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无疑是热词中的热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何要发展新质生产力?
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在今年2月18日召开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省委书记黄坤明指出:“新质生产力欣欣向荣,实现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前景无限,广东必须加快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
因地制宜,珠海要如何发挥自身的禀赋,挖掘自身的优势,放大自身的亮点?
奋进攀高,珠海如何真正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越走越踏实、越走越敞亮?
宏图在前,使命在肩,挑战逼人。
市委书记陈勇表示,珠海要进一步把全市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按照全国两会工作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大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快打造“云上智城”“天空之城”,以更多应用场景开发开放催动产业创新、完善产业生态,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最是一年春好处,无边光景日日新。
犹记得今年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上午,珠海组织收听收看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下午,市领导班子兵分五路,分赴各区开展调研督导,并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
仅仅两天之后,2月20日上午,珠海就高规格举行2024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活动,主会场设在金湾区,并在香洲区、斗门区、高新区、鹤洲新区(筹)分别设分会场。放眼全市,集中开工项目共228个,总投资2250.8亿元;集中签约项目共222个,投资额1100.9亿元。
实验室里,创新涌动;项目现场,引擎轰鸣;大桥之上,车畅人旺……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是珠海作为经济特区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使命感、紧迫感,也是一座开放之城、机遇之城、未来之城与企业、项目、人才的“双向奔赴”。
前不久,由国内电化学储能系统行业领先企业海博思创投资打造、珠海龙头国企华发集团引进落地的海博思创储能系统智能制造基地与南方研发中心项目宣布正式投产——作为全市重要的“产业立柱”项目,将填补珠海在储能系统集成环节的产业空白,助力珠海加快打造新型储能产业高地。
翻开珠海2023年的成绩单——规上工业总产值迈过6000亿元大关;全市高企总数超过2600家,连续两年增速在全省名列前茅;全年引入7万名人才,创历史新高;确立产业立柱项目共37个,其中已签署落地投资协议的项目23个,项目总投资达730.5亿元;全市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家、超过前4批次累计总和……
一组组跃动的数字,传递着珠海不断提升发展“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的信心底气,也深刻印证着珠海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坚实步伐。
从格力电器逐步进军智能装备和精密模具等领域,到推动我国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云洲智能无人船、“珠海一号”卫星“上天入海”,再到抢抓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无人系统、机器人等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机遇……珠海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力,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走出了一条做大“增量”的同时持续做优“存量”的特色之路。
“珠海作为大湾区澳珠极点城市、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核心,是‘一国两制’的交汇点、双循环的深度结合部,拥有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土地相对充裕的空间优势、海域广阔海岛众多的资源优势、高校高企集聚的创新优势,海陆空铁等基础设施齐备,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有条件有责任有能力走在前、作表率!”陈勇表示。
把“珠海政府服务”打造成声名远播的珠海品牌
愈是在击鼓催征的关键时刻,愈是考验一座城市“勇立潮头敢为先”的智慧、力量和信心。
此前举行的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与珠海市两会,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细化形成“1313”思路举措,明确将2024年定为“项目攻坚年”和“企业服务年”,重点抓好“立柱项目快落地”“盘根计划全铺开”“产业空间大整合”三件大事。
从推动年度计划投资1800多亿元的“三个一批”项目提速建设,力争全年工业投资两位数增长;到协同琴澳加快建设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用好产业新空间吸引港澳青年人才来珠海创新创业;
从以西部中心城市建设为总牵引,打造“百千万工程”新样板;到加快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推动九洲一号等大型深远海养殖平台和养殖工船开工投产……
展望新蓝图,珠海提出,要向陆地拓空间、向海洋拓空间、向天空拓空间,加快把珠海建设成为创新企业集聚的“产业森林”、各类人才集聚的“美好家园”,为中国式现代化珠海实践拓展“陆海空”广阔空间。
市科技创新局局长王雷表示,今年要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科研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力争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3500家,独角兽入库企业超过150家,科技信贷风险补偿金放大40倍以上,建成具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新质生产力之“新”,不仅表现为新科学技术、新生产方式、新产业形态,也表现为新的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近年来,珠海全面推进政府流程再造、规则再造,以政府“自我革命”优化企业服务,通过成立市政府企业服务专班、实施“拿地即开工”等方式,推动市区镇联动、各部门协同,支持各类企业发展,从项目审批、土地供给、政策扶持、新技术新产品创新应用场景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政府服务。
