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研,我们在行动】
编者按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总书记殷殷嘱托:“希望广东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进大湾区建设,正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广东与港澳“9+2”的城市群,第一次以一个整体形象映入世界眼帘。
2023年4月,总书记第四次来广东考察,萦心系怀大湾区,明确提出: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湾区立南海,当惊世界殊。大湾区建设的蓝图怎么画?粤港澳三地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哪些进展?合作平台建设成效如何?“一点两地”的新定位如何实现?建设者们还有哪些所思所盼?
近日,本报调研组走进深圳、广州、珠海三地,就这些问题展开深入调研。
大湾区,一个美丽的名字,千般样貌,别样风采!
这是一片丰饶的沃土:“三江汇合、八口分流”,合力冲积形成复合三角洲。我们的先民在这里耕作、渔猎、繁衍生息,培育了别具特色的南粤文化。这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曾经,这片湾区是两个世界:香江与濠江的兴盛繁华,与毗邻的广东形成鲜明的对比!
随着改革开放大幕的开启,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快速发展,带动珠三角城市群联袂崛起,香江、濠江、珠江三江并进,浩浩汤汤,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两年前,一位宇航员在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分享了一张大湾区的太空夜景图,网友惊叹:“疑是银河落人间!”“漂亮得让我说不出话来!”
如果用一支笔在地图上将大湾区9市2地(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香港、澳门)连起来,那是一个“门”字,恰如中国开放的南大门。这里,迎八面来风,是中国感知世界的前沿地;送千帆竞发,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出发站。这扇大门正越开越大,中国与世界的联通也越来越紧。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和条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精心谋划,提出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大湾区建设的大战略。
初夏的南国,绿意盈眼,繁花似锦。在这个美好的季节,光明日报调研组走进湾区,深度聚焦前海、南沙、横琴三个重大合作平台,触摸大湾区强劲的发展脉动,感受这块土地上的万千气象。
一、前海的风
站在深圳嘉里中心大楼顶层远眺,前海湾犹如一幅展开的画——由远及近,海阔潮平、风劲帆悬,沿江高速飞虹跨海;海岸线一带,林立的写字楼高低起伏,勾勒出拔地而起的天际线,一方方玻璃外墙恰似海浪波光粼粼。
画面的中心,是前海石公园。园内草坪上,那块曾见证重要历史时刻、承载着前海精神的“前海石”格外醒目。
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考察,第一站就来到这里,站在这块立于荒芜中的“前海石”旁,深情寄语前海:“精耕细作,精雕细琢,一年一个样,一张白纸,从零开始,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前海起步加速,开启了蝶变。昔日泥泞滩涂上“长”出了满目绿意,“长”出了都市繁华。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前海,还是站在这块“前海石”旁,强调要拿出更多务实创新的改革举措,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深化深港合作,相互借助、相得益彰,在共建“一带一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自此,前海以加速度的姿态走在大湾区建设的前列。
(一)对接,以湾区速度
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是前海蝶变的见证者,也是前海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建设的参与者。谈起深港合作,他难掩激动,说:“前海坚持放开限制、放松管制、衔接税制、对接法制、融通规制、联通体制、畅通机制、融合两制,在推进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前海模式’。”
