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作品(2023年11月8日)

独具一格装泥鱼

□ 江从芳

海水退潮了,空气湿热,海风吹拂,大片滩涂与水天相接,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潋滟。这时候,但见好多个头戴斗笠、脚踏泥板的身影在近海浅滩穿梭游弋,构成一幅别开生面的捕鱼图景,这图景的主题便是——装泥鱼。

乍一听,或许有人不太明白:何谓泥鱼?又怎么个装法呢?对此,不妨走进斗门区乾务镇,一起来揭晓这个答案。

2010年6月,装泥鱼正式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称,早在乾隆年间,乾务镇虎山村村民黄元亨及其次子黄子常,在带领族人生产劳作的过程中,便发明了“装泥鱼”的技艺。后来随着技艺的兴盛,便从黄姓家族一代代延续,由此传承下来。

“泥鱼”又称“花鱼”,是一种长期在滩涂上活动的小型海鱼,因体表颜色与海泥接近,才被村民们称作“泥鱼”。在1873年出版的《香山县志》十四卷中,对这种小鱼有一段准确的描述:“弹流鱼即田流鱼,一名花鱼,一名七星鱼。色灰黑,长三四寸,身有花点,肉嫩,味清美,可作羹。”

据“装泥鱼”传承人黄炎庆介绍,早年的渔民出海捕鱼时,无意中发现滩涂里有这种三四寸长,身上布满小花点的泥鱼,捕捉一些煮熟,味道十分鲜美。于是村民想多捉一些,却又发现此鱼异常光滑,且只在滩涂里跳跃或游动,一有惊扰就钻进泥洞里,不论是用手、网捉,或者用饵钓都不成功。于是,村民们琢磨出用笼子诱捕的办法——装泥鱼(“装”在广东方言里即“诱捕”之意)。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手艺,“装泥鱼”集手工编织和捕鱼技术于一身,在斗门区乾务镇广大滩涂地区经久流传。

装泥鱼时,需要穿上蚝袜(用麻布缝制、多层底,可以保护双脚不被蚝壳割伤),带上100余个鱼笼,腰挂鱼篓,扛着2米长的泥板下到滩涂。先把鱼笼挂在泥板前的扶手上,然后左脚踩着泥板,右脚用力后蹬,泥板便像雪橇一般划向远处……与此同时,需要不时弯下腰去,把鱼笼放在观察好的泥洞口,将笼尾折起,用泥压上。等半小时左右将鱼笼收回。如果判断准确,泥鱼出洞时就会撞进笼里,于是打开笼尾,将泥鱼倒进鱼篓,就此完成装泥鱼的全过程。

在长期的滩涂劳作中,村民们编织鱼笼鱼篓、制做泥板蚝袜等传统技艺代代相传。首先,最为讲究的要数织鱼笼:它由笼口、笼须、笼体、笼尾等组成,一般选用两年的粉单竹,先去竹囊、刨清篾皮、劈开创口,再破篾、拖篾,共5道工序。编好的鱼笼形似微型鱼篓,只是前端多一个小小洞口,洞口里插着锋利的竹签,如漏斗状向内伸,这便是鱼笼的“暗器”:当泥鱼出没在洞口时一不小心闯了进去,就再也逃不掉了。

其二是滑泥板,据说该用具的出现和战争有关。1683年,施琅率清兵收复台湾,珠海淇澳人钟宝为副将。船至鹿耳门,因退潮水浅无法靠岸。施琅束手无策,于是钟宝献计:几天内赶制一批滑泥板,然后在夜间率兵蹬泥板上岸。从此,在滩涂上行走就靠这种滑泥板了,滑起来不仅速度快,而且格外省力。

为了培养传承人,斗门区在乾务镇虎山村黄氏宗祠设立了“装泥鱼传承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课上,由传承人讲授装泥鱼的历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手把手地教会他们编织鱼笼和鱼篓,学生学习热情逐步高涨。同时,斗门区委、区政府批准划定乾务镇大角头水闸至连湾闸海滩一带为泥鱼生态保护区。

