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发布的一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中国患抑郁症人数超过9500万。30%是18岁以下青少年,其中50%是在校学生。如何推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再次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而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上,这个问题同样成为焦点。教博会期间先后举办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与危机干预的多学科融合方案》《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干预》《家教门风与人格养成》等多个主题论坛,邀请心理学、医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家,从不同的视角来深入探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其有效的干预措施。而在展会现场,还设有心理健康展区,展示了近年来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成果、实践探索,以及最新的治疗诊断和干预产品等。
为什么“心”问题越来越多?
使得许多家庭困惑的是,为什么现在家庭经济状况普遍比过去好了许多,反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出问题频发多发。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党总支书记田东华表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秘书长乔志宏教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造成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竞争、学业压力、父母鸡娃、信息爆炸导致外部无形的压力等。
北京师范大学行为健康研究中心张豹和高丽茹通过对北京、河南等地2000余名小学生及其父母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学校和社会之外,儿童出现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微观环境密切相关。独生子女的外化行为问题明显高于多子女家庭的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越积极,儿童外化行为问题越少,而父母的教养压力越大,儿童的外化行为问题则越多。另外,干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提升父母的积极教养方式和缓解父母教养压力能够有效缓解儿童的外化行为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行为健康研究中心李继娜老师指出,从国际研究结果来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比较复杂,儿童青少年在成长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受到基因、生物、家庭以及社会很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我们团队通过对我国八个省市56所学校的调查和分析相关研究发现,各类负向应激事件(如近亲属的别离、火灾以及交通事故、重大疾病、自然灾害发生等)、学业压力导致的睡眠和运动量不足、不合理的教养方式等三方面的因素是导致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重要诱因。
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表示,焦虑症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基因的影响,跟母亲在怀孕期间内外环境对胎儿的影响。出生以后如果父母也存在焦虑的性格,就容易造成孩子产生过度的紧张、过度害怕,而且如果得不到周围人的指导化解,就会逐渐出现焦虑症。
如何解决“心”问题?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今年4月,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下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在这个行动计划中多部门联合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希望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乔志宏表示,当前我国心理卫生方面的专业人才还相当缺乏。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我国心理学的发源地之一,一直关注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持续大力开展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并大力发展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科,创办了国内第一个规模化、专业化的临床与咨询心理专业硕士项目,建立了临床与咨询心理方向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了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的实习实践基地,获得了社会和考生高度肯定,并获得了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乔志宏表示,儿童心理健康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只是心理学、单一学科能够完成的,这项工作有赖于精神医学、教育学、人工智能等学科和技术的参与,希望借助新技术的力量探索更加多元、行之有效的方法,对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更科学专业的干预方案,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在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伍新春看来,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儿童、青少年无条件的关注、珍视、接纳。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价值和潜能。花有花期,把一朵花培养成一棵树是不可能的,这是不尊重个体差异的表现。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他的缺点和不足,人无完人,接纳一个人要整体接纳,在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接受他本来的样子,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做真实的自己。他指出,在处理学生和孩子言辞情绪化的问题时,“共情倾听”是老师和家长们可以优先采用的模式——“共情”意味着“纳人之情,知人之事”,这既是对学生和孩子的尊重,也是对老师和家长的宽容。
他建议家长和老师要秉持人本主义的理念,理解孩子,对孩子感同身受,无条件的接纳孩子,通过“我向表达”的方式,共情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行为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屈智勇表示,针对目前系统有效地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面临的专业化人力资源不足,循证干预技术应用不足,教育医疗社会工作三大系统之间的衔接不充分,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率较低,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偏见和歧视较为常见等问题,他们从多学科、多系统的视角,以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规范化服务为中心,借助AI赋能,探索拓展人力资源队伍,改良推广循证干预服务技术的方式,以及在建立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的联动,多学科、多系统融合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模式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林丹华强调,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积极发展的核心要素为能力、品格、联结、自我价值。提出应从家-校-社区一体化积极环境创设的角度去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精神科主任程文红表示,目前社会大众对于焦虑症的了解程度不高、重视程度不足,会导致错过焦虑症早期防治的重要时期,对焦虑症的儿童康复不利。