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文思如潮 汇流入“湾”—— 名家笔下的珠海作品段落精选

tqb2024032812.jpg

后来居上才是真正的优势。十字门不只是历史之门,还是开放之门,城市的门面之门。它原本就是十字形水道,四通八达,站在十字门珠海中心,远眺中国唯一有八个入海口的珠江下梢,海借江深入腹地,河系如网;江借海奔向世界,纵横决荡。江海一体,气势浩瀚,潮平潮退皆成佳景,天地贞刚之气不绝。

 

无论是否懂得中国传统风水学的人,来到十字门都情难自禁地赞叹这里好风水,生气发越,意态雄博,为千秋有荣之地。还是晚清重臣左宗棠的见识更高:“气运决定风水。”时也,运也,“珠海中心”应运而生,表达了一种长龙驾风、雄放畅逸的惊人之思,集中体现了海滨城市珠海海洋文化的神韵气格:包容、开放、进取、敢为天下先。

 

十字门,也必将成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的黄金之门。

摘自蒋子龙《高高的十字门》

在山海间的珠海行走,处处都有历史,转角就能遇见名人,说不尽也真数不过来。我走了五个名胜打卡地:南屏广场和容闳学校、唐家鸡山村、唐家共乐园、梅溪牌坊、北山杨氏大宗祠。这些地方出了五个中国第一人:海外留学第一人容闳,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唐国安,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海外华侨第一富商陈芳,岭南马克思主义第一传播者杨匏安。一路走来,如读中国现代史,一页又一页打开,一个又一个第一,文明之火与真理之烛,点亮珠海。

 

正因为有这些先贤留下的身影,我才读懂了珠海的重文爱才……

 

……珠海站在大湾区的腹地,见证了百年沧桑。当第一批留学幼童,从伶仃洋出发,漂洋过海,珠海面对世界,对这批孩子说:我在海边等你。当改革大潮涌起,珠海面对五湖四海的年轻人,用美丽的校区召唤孩子们:我在海边等你。

摘自叶延滨《我在海边等你——珠海印象》

这是中国版图的陆地边缘,是快速发展的经济特区,一个与世界交往最频密的地方。珠海港年货运量已超过一亿吨。珠海机场的客流量已超过每年1300万人次。举世瞩目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就在这儿!世界五大航展之一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就在这儿。四千年前,远古先人就在坚硬的岩石上,刻下了载歌载舞的欢乐。

 

我曾经充满好奇,通过阅读去了解世界。我通过《了不起的盖茨比》《根》去了解美国,通过《包法利夫人》《茶花女》去了解法国,通过《名利场》《呼啸山庄》去了解英国……我曾仔细聆听,当中国人谈论世界的时候到底在谈论什么?世界有时是可以抵达的全部,有时是不可抵达的那部分,有时是中国以外,有时包含了中国。当我以珠海为坐标原点,通过出发与抵达去了解世界时,我看到过夏威夷沙滩的浪漫,领略过芭堤雅的闲适,体验过塞纳河畔的优雅……但是更多的,我看到了世界各地的普通人,上班挣工资,守着面包店卖面包,开着大客车跑长途,路边摆摊兜售商品。在美丽的威尼斯,我看到两个驾船的意大利人为抢客源打起来。那一刻我很感动。在世界任何地方,看风景与劳动是两回事。

 

每一次出发,我把珠海写在脸上,我把珠海装进行囊。

 

我希望走遍世界,问候所到的每一座城市:你好!我来自珠海。

 

我也希望全世界的人来珠海走走。没有人授权我代表谁,可我不断以僭越的方式完成表达:珠海欢迎你!

摘自曾维浩《一个珠海人致朋友》

 

去珠海吃的重点是海鲜,各种各样眼花缭乱的海鲜。这对于我来讲,简直就是窃喜。往常在自己的城市餐聚,偶尔会有三五个耳熟能详从海上过来的活物,更多的都是从冰柜里捞出来的,即使进了明确招牌的海鲜馆落座,海上那些名门闺秀怎么也是稀罕物,怎么也不轻易召之即来。而在珠海吃的海鲜,多得让你叫不出名字,有的还从未见过,这就显得特别豪横、奢侈了。

 