早在2010年6月,装泥鱼正式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斗门区继“水上婚嫁”之后,又一拥有“国”字头的传统民俗技艺。据斗门区文化馆负责人介绍,在全省乃至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中,像“装泥鱼”这样的类型并不多见。为此,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工作组深入普查,对装泥鱼习俗整套工序进行录像和文字整理、存档,并在乾务镇民俗文化展览馆收藏展出装泥鱼习俗的相关工具,供村民了解交流。与此同时,乾务镇还不定期组织大型装泥鱼系列活动,包括织鱼笼比赛、织鱼篓比赛、现场装泥鱼等,让这一习俗得到传承和发展。

眼下,正是秋高气爽好时节,在潮水退去的滩涂上,泥鱼便开始出来嬉耍了。且看柔柔的阳光洒在辽阔的水面上,翠绿的莞草随风飘动,走近滩涂中,有人正低头细细寻找,然后小心翼翼插上鱼笼,等待泥鱼自投罗网……

假如“破圈”温暖了你

□ 桑 子

入秋之后,何以抚慰人心?刚刚结束的第35届澳门国际音乐节做了有益尝试:哀而不伤,悲而不戚,以诙谐轻松接地气为基调,让演出能被普通观众、年轻人接受,让古典音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破圈”。

歌剧、交响乐、爵士乐,仅仅选看三场演出,都能感受到散场时观众超乎寻常的兴奋。感慨连连、争论纷纷,找得到自己的兴趣点且有话想说——国际音乐节的亲民范儿初现端倪。

先聊聊歌剧。同样是改编自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由莫扎特作曲的《费加罗的婚礼》1786年首演,费加罗是仆人,他机智勇敢地反抗伯爵对自己未婚妻的非分垂涎;由罗西尼作曲的《塞维利亚理发师》1816年首演,费加罗是理发师,他巧妙出招帮助伯爵去追求爱情。

“理发师”比“仆人”晚登歌剧舞台,却是费加罗系列的前传。有趣的是,在澳门国际音乐节的历史上,晚到的也是前传,“仆人”费加罗智斗伯爵早在2009年亮相澳门,而14年后的今天再看舞台上“理发师”费加罗使出浑身解数帮伯爵——观众啼笑皆非之余自去寻求答案,一台喜剧的前奏与后续也因此颇具喜感。

此次澳门版“理发师”的吸睛之笔,是丹麦导演马丁·林博力倡的美学风格。从舞台、灯光到服装、道具,只有黑、白、灰色调,两层的舞台分置不同场景,机关处处,复古味浓,演出者动作十分夸张,不断在各场景穿梭。观众如置身电影片场,在一景到底、谐趣笑闹的轻快节奏中去领略歌剧的魅力。简言之,以20世纪初黑白默片风格打造的“理发师”逗趣世界,开启了澳门歌剧舞台新境地。

再说说交响乐。

在今年5月澳门艺术节期间,廖国敏挥棒澳门交响乐团在澳门大学成功演绎老柴《冬日之梦》,现场不乏年轻观众。国际音乐节上出现了“鬼才”指挥提奥多·库伦齐斯和他的音乐永恒乐团,更引得一众年轻人追捧打卡。

库伦齐斯出生于希腊,自幼习琴,转向指挥和作曲后曾得指挥大师穆辛悉心指点。纪录片《古典音乐叛逆者》形容他“凭借激进的诠释和演出趋势,一直在搅动古典音乐界的传统格局”。

2004年,32岁的库伦齐斯创立了音乐永恒乐团,会聚各地优秀乐手由他长期执导,形成一种独特风格:声部与声部间,强调激烈的戏剧冲突感,看似怪石嶙峋却又浑然天成,集复古质感与摇滚气息于一体。

