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大潮奔涌不息,百舸争流勇者当先。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技创新是关键之举。
前不久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2024年重点任务之首,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凸显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广东围绕落实“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部署,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意志和干劲奋力开拓、攻坚克难。其中提出,广东要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勇于创新的浓厚氛围,把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创造性抓落实,激活创新动力,再造发展活力新优势。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奋进目标中,第二项就是要向未来技术的策源地奋进。
具体而言,珠海要瞄准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加快布局重点实验室、科技孵化器、产业加速器,链接全球科技资源要素,争当关键核心技术的“策源地”、先进技术落地转化的“加速器”、前沿科技蓬勃成长的“试验田”,成为一座创造知识、活力澎湃的创新之城,用科技创新标注特区发展新高度。
把握历史机遇,锚定目标任务,珠海如何奔赴新的远征,牢牢抓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个关键,以科技创新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争一流
把创新之势持续转化为发展胜势
位于珠海香洲区的三溪科创城,曾经村居破旧凌乱、产业较为低端落后、设施配套缺乏,如今经过连片盘整产业用地、改善人居环境,实现“旧貌换新颜”,三年间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和总产值增幅超50%。
三溪科创城在变,周边的科创企业也在积聚增长的新动能。
“你能想象吗,一张打印标签泡在特殊溶液里已有10年。10年过去了,标签上的打印图案依旧清晰。”在珠海趣印科技有限公司的打印机文化博物馆,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郭晋鹏对记者表示。
光鲜产品的背后,是对创新的坚持。“趣印拥有集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其中研发人员占比22%。近三年公司投入研发将近9000万元,拥有国内外专利348项,掌握从原料到成品、硬件到软件的多项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建立起企业应对国内外竞争的‘护城河’。”郭晋鹏介绍说。
旧去新来,乘风破浪。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必须更多依靠技术创新、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等发展生产力。
2023年,回望来时路,满心皆澎湃。珠海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前瞻布局低空经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41家、达到69家,主板上市企业新增5家、达到49家。
重大创新平台是珠海科技创新“挑大梁”的重头戏。眼下,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珠海持续与中山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珠海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南方海洋实验室、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等一个个强基础、利长远的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让珠海“争当关键核心技术的策源地”更增底气和实力。
可以看到,这座城市正以超常规的力度,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校长汤涛认为,在应用领域加大投入,对推动城市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往往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起研发产品,研究理论更需要城市发展的“定力”与战略眼光。而一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往往更具能量、更有效益,更有利于帮助一座城市占据科创的“制高点”。
迈向2024,珠海旗帜鲜明地提出,向未来技术的策源地奋进。
这表明,只有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才能把创新之势持续转化为发展胜势,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创样板
打造尊重人才、活力澎湃的创新之城
一部特区发展史,就是一部敢闯敢试、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创业史。
上世纪90年代,珠海在全国首开“百万科技重奖”先河,犹如一声惊雷,轰动海内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由此深入人心。
这项制度创新不仅书写了我国人才激励机制改革新篇章,更为珠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将科技创新基因深深镌刻在特区发展的历程中。
迈入新时代,如何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源?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人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光辉认为,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首要任务是要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创造,着力构建科学、高效的人才支持政策体系。
具体而言,对于基础类研究人才,要建立向科技人才倾斜的科技资源支持配置机制,尤其要重视解决青年科技人才面临的实际问题,保证一定比例科研经费用于支持青年人才开展创新性工作,并给予项目、基地、团队一体化等支持;对于核心技术研究,要面向科技创新重大问题,组织建设协同攻关团队遴选机制,同时加大对高层次科技领军团队、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打造灵活的管理机制,完善科研条件、人才梯队配套等特殊政策。
梳理此次市委全会重点布置的工作任务,也有不少与此同频共振,密切相关。一系列事关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即将拉开序幕。
其一是要强实业。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立足本地市场,以打造应用场景为牵引,大抓招商引资,做好存量企业服务,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引进对城市能级量级具有支撑作用的产业立柱项目、产业链关键项目、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其二是要强活力。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处理好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等重大关系,推动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上大台阶,加快营造敢投愿投能投的投资环境、鼓励改革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坚决破除阶层固化的体制机制障碍、畅通社会向上通道,让人人都有舞台都有奔头,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其三是要强人才。用好人才第一资源,把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任务来抓,坚持全球视野,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联合合作区探索面向港澳及国际人才自由往来和停居留的特殊举措,让城市成为聚人、留人、宜人的美好家园。
可以说,要向未来技术的策源地奋进,正是珠海锚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率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强化集聚高水平要素资源的势能的“创样板”之举。
谱新篇
助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谋在实处、干在实处、成在实处,方能开新局谱新篇。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在‘十三个重点领域’真抓实干,这是珠海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的坚定态度和郑重宣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珠海实践的施工图和任务书。”
1313——这是珠海对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全新提出的航标!