海鲜在古代人那里叫“海错”,几千年前的古人把海洋中能吃的活物统称“海错”……于等到了极为清淡的梨虾球,雪梨,鲜虾,食材简单,操作应该也不复杂。清炒梨丁与虾球,梨的果甜,虾的鲜美,毫不相干的食材,却互不抢味,上盘之后再撒一些花椒粉末,三味三撞,既是味觉上的刺激,又是心理上的刺激,再佐以一杯白酒或者红酒,想得就多了,余味连绵。小小一碟,几双筷子过去就没了,美好总是瞬间即逝,只留下念想。后来才知道这是相当著名的“梨撞虾”,清代美食家袁牧《随园食单》早有记载,用材、步骤说得一清二楚。这个“撞”字了不得,之所以撞,就不是顺理成章的常态。撞出来的美味,有点像撞出来的文字,像撞出来的情感,不经意间而大获快感,妙不可言。

摘自梁平《去珠海吃鲜》

珠海在外省名头很大,其独特魅力怕是不亚于广州、深圳,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它的安宁、干净,整个城市清清爽爽,所谓宜居城市。较之广深这样的巨无霸,它显得小而精致,它的繁华是一种低调的繁华,或者说它把繁华藏起来,不欺人,不压人,对外省人别有一股亲和力;只有深入它的内部,于不经意间打量这城市的细节,才能体察那种属于殷实人家的富足,枝枝节节都很讲究,不是暴发户。毕竟繁华有可能是别人的,而舒适才是自己的。《红楼梦》里的繁华也是这个意思,像贾府这样的大户,王夫人的靠垫是“半旧”,这是只有内行人才能体察的细节。这个细节和珠海的城市气质相呼应,有异曲同工之妙。

摘自魏微《有一种气质叫珠海》

梁华坤自己都没有想到,此生能够与鸟结缘,并且因鸟而名。周围熟悉他的人,几乎忘记了他的本名,见面就直呼“鸟叔”。他似乎很满意这个名字,凡与人交谈,也经常以鸟叔自称。鸟叔是他身份的象征,也成为珠海金湾区三板村一张响亮的名片。

 

在成为鸟叔之前,梁华坤想用创业淘得的第一桶金,去贵州投资建一所学校,圆一个办学之梦。因为一次偶然变故,他改变了初衷,人生轨迹便由此转向。他开车从省城回了一趟老家。几年后,他回到珠江入海口的三板村。他没有急于进村,而是就地择一处草丛躺了下来。天空湛蓝,阳光暖暖地洒满全身,带着鱼腥味的海风拂面而过。那一刻,他莫名地感动,也怦然心动。这就是故乡的天地和气息,居然从未有过如此亲近。他迷迷糊糊睡着了,并且做了一个长长的梦。不知不觉中,他被一阵呱呱的鸟叫声惊醒,睁开眼,发现一只白鹭近在咫尺。这一发现非同寻常,其惊喜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要知道,三板村的生态环境堪忧,缺少鸟类赖以生存的树林和湿地,这些年来鸟类几乎绝迹。但是这只形单影只的鹭鸟从何而来,是一个谜。事实证明,这次人鸟相遇,纯属偶然,又仿佛上天安排的一场约会,鹭鸟分明肩负着某种使命,虽和人类仅一面之缘,却无意中改变了三板村历史,短短几年时间,三板村便成了地道的鸟的王国。

 

这并非虚构,而是一个真实故事。据鸟叔自己回忆,他当时和鸟互相注视、打量了半天,直至它不得不归巢而去。飞了很远又折回,在他的头顶上几经盘旋,撒下一串呱呱之声。鸟叔听懂了鸟的语言,同时心里豁然开朗,便翻身站起,朝着天空大声喊道:三板村,我回来了!

