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奔涌,湾区日新。2024,珠海再出发!
前不久举行的珠海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新时代新征程珠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要求全市上下树立新作风、扛起新使命、增创新优势、展现新担当、干出新作为,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珠海贡献。
把握历史机遇,锚定目标任务,珠海如何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会议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全力向双循环战略的重要节点、未来技术的策源地、未来产业的集聚地、未来城市的样板地、文化繁荣的新高地奋进,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珠海更大贡献。
五个“奋进”,掷地有声,意涵丰富,令人振奋——
这是珠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珠海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对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1313”思路举措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珠海实践应有的担当作为;
这是珠海作为全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澳珠极点城市、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核心,在服务全国全省大局中应有的担当作为;
这是珠海推动“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再创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应有的担当作为!
历史长河不息,时代考卷常新。当发展的宏伟蓝图与百姓的幸福愿景交汇,珠海再次进入“两会时间”。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5周年。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上,开好市两会,将充分调动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把握历史机遇,锚定目标任务,以五个“奋进”推动珠海高水平全方位跃升,努力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探路先锋!
风劲帆悬,百舸争流。向希望的春天眺望,我们只争朝夕、信心满怀!
向双循环战略的重要节点奋进
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如同一条巨龙飞腾在湛蓝的大海之上,联通香港、澳门、珠海三地。
过去一年来,伴随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加快建设,“澳车北上”“港车北上”“经珠港飞”“港珠澳大桥旅游”相继落地实施,这座“超级工程”愈发车畅人旺。2023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超1630万人次,出入境车辆超326万辆次,人车货“三流齐增”,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的生动注脚。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要求广东“以珠三角为主阵地,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对珠海而言,要把大湾区建设作为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摆在重中之重,肩负起支撑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使命任务,无疑也包含着这样三个维度——
其一,锚定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充分发挥大湾区联结内外循环的优势,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合作,在链接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上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其二,锚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率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强化集聚高水平要素资源的势能,在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其三,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全力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携手港澳共建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越性和影响力。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珠海加快发展,不仅体现在加快提升自身的总量、规模、速度、效益上,还体现在加快提升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实力上。
前不久,省政府公布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其中《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了以珠海为核心,以中山、江门、阳江为增长极,构建“一核三极、两圈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
具体而言,珠海一方面要坚持把深化对内经济联系、拓展经济纵深腹地作为大战略,着眼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一体化,立足珠西、面向粤西、辐射大西南,在外联内拓中创造机遇,在做强平台中集聚资源,在向海图强中打开空间;
另一方面,则要继续发挥好“试验田”和重要“窗口”作用,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深化制度型开放,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携手港澳建设高度开放的内外结合部。
向未来技术的策源地奋进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技创新是关键之举。
在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奋进”目标中,第二项就是要向未来技术的策源地奋进。具体而言,珠海要瞄准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加快布局重点实验室、科技孵化器、产业加速器,链接全球科技资源要素,争当关键核心技术的“策源地”、先进技术落地转化的“加速器”、前沿科技蓬勃成长的“试验田”,成为一座创造知识、活力澎湃的创新之城,用科技创新标注特区发展新高度。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必须更多依靠技术创新、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等发展生产力。2023年,珠海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前瞻布局低空经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41家、达到69家,主板上市企业新增5家、达到49家。