她认为,适当的焦虑可以帮助我们调动所有资源解决问题,但过度的焦虑会消耗我们内在的资源,带来严重心理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行为健康研究中心李佳呼吁,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科学、数据科学等方面都能参与到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来。开发涵盖心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等领域的数字化系统,以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等方式赋能规范化循证心理健康服务。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特别研究员陈润森团队进行的《中国“生命守门人”青少年自杀预防的干预研究》项目,以广东省云浮市为试点,开展“生命守门人”培训。他表示,守门人培训是一种在国外已经得到广泛使用的自杀预防干预培训的项目,这个培训主要教授特定人群包括学校的老师、急救人员等,让他们学习一些技巧来去帮助他识别身边有自杀风险的人,从而提供适当的干预和转介。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主任、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童永胜表示,要对孩子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要从各个角度强化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培育。
好心情学院执行院长、好心情健康产业集团政企事业部总经理潘青霞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好心情数字化危机干预体系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知识图谱技术,对特定网络数据分析技术与好心情服务体系结合,从服务信息中辨识出含有自杀、自伤等高风险词汇,将危机进行分级处理,构建“风险筛查—危机预警—心理辅导—危机干预”一体化全流程服务闭环。
家长急切期盼帮孩子释放“心理压力”
在本届展会上,各种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以及心理治疗新技术颇为引人注目。在北师大“励耘”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体系展台,许多观众和工作人员深入交流,详细了解该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而北师大心理学部在本次展会设置了“家庭教育”展区,不少观众对该学部师生们在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表现出强烈兴趣,并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家庭治疗、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转化和培训成果,以及关于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和评估系统开发等进行详细了解。
在一个心理服务展区,有家长观众正在津津有味地听工作人员介绍“艺术疗愈对青少年儿童的普适性”知识。
本届教博会举办的各种青少年心理健康主题论坛更是吸引了大量观众前往聆听。一名家长在论坛现场提问,她孩子刚上高一,孩子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从来没有在晚上12点前睡觉,她目前非常矛盾。
兰考县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时金立表示,对于作业写不完的问题,家长要知道孩子有适度压力是好的,但是写作业写到晚上12点,孩子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第二天精神一定会不好。精神不好再追求高效的课堂效率是不现实的,最后变成了一个逆向循环。我们要教会孩子释放压力,在内卷不能化解的情况下,一定要想办法自己学会释放压力。比如可以围绕操场跑步,跑完之后压力也会跟着降低。家长还要和学校、老师做好沟通,不要让孩子做大量的重复性无效作业。兰考县教体系统为减轻学生生活学习压力,正在发起培养学生三个爱好,即“培养学生一项体育爱好、养成学生一种劳动技能爱好、培养学生一门艺术兴趣爱好”。
当下,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发布的一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中国患抑郁症人数超过9500万。30%是18岁以下青少年,其中50%是在校学生。如何推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再次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而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上,这个问题同样成为焦点。教博会期间先后举办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与危机干预的多学科融合方案》《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干预》《家教门风与人格养成》等多个主题论坛,邀请心理学、医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家,从不同的视角来深入探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其有效的干预措施。而在展会现场,还设有心理健康展区,展示了近年来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成果、实践探索,以及最新的治疗诊断和干预产品等。
为什么“心”问题越来越多?
使得许多家庭困惑的是,为什么现在家庭经济状况普遍比过去好了许多,反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出问题频发多发。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党总支书记田东华表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秘书长乔志宏教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造成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竞争、学业压力、父母鸡娃、信息爆炸导致外部无形的压力等。
北京师范大学行为健康研究中心张豹和高丽茹通过对北京、河南等地2000余名小学生及其父母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学校和社会之外,儿童出现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微观环境密切相关。独生子女的外化行为问题明显高于多子女家庭的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越积极,儿童外化行为问题越少,而父母的教养压力越大,儿童的外化行为问题则越多。另外,干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提升父母的积极教养方式和缓解父母教养压力能够有效缓解儿童的外化行为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行为健康研究中心李继娜老师指出,从国际研究结果来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比较复杂,儿童青少年在成长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受到基因、生物、家庭以及社会很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我们团队通过对我国八个省市56所学校的调查和分析相关研究发现,各类负向应激事件(如近亲属的别离、火灾以及交通事故、重大疾病、自然灾害发生等)、学业压力导致的睡眠和运动量不足、不合理的教养方式等三方面的因素是导致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重要诱因。
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表示,焦虑症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基因的影响,跟母亲在怀孕期间内外环境对胎儿的影响。出生以后如果父母也存在焦虑的性格,就容易造成孩子产生过度的紧张、过度害怕,而且如果得不到周围人的指导化解,就会逐渐出现焦虑症。
