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教改成果直面教育真问题,也戳中了我们实践中的痛点,我们要把资料带回去深入学习,也希望华南师大的专家能到校指导。”在第六届教博会广东展区的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的成果展台前,一位一线教师激动地说。
11月18日-2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作为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的教改团队成员受邀参展,以展板、成果专著、宣传彩页及现场宣讲等形式,将获奖成果“主题引领的双微机制:有效激发教学改革行为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与实践”(以下简称“主题引领的双微机制”)向与会的教育同行予以推介,吸引了一大批与会代表驻足观摩、学习交流。
攻克教师培训“学用脱节”难题
据介绍,“主题引领的双微机制”研究与实践成果,是华南师范大学王红教授团队历经十余年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取得的一项扎根基础教育的教改成果。项目组基于目前教师参与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阻力,如理论与现实的冲突有待转化、教师教改转化应用支持系统有待优化以及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安全感有待提升等现实困境,聚焦有效激发教师教改行为的师训模式之两大核心要素,即主题引领与双微机制,在专家“陪伴式引导”下,与中小学教师一起以主题迭代、解析主题、解构微任务、组建微团队等方式,将教育理论观念创新性转化并应用到教学改革行为之中,助推中小学教师教学改革实践从“心动走向行动”。
“只有构建合理的教师发展机制,并植根于日常教学实践,通过与中小学教师开展深度合作,找到‘学用结合与推进改革相统一’的创新路径,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的精准性、实效性,让教育教学改革真实发生。”王红教授指出。
为此,华南师大教师教育学部专门组建了项目组,致力于攻克教师培训“学用脱节”难题。项目组经过长期持续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探索,构建了以“价值-信念系统、效能-激励系统、安全-保障系统”为核心的“三感统合”模型,形成了在“核心基础”“思维课堂”“输出为本”等主题引领下,基于“三感统合”模型、以“微任务”“微团队”为核心的双微机制。
其中,“微任务”指围绕主题解析教学难点并分解为难度适中的系列任务,为教师落实教改提供行动支架,具有紧扣实践、目标精微、跨度适当、持续连贯等特征,旨在提升教师参与教改的效能感;“微团队”指建立规模适度、结构异质的共同体,创设有效合作基础,具有规模小、异质化、结构化等特征。双微机制在教师理念转化应用于实践中发挥激励与保障作用,为有效激发教师积极参与教改提供发展路径。
通过不断的升级迭代与理念创新,项目组提炼了“核心基础”“思维课堂”“输出为本”等有助于教师链接理论理念与实践问题的系列主题:“核心基础”针对学业负担过重现象提出应树立“净化知识”“把握节奏”的理念,改变“知识本位”的教学目标,包涵“核心知识、核心素养、核心能力”等要素;“思维课堂”旨在把“核心基础”推进落实在课堂教学上,通过思维准备、思维拓展、思维深化、思维应用等教学环节,把培养思维作为教学的本质追求;“输出为本”教学范式则聚焦课堂变革,把核心基础、思维课堂的实现路径聚焦到教学范式变革,主张以输出为目的,以输入为手段,以输出倒逼输入,引导教师通过教学流程再造实现课堂形态转型。
推行“陪伴式引导”新理念
“主题引领的双微机制,让我们在教师培训中的所学真正落了地,激发了我们的改革热情,也让我的教学生涯迎来了‘又一春’。”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教师罗艳文激动地说。作为该教改成果的第一批受益者,她和微团队成员通过核心基础、思维课堂等尝试,让学生爱上她的英语课堂,也让她成长为市级课题主持人。
十几年来,在广东、湖南、四川以及其他中西部省份、“三区三州”教育欠发达地区等,该教改成果“遍地开花”,广受赞誉。据了解,该教改成果已被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和名教师领航工程、广东省“强师工程”和广州市“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等313个项目广泛采用,吸引了大批教师更加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教改中,累计辐射带动了230所学校近3万名教师实现高质量的专业发展。
其中,目前已有广东省14所实验校,名师名校长培训班以及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与教师教育学部开展了深入合作。在项目推行阶段,各大实验校与名师名校长培训班中相关教师也得到不同程度的专业发展,产出一批优秀课例、教研论文和国家级省级课题等,为教学改革注入生机与活力。
这样显著的教育成效,得益于项目团队为实现研训教一体化,推行“陪伴式引导”的新理念、新机制。在微团队构建中,项目组提出以“倾听(Listen)、赋责(Oblige)、走访(Visit)、共历(Experience)”为核心要素的“LOVE”行为模型,实施专家以陪伴者姿态深入学校持续提供贴近实践的指导。
具体而言,倾听指专家常态化与教师平等对话,倾听教师的困惑和心声;赋责指专家与教师通过共同讨论构建主题、明确任务,确保教师充分理解并认可主题和任务从而强化责任感;走访指专家置身教学情境全程参与教师备课、上课、反思等环节,深度观察,精准诊断;共历指专家改变教改“旁观者”的身份,以同课异构、合作教研、循证反思等形式与教师共同参与教改,秉承共生共创理念与教师共同探索理念转化为行动的有效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这项教学成果创新融入AI赋能。作为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育改革的试点,项目组引入国内第一个课堂教学能力AI测诊系统,为教师课堂提供精准的“数字画像”,以雷达图呈现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作为测评标准,为教学改革技术赋能,推动教师教学范式由“输入为本”向“输出为本”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输出转化能力、以发展高阶思维为目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未来建设者。