展望新的一年,珠海如何乘风破浪、持续前行,奋力开创珠海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围绕向未来技术的策源地奋进,珠海将如何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新的使命,新的征程,此次市委全会从五个方面给出行动指南——
在推进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上更有作为。联合澳门推进中国-葡语系国家科技交流合作中心、澳珠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以高新区为主战场打造未来科技城,推动高新区三年内规上工业增加值迈过千亿元大关。
在强化基础能力支撑上更有作为。做大做强各类实验室、高水平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载体,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以产业发展为龙头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方式,催生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
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上更有作为。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科研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培育引进更多在重要细分领域和关键环节具有影响力控制力的“小巨人”“专精特新”“隐形冠军”。
在强化教育高质量发展上更有作为。统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引导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等在珠高校深化校地合作。
在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上更有作为。发挥实验室、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等平台作用,加大招才引智力度,营造拴心留人、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打造吸引国际高端人才聚集创业的“凤凰谷”。
向未来产业的集聚地奋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入推进。在五个“奋进”目标中,珠海明确提出要向未来产业的集聚地奋进,这是珠海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在新领域新赛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举措。
放眼全市,自2022年以来,珠海聚焦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四大主导产业,做强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三大优势产业。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4+3”产业实现增加值880.88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6.4%。其中,新能源产业增长更是高达29%。
近日,我市产业立柱项目——埃克森新能源(珠海)储能电池项目一期厂房全面封顶,计划于今年8月实现一期(9吉瓦时)建成投产。目前,全市新洽谈签约的29个产业立柱项目进展顺利,珠海正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推进产业立柱项目快落地、快动工、快投产、快达产,立柱项目正加速挺起珠海产业发展的“脊梁”。
发展未来产业,既要做好“有中生新”,还要谋划“无中生有”。随着首届亚洲通用航空展的成功举办,珠海已形成“双航展”格局;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创新流进一步畅通,珠海正抢抓机遇,努力开辟更多的未来产业新赛道,在新一轮发展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强化企业梯队培育,是发展未来产业的重点举措。以香洲区为例,该区已形成“政策扶持+平台赋能+梯度培育”工作机制,持续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通过“免申即享”形式向215家专精特新企业拨付奖励资金9100万元。
立足“低租金、高标准、规模化、配套全、运营优”,珠海推进5.0产业新空间建设,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产业新空间已投入使用544万平方米,已建成及在建超1000万平方米,正式签约入驻项目219个。接下来,珠海将紧盯市场需求、把握节奏,持续优化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把香洲区、高新区打造成为东部片区超级科创孵化器。
与此同时,珠海正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政府流程再造、规则再造,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把服务落到企业发展上、做到企业家心坎上,让“一站式”全方位优质服务成为珠海发展的强大动力。
向未来城市的样板地奋进
对于珠海来说,“未来”始终与高质量发展紧密相连。目前,珠海正铆足干劲,立足未来城市发展趋势,聚焦建设更高水平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把绿色低碳理念和安全工作贯穿城市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强化人口吸纳和服务管理功能,打造更高品质的住房产品和公共服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在2023年11月开幕的首届亚洲通用航空展上,公务机、直升机、旋翼机、无人机、电动飞机等代表“空中生活”的飞行器和设备纷纷亮相珠海,低空经济时代来临。珠海作为国家发改委首批批复的26个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之一,正为打造“天空之城”做准备。除了“天空之城”,珠海还将致力于建设场景融合、智能优化、绿色低碳的“云上智城”,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算力成本最低的城市。
数字政府建设,涉及部门繁多,珠海市从顶层设计开始,纵深推进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修订印发《珠海市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加强信息化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管理。为打破地理限制,珠海市推广应用“数字空间”,实现电子证照的社会化应用。加强线上线下服务深度融合,实现313项“视频办”,204项“跨境办”,511项“跨省通办、省内通办”,71项可异地办理。深化“粤省事”“粤商通”平台本地应用,分别上线本地特色服务462项、538项。