王锦侠介绍,前海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765项。提升了投资便利化水平,前海现有港资企业近万家,注册资本超过1.02万亿元;推进了贸易一体化联通,2022年前海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2352亿元;加快了金融业开放创新,实现跨境贷等“七个跨境”金融创新,自由贸易账户跨境收支已突破4000亿元;加强了专业服务资质互认,实现香港税务、建筑、规划、文旅等18类人才通过执业登记或执业备案后即可在前海执业。
“以司法终审和一裁终局为抓手,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是前海制度创新的一大亮点。”王锦侠说。
循着王锦侠的指引,我们来到位于听海大道的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院门口摆放了一座亭亭玉立的莲花雕塑。莲花,正是深圳国际仲裁院的院花。
院长刘晓春在介绍中不断提起这朵花:“深圳国际仲裁院诞生在深圳莲花山下,承载着深圳敢闯敢试精神。莲花高洁不染,我们就是要做最干净、最有公信力、让当事人最放心的国际仲裁机构。”
刘晓春在国际仲裁领域深耕多年,亲身经历了深圳国际仲裁院发展壮大的过程,从重大贸易纠纷“法院判决过不了罗湖桥”到今天“仲裁院的裁决在海外普遍获得执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飞跃,也是大湾区机制对接的重大成果。
深圳国际仲裁院设立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理事会13名成员中有7名来自香港、澳门以及其他境外国家地区,包括香港证监会前主席梁定邦、香港特别行政区律政司首任司长梁爱诗等国际业界知名人士;1547名仲裁员中,境外仲裁员占比超过36%,覆盖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
仲裁院受案区布置得温馨典雅,当事人可以在此依法约定仲裁规则、仲裁语言、仲裁地点、证据规则、审理方式、适用法律等。旁边的仲裁区,则是一间间单独隔开、安静私密的谈判间。刘晓春说,我们就是要营造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当事双方能够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
2022年,深圳国际仲裁院受理案件总争议金额达人民币1272亿元,跃居亚洲第一、全球前三,其中涉外案件争议金额420亿元,占总争议金额的三分之一。
从这里我们看到,前海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三法域”的制度性差异,创新探索出不同法系、跨境法律规则的衔接融通,制度型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二)合作,让科创生辉
与前海相距不远的是深港合作的另一扇窗口——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一湾浅浅的深圳河,自东北向西南入深圳湾、出伶仃洋,是为深圳与香港的界河。
40多年前,这里曾是难以踏足的“禁区”。20世纪末,深圳与香港携手将深圳河截弯取直,“造出”一片0.87平方公里的落马洲河套地区。今天,这里与深圳河北岸的皇岗口岸片区、福田保税区共同构成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从面积上看,河套合作区并不大,但它释放的能量却是指数级的——作为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深港合作特色平台,具有“一国两制、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的独特优势,这里各类科创空间星罗棋布、连片成势。
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坐落于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大楼绿树环绕,十分幽静,可楼里干的都是惊天动地的大科研。量子材料、量子精密测量、量子计算……每项研究都与国家重大需求、基础科学重大问题密切相关。
深圳量子院与香港的落马洲地区仅一水之隔,使得这里成了深港交流合作的前沿地带。“我们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港澳高校联合开展科研项目、联合培养学生,以此为纽带将两地学者‘拧’在一起。我们联合培养的学生在香港上课,来我们这里做实验,充分利用两地的优势资源。”深圳量子院副院长白志强介绍。
除了深圳量子院这样坐落深圳、面向香港高校的合作机制,香港高校也纷纷主动“过河北上”。