展望新的一年,珠海如何乘风破浪、持续前行,奋力开创珠海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围绕向未来技术的策源地奋进,珠海将如何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新的使命,新的征程,此次市委全会从五个方面给出行动指南——
在推进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上更有作为。联合澳门推进中国-葡语系国家科技交流合作中心、澳珠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以高新区为主战场打造未来科技城,推动高新区三年内规上工业增加值迈过千亿元大关。
在强化基础能力支撑上更有作为。做大做强各类实验室、高水平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载体,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以产业发展为龙头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方式,催生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
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上更有作为。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科研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培育引进更多在重要细分领域和关键环节具有影响力控制力的“小巨人”“专精特新”“隐形冠军”。
在强化教育高质量发展更有作为。统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引导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等在珠高校深化校地合作。
在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更有作为。发挥实验室、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等平台作用,加大招才引智力度,营造拴心留人、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打造吸引国际高端人才聚集创业的“凤凰谷”。
全新的一年,珠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帆满风劲。
珠海将持续奏响进军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信心、开拓奋进,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数说>>>
2023年,科技创业天使风险投资基金累计已投资项目32个,参与合组子基金2支,总投资超过3.78亿元;
截至2023年12月,全市众创空间3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0家、加速器4家,其中国家级载体数量在总数中占比超30%;
截至2023年12月,珠海累计拥有省实验室2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2家、省重点实验室10家、省新型研发机构17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2家;
2023年1-11月,高企规上工业增加值991.16亿元,同比增速3.7%,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70%;
2023年,珠海年内新增12项省科学技术奖,其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
案例>>>
创新技术助力打造“粤海粮仓”
南方海洋实验室获批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近日,由南方海洋实验室牵头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农业与淡水渔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海水池塘高效养殖技术与生态养殖模式”项目获批立项。该项目积极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打造“粤海粮仓”要求,围绕良种、装备、病害防控、水环境净化、模式升级开展全链条科技攻关,将推动我国海洋渔业向现代化转型升级。
该项目主持人为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牧场与健康养殖任务曹煜成研究员,参与单位包括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三亚热带水产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三亚海洋生态环境工程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昆山仕弗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等九家全国相关领域的优势研发机构。
曹煜成表示,以项目获批立项为契机,南方海洋实验室将紧贴国家任务要求,积极服务广东特色产业需求,加强技术创新、品种培育、设备研发,推进池塘养殖升级与尾水治理,着眼于生态健康养殖持续发力,推动海水养殖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位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洋学科楼群的南方海洋实验室,是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举办的省级科研事业单位。实验室联合41家境内外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携手共进,筑梦海洋。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南方海洋实验室共承担国家、省、市等各级纵向及横向科研项目96项,项目立项总额超4.1亿元,发表论文3339篇,出版专著16部,申请专利262项,提交决策报告63份。实验室现已会聚各类优秀人才992人,其中国家级人才共100余人。
时代大潮奔涌不息,百舸争流勇者当先。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技创新是关键之举。
前不久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2024年重点任务之首,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凸显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广东围绕落实“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部署,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意志和干劲奋力开拓、攻坚克难。其中提出,广东要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勇于创新的浓厚氛围,把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创造性抓落实,激活创新动力,再造发展活力新优势。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奋进目标中,第二项就是要向未来技术的策源地奋进。
具体而言,珠海要瞄准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加快布局重点实验室、科技孵化器、产业加速器,链接全球科技资源要素,争当关键核心技术的“策源地”、先进技术落地转化的“加速器”、前沿科技蓬勃成长的“试验田”,成为一座创造知识、活力澎湃的创新之城,用科技创新标注特区发展新高度。
