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由珠海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主办的“网络强村助力百千万工程”2023年珠海市网络主题采风活动深入斗门区斗门镇。由省、市、区主流媒体及自媒体约30名代表组成的采风团,通过走企业、走基层,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展现珠海“百千万工程”亮点、成效。
立足特色禀赋,建成“百千万工程”典型镇
12月14日中午,斗门镇大赤坎村的大赤坎海鲜餐厅内宾朋满座。吸引人们前来的,是该餐厅的非遗美食——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
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是珠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声名远扬的背后,除了美味,还有斗门镇立足文旅融合谋划全域旅游,坚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努力。
今年以来,斗门镇紧紧把握“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新机遇,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为工作重点,实施“文旅引擎、串珠成链、聚星造月”的工作路径,深入挖掘南宋皇族文化、南洋商贸文化、佛教文化、温泉文化等,引导各村发挥自身特色建设精品民宿,推动以黄杨山沿边为主轴的文化旅游产业带加速成型。2023年1—11月,斗门镇实现限上住宿餐饮营业额2.07亿元,同比增长39.2%。
不仅如此,斗门镇还立足镇内扎实的工业基础、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等特色禀赋,以镇域经济、圩镇建设、乡村振兴为三大主要抓手,全力建成“产业发达、秀美典雅、绿色生态、讲信修睦、宜居宜业”的区域中心镇和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
今年11月,斗门镇入选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镇。不久前,在2023产业发展论坛暨最美村镇颁奖典礼上,斗门镇又获得2023中国最美村镇·宜居宜业和美奖,系我省唯一获得该奖项的镇街。
聚焦文旅融合,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
“快尝尝,这个炒米饼特别好吃!”在斗门镇下洲村“斗门印象小镇”,村民梁秀玲热情地邀请采风团成员品尝她亲手做的炒米饼。
下洲村是一个有300多年历史的村落,村内人文底蕴深厚,因盛产甘蔗、龙眼、荔枝、葡萄等,下洲村被誉为“甜甜村”。为充分释放“甜甜村”的“甜蜜因子”,斗门镇委、镇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通过谋划、部署、指导,在下洲村探索“政、村、企、农”四位一体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具有岭南风情的“斗门印象小镇”乡村旅游新热点,让游客们在“乡村品乡风、老宅感乡韵、小巷觅乡愁”。从今年年初开业至今,“斗门印象小镇”累计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120万元。
“斗门印象小镇”不仅盘活了下洲村内闲置宅基地及闲置房屋,为村里带来人气,还为村民创业就业提供了平台。像梁秀玲一样,在“斗门印象小镇”里工作,实现在家门口创业就业的村民有50多个。
在斗门镇内,“文旅+”村集体经济发展样板村不止下洲村,斗门镇从“文旅融合”角度出发,因地制宜为各个村制定了发展路径。
毗邻下洲村的上洲村,因为位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和水资源保护区内,不能发展工业,但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气息浓厚。斗门镇从“文旅融合”角度出发,着重围绕“生态旅游”做文章,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农业+旅游”产业。以春季赏花节、水稻收割节、泥浆排球赛、“我有一亩田”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将村内生态农业打造成旅游观光休闲体验式的特色农游产业。
聚焦城乡融合,增强村集体“造血”能力
12月14日下午,采风团一行来到了斗门旧街。中西合璧的骑楼群、精美绚丽的壁画、古香古色的招牌等,让采风团的成员们仿佛穿越到了民国时期。
临近斗门镇圩镇中心的斗门旧街是珠海市迄今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特色古街,也是斗门镇重要的旅游资源。在对斗门旧街进行保护性开发时,斗门镇严格遵循“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开发路径。
在古街建筑修复方面,邀请专业公司进行“修旧如旧”的全面原貌复原,增设各类仿古招牌,重现古街繁华场景。在商业模式开发方面,将昔日的商铺转变为以经营旅游商品为主的旅游品商铺、餐饮店等;将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建筑物设立为展览馆、陈列馆等,形成既有西洋建筑味道又颇具岭南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商业街。2023年,斗门旧街成功入选第二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
在紧邻斗门旧街商业区、圩镇中心的村庄,斗门镇从“城乡融合”角度着手,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和存量资产,以“物业经济+服务创收”模式激活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2023年1—10月,斗门镇10条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806.19万元,同比增长8.7%。
未来,斗门镇将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和阐释文化遗产的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持续擦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招牌,打造以黄杨山沿边为主轴的文化旅游产业带,立足文旅融合谋划全域旅游,做好文物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将文化资源、自然风光、乡村旅游等要素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
