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释放发展新活力,珠海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今年9月,中共珠海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印发《珠海市推进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重点改革工作方案》,一系列重点举措为珠海在新发展阶段破局突围、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和政策支撑。

其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四大重点任务之一。今年以来,在珠海市委的统一领导下,市委改革办加强统筹协调、服务保障,各区各部门着力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部署要求,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为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激活新动能,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推动集体土地开发利用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在斗门镇南门村乡村旅游服务中心,焕然一新的面貌让人眼前一亮。这里曾是一栋闲置颇久的旧厂房,后来在市、区、镇的政策与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下,原有的旧厂房被拆除,建成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达9567平方米,包括酒店、餐饮、商铺、娱乐等丰富业态。

南门村党委副书记赵立汉透露,“为建设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南门村投入了几百万元资金,现在村集体每年有300多万元的收入,投入的资金不用两年就可以回本了。”

南门村。赵梓摄(资料图片)

当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深化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南门村乡村旅游服务中心的建设成效,也是珠海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珠海在盘活集体土地,推动集体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面不断开拓探索,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关键举措。今年5月,《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村村有物业”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实施,明确以规划引领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整合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斗门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

《实施意见》还提出,建立多元留用地指标落实方式,并鼓励优先将留用地用于工业“标准厂房”、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及乡村振兴项目,探索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助力乡村振兴。其中,高新区、斗门区部分村已通过留用地盘活尝试,用于开发建设高标准厂房、5.0产业新空间及配套,实现了村集体收益大幅提升。金湾区红旗镇小林村则通过联手国企打造厂房项目,将村集体的留用地创新盘活,强健村集体经济“筋骨”。

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指导各区制定出台相应实施意见或细则,明确入市流程和监管机制,因地制宜谋划推介、引进项目,进一步推动集体土地盘活利用。

建设高标准农田

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

每逢水稻拔节生长期,在金湾区平沙水稻种植(示范)基地的高标准农田里,翠绿的水稻迎风摇摆,植保无人机盘旋在稻田上空,均匀洒落有机复合肥。

据悉,若按照以往传统的家庭种植模式,亩产仅有400多斤,实施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后,通过整体规划、连片开发,并采用无人机施肥、喷药等产业化精细化管理,该基地亩产已超900斤。

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珠海累计投入5.73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23.43万亩,耕地质量等级提升至3.35等,处于全省中上水平,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今年珠海将建设高标准农田1300亩,到2035年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

(资料图片)吴长赋 摄

同时,珠海坚持全市统筹、全域推进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市级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力度持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4年以来,珠海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进行了9次新增或调整,其中6次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率先举措——“水稻补贴标准提高到原来的15倍,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从最开始只对种植水稻的进行补贴,扩展到对种植水稻、玉米、番薯、马铃薯的都予以补贴,从只有种粮补贴,扩展到对水稻机械化插秧、农用无人机统防统治植保作业、水稻机械化插秧同步侧深施肥作业进行补贴。”珠海从“耕、种、管、收、烘”多环节入手,推动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提升,促进粮食稳产增收。

2022年,珠海出台种粮奖励措施,对连种两造水稻每年每亩奖励1000元、种植大豆每年每亩奖励500元、抓粮食生产得力的村(居)委会每村每年奖励1万元……不仅充分调动了群众种粮和基层抓粮的积极性,也为有效防止耕地“非粮化”提供了原动力。

在政策支持下,即使面临可用耕地减少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考验,我市粮食播种面积仍保持稳定增长。目前,市农业农村局正组织修订《2024-2026年珠海市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扶持政策措施》,新的政策将对现有政策进行延续,稳定广大种粮户对种粮收益的预期。

“接下来将在保障自然灾害后粮食生产用种安全的基础上,使用结余储备种子有序推进良种更替,提高粮食良种覆盖率和储备种子使用效益,充分调动种粮积极性,达到提效益、稳面积、稳产量的目标。”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动海洋牧场增产提效