几近20年的打磨,于是我们在澳门舞台上领略到的,是库伦齐斯和乐手们近乎旁若无人的戏剧化演绎,普罗科菲耶夫作品作曲形式的古典和音乐内核的现代性,在这种戏剧化冲突里如鱼得水。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库伦齐斯那颀长的双臂和硕大的手。穆辛指挥学派的弟子大都徒手指挥,一只手打拍子保持律动,另一只手挥出音乐和乐句的线条。“鬼才”的手势也循前辈轨迹,却更夸张感性,更富表现力,并辅以大量身体语言对音乐控制丝丝入扣,让台下观众得以直观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另外,传统指挥家上舞台的行头无非西装、衬衫、皮鞋或者牛仔裤、休闲鞋。库伦齐斯则直接以“朋克”形象来呼应音乐表达上的桀骜不驯与戏剧化。澳门舞台上的他,黑色紧身圆领露肩衫,黑色紧身九分裤,红色系带黑靴,身材高挑,黑发飘曳,怎么看都更像一个舞台剧演员。即便是除了低音乐器外所有乐手都是站着演奏,即便是回到“本真时代”的气息铺天盖地漫溢全场,那个黑色的朋克身影,依旧会牢牢抓住你的视线。

中国指挥家刘沙认为,库伦齐斯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了很多指挥家想做而没法做或是不敢做的音乐处理:在大的结构上绝对遵循传统,在细节和过渡段上则自我随性、极致细腻,无论是期待值还是感受力,都让听众的满足感无限延展。

这个特点在当晚加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时淋漓展现,乐音丝丝缕缕、百回千转,在观众心中柔软了澳门的秋夜,也将“鬼才”和他的乐手们从此定格。

在城市客厅

    (组诗)

□ 覃 可

珠海传媒集团 赵梓 摄

 

石景山

 

风在吹,根本停不下来

像一位浪漫主义者

活跃于海面,人群,植物的枝头

 

浪花在呼唤,对沙滩一往情深

重复和单纯的手法,产生秩序之美

我了解一颗沙粒的诉求——

心灵越碎小,越要月光来安慰

 

我明白石景山的沉默

千百年眺望,磨砺出筋骨

它的形体有了风的韵味

它压轴,懂得这片水域的深邃与辽远

 

在城市客厅

 

后现代风景、浪漫,被成片打开

沙滩上,人们众声欢悦,或沉浸式娱乐

都是岁月静好时该有的模样

 

我深知游人的夙愿

——与琐碎生活对峙太久

需要用悠闲和远方,来化解心结

 

在栏杆前,站了很久

我发现不锈钢与水泥的生命

它们生长,含有密码与匠心

那股人间烟火,是似曾相识的味道

像一代年轻人,演绎出新的美学

 

凤凰山手记

 

凤凰山的魅力,在于追逐天空时

所达到的高度

她成了一方翘楚,关照着

方圆数百里的山林、溪流和众生

 

为人群提供各种可能:修身,探险

诱惑,神秘性,和阴阳交迭

为有意登顶者,预制了高光时刻

 

她就在那里

看着伶仃洋上,一朵朵莲花次第绽放

心怀敬意

(诗二首)

□ 陆 飚

油菜花

 

你是春天里的第一缕阳光

凝结在山间的田野

大块的颜料尚未干透

在大地的窗前

你呈现流光溢彩的样子

 

久违的阳光

还是那么温暖而清澈

那些盛开的花朵

像舞动的金箔

一起在向空中欢呼

 

这是花的盛宴

是你的道场

在这里没有人会在乎

你的千姿百态

或者你曾经的经历

 

你们完全交融在一起

不分彼此

当你顺着风的方向追寻

盛大而震撼的场景

会将你淹没

 

有那么一会儿

我已完全被你感动

忘记了自己所站的位置

忘记了人世间的苦难和艰辛

甚至放下眼前的一切

 

 

透过一扇窗户

还有另一扇窗户

一幅自然润色的剪纸画

紧贴在一起

 

一幅巨大的玻璃幕墙

高耸入云

清晰地照见了山脚

和远方的城市

里面的景象走马灯似地流动

 

里面也有我

只是特别模糊和渺小

我隐约看到你的边界

天边流畅的线条

像卧佛

 

你瓜分了我的世界

而我却看不清你

包括你的另一面

你在无形之中

为我遮挡了未知的一切

 

因此每次靠近你

我都心怀敬意

不只是那些大好河山

让我心生欢喜

有时我觉得已经走了很远

但终究走不出你的边境

日出日落的人生

□ 王 建

珠海传媒集团 钟凡摄

 