12月14日,由珠海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主办的“网络强村助力百千万工程”2023年珠海市网络主题采风活动深入斗门区斗门镇。由省、市、区主流媒体及自媒体约30名代表组成的采风团,通过走企业、走基层,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展现珠海“百千万工程”亮点、成效。
立足特色禀赋,建成“百千万工程”典型镇
12月14日中午,斗门镇大赤坎村的大赤坎海鲜餐厅内宾朋满座。吸引人们前来的,是该餐厅的非遗美食——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
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是珠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声名远扬的背后,除了美味,还有斗门镇立足文旅融合谋划全域旅游,坚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努力。
今年以来,斗门镇紧紧把握“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新机遇,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为工作重点,实施“文旅引擎、串珠成链、聚星造月”的工作路径,深入挖掘南宋皇族文化、南洋商贸文化、佛教文化、温泉文化等,引导各村发挥自身特色建设精品民宿,推动以黄杨山沿边为主轴的文化旅游产业带加速成型。2023年1—11月,斗门镇实现限上住宿餐饮营业额2.07亿元,同比增长39.2%。
不仅如此,斗门镇还立足镇内扎实的工业基础、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等特色禀赋,以镇域经济、圩镇建设、乡村振兴为三大主要抓手,全力建成“产业发达、秀美典雅、绿色生态、讲信修睦、宜居宜业”的区域中心镇和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
今年11月,斗门镇入选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镇。不久前,在2023产业发展论坛暨最美村镇颁奖典礼上,斗门镇又获得2023中国最美村镇·宜居宜业和美奖,系我省唯一获得该奖项的镇街。
聚焦文旅融合,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
“快尝尝,这个炒米饼特别好吃!”在斗门镇下洲村“斗门印象小镇”,村民梁秀玲热情地邀请采风团成员品尝她亲手做的炒米饼。
下洲村是一个有300多年历史的村落,村内人文底蕴深厚,因盛产甘蔗、龙眼、荔枝、葡萄等,下洲村被誉为“甜甜村”。为充分释放“甜甜村”的“甜蜜因子”,斗门镇委、镇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通过谋划、部署、指导,在下洲村探索“政、村、企、农”四位一体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具有岭南风情的“斗门印象小镇”乡村旅游新热点,让游客们在“乡村品乡风、老宅感乡韵、小巷觅乡愁”。从今年年初开业至今,“斗门印象小镇”累计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120万元。
“斗门印象小镇”不仅盘活了下洲村内闲置宅基地及闲置房屋,为村里带来人气,还为村民创业就业提供了平台。像梁秀玲一样,在“斗门印象小镇”里工作,实现在家门口创业就业的村民有50多个。
在斗门镇内,“文旅+”村集体经济发展样板村不止下洲村,斗门镇从“文旅融合”角度出发,因地制宜为各个村制定了发展路径。
毗邻下洲村的上洲村,因为位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和水资源保护区内,不能发展工业,但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气息浓厚。斗门镇从“文旅融合”角度出发,着重围绕“生态旅游”做文章,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农业+旅游”产业。以春季赏花节、水稻收割节、泥浆排球赛、“我有一亩田”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将村内生态农业打造成旅游观光休闲体验式的特色农游产业。
聚焦城乡融合,增强村集体“造血”能力
12月14日下午,采风团一行来到了斗门旧街。中西合璧的骑楼群、精美绚丽的壁画、古香古色的招牌等,让采风团的成员们仿佛穿越到了民国时期。
临近斗门镇圩镇中心的斗门旧街是珠海市迄今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特色古街,也是斗门镇重要的旅游资源。在对斗门旧街进行保护性开发时,斗门镇严格遵循“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开发路径。
在古街建筑修复方面,邀请专业公司进行“修旧如旧”的全面原貌复原,增设各类仿古招牌,重现古街繁华场景。在商业模式开发方面,将昔日的商铺转变为以经营旅游商品为主的旅游品商铺、餐饮店等;将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建筑物设立为展览馆、陈列馆等,形成既有西洋建筑味道又颇具岭南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商业街。2023年,斗门旧街成功入选第二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
在紧邻斗门旧街商业区、圩镇中心的村庄,斗门镇从“城乡融合”角度着手,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和存量资产,以“物业经济+服务创收”模式激活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2023年1—10月,斗门镇10条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806.19万元,同比增长8.7%。
未来,斗门镇将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和阐释文化遗产的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持续擦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招牌,打造以黄杨山沿边为主轴的文化旅游产业带,立足文旅融合谋划全域旅游,做好文物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将文化资源、自然风光、乡村旅游等要素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