健全海洋经济发展推进机制

无论是海域面积还是海岛数量,珠海均居于全省第三。立足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珠海正把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有力抓手,着力建设深海养殖区、渔港经济区、渔光互补区、国家级海洋牧场“三区一场”。

先后获批成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万山海域、外伶仃海域海洋牧场提供了发展样本,我国首个集波浪能发电、养殖、旅游、通信为一体的半潜式海上渔业综合平台“澎湖号”也应运而生。它拥有1.5万立方米养殖水体,最高单季养殖量达50吨,持续助力海洋牧场增产提效。

海洋牧场。李建束 摄(资料图片)

随着海洋牧场养殖规模的扩大,珠海渔业产值不断攀升。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珠海渔业实现产量16.95万吨、同比增长5.1%,实现产值46.90亿元、同比增长6.1%。珠海的“蓝色粮仓”正为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

《珠海市养殖用海审批指引》《关于进一步优化调整珠海市养殖用海审批事项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则彰显了珠海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它通过开展养殖区域整体海域使用论证,优化养殖用海审批流程,细化养殖用海申请期限等创新举措,实现水域滩涂养殖权和海域使用权同级审批发证,提高养殖用海海域使用权发证率,不断提振企业信心,助力企业收回成本、增加收益。

“2023年以来我们共推动珠海渔业养殖项目海域使用权获批17宗,同比增长183%,批准用海面积2790.2637公顷。”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在尊重现有生态格局的基础上,全国首个以“公益+旅游”模式开发的无居民海岛三角岛通过“改土、净水、复绿、造景”的生态手法,全方位构建海岛“山、林、湖、海”的生态系统。

据珠海九洲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健介绍,经过生态修复,目前岛上山体郁郁葱葱,充分提升了岛上物种多样性,“以前在岛上看不到白鹭这样的野生鸟类,如今它们成群结队来到岛上,很多时候还能看到白海豚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珠海市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印发实施,为海洋产业发展留出海岛发展空间,也为当前至2035年珠海市海岛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核心依据和具体指引,珠海更是成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广东省唯一一个编制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地级市。

文字:施展华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释放发展新活力,珠海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珠海特区报 2023-12-28 10:34

今年9月,中共珠海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印发《珠海市推进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重点改革工作方案》,一系列重点举措为珠海在新发展阶段破局突围、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和政策支撑。

其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四大重点任务之一。今年以来,在珠海市委的统一领导下,市委改革办加强统筹协调、服务保障,各区各部门着力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部署要求,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为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激活新动能,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推动集体土地开发利用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在斗门镇南门村乡村旅游服务中心,焕然一新的面貌让人眼前一亮。这里曾是一栋闲置颇久的旧厂房,后来在市、区、镇的政策与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下,原有的旧厂房被拆除,建成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达9567平方米,包括酒店、餐饮、商铺、娱乐等丰富业态。

南门村党委副书记赵立汉透露,“为建设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南门村投入了几百万元资金,现在村集体每年有300多万元的收入,投入的资金不用两年就可以回本了。”

南门村。赵梓摄(资料图片)

当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深化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南门村乡村旅游服务中心的建设成效,也是珠海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珠海在盘活集体土地,推动集体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面不断开拓探索,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关键举措。今年5月,《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村村有物业”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实施,明确以规划引领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整合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斗门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

《实施意见》还提出,建立多元留用地指标落实方式,并鼓励优先将留用地用于工业“标准厂房”、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及乡村振兴项目,探索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助力乡村振兴。其中,高新区、斗门区部分村已通过留用地盘活尝试,用于开发建设高标准厂房、5.0产业新空间及配套,实现了村集体收益大幅提升。金湾区红旗镇小林村则通过联手国企打造厂房项目,将村集体的留用地创新盘活,强健村集体经济“筋骨”。

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指导各区制定出台相应实施意见或细则,明确入市流程和监管机制,因地制宜谋划推介、引进项目,进一步推动集体土地盘活利用。