把握历史机遇,锚定目标任务,珠海如何奔赴新的远征,牢牢抓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个关键,以科技创新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争一流
把创新之势持续转化为发展胜势
位于珠海香洲区的三溪科创城,曾经村居破旧凌乱、产业较为低端落后、设施配套缺乏,如今经过连片盘整产业用地、改善人居环境,实现“旧貌换新颜”,三年间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和总产值增幅超50%。
三溪科创城在变,周边的科创企业也在积聚增长的新动能。
“你能想象吗,一张打印标签泡在特殊溶液里已有10年。10年过去了,标签上的打印图案依旧清晰。”在珠海趣印科技有限公司的打印机文化博物馆,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郭晋鹏对记者表示。
光鲜产品的背后,是对创新的坚持。“趣印拥有集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其中研发人员占比22%。近三年公司投入研发将近9000万元,拥有国内外专利348项,掌握从原料到成品、硬件到软件的多项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建立起企业应对国内外竞争的‘护城河’。”郭晋鹏介绍说。
旧去新来,乘风破浪。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必须更多依靠技术创新、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等发展生产力。
2023年,回望来时路,满心皆澎湃。珠海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前瞻布局低空经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41家、达到69家,主板上市企业新增5家、达到49家。
重大创新平台是珠海科技创新“挑大梁”的重头戏。眼下,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珠海持续与中山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珠海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南方海洋实验室、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等一个个强基础、利长远的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让珠海“争当关键核心技术的策源地”更增底气和实力。
可以看到,这座城市正以超常规的力度,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校长汤涛认为,在应用领域加大投入,对推动城市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往往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起研发产品,研究理论更需要城市发展的“定力”与战略眼光。而一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往往更具能量、更有效益,更有利于帮助一座城市占据科创的“制高点”。
迈向2024,珠海旗帜鲜明地提出,向未来技术的策源地奋进。
这表明,只有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才能把创新之势持续转化为发展胜势,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创样板
打造尊重人才、活力澎湃的创新之城
一部特区发展史,就是一部敢闯敢试、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创业史。
上世纪90年代,珠海在全国首开“百万科技重奖”先河,犹如一声惊雷,轰动海内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由此深入人心。
这项制度创新不仅书写了我国人才激励机制改革新篇章,更为珠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将科技创新基因深深镌刻在特区发展的历程中。
迈入新时代,如何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源?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人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光辉认为,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首要任务是要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创造,着力构建科学、高效的人才支持政策体系。
具体而言,对于基础类研究人才,要建立向科技人才倾斜的科技资源支持配置机制,尤其要重视解决青年科技人才面临的实际问题,保证一定比例科研经费用于支持青年人才开展创新性工作,并给予项目、基地、团队一体化等支持;对于核心技术研究,要面向科技创新重大问题,组织建设协同攻关团队遴选机制,同时加大对高层次科技领军团队、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打造灵活的管理机制,完善科研条件、人才梯队配套等特殊政策。
梳理此次市委全会重点布置的工作任务,也有不少与此同频共振,密切相关。一系列事关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即将拉开序幕。
其一是要强实业。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立足本地市场,以打造应用场景为牵引,大抓招商引资,做好存量企业服务,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引进对城市能级量级具有支撑作用的产业立柱项目、产业链关键项目、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其二是要强活力。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处理好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等重大关系,推动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上大台阶,加快营造敢投愿投能投的投资环境、鼓励改革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坚决破除阶层固化的体制机制障碍、畅通社会向上通道,让人人都有舞台都有奔头,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其三是要强人才。用好人才第一资源,把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任务来抓,坚持全球视野,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联合合作区探索面向港澳及国际人才自由往来和停居留的特殊举措,让城市成为聚人、留人、宜人的美好家园。
可以说,要向未来技术的策源地奋进,正是珠海锚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率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强化集聚高水平要素资源的势能的“创样板”之举。
谱新篇
助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谋在实处、干在实处、成在实处,方能开新局谱新篇。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在‘十三个重点领域’真抓实干,这是珠海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的坚定态度和郑重宣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珠海实践的施工图和任务书。”
1313——这是珠海对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全新提出的航标!