与此同时,珠海持续完善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整合部门信息资源,已对接省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物流、电子印章、一网共享、数字空间等支撑平台。持续推动事项进驻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已上线服务事项1587项,生成及汇聚办件量超17万件。
生活品质提升,还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到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珠海正一体化谋划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奋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新典范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
“未来城市”,是规划之城、智慧之城、品质之城。未来城市样板地,因为珠海,值得期待。
向文化繁荣的新高地奋进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珠海要向文化繁荣的新高地奋进,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市,努力成为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高雅艺术、新潮剧目、先锋作品、前沿对话争相在这座城市登场。即以珠海艺术节为例,这不仅是一场盛大的文化艺术盛会,更是赓续中华文脉,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展示珠海文艺发展新气象的重要窗口。舞剧《孔子》、经典话剧《恋爱的犀牛》、民族舞剧《红楼梦》、音乐剧《哈姆雷特》……现象级舞台艺术精品在艺术节上频频闪现,全城“演出不断档、活动不间断、好戏不停歇”,点亮了城市丰饶的演艺生态系统,拓展了“青春之城”的艺术版图,让“艺”与“城”拥抱得更紧。
华语纪录电影大会、南国书香节、珠海时尚周、珠海莫扎特国际青少年音乐周等一场场文化品牌活动的背后,也展现出珠海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上的见行见效,让城市持续迸发生机与活力。
如果说高品质的文化品牌活动是珠海文艺发展的骨骼,那么原创作品则是流淌在这座城市中的精神血脉。深挖文化“富矿”,首部珠澳合作现代粤剧《无声的功勋》、民族歌剧《侨批》、话剧《龙腾伶仃洋》、纪录片《中华白海豚》《同心》等一批彰显民族审美风范、弘扬岭南传统文化、描绘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应运而生,屡获省级、国家级大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能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珠海深谙此理,坚持“文化惠民”,不断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去年,珠海市文化馆面向群众开展线上线下公益培训覆盖15万人次,服务进馆人群40万人次,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文艺活动100余次,还创新打造产业工人便捷服务圈,将艺术培训、交响音乐会、节日欢庆活动等送入产业园区,丰富产业工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创新生态,激发活力。当前,珠海正抢抓机遇,深入实施文化产业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提升高端文化制造、创意设计、高端印刷和动漫游戏四大产业,积极培育演艺、影视、现代文旅三大行业,加快构建四提升、三培育的“4+3”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此外,珠海还成立了总规模2亿元的珠海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扶持文化企业发展壮大。
文艺力量聚合交融,文化盛事接连不断。当前,珠海正传承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海洋文化、岭南文化、中西交流文化、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力争形成一批熔铸古今、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塑造体现中国特色、岭南风韵、特区风骨的珠海城市现代文明。
珠江奔涌,湾区日新。2024,珠海再出发!
前不久举行的珠海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新时代新征程珠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要求全市上下树立新作风、扛起新使命、增创新优势、展现新担当、干出新作为,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珠海贡献。
把握历史机遇,锚定目标任务,珠海如何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会议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全力向双循环战略的重要节点、未来技术的策源地、未来产业的集聚地、未来城市的样板地、文化繁荣的新高地奋进,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珠海更大贡献。
五个“奋进”,掷地有声,意涵丰富,令人振奋——
这是珠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珠海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对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1313”思路举措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珠海实践应有的担当作为;
这是珠海作为全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澳珠极点城市、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核心,在服务全国全省大局中应有的担当作为;
这是珠海推动“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再创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应有的担当作为!
历史长河不息,时代考卷常新。当发展的宏伟蓝图与百姓的幸福愿景交汇,珠海再次进入“两会时间”。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5周年。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上,开好市两会,将充分调动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把握历史机遇,锚定目标任务,以五个“奋进”推动珠海高水平全方位跃升,努力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探路先锋!
风劲帆悬,百舸争流。向希望的春天眺望,我们只争朝夕、信心满怀!