摘自田瑛《一个因鸟而名的人》

1991年夏,我在《文艺研究》工作时的同事、画家汪易扬邀我去山东日照采风,那个采风团的团长是古元先生,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头衔。团员除易扬外,还有工艺美院的卜维勤、即将从青海调回山东的刘克训、山东画家胡树元等。见了古元先生,说过辛安里旧事,他对我立刻如同熟人一般,同桌就餐、出行路上,但凡聊天,他总不忘招呼上我。古元先生说的是广东普通话,虽已相当“普通”,仍能听出乡音。他讲话不多,语速较慢,慢慢聊起的话题,有时开心结束,有时非常严肃。……我们去石臼港参观时,艳阳高照,天上无云,地上没树,他就靠在一个水泥墩子边写生。以他那时的艺术成就、行政级别、年龄(已过古稀)而言,照说已不必那么认真地去写生了,看一看、拍个照、要点资料,就足够了;即便是那样,也不会有人指责他。但他偏偏不那样,谦虚得像学生,好奇得像年轻人,生活上却一无所求。我在现场拍了一幅照片,是卜维勤与他交谈,卜在尽兴地说,古在愉快地听。后来我写了篇小文,题目好像是《两位版画家的一幅“版画”》。古元先生见到报纸上的拙文后,送了我一幅他的版画《牛》,画上有他手录的鲁迅先生的话:“牛,吃的是青草,挤出的是奶。”

摘自蒋力《我印象中的古元先生》

这三年,因了众所周知的原因没有到珠海。今年连续去了三次,突然觉出了珠海的变化,觉得眼前的珠海,不再是我熟悉的珠海。每次到,都像是初次到。就算是著名的情侣路,这是每到必走的,这几次来会有错觉,觉得上次只走了其中一小段,这次走的是另一段。那些地标性建筑,比如日月贝,分明在告诉我,这是我前不久才走过的地方。

珠海在变,变得明确,明亮,变得流光溢彩,变得像一个万花筒,转一转,便是一个全新的图景。就说同样是日月贝吧,清晨起来绕着它晨跑,或者远远眺望,双贝沉浸在朦胧的水天一色处,得天地造化,你疑心它不是建筑,而是有生命的活物。到了晚上,朋友约了吃宵夜,车到近前才惊觉,我们就在日月贝的脚下。绕日月贝散步,你能真切地懂得什么叫移步换景。每走一小段路,你会发现,你面对的是全然不同的世界,刚才你看到的还是流光溢彩的城市灯光秀,转几步,眼前却是夜色中苍茫无边的大海,再一转角,海上又有星星点点的长虹卧波。

摘自王十月《珠海随笔》

我所无法企及的远方

是你

是雪幕后一点火光

被落日缓缓推近,成为

暖色的眼睛

满湖水波,因此

笑意盈盈

树皮小屋临水环寨

宽柔的蕉叶

送了你一程又一程

芦枝上停一只小蓝雀

不解这庄严的沉默

诧异地问了几声

没入湖面

你就是那口沉钟

从另一个方向长出火树

却已不属于我们

霞光冲天而起

每个晕染的人都是

一座音乐喷泉

欢乐和悲哀相继推向

令人心碎的高峰

在湖漪的谐振里

我颤抖有如一片叶子

任我泪流满面吧

青春的盛宴已没有我的席位

我要怎样才能找到道路

使我

走向完成

摘自舒婷《日落白藤湖》

一个秘密被另一个秘密揭开

一场风雨被另一场风雨覆盖

桥上的人,是说说笑笑的

看到谁都好像在哪儿见过似的

桥下的流水,是沉默的

像我和你还没有遇见前的

那些时光。

我们的交谈中

是否有因为某个词不达意

而出现沉默的瞬间

也许就是这样的瞬间

让阳光灿烂的风雨桥

在你离开后的瞬间风雨交加……

摘自卢卫平《风雨桥》

在珠海,人们带我去一处叫“城市阳台”的地方。去的路上,我想:应该是个什么样的“阳台”,才配得上珠海这座滨海城市的风姿?

 

的确,珠海的城市阳台面对一片湛蓝的大海,香炉湾沙滩、珠海渔女、珠海大剧院、情侣路、海天公园、爱情邮局等网红打卡点,让人们站在城市阳台,就像在观看一部不断更换剧情风光的大片。络绎不绝的游人便是这剧中的主角,阳光、沙滩、椰子树、浪漫的小道和远方的岛屿则是旖旎宏阔的背景。在这个大“阳台”上,把酒临风、心旷神怡;远眺南中国海,思绪万千。“城市阳台”其实就是一座城市巨大的隐喻,它是开放的象征,是放飞梦想的起点;而在大海的远方,是世界,是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着陆的终点。人们一旦打开了视野,目光的尽头一定会有理想的火花在闪耀。