如何解决“心”问题?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今年4月,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下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在这个行动计划中多部门联合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希望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乔志宏表示,当前我国心理卫生方面的专业人才还相当缺乏。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我国心理学的发源地之一,一直关注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持续大力开展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并大力发展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科,创办了国内第一个规模化、专业化的临床与咨询心理专业硕士项目,建立了临床与咨询心理方向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了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的实习实践基地,获得了社会和考生高度肯定,并获得了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乔志宏表示,儿童心理健康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只是心理学、单一学科能够完成的,这项工作有赖于精神医学、教育学、人工智能等学科和技术的参与,希望借助新技术的力量探索更加多元、行之有效的方法,对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更科学专业的干预方案,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在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伍新春看来,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儿童、青少年无条件的关注、珍视、接纳。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价值和潜能。花有花期,把一朵花培养成一棵树是不可能的,这是不尊重个体差异的表现。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他的缺点和不足,人无完人,接纳一个人要整体接纳,在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接受他本来的样子,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做真实的自己。他指出,在处理学生和孩子言辞情绪化的问题时,“共情倾听”是老师和家长们可以优先采用的模式——“共情”意味着“纳人之情,知人之事”,这既是对学生和孩子的尊重,也是对老师和家长的宽容。
他建议家长和老师要秉持人本主义的理念,理解孩子,对孩子感同身受,无条件的接纳孩子,通过“我向表达”的方式,共情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行为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屈智勇表示,针对目前系统有效地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面临的专业化人力资源不足,循证干预技术应用不足,教育医疗社会工作三大系统之间的衔接不充分,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率较低,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偏见和歧视较为常见等问题,他们从多学科、多系统的视角,以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规范化服务为中心,借助AI赋能,探索拓展人力资源队伍,改良推广循证干预服务技术的方式,以及在建立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的联动,多学科、多系统融合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模式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林丹华强调,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积极发展的核心要素为能力、品格、联结、自我价值。提出应从家-校-社区一体化积极环境创设的角度去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精神科主任程文红表示,目前社会大众对于焦虑症的了解程度不高、重视程度不足,会导致错过焦虑症早期防治的重要时期,对焦虑症的儿童康复不利。她认为,适当的焦虑可以帮助我们调动所有资源解决问题,但过度的焦虑会消耗我们内在的资源,带来严重心理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行为健康研究中心李佳呼吁,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科学、数据科学等方面都能参与到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来。开发涵盖心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等领域的数字化系统,以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等方式赋能规范化循证心理健康服务。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特别研究员陈润森团队进行的《中国“生命守门人”青少年自杀预防的干预研究》项目,以广东省云浮市为试点,开展“生命守门人”培训。他表示,守门人培训是一种在国外已经得到广泛使用的自杀预防干预培训的项目,这个培训主要教授特定人群包括学校的老师、急救人员等,让他们学习一些技巧来去帮助他识别身边有自杀风险的人,从而提供适当的干预和转介。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主任、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童永胜表示,要对孩子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要从各个角度强化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培育。
好心情学院执行院长、好心情健康产业集团政企事业部总经理潘青霞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好心情数字化危机干预体系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知识图谱技术,对特定网络数据分析技术与好心情服务体系结合,从服务信息中辨识出含有自杀、自伤等高风险词汇,将危机进行分级处理,构建“风险筛查—危机预警—心理辅导—危机干预”一体化全流程服务闭环。
家长急切期盼帮孩子释放“心理压力”
在本届展会上,各种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以及心理治疗新技术颇为引人注目。在北师大“励耘”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体系展台,许多观众和工作人员深入交流,详细了解该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而北师大心理学部在本次展会设置了“家庭教育”展区,不少观众对该学部师生们在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表现出强烈兴趣,并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家庭治疗、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转化和培训成果,以及关于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和评估系统开发等进行详细了解。
在一个心理服务展区,有家长观众正在津津有味地听工作人员介绍“艺术疗愈对青少年儿童的普适性”知识。
本届教博会举办的各种青少年心理健康主题论坛更是吸引了大量观众前往聆听。一名家长在论坛现场提问,她孩子刚上高一,孩子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从来没有在晚上12点前睡觉,她目前非常矛盾。
兰考县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时金立表示,对于作业写不完的问题,家长要知道孩子有适度压力是好的,但是写作业写到晚上12点,孩子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第二天精神一定会不好。精神不好再追求高效的课堂效率是不现实的,最后变成了一个逆向循环。我们要教会孩子释放压力,在内卷不能化解的情况下,一定要想办法自己学会释放压力。比如可以围绕操场跑步,跑完之后压力也会跟着降低。家长还要和学校、老师做好沟通,不要让孩子做大量的重复性无效作业。兰考县教体系统为减轻学生生活学习压力,正在发起培养学生三个爱好,即“培养学生一项体育爱好、养成学生一种劳动技能爱好、培养学生一门艺术兴趣爱好”。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