建设高标准农田

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

每逢水稻拔节生长期,在金湾区平沙水稻种植(示范)基地的高标准农田里,翠绿的水稻迎风摇摆,植保无人机盘旋在稻田上空,均匀洒落有机复合肥。

据悉,若按照以往传统的家庭种植模式,亩产仅有400多斤,实施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后,通过整体规划、连片开发,并采用无人机施肥、喷药等产业化精细化管理,该基地亩产已超900斤。

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珠海累计投入5.73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23.43万亩,耕地质量等级提升至3.35等,处于全省中上水平,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今年珠海将建设高标准农田1300亩,到2035年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

(资料图片)吴长赋 摄

同时,珠海坚持全市统筹、全域推进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市级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力度持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4年以来,珠海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进行了9次新增或调整,其中6次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率先举措——“水稻补贴标准提高到原来的15倍,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从最开始只对种植水稻的进行补贴,扩展到对种植水稻、玉米、番薯、马铃薯的都予以补贴,从只有种粮补贴,扩展到对水稻机械化插秧、农用无人机统防统治植保作业、水稻机械化插秧同步侧深施肥作业进行补贴。”珠海从“耕、种、管、收、烘”多环节入手,推动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提升,促进粮食稳产增收。

2022年,珠海出台种粮奖励措施,对连种两造水稻每年每亩奖励1000元、种植大豆每年每亩奖励500元、抓粮食生产得力的村(居)委会每村每年奖励1万元……不仅充分调动了群众种粮和基层抓粮的积极性,也为有效防止耕地“非粮化”提供了原动力。

在政策支持下,即使面临可用耕地减少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考验,我市粮食播种面积仍保持稳定增长。目前,市农业农村局正组织修订《2024-2026年珠海市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扶持政策措施》,新的政策将对现有政策进行延续,稳定广大种粮户对种粮收益的预期。

“接下来将在保障自然灾害后粮食生产用种安全的基础上,使用结余储备种子有序推进良种更替,提高粮食良种覆盖率和储备种子使用效益,充分调动种粮积极性,达到提效益、稳面积、稳产量的目标。”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动海洋牧场增产提效

健全海洋经济发展推进机制

无论是海域面积还是海岛数量,珠海均居于全省第三。立足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珠海正把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有力抓手,着力建设深海养殖区、渔港经济区、渔光互补区、国家级海洋牧场“三区一场”。

先后获批成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万山海域、外伶仃海域海洋牧场提供了发展样本,我国首个集波浪能发电、养殖、旅游、通信为一体的半潜式海上渔业综合平台“澎湖号”也应运而生。它拥有1.5万立方米养殖水体,最高单季养殖量达50吨,持续助力海洋牧场增产提效。

海洋牧场。李建束 摄(资料图片)

随着海洋牧场养殖规模的扩大,珠海渔业产值不断攀升。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珠海渔业实现产量16.95万吨、同比增长5.1%,实现产值46.90亿元、同比增长6.1%。珠海的“蓝色粮仓”正为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

《珠海市养殖用海审批指引》《关于进一步优化调整珠海市养殖用海审批事项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则彰显了珠海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它通过开展养殖区域整体海域使用论证,优化养殖用海审批流程,细化养殖用海申请期限等创新举措,实现水域滩涂养殖权和海域使用权同级审批发证,提高养殖用海海域使用权发证率,不断提振企业信心,助力企业收回成本、增加收益。

“2023年以来我们共推动珠海渔业养殖项目海域使用权获批17宗,同比增长183%,批准用海面积2790.2637公顷。”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在尊重现有生态格局的基础上,全国首个以“公益+旅游”模式开发的无居民海岛三角岛通过“改土、净水、复绿、造景”的生态手法,全方位构建海岛“山、林、湖、海”的生态系统。

据珠海九洲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健介绍,经过生态修复,目前岛上山体郁郁葱葱,充分提升了岛上物种多样性,“以前在岛上看不到白鹭这样的野生鸟类,如今它们成群结队来到岛上,很多时候还能看到白海豚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珠海市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印发实施,为海洋产业发展留出海岛发展空间,也为当前至2035年珠海市海岛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核心依据和具体指引,珠海更是成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广东省唯一一个编制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地级市。

文字:施展华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