摘自范稳《珠海的阳台》

凡是去过珠海的人,都不会怀疑如下事实:珠海是一座美丽得让人说不出话来的城市。它既现代,又将传统守护得很好;它既浪漫得像情侣,又朴实得如村姑。我们漫步在珠海的城市客厅、海天驿站、香山湖公园、香山云道、情侣路,会不时想起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导游在热情地讲解这座城市的由来。看得出,她很为这座城市感到骄傲,我却无来由地想起了海子曾经写下的几句话:“西望长安,我们一起活过了这么长的年头,有时真想问一声:亲人啊,你们是怎么过来的,甚至甘愿陪着你们一起陷入深深的沉默。”海子的深情,还有他对先人们艰难生计的同情、感喟和叹息,固然令人动容,但沉默从来就不是珠海人的性格,过去不是,现在更不是。容闳闯过层层关隘,代表的就是这块土地上不屈的行动精神。这精神一路倾泻、奔走,径直来到了今天。

摘自敬文东《容闳的珠海》

attachment_168398647001311.jpg

2023年5月13日,梁晓声(左)在由珠海市委宣传部指导、珠海传媒集团主办的文学创作分享会现场。珠海传媒集团 钟凡 摄

 

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受到最初接触的文学底色的影响,我的作品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你看我今年七十多岁了,依旧记得曾经的一篇小学课文,叫《猎人海力布》。”梁晓声在分享会上坦言,“这个海力布为了救村民,把山洪即将暴发的消息告诉了村民,自己却变成了一块石头。他就做到了向善。”正因为受了这样的影响,梁晓声表示,自己也愿意形成这样一种理想,并且“总愿意如此下去”,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如果你想要获得别人的温暖,你自己首先得给别人温暖。”“我最终的理想,其实是对于一个好社会的理想,虽然等到这个社会成为现实时,我们这代人可能已经不在了,但是我多么希望后代生活在好社会。“至于什么样的社会是好社会,梁晓声打了一个比方:“一条马路上,有开豪车、小面包车的人,有骑自行车的人,有走路的人,开豪车的人会自觉让骑自行车的人,骑自行车的人会自觉让行人。越是处于优越地位的人,越有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修养,即为一个好的社会。”

 

内卷是一个宇宙现象

对于苦难,梁晓声略带调侃地分享自己的看法:“许多年轻人所说的苦难,不过是生活中一点微不足道的小挫折,更多的可能还是恋爱问题。而我们这一代人,许多有知青经历,好多知青也认为我们经历的是苦难。但我在写作的时候,把它看成艰苦,艰苦和苦难是两个概念。”

 

对于梁晓声来说,农民因为自然灾害背井离乡是苦难,而自己经历的则是艰苦劳作的青春岁月,苦难是一个更大的词汇,他不愿意轻易使用。

 

对于近期网络上频繁讨论内卷与躺平的话题,梁晓声认为,内卷是一个宇宙现象,星球互相碰撞吞噬,大自然中适者生存。

 

“我们长着一双眼睛,一双手,是为了什么?如果不去使用它们,那我们跟树懒、跟土拨鼠又有什么区别?”梁晓声说,“至于躺平,我相信很多年轻人只是嘴上说说,过过嘴瘾,我们身边的快递小哥,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努力奋斗着。”

 

希望看到一部珠海的《人世间》

梁晓声直言,此次活动前,自己对珠海的印象,仍然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想象中:一个很袖珍的沿海城市,可能很美,但是很旧。

 

此次受邀来到珠海,梁晓声见到了一直处于印象中的珠海。但当他看到一个沿海城市可以有这么长、这么美的海岸线,看到海边有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这样宽敞,甚至是“壮观的”校园,看到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很多很多的书籍,城市中处处洋溢着书卷气的时候,他用“大开眼界”“视觉冲击”来形容对珠海的初体验。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文化历史印记是根基。珠海是一座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的城市。其香山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特区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融,成为珠海不断前行的底蕴和动力。

 

梁晓声说,珠海发展的前景和空间广阔,它的文化气息和浪漫气息,让这座城市的文学创作之路充满无限可能。“这是一个可以产生别样的新中国故事的地方。希望珠海的文艺工作者能为珠海创作出更多作品,创作出珠海的《人世间》,推动珠海本土文化发展。”