“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发展,短期靠政策、中期靠人口、长期靠服务。我们要把‘珠海政府服务’打造成为与‘珠海情侣路’‘港珠澳大桥’‘中国航展’一样声名远播的珠海品牌。”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志豪介绍说。
加快打造“云上智城”“天空之城”
好风凭借力,扶摇上青云。打造“天空之城”的梦想,似乎正在珠海照进现实。
今年2月,全球首条eVTOL跨海跨城空中航线在珠海、深圳两座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间完成“首秀”,往返飞行超过100公里,将单程2.5小时至3小时的地面车程缩短至20分钟,不仅刷新了深珠两地的“通勤时间”,更展露了珠海竞逐“低空经济”产业赛道上的行动决心。
多年来,依托中国航展的平台优势,珠海吸引了一批航空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创新项目落户。2023年,首届亚洲通用航空展的成功举办,更标志着珠海正式形成“双航展”格局,为解码“低空经济”插上了新的“腾飞之翼”。
今年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拓展中国航展四大平台功能,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及航空航天产业,打造“天空之城”。根据规划,珠海今年将在斗门、海岛等地试点无人机低空领域开放,推动开通珠海至深圳、陆地至海岛自动驾驶载人飞机航线和无人机物流直航。
“发展‘低空经济’,珠海的优势与底气,除了研发制造业基础外,还有展会经济、城市魅力带来的‘高人气’、与港澳路桥相连的独特区位和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优势。”珠海市无人系统协会会长谢锋建议,珠海应以打造“天空之城”为契机,从打造大湾区低空立体交通网络综合试验区等角度破题,有步骤、成体系地推动“低空经济”蓄势腾飞,抢占价值链高端。
“云上智城”,则成为珠海因地制宜、推陈出新亮出的又一张“城市新名片”——202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瞻性、创造性提出“云上智城”战略构想,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产业在珠海布局提供强有力支撑。
“我们将全面加快‘云上智城’建设,使算力成为我市最便捷、最普惠的创新要素,赋能我市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将我市打造成为国内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最为便捷、创新成本最低、创新效率最高的城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李丛山表示。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领题、解题与破题,往往考验的是理念、思路与眼光。以更多应用场景开发开放催动产业创新、完善产业生态,珠海必须想在前、走在前、闯在前。
向“新”而行 全市各区如何下好“先手棋”?
香洲区立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超级科创孵化器”,将重点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格力电器等重点企业持续发展,培育更多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二是持续实施产业空间筹集行动,鼓励园区企业提高容积率,“拆矮建高、拆旧建新、增资扩产”,新增产业载体110万平方米;三是聚焦光电、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开辟新一代人工智能、海洋经济等未来产业新赛道,联动暨南大学生物医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市P3实验室,建设珠海生物医药创新中心。
金湾区要继续挺起“全市工业发展主阵地”的脊梁,聚焦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推进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力争2024年新引进重点产业项目超200个,签约招商引资额超1000亿元,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之芯。
斗门区将力争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型产业集聚区,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实施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项目牵引定制化安排5.0产业新空间建设,坚持产城人融合发展,多元化打造工作、生活新空间;全面梳理“链主”企业及上下游资源,围绕立柱项目、规上企业等持续开展强链补链延链行动。
珠海高新区提出,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塑造发展新动能、构筑发展新优势,坚持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并举,年内形成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新能源与智能电网4个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聚焦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健康等新赛道、新技术,加快创建珠海未来产业先导区。
鹤洲新区(筹)将立足项目攻坚年,做细做实企业服务,优化一产一策,鼓励扶持摩天宇、光联、星汉等重点企业增资扩产,支持壮大航空配套、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推动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同时加快发展海洋牧场全产业链,以“盘根计划”全方位服务海洋牧场项目落地投产。
专家建言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任陈大可:
产业所需就是科研所向 为加快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力
在不久前举行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珠海云”与新型数字智能化深海养殖平台“珠海琴”亮相大会设置的产业科技融合发展成果展——这两项创新成果均来自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我们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布局,一是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引领,二是促进海洋产业发展,三是加强粤港澳三地合作。”陈大可表示,省实验室是原始创新源头,是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以科技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在海洋渔业领域的成效已逐步显现。”
