互动座谈。讨论的话题是城市文学。当主持人陈惠贤副总编辑问我,什么是城市文学?我说:城市文学显然不是指发生在城市里的故事,也并非一个人对城市的感悟,而是需要发掘城市与人的一种关系。城市的环境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着每一个人,反之,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也在影响着城市。人们的喜怒哀乐都会投射到城市的背景之上,成为城市的底色。珠海是一幅画,是一支歌,也是一首诗。

《珠海特区报》之“湾韵”副刊,用蒋子龙先生的话说,是一个大副刊。这个大,当然不是指版面之大,而是形式内容之大。正是这样的一种格局,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作者参与其中劳作,作者愿意借助这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在纸媒不景气、副刊被压缩的当下,“湾韵”的横空出世,是令人欢喜和敬重的。好的报纸副刊如同一首歌的副歌,总会让人印象深刻,反复吟唱。我也相信,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好的纸媒依然是一棵常青树,那些以文字形式在空中飞翔的倦鸟,最终还是会选择这样的良木栖息。

在珠海,最让我留念的,是参与了“艺术林”的揭幕仪式,并亲手种下了一棵树。那一刻我想,今后如来珠海,得先去看看我种下的这棵树,它将与这座美丽的城市一起成长。“艺术林”让我再一次想起当年和潘鹤先生那次关于城市雕塑公园的交谈,不免感慨。我真切地希望,在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热心企业的参与下,一定能将这片不断扩大生长的艺术园林,拓展为一个雕塑公园,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多国内外著名的雕塑家,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安放其中,成为最好的纪念。或许再增加一个书法家的碑林,其中也有我本人的作品。对于我而言,这是一个梦想,也许终将成为此地的一片亮眼的风景。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赵思华
湾韵|潘军:城市与人
珠海特区报 2024-04-29 13:03

潘军 1957年生于安徽怀宁,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主要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日晕》《风》《独白与手势》之“白”“蓝”“红”三部曲《死刑报告》以及《潘军小说文本》(6卷)、《潘军作品》(3卷)、《潘军文集》(10卷)、《潘军小说典藏》(7卷)等,并译介多种文字,多次获奖。其话剧作品有《地下》《断桥》《合同婚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霸王歌行》(中国国家话剧院首演),并先后赴日本、韩国、俄罗斯、西班牙、埃及、以色列等国演出,获第31届“世界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自编自导的长篇电视剧有《五号特工组》《海狼行动》《惊天阴谋》《粉墨》《虎口拔牙》《分界线》等。

很多年没有见到珠海了。

三月里的一天,突然接到《珠海特区报》之“湾韵”副刊编辑刘鹏凯的邀约,说拟请几位副刊的作者前来此地采风,便欣然应承。我与鹏凯却是至今未能谋面,倒是他时常向我约稿,给过几篇,配上自己的画,发出来在版面挺好看的。这次我于活动的前几日动身,由故乡安庆搭乘高铁先去了深圳,再经罗湖到香港,之后又坐轮船去了澳门,如此辗转一圈才由拱北海关进入了珠海,一路行色匆匆,到达珠海才算安静下来。重逢的感觉总是美好的。其实在澳门,我就看见了横琴优雅伟岸的身姿,一时间恍然若梦,这才想起,距离上一次来珠海,时间不经意中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年!那一年,改革开放的春风自南边吹起后,便如星火燎原般席卷全国。其时我在海口,和中国记者协会共同组织了一次活动,邀请全国十家知名新闻单位,对沿海十座开放的城市进行采风,活动命名为“踏浪行”。那是我第一次亲近珠海,对这座南中国海边的美丽城市一见钟情。珠海的安详与美丽让我心旌摇荡,离开的那个黄昏,我独自来到了香炉湾,远远注视着那座美丽的雕塑“珠海渔女”,她的端庄秀丽让我联想到巴黎卢浮宫的维纳斯,想到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她安静地屹立在这里,含情脉脉地俯视着这片热气腾腾的土地。这无疑是珠海市的地标,我不禁怦然心动。不久之后,我便专程去了广州美院,拜访了该雕塑的作者潘鹤先生。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专心学画的少年时,我就在一册过期的杂志上,看过潘先生的成名作《艰难岁月》,潘先生扎实的造型能力与娴熟的雕塑手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那个下午,我与我的本家就城市雕塑这一话题有了一次难忘的恳谈,我说“珠海渔女”完美地吸取了中国敦煌艺术、石窟艺术和古希腊、古罗马雕塑的营养,是一次成功的创作。接着我提出,可否在珠海市做一个城市雕塑公园?如同荷兰的梵高森林公园、西雅图奥林匹克雕塑公园。潘先生顿时两眼发亮,站了起来,在我面前来回走动着,最终还是坐下了。他说,你的思路很好,但是这样一件事做起来很不容易啊!这次交谈自然没有达成结果,但雕塑公园的构想却一直出现在我的梦境中。