摘自郭秀玉、金璐《“城市与文学表达——梁晓声文学创作分享会”侧记》

attachment_17112471445299.jpg

编辑:庞晓丹 田海 责任编辑:田海
湾韵|文思如潮 汇流入“湾”—— 名家笔下的珠海作品段落精选
珠海特区报 2024-03-28 11:05

tqb2024032812.jpg

后来居上才是真正的优势。十字门不只是历史之门,还是开放之门,城市的门面之门。它原本就是十字形水道,四通八达,站在十字门珠海中心,远眺中国唯一有八个入海口的珠江下梢,海借江深入腹地,河系如网;江借海奔向世界,纵横决荡。江海一体,气势浩瀚,潮平潮退皆成佳景,天地贞刚之气不绝。

 

无论是否懂得中国传统风水学的人,来到十字门都情难自禁地赞叹这里好风水,生气发越,意态雄博,为千秋有荣之地。还是晚清重臣左宗棠的见识更高:“气运决定风水。”时也,运也,“珠海中心”应运而生,表达了一种长龙驾风、雄放畅逸的惊人之思,集中体现了海滨城市珠海海洋文化的神韵气格:包容、开放、进取、敢为天下先。

 

十字门,也必将成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的黄金之门。

摘自蒋子龙《高高的十字门》

在山海间的珠海行走,处处都有历史,转角就能遇见名人,说不尽也真数不过来。我走了五个名胜打卡地:南屏广场和容闳学校、唐家鸡山村、唐家共乐园、梅溪牌坊、北山杨氏大宗祠。这些地方出了五个中国第一人:海外留学第一人容闳,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唐国安,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海外华侨第一富商陈芳,岭南马克思主义第一传播者杨匏安。一路走来,如读中国现代史,一页又一页打开,一个又一个第一,文明之火与真理之烛,点亮珠海。

 

正因为有这些先贤留下的身影,我才读懂了珠海的重文爱才……

 

……珠海站在大湾区的腹地,见证了百年沧桑。当第一批留学幼童,从伶仃洋出发,漂洋过海,珠海面对世界,对这批孩子说:我在海边等你。当改革大潮涌起,珠海面对五湖四海的年轻人,用美丽的校区召唤孩子们:我在海边等你。

摘自叶延滨《我在海边等你——珠海印象》

这是中国版图的陆地边缘,是快速发展的经济特区,一个与世界交往最频密的地方。珠海港年货运量已超过一亿吨。珠海机场的客流量已超过每年1300万人次。举世瞩目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就在这儿!世界五大航展之一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就在这儿。四千年前,远古先人就在坚硬的岩石上,刻下了载歌载舞的欢乐。

 

我曾经充满好奇,通过阅读去了解世界。我通过《了不起的盖茨比》《根》去了解美国,通过《包法利夫人》《茶花女》去了解法国,通过《名利场》《呼啸山庄》去了解英国……我曾仔细聆听,当中国人谈论世界的时候到底在谈论什么?世界有时是可以抵达的全部,有时是不可抵达的那部分,有时是中国以外,有时包含了中国。当我以珠海为坐标原点,通过出发与抵达去了解世界时,我看到过夏威夷沙滩的浪漫,领略过芭堤雅的闲适,体验过塞纳河畔的优雅……但是更多的,我看到了世界各地的普通人,上班挣工资,守着面包店卖面包,开着大客车跑长途,路边摆摊兜售商品。在美丽的威尼斯,我看到两个驾船的意大利人为抢客源打起来。那一刻我很感动。在世界任何地方,看风景与劳动是两回事。

 

每一次出发,我把珠海写在脸上,我把珠海装进行囊。

 

我希望走遍世界,问候所到的每一座城市:你好!我来自珠海。

 

我也希望全世界的人来珠海走走。没有人授权我代表谁,可我不断以僭越的方式完成表达:珠海欢迎你!

摘自曾维浩《一个珠海人致朋友》

 

去珠海吃的重点是海鲜,各种各样眼花缭乱的海鲜。这对于我来讲,简直就是窃喜。往常在自己的城市餐聚,偶尔会有三五个耳熟能详从海上过来的活物,更多的都是从冰柜里捞出来的,即使进了明确招牌的海鲜馆落座,海上那些名门闺秀怎么也是稀罕物,怎么也不轻易召之即来。而在珠海吃的海鲜,多得让你叫不出名字,有的还从未见过,这就显得特别豪横、奢侈了。

 