“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产业所需就是科研所向。”陈大可介绍,下一步将围绕“海洋牧场与健康养殖、海洋工程与智能装备、海洋安全与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与碳汇”四大任务,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解决关键“卡脖子”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加快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力。
珠海市民营经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梅耀敏:
敢于创新探索 试点建立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今年,珠海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工业投资两位数增长、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家的目标。”梅耀敏认为,这体现了珠海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推动产业能级跃升的决心。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魅力所在,也是珠海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梅耀敏建议,要抢抓产业风口机遇,紧盯行业技术前沿,强力推进新型储能、光伏组件、光伏电池等领域产业立柱项目,“对于新项目不仅要抓准,更要以最快速度、最快节奏、最快频率、最快步伐狠抓大项目,不断提升项目跟踪服务能力,加快项目洽谈落地投产速度。”
今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释放出“与企业同奋斗”的强烈信号。“珠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排头兵,要敢于创新探索,例如试点建立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以政府‘自我革命’优化企业服务,进一步激发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创新活力,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
抢抓“三重机遇” 用好港澳资源和大湾区国际化网络
“当前,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注重三个‘并举’——发展模式转换和增长动力转换的并举、产业存量和增量发展的并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并举。”郭万达表示。
通过观察近年来珠海的发展变化,郭万达认为,珠海的机遇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粤港澳大湾区硬联通、软联通的机遇,第二是珠江口东西两岸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机遇,第三是通过深化与港澳合作,包括联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更好地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和高端要素。
“既要深化改革,也要扩大开放。”郭万达认为,要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切实打通制约产业科技创新的卡点堵点,关乎“向改革要活力”的问题;与此同时,更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用好港澳资源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化网络,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今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无疑是热词中的热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何要发展新质生产力?
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在今年2月18日召开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省委书记黄坤明指出:“新质生产力欣欣向荣,实现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前景无限,广东必须加快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
因地制宜,珠海要如何发挥自身的禀赋,挖掘自身的优势,放大自身的亮点?
奋进攀高,珠海如何真正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越走越踏实、越走越敞亮?
宏图在前,使命在肩,挑战逼人。
市委书记陈勇表示,珠海要进一步把全市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按照全国两会工作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大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快打造“云上智城”“天空之城”,以更多应用场景开发开放催动产业创新、完善产业生态,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最是一年春好处,无边光景日日新。
犹记得今年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上午,珠海组织收听收看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下午,市领导班子兵分五路,分赴各区开展调研督导,并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
仅仅两天之后,2月20日上午,珠海就高规格举行2024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活动,主会场设在金湾区,并在香洲区、斗门区、高新区、鹤洲新区(筹)分别设分会场。放眼全市,集中开工项目共228个,总投资2250.8亿元;集中签约项目共222个,投资额1100.9亿元。
实验室里,创新涌动;项目现场,引擎轰鸣;大桥之上,车畅人旺……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是珠海作为经济特区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使命感、紧迫感,也是一座开放之城、机遇之城、未来之城与企业、项目、人才的“双向奔赴”。
前不久,由国内电化学储能系统行业领先企业海博思创投资打造、珠海龙头国企华发集团引进落地的海博思创储能系统智能制造基地与南方研发中心项目宣布正式投产——作为全市重要的“产业立柱”项目,将填补珠海在储能系统集成环节的产业空白,助力珠海加快打造新型储能产业高地。