展望新的一年,珠海如何乘风破浪、持续前行,奋力开创珠海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围绕向未来技术的策源地奋进,珠海将如何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新的使命,新的征程,此次市委全会从五个方面给出行动指南——
在推进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上更有作为。联合澳门推进中国-葡语系国家科技交流合作中心、澳珠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以高新区为主战场打造未来科技城,推动高新区三年内规上工业增加值迈过千亿元大关。
在强化基础能力支撑上更有作为。做大做强各类实验室、高水平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载体,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以产业发展为龙头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方式,催生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
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上更有作为。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科研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培育引进更多在重要细分领域和关键环节具有影响力控制力的“小巨人”“专精特新”“隐形冠军”。
在强化教育高质量发展更有作为。统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引导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等在珠高校深化校地合作。
在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更有作为。发挥实验室、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等平台作用,加大招才引智力度,营造拴心留人、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打造吸引国际高端人才聚集创业的“凤凰谷”。
全新的一年,珠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帆满风劲。
珠海将持续奏响进军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信心、开拓奋进,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数说>>>
2023年,科技创业天使风险投资基金累计已投资项目32个,参与合组子基金2支,总投资超过3.78亿元;
截至2023年12月,全市众创空间3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0家、加速器4家,其中国家级载体数量在总数中占比超30%;
截至2023年12月,珠海累计拥有省实验室2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2家、省重点实验室10家、省新型研发机构17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2家;
2023年1-11月,高企规上工业增加值991.16亿元,同比增速3.7%,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70%;
2023年,珠海年内新增12项省科学技术奖,其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
案例>>>
创新技术助力打造“粤海粮仓”
南方海洋实验室获批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近日,由南方海洋实验室牵头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农业与淡水渔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海水池塘高效养殖技术与生态养殖模式”项目获批立项。该项目积极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打造“粤海粮仓”要求,围绕良种、装备、病害防控、水环境净化、模式升级开展全链条科技攻关,将推动我国海洋渔业向现代化转型升级。
该项目主持人为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牧场与健康养殖任务曹煜成研究员,参与单位包括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三亚热带水产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三亚海洋生态环境工程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昆山仕弗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等九家全国相关领域的优势研发机构。
曹煜成表示,以项目获批立项为契机,南方海洋实验室将紧贴国家任务要求,积极服务广东特色产业需求,加强技术创新、品种培育、设备研发,推进池塘养殖升级与尾水治理,着眼于生态健康养殖持续发力,推动海水养殖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位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洋学科楼群的南方海洋实验室,是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举办的省级科研事业单位。实验室联合41家境内外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携手共进,筑梦海洋。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南方海洋实验室共承担国家、省、市等各级纵向及横向科研项目96项,项目立项总额超4.1亿元,发表论文3339篇,出版专著16部,申请专利262项,提交决策报告63份。实验室现已会聚各类优秀人才992人,其中国家级人才共100余人。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