海鲜在古代人那里叫“海错”,几千年前的古人把海洋中能吃的活物统称“海错”……于等到了极为清淡的梨虾球,雪梨,鲜虾,食材简单,操作应该也不复杂。清炒梨丁与虾球,梨的果甜,虾的鲜美,毫不相干的食材,却互不抢味,上盘之后再撒一些花椒粉末,三味三撞,既是味觉上的刺激,又是心理上的刺激,再佐以一杯白酒或者红酒,想得就多了,余味连绵。小小一碟,几双筷子过去就没了,美好总是瞬间即逝,只留下念想。后来才知道这是相当著名的“梨撞虾”,清代美食家袁牧《随园食单》早有记载,用材、步骤说得一清二楚。这个“撞”字了不得,之所以撞,就不是顺理成章的常态。撞出来的美味,有点像撞出来的文字,像撞出来的情感,不经意间而大获快感,妙不可言。

摘自梁平《去珠海吃鲜》

珠海在外省名头很大,其独特魅力怕是不亚于广州、深圳,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它的安宁、干净,整个城市清清爽爽,所谓宜居城市。较之广深这样的巨无霸,它显得小而精致,它的繁华是一种低调的繁华,或者说它把繁华藏起来,不欺人,不压人,对外省人别有一股亲和力;只有深入它的内部,于不经意间打量这城市的细节,才能体察那种属于殷实人家的富足,枝枝节节都很讲究,不是暴发户。毕竟繁华有可能是别人的,而舒适才是自己的。《红楼梦》里的繁华也是这个意思,像贾府这样的大户,王夫人的靠垫是“半旧”,这是只有内行人才能体察的细节。这个细节和珠海的城市气质相呼应,有异曲同工之妙。

摘自魏微《有一种气质叫珠海》

梁华坤自己都没有想到,此生能够与鸟结缘,并且因鸟而名。周围熟悉他的人,几乎忘记了他的本名,见面就直呼“鸟叔”。他似乎很满意这个名字,凡与人交谈,也经常以鸟叔自称。鸟叔是他身份的象征,也成为珠海金湾区三板村一张响亮的名片。

 

在成为鸟叔之前,梁华坤想用创业淘得的第一桶金,去贵州投资建一所学校,圆一个办学之梦。因为一次偶然变故,他改变了初衷,人生轨迹便由此转向。他开车从省城回了一趟老家。几年后,他回到珠江入海口的三板村。他没有急于进村,而是就地择一处草丛躺了下来。天空湛蓝,阳光暖暖地洒满全身,带着鱼腥味的海风拂面而过。那一刻,他莫名地感动,也怦然心动。这就是故乡的天地和气息,居然从未有过如此亲近。他迷迷糊糊睡着了,并且做了一个长长的梦。不知不觉中,他被一阵呱呱的鸟叫声惊醒,睁开眼,发现一只白鹭近在咫尺。这一发现非同寻常,其惊喜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要知道,三板村的生态环境堪忧,缺少鸟类赖以生存的树林和湿地,这些年来鸟类几乎绝迹。但是这只形单影只的鹭鸟从何而来,是一个谜。事实证明,这次人鸟相遇,纯属偶然,又仿佛上天安排的一场约会,鹭鸟分明肩负着某种使命,虽和人类仅一面之缘,却无意中改变了三板村历史,短短几年时间,三板村便成了地道的鸟的王国。

 

这并非虚构,而是一个真实故事。据鸟叔自己回忆,他当时和鸟互相注视、打量了半天,直至它不得不归巢而去。飞了很远又折回,在他的头顶上几经盘旋,撒下一串呱呱之声。鸟叔听懂了鸟的语言,同时心里豁然开朗,便翻身站起,朝着天空大声喊道:三板村,我回来了!