翻开珠海2023年的成绩单——规上工业总产值迈过6000亿元大关;全市高企总数超过2600家,连续两年增速在全省名列前茅;全年引入7万名人才,创历史新高;确立产业立柱项目共37个,其中已签署落地投资协议的项目23个,项目总投资达730.5亿元;全市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家、超过前4批次累计总和……
一组组跃动的数字,传递着珠海不断提升发展“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的信心底气,也深刻印证着珠海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坚实步伐。
从格力电器逐步进军智能装备和精密模具等领域,到推动我国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云洲智能无人船、“珠海一号”卫星“上天入海”,再到抢抓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无人系统、机器人等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机遇……珠海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力,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走出了一条做大“增量”的同时持续做优“存量”的特色之路。
“珠海作为大湾区澳珠极点城市、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核心,是‘一国两制’的交汇点、双循环的深度结合部,拥有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土地相对充裕的空间优势、海域广阔海岛众多的资源优势、高校高企集聚的创新优势,海陆空铁等基础设施齐备,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有条件有责任有能力走在前、作表率!”陈勇表示。
把“珠海政府服务”打造成声名远播的珠海品牌
愈是在击鼓催征的关键时刻,愈是考验一座城市“勇立潮头敢为先”的智慧、力量和信心。
此前举行的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与珠海市两会,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细化形成“1313”思路举措,明确将2024年定为“项目攻坚年”和“企业服务年”,重点抓好“立柱项目快落地”“盘根计划全铺开”“产业空间大整合”三件大事。
从推动年度计划投资1800多亿元的“三个一批”项目提速建设,力争全年工业投资两位数增长;到协同琴澳加快建设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用好产业新空间吸引港澳青年人才来珠海创新创业;
从以西部中心城市建设为总牵引,打造“百千万工程”新样板;到加快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推动九洲一号等大型深远海养殖平台和养殖工船开工投产……
展望新蓝图,珠海提出,要向陆地拓空间、向海洋拓空间、向天空拓空间,加快把珠海建设成为创新企业集聚的“产业森林”、各类人才集聚的“美好家园”,为中国式现代化珠海实践拓展“陆海空”广阔空间。
市科技创新局局长王雷表示,今年要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科研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力争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3500家,独角兽入库企业超过150家,科技信贷风险补偿金放大40倍以上,建成具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新质生产力之“新”,不仅表现为新科学技术、新生产方式、新产业形态,也表现为新的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近年来,珠海全面推进政府流程再造、规则再造,以政府“自我革命”优化企业服务,通过成立市政府企业服务专班、实施“拿地即开工”等方式,推动市区镇联动、各部门协同,支持各类企业发展,从项目审批、土地供给、政策扶持、新技术新产品创新应用场景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政府服务。
“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发展,短期靠政策、中期靠人口、长期靠服务。我们要把‘珠海政府服务’打造成为与‘珠海情侣路’‘港珠澳大桥’‘中国航展’一样声名远播的珠海品牌。”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志豪介绍说。
加快打造“云上智城”“天空之城”
好风凭借力,扶摇上青云。打造“天空之城”的梦想,似乎正在珠海照进现实。
今年2月,全球首条eVTOL跨海跨城空中航线在珠海、深圳两座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间完成“首秀”,往返飞行超过100公里,将单程2.5小时至3小时的地面车程缩短至20分钟,不仅刷新了深珠两地的“通勤时间”,更展露了珠海竞逐“低空经济”产业赛道上的行动决心。
多年来,依托中国航展的平台优势,珠海吸引了一批航空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创新项目落户。2023年,首届亚洲通用航空展的成功举办,更标志着珠海正式形成“双航展”格局,为解码“低空经济”插上了新的“腾飞之翼”。
今年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拓展中国航展四大平台功能,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及航空航天产业,打造“天空之城”。根据规划,珠海今年将在斗门、海岛等地试点无人机低空领域开放,推动开通珠海至深圳、陆地至海岛自动驾驶载人飞机航线和无人机物流直航。
“发展‘低空经济’,珠海的优势与底气,除了研发制造业基础外,还有展会经济、城市魅力带来的‘高人气’、与港澳路桥相连的独特区位和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优势。”珠海市无人系统协会会长谢锋建议,珠海应以打造“天空之城”为契机,从打造大湾区低空立体交通网络综合试验区等角度破题,有步骤、成体系地推动“低空经济”蓄势腾飞,抢占价值链高端。
“云上智城”,则成为珠海因地制宜、推陈出新亮出的又一张“城市新名片”——202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瞻性、创造性提出“云上智城”战略构想,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产业在珠海布局提供强有力支撑。
“我们将全面加快‘云上智城’建设,使算力成为我市最便捷、最普惠的创新要素,赋能我市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将我市打造成为国内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最为便捷、创新成本最低、创新效率最高的城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李丛山表示。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领题、解题与破题,往往考验的是理念、思路与眼光。以更多应用场景开发开放催动产业创新、完善产业生态,珠海必须想在前、走在前、闯在前。
向“新”而行 全市各区如何下好“先手棋”?