看惯了日出日落,就不太羡慕太阳的颜色,它公平地赋予每一个人,一点儿不多,一点儿不少。得到后终将归于平淡,逝去的悄悄逝去,或许在不经意间就披上了无奈,不可惜,因为这就是人生。

人生有梦,梦想很多,实现了是成功,破灭了是失败;失败就产生挫折感,面对挫折,不能消沉,应该更加努力,谓之奋斗;奋斗之后又面临成功和失败,面对失败,我们还要坚持,持之以恒去奋斗;虽然还会面临成功和失败,但是这样的人生就充实了。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反反复复,来来回回,犹如日出日落。纵观人的一生,就是一路奔跑的过程:人生有梦想,永远在路上!

人生如登山,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或驻足,或观望,看遍一路风景;或品味,或沉思,体会人生百味。体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心境,感悟“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和“高处不胜寒”的深邃。你在山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山下看你。放低身段,找准目标,一步一步登上人生的“山顶”。

苏轼《临江仙》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人应该有所追求,少一点物质欲望,多一点精神追求;少一点尘世的俗累,多一份闲云野鹤的生活。钓钓鱼、骑骑车、爬爬山、旅旅游……都可以从容地欣赏沿途的风景。

人生苦短,必须笑看。被人误解时淡然一笑,是释怀;被人冤枉时安然一笑,是大度;被人蔑视时默然一笑,是自信。吃亏时坦然一笑,是一种豁达;危难时恬然一笑,是一种从容;失去时诚然一笑,是一种境界。有一则经典短信这样说:苦了才懂得满足,痛了才享用生活,伤了才明白刚强。每一个人都有起风的清晨、炎热的中午、璀璨的晚上。因此,要把握当下,畅享人生。

日出日落,大自然就是无数个平静的循环,人生也是生命的一次循环。就像一本书,至于写的好坏,写的薄厚,写的精彩与平庸,全看自己如何下笔,别人无法替代。眼因流泪而清明,心因沧桑而温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人生,人生就不留遗憾,人生就会硕果满园。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蓝辉龙
湾韵|作品(2023年11月8日)
珠海特区报 2023-11-08 13:43

独具一格装泥鱼

□ 江从芳

海水退潮了,空气湿热,海风吹拂,大片滩涂与水天相接,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潋滟。这时候,但见好多个头戴斗笠、脚踏泥板的身影在近海浅滩穿梭游弋,构成一幅别开生面的捕鱼图景,这图景的主题便是——装泥鱼。

乍一听,或许有人不太明白:何谓泥鱼?又怎么个装法呢?对此,不妨走进斗门区乾务镇,一起来揭晓这个答案。

2010年6月,装泥鱼正式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称,早在乾隆年间,乾务镇虎山村村民黄元亨及其次子黄子常,在带领族人生产劳作的过程中,便发明了“装泥鱼”的技艺。后来随着技艺的兴盛,便从黄姓家族一代代延续,由此传承下来。

“泥鱼”又称“花鱼”,是一种长期在滩涂上活动的小型海鱼,因体表颜色与海泥接近,才被村民们称作“泥鱼”。在1873年出版的《香山县志》十四卷中,对这种小鱼有一段准确的描述:“弹流鱼即田流鱼,一名花鱼,一名七星鱼。色灰黑,长三四寸,身有花点,肉嫩,味清美,可作羹。”

据“装泥鱼”传承人黄炎庆介绍,早年的渔民出海捕鱼时,无意中发现滩涂里有这种三四寸长,身上布满小花点的泥鱼,捕捉一些煮熟,味道十分鲜美。于是村民想多捉一些,却又发现此鱼异常光滑,且只在滩涂里跳跃或游动,一有惊扰就钻进泥洞里,不论是用手、网捉,或者用饵钓都不成功。于是,村民们琢磨出用笼子诱捕的办法——装泥鱼(“装”在广东方言里即“诱捕”之意)。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手艺,“装泥鱼”集手工编织和捕鱼技术于一身,在斗门区乾务镇广大滩涂地区经久流传。