“这项教改成果直面教育真问题,也戳中了我们实践中的痛点,我们要把资料带回去深入学习,也希望华南师大的专家能到校指导。”在第六届教博会广东展区的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的成果展台前,一位一线教师激动地说。
11月18日-2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作为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的教改团队成员受邀参展,以展板、成果专著、宣传彩页及现场宣讲等形式,将获奖成果“主题引领的双微机制:有效激发教学改革行为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与实践”(以下简称“主题引领的双微机制”)向与会的教育同行予以推介,吸引了一大批与会代表驻足观摩、学习交流。
攻克教师培训“学用脱节”难题
据介绍,“主题引领的双微机制”研究与实践成果,是华南师范大学王红教授团队历经十余年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取得的一项扎根基础教育的教改成果。项目组基于目前教师参与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阻力,如理论与现实的冲突有待转化、教师教改转化应用支持系统有待优化以及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安全感有待提升等现实困境,聚焦有效激发教师教改行为的师训模式之两大核心要素,即主题引领与双微机制,在专家“陪伴式引导”下,与中小学教师一起以主题迭代、解析主题、解构微任务、组建微团队等方式,将教育理论观念创新性转化并应用到教学改革行为之中,助推中小学教师教学改革实践从“心动走向行动”。
“只有构建合理的教师发展机制,并植根于日常教学实践,通过与中小学教师开展深度合作,找到‘学用结合与推进改革相统一’的创新路径,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的精准性、实效性,让教育教学改革真实发生。”王红教授指出。
为此,华南师大教师教育学部专门组建了项目组,致力于攻克教师培训“学用脱节”难题。项目组经过长期持续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探索,构建了以“价值-信念系统、效能-激励系统、安全-保障系统”为核心的“三感统合”模型,形成了在“核心基础”“思维课堂”“输出为本”等主题引领下,基于“三感统合”模型、以“微任务”“微团队”为核心的双微机制。
其中,“微任务”指围绕主题解析教学难点并分解为难度适中的系列任务,为教师落实教改提供行动支架,具有紧扣实践、目标精微、跨度适当、持续连贯等特征,旨在提升教师参与教改的效能感;“微团队”指建立规模适度、结构异质的共同体,创设有效合作基础,具有规模小、异质化、结构化等特征。双微机制在教师理念转化应用于实践中发挥激励与保障作用,为有效激发教师积极参与教改提供发展路径。
通过不断的升级迭代与理念创新,项目组提炼了“核心基础”“思维课堂”“输出为本”等有助于教师链接理论理念与实践问题的系列主题:“核心基础”针对学业负担过重现象提出应树立“净化知识”“把握节奏”的理念,改变“知识本位”的教学目标,包涵“核心知识、核心素养、核心能力”等要素;“思维课堂”旨在把“核心基础”推进落实在课堂教学上,通过思维准备、思维拓展、思维深化、思维应用等教学环节,把培养思维作为教学的本质追求;“输出为本”教学范式则聚焦课堂变革,把核心基础、思维课堂的实现路径聚焦到教学范式变革,主张以输出为目的,以输入为手段,以输出倒逼输入,引导教师通过教学流程再造实现课堂形态转型。
推行“陪伴式引导”新理念
“主题引领的双微机制,让我们在教师培训中的所学真正落了地,激发了我们的改革热情,也让我的教学生涯迎来了‘又一春’。”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教师罗艳文激动地说。作为该教改成果的第一批受益者,她和微团队成员通过核心基础、思维课堂等尝试,让学生爱上她的英语课堂,也让她成长为市级课题主持人。
十几年来,在广东、湖南、四川以及其他中西部省份、“三区三州”教育欠发达地区等,该教改成果“遍地开花”,广受赞誉。据了解,该教改成果已被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和名教师领航工程、广东省“强师工程”和广州市“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等313个项目广泛采用,吸引了大批教师更加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教改中,累计辐射带动了230所学校近3万名教师实现高质量的专业发展。
其中,目前已有广东省14所实验校,名师名校长培训班以及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与教师教育学部开展了深入合作。在项目推行阶段,各大实验校与名师名校长培训班中相关教师也得到不同程度的专业发展,产出一批优秀课例、教研论文和国家级省级课题等,为教学改革注入生机与活力。
这样显著的教育成效,得益于项目团队为实现研训教一体化,推行“陪伴式引导”的新理念、新机制。在微团队构建中,项目组提出以“倾听(Listen)、赋责(Oblige)、走访(Visit)、共历(Experience)”为核心要素的“LOVE”行为模型,实施专家以陪伴者姿态深入学校持续提供贴近实践的指导。
具体而言,倾听指专家常态化与教师平等对话,倾听教师的困惑和心声;赋责指专家与教师通过共同讨论构建主题、明确任务,确保教师充分理解并认可主题和任务从而强化责任感;走访指专家置身教学情境全程参与教师备课、上课、反思等环节,深度观察,精准诊断;共历指专家改变教改“旁观者”的身份,以同课异构、合作教研、循证反思等形式与教师共同参与教改,秉承共生共创理念与教师共同探索理念转化为行动的有效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这项教学成果创新融入AI赋能。作为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育改革的试点,项目组引入国内第一个课堂教学能力AI测诊系统,为教师课堂提供精准的“数字画像”,以雷达图呈现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作为测评标准,为教学改革技术赋能,推动教师教学范式由“输入为本”向“输出为本”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输出转化能力、以发展高阶思维为目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未来建设者。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