香洲区立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超级科创孵化器”,将重点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格力电器等重点企业持续发展,培育更多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二是持续实施产业空间筹集行动,鼓励园区企业提高容积率,“拆矮建高、拆旧建新、增资扩产”,新增产业载体110万平方米;三是聚焦光电、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开辟新一代人工智能、海洋经济等未来产业新赛道,联动暨南大学生物医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市P3实验室,建设珠海生物医药创新中心。
金湾区要继续挺起“全市工业发展主阵地”的脊梁,聚焦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推进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力争2024年新引进重点产业项目超200个,签约招商引资额超1000亿元,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之芯。
斗门区将力争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型产业集聚区,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实施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项目牵引定制化安排5.0产业新空间建设,坚持产城人融合发展,多元化打造工作、生活新空间;全面梳理“链主”企业及上下游资源,围绕立柱项目、规上企业等持续开展强链补链延链行动。
珠海高新区提出,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塑造发展新动能、构筑发展新优势,坚持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并举,年内形成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新能源与智能电网4个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聚焦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健康等新赛道、新技术,加快创建珠海未来产业先导区。
鹤洲新区(筹)将立足项目攻坚年,做细做实企业服务,优化一产一策,鼓励扶持摩天宇、光联、星汉等重点企业增资扩产,支持壮大航空配套、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推动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同时加快发展海洋牧场全产业链,以“盘根计划”全方位服务海洋牧场项目落地投产。
专家建言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任陈大可:
产业所需就是科研所向 为加快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力
在不久前举行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珠海云”与新型数字智能化深海养殖平台“珠海琴”亮相大会设置的产业科技融合发展成果展——这两项创新成果均来自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我们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布局,一是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引领,二是促进海洋产业发展,三是加强粤港澳三地合作。”陈大可表示,省实验室是原始创新源头,是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以科技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在海洋渔业领域的成效已逐步显现。”
“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产业所需就是科研所向。”陈大可介绍,下一步将围绕“海洋牧场与健康养殖、海洋工程与智能装备、海洋安全与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与碳汇”四大任务,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解决关键“卡脖子”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加快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力。
珠海市民营经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梅耀敏:
敢于创新探索 试点建立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今年,珠海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工业投资两位数增长、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家的目标。”梅耀敏认为,这体现了珠海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推动产业能级跃升的决心。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魅力所在,也是珠海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梅耀敏建议,要抢抓产业风口机遇,紧盯行业技术前沿,强力推进新型储能、光伏组件、光伏电池等领域产业立柱项目,“对于新项目不仅要抓准,更要以最快速度、最快节奏、最快频率、最快步伐狠抓大项目,不断提升项目跟踪服务能力,加快项目洽谈落地投产速度。”
今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释放出“与企业同奋斗”的强烈信号。“珠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排头兵,要敢于创新探索,例如试点建立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以政府‘自我革命’优化企业服务,进一步激发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创新活力,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
抢抓“三重机遇” 用好港澳资源和大湾区国际化网络
“当前,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注重三个‘并举’——发展模式转换和增长动力转换的并举、产业存量和增量发展的并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并举。”郭万达表示。
通过观察近年来珠海的发展变化,郭万达认为,珠海的机遇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粤港澳大湾区硬联通、软联通的机遇,第二是珠江口东西两岸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机遇,第三是通过深化与港澳合作,包括联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更好地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和高端要素。
“既要深化改革,也要扩大开放。”郭万达认为,要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切实打通制约产业科技创新的卡点堵点,关乎“向改革要活力”的问题;与此同时,更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用好港澳资源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化网络,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