装泥鱼时,需要穿上蚝袜(用麻布缝制、多层底,可以保护双脚不被蚝壳割伤),带上100余个鱼笼,腰挂鱼篓,扛着2米长的泥板下到滩涂。先把鱼笼挂在泥板前的扶手上,然后左脚踩着泥板,右脚用力后蹬,泥板便像雪橇一般划向远处……与此同时,需要不时弯下腰去,把鱼笼放在观察好的泥洞口,将笼尾折起,用泥压上。等半小时左右将鱼笼收回。如果判断准确,泥鱼出洞时就会撞进笼里,于是打开笼尾,将泥鱼倒进鱼篓,就此完成装泥鱼的全过程。

在长期的滩涂劳作中,村民们编织鱼笼鱼篓、制做泥板蚝袜等传统技艺代代相传。首先,最为讲究的要数织鱼笼:它由笼口、笼须、笼体、笼尾等组成,一般选用两年的粉单竹,先去竹囊、刨清篾皮、劈开创口,再破篾、拖篾,共5道工序。编好的鱼笼形似微型鱼篓,只是前端多一个小小洞口,洞口里插着锋利的竹签,如漏斗状向内伸,这便是鱼笼的“暗器”:当泥鱼出没在洞口时一不小心闯了进去,就再也逃不掉了。

其二是滑泥板,据说该用具的出现和战争有关。1683年,施琅率清兵收复台湾,珠海淇澳人钟宝为副将。船至鹿耳门,因退潮水浅无法靠岸。施琅束手无策,于是钟宝献计:几天内赶制一批滑泥板,然后在夜间率兵蹬泥板上岸。从此,在滩涂上行走就靠这种滑泥板了,滑起来不仅速度快,而且格外省力。

为了培养传承人,斗门区在乾务镇虎山村黄氏宗祠设立了“装泥鱼传承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课上,由传承人讲授装泥鱼的历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手把手地教会他们编织鱼笼和鱼篓,学生学习热情逐步高涨。同时,斗门区委、区政府批准划定乾务镇大角头水闸至连湾闸海滩一带为泥鱼生态保护区。

早在2010年6月,装泥鱼正式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斗门区继“水上婚嫁”之后,又一拥有“国”字头的传统民俗技艺。据斗门区文化馆负责人介绍,在全省乃至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中,像“装泥鱼”这样的类型并不多见。为此,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工作组深入普查,对装泥鱼习俗整套工序进行录像和文字整理、存档,并在乾务镇民俗文化展览馆收藏展出装泥鱼习俗的相关工具,供村民了解交流。与此同时,乾务镇还不定期组织大型装泥鱼系列活动,包括织鱼笼比赛、织鱼篓比赛、现场装泥鱼等,让这一习俗得到传承和发展。

眼下,正是秋高气爽好时节,在潮水退去的滩涂上,泥鱼便开始出来嬉耍了。且看柔柔的阳光洒在辽阔的水面上,翠绿的莞草随风飘动,走近滩涂中,有人正低头细细寻找,然后小心翼翼插上鱼笼,等待泥鱼自投罗网……

假如“破圈”温暖了你

□ 桑 子

入秋之后,何以抚慰人心?刚刚结束的第35届澳门国际音乐节做了有益尝试:哀而不伤,悲而不戚,以诙谐轻松接地气为基调,让演出能被普通观众、年轻人接受,让古典音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破圈”。

歌剧、交响乐、爵士乐,仅仅选看三场演出,都能感受到散场时观众超乎寻常的兴奋。感慨连连、争论纷纷,找得到自己的兴趣点且有话想说——国际音乐节的亲民范儿初现端倪。

先聊聊歌剧。同样是改编自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由莫扎特作曲的《费加罗的婚礼》1786年首演,费加罗是仆人,他机智勇敢地反抗伯爵对自己未婚妻的非分垂涎;由罗西尼作曲的《塞维利亚理发师》1816年首演,费加罗是理发师,他巧妙出招帮助伯爵去追求爱情。

“理发师”比“仆人”晚登歌剧舞台,却是费加罗系列的前传。有趣的是,在澳门国际音乐节的历史上,晚到的也是前传,“仆人”费加罗智斗伯爵早在2009年亮相澳门,而14年后的今天再看舞台上“理发师”费加罗使出浑身解数帮伯爵——观众啼笑皆非之余自去寻求答案,一台喜剧的前奏与后续也因此颇具喜感。