珠海给我的印象是一种都市难得的静美。黄宾虹说,静美内中参。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默契。山水如此,海岸如此,人与自然也该如此。独立的山水从来都不是风景,山水与人的和谐才是风景,城市与人的默契才是风景。仅此一点,同为国际大都市的纽约、上海就不及东京。你置身于东京,无论是银座还是新宿,大街小巷都是光洁可鉴,看不到一片垃圾和水渍,也几乎听不到一声汽车喇叭,活动在其中的人都是那么谦让,那么从容,你根本感觉不到这是一个拥有三千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我之所以看重这一点,是我一向认为,静美是一个城市高贵的气质。走过国内外一些城市,只要发现这样的静美,我便很自然地想到了中国的珠海。在珠海,你不会感到都市里仿佛与生俱来的那种喧嚣与浮躁。所谓的宜居,不仅是指百姓日常生活的便利,还指人们理想中的精神家园,政府建她,百姓爱她。所以我才在这次活动开幕式上说,要感谢这座城市最初的设计者和后来的建设者,因为他们的理性和智慧,没有轻率地去破坏这里的一草一木,才为百姓留下了这样一个美好安详的珠海。

珠海让我想到作家木心的那首著名诗歌《从前慢》。诚然,珠海的节奏是慢的,但绝不是迟缓,而是沉静。城市在沉静中得到有序的发展,人与自然亲近却不互相妨碍,相得益彰。那几天我们去了横琴,去了东澳岛,四处可见那种静谧,我便从中看出了静美的勃勃生机。本次活动除了参观访问,还有面对观众的现场互动座谈。讨论的话题是城市文学。当主持人陈惠贤副总编辑问我,什么是城市文学?我说:城市文学显然不是指发生在城市里的故事,也并非一个人对城市的感悟,而是需要发掘城市与人的一种关系。城市的环境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着每一个人,反之,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也在影响着城市。人们的喜怒哀乐都会投射到城市的背景之上,成为城市的底色。珠海是一幅画,是一支歌,也是一首诗。

《珠海特区报》之“湾韵”副刊,用蒋子龙先生的话说,是一个大副刊。这个大,当然不是指版面之大,而是形式内容之大。正是这样的一种格局,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作者参与其中劳作,作者愿意借助这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在纸媒不景气、副刊被压缩的当下,“湾韵”的横空出世,是令人欢喜和敬重的。好的报纸副刊如同一首歌的副歌,总会让人印象深刻,反复吟唱。我也相信,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好的纸媒依然是一棵常青树,那些以文字形式在空中飞翔的倦鸟,最终还是会选择这样的良木栖息。

在珠海,最让我留念的,是参与了“艺术林”的揭幕仪式,并亲手种下了一棵树。那一刻我想,今后如来珠海,得先去看看我种下的这棵树,它将与这座美丽的城市一起成长。“艺术林”让我再一次想起当年和潘鹤先生那次关于城市雕塑公园的交谈,不免感慨。我真切地希望,在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热心企业的参与下,一定能将这片不断扩大生长的艺术园林,拓展为一个雕塑公园,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多国内外著名的雕塑家,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安放其中,成为最好的纪念。或许再增加一个书法家的碑林,其中也有我本人的作品。对于我而言,这是一个梦想,也许终将成为此地的一片亮眼的风景。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赵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