摘自田瑛《一个因鸟而名的人》

1991年夏,我在《文艺研究》工作时的同事、画家汪易扬邀我去山东日照采风,那个采风团的团长是古元先生,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头衔。团员除易扬外,还有工艺美院的卜维勤、即将从青海调回山东的刘克训、山东画家胡树元等。见了古元先生,说过辛安里旧事,他对我立刻如同熟人一般,同桌就餐、出行路上,但凡聊天,他总不忘招呼上我。古元先生说的是广东普通话,虽已相当“普通”,仍能听出乡音。他讲话不多,语速较慢,慢慢聊起的话题,有时开心结束,有时非常严肃。……我们去石臼港参观时,艳阳高照,天上无云,地上没树,他就靠在一个水泥墩子边写生。以他那时的艺术成就、行政级别、年龄(已过古稀)而言,照说已不必那么认真地去写生了,看一看、拍个照、要点资料,就足够了;即便是那样,也不会有人指责他。但他偏偏不那样,谦虚得像学生,好奇得像年轻人,生活上却一无所求。我在现场拍了一幅照片,是卜维勤与他交谈,卜在尽兴地说,古在愉快地听。后来我写了篇小文,题目好像是《两位版画家的一幅“版画”》。古元先生见到报纸上的拙文后,送了我一幅他的版画《牛》,画上有他手录的鲁迅先生的话:“牛,吃的是青草,挤出的是奶。”

摘自蒋力《我印象中的古元先生》

这三年,因了众所周知的原因没有到珠海。今年连续去了三次,突然觉出了珠海的变化,觉得眼前的珠海,不再是我熟悉的珠海。每次到,都像是初次到。就算是著名的情侣路,这是每到必走的,这几次来会有错觉,觉得上次只走了其中一小段,这次走的是另一段。那些地标性建筑,比如日月贝,分明在告诉我,这是我前不久才走过的地方。

珠海在变,变得明确,明亮,变得流光溢彩,变得像一个万花筒,转一转,便是一个全新的图景。就说同样是日月贝吧,清晨起来绕着它晨跑,或者远远眺望,双贝沉浸在朦胧的水天一色处,得天地造化,你疑心它不是建筑,而是有生命的活物。到了晚上,朋友约了吃宵夜,车到近前才惊觉,我们就在日月贝的脚下。绕日月贝散步,你能真切地懂得什么叫移步换景。每走一小段路,你会发现,你面对的是全然不同的世界,刚才你看到的还是流光溢彩的城市灯光秀,转几步,眼前却是夜色中苍茫无边的大海,再一转角,海上又有星星点点的长虹卧波。

摘自王十月《珠海随笔》

我所无法企及的远方

是你

是雪幕后一点火光

被落日缓缓推近,成为

暖色的眼睛

满湖水波,因此

笑意盈盈

树皮小屋临水环寨

宽柔的蕉叶

送了你一程又一程

芦枝上停一只小蓝雀

不解这庄严的沉默

诧异地问了几声

没入湖面

你就是那口沉钟

从另一个方向长出火树

却已不属于我们

霞光冲天而起

每个晕染的人都是

一座音乐喷泉

欢乐和悲哀相继推向

令人心碎的高峰

在湖漪的谐振里

我颤抖有如一片叶子

任我泪流满面吧

青春的盛宴已没有我的席位

我要怎样才能找到道路

使我

走向完成

摘自舒婷《日落白藤湖》

一个秘密被另一个秘密揭开

一场风雨被另一场风雨覆盖

桥上的人,是说说笑笑的

看到谁都好像在哪儿见过似的

桥下的流水,是沉默的

像我和你还没有遇见前的

那些时光。

我们的交谈中

是否有因为某个词不达意

而出现沉默的瞬间

也许就是这样的瞬间

让阳光灿烂的风雨桥

在你离开后的瞬间风雨交加……

摘自卢卫平《风雨桥》

在珠海,人们带我去一处叫“城市阳台”的地方。去的路上,我想:应该是个什么样的“阳台”,才配得上珠海这座滨海城市的风姿?

 

的确,珠海的城市阳台面对一片湛蓝的大海,香炉湾沙滩、珠海渔女、珠海大剧院、情侣路、海天公园、爱情邮局等网红打卡点,让人们站在城市阳台,就像在观看一部不断更换剧情风光的大片。络绎不绝的游人便是这剧中的主角,阳光、沙滩、椰子树、浪漫的小道和远方的岛屿则是旖旎宏阔的背景。在这个大“阳台”上,把酒临风、心旷神怡;远眺南中国海,思绪万千。“城市阳台”其实就是一座城市巨大的隐喻,它是开放的象征,是放飞梦想的起点;而在大海的远方,是世界,是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着陆的终点。人们一旦打开了视野,目光的尽头一定会有理想的火花在闪耀。