此次澳门版“理发师”的吸睛之笔,是丹麦导演马丁·林博力倡的美学风格。从舞台、灯光到服装、道具,只有黑、白、灰色调,两层的舞台分置不同场景,机关处处,复古味浓,演出者动作十分夸张,不断在各场景穿梭。观众如置身电影片场,在一景到底、谐趣笑闹的轻快节奏中去领略歌剧的魅力。简言之,以20世纪初黑白默片风格打造的“理发师”逗趣世界,开启了澳门歌剧舞台新境地。

再说说交响乐。

在今年5月澳门艺术节期间,廖国敏挥棒澳门交响乐团在澳门大学成功演绎老柴《冬日之梦》,现场不乏年轻观众。国际音乐节上出现了“鬼才”指挥提奥多·库伦齐斯和他的音乐永恒乐团,更引得一众年轻人追捧打卡。

库伦齐斯出生于希腊,自幼习琴,转向指挥和作曲后曾得指挥大师穆辛悉心指点。纪录片《古典音乐叛逆者》形容他“凭借激进的诠释和演出趋势,一直在搅动古典音乐界的传统格局”。

2004年,32岁的库伦齐斯创立了音乐永恒乐团,会聚各地优秀乐手由他长期执导,形成一种独特风格:声部与声部间,强调激烈的戏剧冲突感,看似怪石嶙峋却又浑然天成,集复古质感与摇滚气息于一体。

几近20年的打磨,于是我们在澳门舞台上领略到的,是库伦齐斯和乐手们近乎旁若无人的戏剧化演绎,普罗科菲耶夫作品作曲形式的古典和音乐内核的现代性,在这种戏剧化冲突里如鱼得水。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库伦齐斯那颀长的双臂和硕大的手。穆辛指挥学派的弟子大都徒手指挥,一只手打拍子保持律动,另一只手挥出音乐和乐句的线条。“鬼才”的手势也循前辈轨迹,却更夸张感性,更富表现力,并辅以大量身体语言对音乐控制丝丝入扣,让台下观众得以直观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另外,传统指挥家上舞台的行头无非西装、衬衫、皮鞋或者牛仔裤、休闲鞋。库伦齐斯则直接以“朋克”形象来呼应音乐表达上的桀骜不驯与戏剧化。澳门舞台上的他,黑色紧身圆领露肩衫,黑色紧身九分裤,红色系带黑靴,身材高挑,黑发飘曳,怎么看都更像一个舞台剧演员。即便是除了低音乐器外所有乐手都是站着演奏,即便是回到“本真时代”的气息铺天盖地漫溢全场,那个黑色的朋克身影,依旧会牢牢抓住你的视线。

中国指挥家刘沙认为,库伦齐斯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了很多指挥家想做而没法做或是不敢做的音乐处理:在大的结构上绝对遵循传统,在细节和过渡段上则自我随性、极致细腻,无论是期待值还是感受力,都让听众的满足感无限延展。

这个特点在当晚加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时淋漓展现,乐音丝丝缕缕、百回千转,在观众心中柔软了澳门的秋夜,也将“鬼才”和他的乐手们从此定格。

在城市客厅

    (组诗)

□ 覃 可

珠海传媒集团 赵梓 摄

 

石景山

 

风在吹,根本停不下来

像一位浪漫主义者

活跃于海面,人群,植物的枝头

 

浪花在呼唤,对沙滩一往情深

重复和单纯的手法,产生秩序之美

我了解一颗沙粒的诉求——

心灵越碎小,越要月光来安慰

 

我明白石景山的沉默

千百年眺望,磨砺出筋骨

它的形体有了风的韵味

它压轴,懂得这片水域的深邃与辽远

 

在城市客厅

 

后现代风景、浪漫,被成片打开

沙滩上,人们众声欢悦,或沉浸式娱乐

都是岁月静好时该有的模样

 

我深知游人的夙愿

——与琐碎生活对峙太久

需要用悠闲和远方,来化解心结

 