向双循环战略的重要节点奋进
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如同一条巨龙飞腾在湛蓝的大海之上,联通香港、澳门、珠海三地。
过去一年来,伴随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加快建设,“澳车北上”“港车北上”“经珠港飞”“港珠澳大桥旅游”相继落地实施,这座“超级工程”愈发车畅人旺。2023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超1630万人次,出入境车辆超326万辆次,人车货“三流齐增”,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的生动注脚。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要求广东“以珠三角为主阵地,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对珠海而言,要把大湾区建设作为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摆在重中之重,肩负起支撑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使命任务,无疑也包含着这样三个维度——
其一,锚定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充分发挥大湾区联结内外循环的优势,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合作,在链接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上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其二,锚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率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强化集聚高水平要素资源的势能,在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其三,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全力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携手港澳共建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越性和影响力。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珠海加快发展,不仅体现在加快提升自身的总量、规模、速度、效益上,还体现在加快提升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实力上。
前不久,省政府公布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其中《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了以珠海为核心,以中山、江门、阳江为增长极,构建“一核三极、两圈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
具体而言,珠海一方面要坚持把深化对内经济联系、拓展经济纵深腹地作为大战略,着眼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一体化,立足珠西、面向粤西、辐射大西南,在外联内拓中创造机遇,在做强平台中集聚资源,在向海图强中打开空间;
另一方面,则要继续发挥好“试验田”和重要“窗口”作用,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深化制度型开放,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携手港澳建设高度开放的内外结合部。
向未来技术的策源地奋进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技创新是关键之举。
在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奋进”目标中,第二项就是要向未来技术的策源地奋进。具体而言,珠海要瞄准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加快布局重点实验室、科技孵化器、产业加速器,链接全球科技资源要素,争当关键核心技术的“策源地”、先进技术落地转化的“加速器”、前沿科技蓬勃成长的“试验田”,成为一座创造知识、活力澎湃的创新之城,用科技创新标注特区发展新高度。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必须更多依靠技术创新、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等发展生产力。2023年,珠海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前瞻布局低空经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41家、达到69家,主板上市企业新增5家、达到49家。
展望新的一年,珠海如何乘风破浪、持续前行,奋力开创珠海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围绕向未来技术的策源地奋进,珠海将如何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新的使命,新的征程,此次市委全会从五个方面给出行动指南——
在推进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上更有作为。联合澳门推进中国-葡语系国家科技交流合作中心、澳珠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以高新区为主战场打造未来科技城,推动高新区三年内规上工业增加值迈过千亿元大关。
在强化基础能力支撑上更有作为。做大做强各类实验室、高水平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载体,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以产业发展为龙头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方式,催生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
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上更有作为。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科研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培育引进更多在重要细分领域和关键环节具有影响力控制力的“小巨人”“专精特新”“隐形冠军”。
在强化教育高质量发展上更有作为。统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引导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等在珠高校深化校地合作。
在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上更有作为。发挥实验室、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等平台作用,加大招才引智力度,营造拴心留人、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打造吸引国际高端人才聚集创业的“凤凰谷”。
向未来产业的集聚地奋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入推进。在五个“奋进”目标中,珠海明确提出要向未来产业的集聚地奋进,这是珠海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在新领域新赛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举措。
放眼全市,自2022年以来,珠海聚焦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四大主导产业,做强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三大优势产业。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4+3”产业实现增加值880.88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6.4%。其中,新能源产业增长更是高达29%。