摘自范稳《珠海的阳台》

凡是去过珠海的人,都不会怀疑如下事实:珠海是一座美丽得让人说不出话来的城市。它既现代,又将传统守护得很好;它既浪漫得像情侣,又朴实得如村姑。我们漫步在珠海的城市客厅、海天驿站、香山湖公园、香山云道、情侣路,会不时想起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导游在热情地讲解这座城市的由来。看得出,她很为这座城市感到骄傲,我却无来由地想起了海子曾经写下的几句话:“西望长安,我们一起活过了这么长的年头,有时真想问一声:亲人啊,你们是怎么过来的,甚至甘愿陪着你们一起陷入深深的沉默。”海子的深情,还有他对先人们艰难生计的同情、感喟和叹息,固然令人动容,但沉默从来就不是珠海人的性格,过去不是,现在更不是。容闳闯过层层关隘,代表的就是这块土地上不屈的行动精神。这精神一路倾泻、奔走,径直来到了今天。

摘自敬文东《容闳的珠海》

attachment_168398647001311.jpg

2023年5月13日,梁晓声(左)在由珠海市委宣传部指导、珠海传媒集团主办的文学创作分享会现场。珠海传媒集团 钟凡 摄

 

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受到最初接触的文学底色的影响,我的作品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你看我今年七十多岁了,依旧记得曾经的一篇小学课文,叫《猎人海力布》。”梁晓声在分享会上坦言,“这个海力布为了救村民,把山洪即将暴发的消息告诉了村民,自己却变成了一块石头。他就做到了向善。”正因为受了这样的影响,梁晓声表示,自己也愿意形成这样一种理想,并且“总愿意如此下去”,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如果你想要获得别人的温暖,你自己首先得给别人温暖。”“我最终的理想,其实是对于一个好社会的理想,虽然等到这个社会成为现实时,我们这代人可能已经不在了,但是我多么希望后代生活在好社会。“至于什么样的社会是好社会,梁晓声打了一个比方:“一条马路上,有开豪车、小面包车的人,有骑自行车的人,有走路的人,开豪车的人会自觉让骑自行车的人,骑自行车的人会自觉让行人。越是处于优越地位的人,越有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修养,即为一个好的社会。”

 

内卷是一个宇宙现象

对于苦难,梁晓声略带调侃地分享自己的看法:“许多年轻人所说的苦难,不过是生活中一点微不足道的小挫折,更多的可能还是恋爱问题。而我们这一代人,许多有知青经历,好多知青也认为我们经历的是苦难。但我在写作的时候,把它看成艰苦,艰苦和苦难是两个概念。”

 

对于梁晓声来说,农民因为自然灾害背井离乡是苦难,而自己经历的则是艰苦劳作的青春岁月,苦难是一个更大的词汇,他不愿意轻易使用。

 

对于近期网络上频繁讨论内卷与躺平的话题,梁晓声认为,内卷是一个宇宙现象,星球互相碰撞吞噬,大自然中适者生存。

 

“我们长着一双眼睛,一双手,是为了什么?如果不去使用它们,那我们跟树懒、跟土拨鼠又有什么区别?”梁晓声说,“至于躺平,我相信很多年轻人只是嘴上说说,过过嘴瘾,我们身边的快递小哥,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努力奋斗着。”

 

希望看到一部珠海的《人世间》

梁晓声直言,此次活动前,自己对珠海的印象,仍然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想象中:一个很袖珍的沿海城市,可能很美,但是很旧。

 

此次受邀来到珠海,梁晓声见到了一直处于印象中的珠海。但当他看到一个沿海城市可以有这么长、这么美的海岸线,看到海边有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这样宽敞,甚至是“壮观的”校园,看到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很多很多的书籍,城市中处处洋溢着书卷气的时候,他用“大开眼界”“视觉冲击”来形容对珠海的初体验。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文化历史印记是根基。珠海是一座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的城市。其香山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特区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融,成为珠海不断前行的底蕴和动力。

 

梁晓声说,珠海发展的前景和空间广阔,它的文化气息和浪漫气息,让这座城市的文学创作之路充满无限可能。“这是一个可以产生别样的新中国故事的地方。希望珠海的文艺工作者能为珠海创作出更多作品,创作出珠海的《人世间》,推动珠海本土文化发展。”

摘自郭秀玉、金璐《“城市与文学表达——梁晓声文学创作分享会”侧记》

attachment_17112471445299.jpg

编辑:庞晓丹 田海 责任编辑: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