在栏杆前,站了很久

我发现不锈钢与水泥的生命

它们生长,含有密码与匠心

那股人间烟火,是似曾相识的味道

像一代年轻人,演绎出新的美学

 

凤凰山手记

 

凤凰山的魅力,在于追逐天空时

所达到的高度

她成了一方翘楚,关照着

方圆数百里的山林、溪流和众生

 

为人群提供各种可能:修身,探险

诱惑,神秘性,和阴阳交迭

为有意登顶者,预制了高光时刻

 

她就在那里

看着伶仃洋上,一朵朵莲花次第绽放

心怀敬意

(诗二首)

□ 陆 飚

油菜花

 

你是春天里的第一缕阳光

凝结在山间的田野

大块的颜料尚未干透

在大地的窗前

你呈现流光溢彩的样子

 

久违的阳光

还是那么温暖而清澈

那些盛开的花朵

像舞动的金箔

一起在向空中欢呼

 

这是花的盛宴

是你的道场

在这里没有人会在乎

你的千姿百态

或者你曾经的经历

 

你们完全交融在一起

不分彼此

当你顺着风的方向追寻

盛大而震撼的场景

会将你淹没

 

有那么一会儿

我已完全被你感动

忘记了自己所站的位置

忘记了人世间的苦难和艰辛

甚至放下眼前的一切

 

 

透过一扇窗户

还有另一扇窗户

一幅自然润色的剪纸画

紧贴在一起

 

一幅巨大的玻璃幕墙

高耸入云

清晰地照见了山脚

和远方的城市

里面的景象走马灯似地流动

 

里面也有我

只是特别模糊和渺小

我隐约看到你的边界

天边流畅的线条

像卧佛

 

你瓜分了我的世界

而我却看不清你

包括你的另一面

你在无形之中

为我遮挡了未知的一切

 

因此每次靠近你

我都心怀敬意

不只是那些大好河山

让我心生欢喜

有时我觉得已经走了很远

但终究走不出你的边境

日出日落的人生

□ 王 建

珠海传媒集团 钟凡摄

 

看惯了日出日落,就不太羡慕太阳的颜色,它公平地赋予每一个人,一点儿不多,一点儿不少。得到后终将归于平淡,逝去的悄悄逝去,或许在不经意间就披上了无奈,不可惜,因为这就是人生。

人生有梦,梦想很多,实现了是成功,破灭了是失败;失败就产生挫折感,面对挫折,不能消沉,应该更加努力,谓之奋斗;奋斗之后又面临成功和失败,面对失败,我们还要坚持,持之以恒去奋斗;虽然还会面临成功和失败,但是这样的人生就充实了。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反反复复,来来回回,犹如日出日落。纵观人的一生,就是一路奔跑的过程:人生有梦想,永远在路上!

人生如登山,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或驻足,或观望,看遍一路风景;或品味,或沉思,体会人生百味。体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心境,感悟“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和“高处不胜寒”的深邃。你在山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山下看你。放低身段,找准目标,一步一步登上人生的“山顶”。

苏轼《临江仙》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人应该有所追求,少一点物质欲望,多一点精神追求;少一点尘世的俗累,多一份闲云野鹤的生活。钓钓鱼、骑骑车、爬爬山、旅旅游……都可以从容地欣赏沿途的风景。

人生苦短,必须笑看。被人误解时淡然一笑,是释怀;被人冤枉时安然一笑,是大度;被人蔑视时默然一笑,是自信。吃亏时坦然一笑,是一种豁达;危难时恬然一笑,是一种从容;失去时诚然一笑,是一种境界。有一则经典短信这样说:苦了才懂得满足,痛了才享用生活,伤了才明白刚强。每一个人都有起风的清晨、炎热的中午、璀璨的晚上。因此,要把握当下,畅享人生。

日出日落,大自然就是无数个平静的循环,人生也是生命的一次循环。就像一本书,至于写的好坏,写的薄厚,写的精彩与平庸,全看自己如何下笔,别人无法替代。眼因流泪而清明,心因沧桑而温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人生,人生就不留遗憾,人生就会硕果满园。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蓝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