近日,我市产业立柱项目——埃克森新能源(珠海)储能电池项目一期厂房全面封顶,计划于今年8月实现一期(9吉瓦时)建成投产。目前,全市新洽谈签约的29个产业立柱项目进展顺利,珠海正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推进产业立柱项目快落地、快动工、快投产、快达产,立柱项目正加速挺起珠海产业发展的“脊梁”。
发展未来产业,既要做好“有中生新”,还要谋划“无中生有”。随着首届亚洲通用航空展的成功举办,珠海已形成“双航展”格局;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创新流进一步畅通,珠海正抢抓机遇,努力开辟更多的未来产业新赛道,在新一轮发展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强化企业梯队培育,是发展未来产业的重点举措。以香洲区为例,该区已形成“政策扶持+平台赋能+梯度培育”工作机制,持续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通过“免申即享”形式向215家专精特新企业拨付奖励资金9100万元。
立足“低租金、高标准、规模化、配套全、运营优”,珠海推进5.0产业新空间建设,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产业新空间已投入使用544万平方米,已建成及在建超1000万平方米,正式签约入驻项目219个。接下来,珠海将紧盯市场需求、把握节奏,持续优化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把香洲区、高新区打造成为东部片区超级科创孵化器。
与此同时,珠海正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政府流程再造、规则再造,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把服务落到企业发展上、做到企业家心坎上,让“一站式”全方位优质服务成为珠海发展的强大动力。
向未来城市的样板地奋进
对于珠海来说,“未来”始终与高质量发展紧密相连。目前,珠海正铆足干劲,立足未来城市发展趋势,聚焦建设更高水平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把绿色低碳理念和安全工作贯穿城市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强化人口吸纳和服务管理功能,打造更高品质的住房产品和公共服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在2023年11月开幕的首届亚洲通用航空展上,公务机、直升机、旋翼机、无人机、电动飞机等代表“空中生活”的飞行器和设备纷纷亮相珠海,低空经济时代来临。珠海作为国家发改委首批批复的26个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之一,正为打造“天空之城”做准备。除了“天空之城”,珠海还将致力于建设场景融合、智能优化、绿色低碳的“云上智城”,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算力成本最低的城市。
数字政府建设,涉及部门繁多,珠海市从顶层设计开始,纵深推进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修订印发《珠海市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加强信息化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管理。为打破地理限制,珠海市推广应用“数字空间”,实现电子证照的社会化应用。加强线上线下服务深度融合,实现313项“视频办”,204项“跨境办”,511项“跨省通办、省内通办”,71项可异地办理。深化“粤省事”“粤商通”平台本地应用,分别上线本地特色服务462项、538项。
与此同时,珠海持续完善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整合部门信息资源,已对接省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物流、电子印章、一网共享、数字空间等支撑平台。持续推动事项进驻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已上线服务事项1587项,生成及汇聚办件量超17万件。
生活品质提升,还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到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珠海正一体化谋划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奋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新典范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
“未来城市”,是规划之城、智慧之城、品质之城。未来城市样板地,因为珠海,值得期待。
向文化繁荣的新高地奋进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珠海要向文化繁荣的新高地奋进,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市,努力成为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高雅艺术、新潮剧目、先锋作品、前沿对话争相在这座城市登场。即以珠海艺术节为例,这不仅是一场盛大的文化艺术盛会,更是赓续中华文脉,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展示珠海文艺发展新气象的重要窗口。舞剧《孔子》、经典话剧《恋爱的犀牛》、民族舞剧《红楼梦》、音乐剧《哈姆雷特》……现象级舞台艺术精品在艺术节上频频闪现,全城“演出不断档、活动不间断、好戏不停歇”,点亮了城市丰饶的演艺生态系统,拓展了“青春之城”的艺术版图,让“艺”与“城”拥抱得更紧。
华语纪录电影大会、南国书香节、珠海时尚周、珠海莫扎特国际青少年音乐周等一场场文化品牌活动的背后,也展现出珠海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上的见行见效,让城市持续迸发生机与活力。
如果说高品质的文化品牌活动是珠海文艺发展的骨骼,那么原创作品则是流淌在这座城市中的精神血脉。深挖文化“富矿”,首部珠澳合作现代粤剧《无声的功勋》、民族歌剧《侨批》、话剧《龙腾伶仃洋》、纪录片《中华白海豚》《同心》等一批彰显民族审美风范、弘扬岭南传统文化、描绘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应运而生,屡获省级、国家级大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能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珠海深谙此理,坚持“文化惠民”,不断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去年,珠海市文化馆面向群众开展线上线下公益培训覆盖15万人次,服务进馆人群40万人次,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文艺活动100余次,还创新打造产业工人便捷服务圈,将艺术培训、交响音乐会、节日欢庆活动等送入产业园区,丰富产业工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创新生态,激发活力。当前,珠海正抢抓机遇,深入实施文化产业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提升高端文化制造、创意设计、高端印刷和动漫游戏四大产业,积极培育演艺、影视、现代文旅三大行业,加快构建四提升、三培育的“4+3”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此外,珠海还成立了总规模2亿元的珠海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扶持文化企业发展壮大。
文艺力量聚合交融,文化盛事接连不断。当前,珠海正传承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海洋文化、岭南文化、中西交流文化、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力争形成一批熔铸古今、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塑造体现中国特色、岭南风韵、特区风骨的珠海城市现代文明。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