“我一直在寻找一片可以让科技创新的种子更好生长的土壤,就是河套这个地方了。”香港城市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讲座教授、福田研究院院长陈福荣说。
深港合作的化学反应,吸引了科研资金和技术的快速集聚,港澳乃至全球的科研人才,循着机遇而来。记者采访了陈福荣院长麾下的几个科研团队骨干,他们从香港城市大学博士毕业后,选择成为“过河者”。
陈岩(30岁,福田研究院项目经理):福田是技术创新的热土,我们克服了辐射损害及静态图像样本的瓶颈问题,成功研发制造出我国首台自有知识产权的高时空分辨率电子显微镜,有望将此类特定产品全球售价降到六成左右。
李泽彪(29岁,福田研究院副研究员):我们团队研发的新型纳米探针传感器,能够便捷快速地检测出食品的营养数据、添加成分等,获得中美多个发明专利。而深圳高端制造业发达,短短5个月就生产出手持式检测仪样机。深圳作为制造之都,绝非浪得虚名。
郝凤乾(34岁,福田研究院副研究员):我们的合作项目“先进航空材料预应力工程与纳米技术”,研发出多种高强、高韧纳米结构合金材料,探索3D/4D陶瓷打印技术在发动机涡轮叶片中的应用,这为解决航空尖端材料和技术的关键问题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黄艳(30岁,福田研究院研究员):我们团队主要研究肿瘤标志物与治疗标靶的发现、多功能微纳药物在个体化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等,较好解决了肿瘤细胞计数分型临床检测、靶向蛋白检测、单细胞测序等应用中的瓶颈问题,可以让患者享受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
河套合作区成立以来,持续推出支持创新发展的“联合政策包”,包括4个方面28条具体举措,让科创项目和人才可以同时享受深港两地的政策支持;“孔雀计划”对杰出人才、国家级人才、地方级人才分别给予奖励和通关、住房、医疗方面的保障。目前,河套合作区内共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超过150个,初步形成了国家重大科研合作、深港独角兽、港澳青年创业等“六大科创集群”。
充满活力的科研氛围、不拘一格的人才政策,让河套合作区源源不断地迸发创新创造的动能。
(三)融入,是心的贴近
从空中看前海,一组造型独特的建筑构成了中文繁体的“夢”字。这就是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前海最年轻,也最有活力的园区,集聚了一大批追梦圆梦的湾区青年。
人物一:孔繁曦,2018年来到深圳创业的香港姑娘,在这里认识了她的丈夫、台湾青年吴俊贤,两人联手打造点点通供应链科技企业,推出大宗农产品一站式供应链服务平台,市场份额每年达数百亿元。她说:“前海是我的福地,在这里我收获了爱情,实现了创业的梦想。目前,我们的企业正积极谋求在北交所上市。”
人物二:姚震邦,香港长大、美国留学,2015年他带着生命健康监测智能手环和团队来前海创业。梦工场给他提供了启动资金、场地等政策支持,为他介绍了第一个大客户。现在,他的智能物联网业务越做越大。他说:“梦工场给了我一个梦,从此我就在前海扎下根了。”
人物三:黄绍棋、王乐颐、赵逸朗,他们经营的“All Day Club”咖啡店,坐落在梦工场北区广场一角,已经是当地网红打卡地。2021年,这三个从香港城市大学毕业的小伙伴,结伴参加了大湾区创业大赛,并赢得100万元启动资金。由此,他们怀揣创业梦想,一起来到前海,以阳光的性格、热情的服务、特色的产品,收获了更多青年的喜爱。创业青年们在这里彼此结识、畅所欲言,社交圈像涟漪一样一圈圈铺开。今年4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来前海考察,就在店里边喝咖啡边与青年们交流。黄绍棋说:“我们很喜欢前海,在这里创业奋斗,有一种家的感觉。”
人物四:丁兢,2018年从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河套,创建显扬科技,研发高速高清三维机器视觉系统、智能机器人系统。历经四年奋斗,公司取得知识产权超过100项,营收达千万级,创业团队也从3人发展到50人。他说:“在我们最难的时候,创业工场和福田相关部门给了鼎力支持,公司才有今天的局面。”
人物五:方牧,香港中文大学工学博士,“未来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博士就读期间,她在导师带领下钻研、孵化无人驾驶技术。2020年,为了拓展更广阔的市场,他们在河套设立了公司总部。目前,已是多家专业机构眼中最具创新价值的未来独角兽、新兴巨擘企业。她说:“来河套真是来对了,这里为我们创业提供了丰饶的土壤。”
结束深圳采访时,已是夜幕四合,海风劲拂,满城灯火灿烂。在前海,在河套,正涌动着创新创业的澎湃激情。前海梦工场园区分别毗邻地铁9号线“梦海站”、1号线“鲤鱼门站”,正如两个站名的美好寓意,会有更多青年遨游在这片梦想海洋,完成“鱼跃龙门”的人生飞跃。
二、南沙的花
夏至未至,广州南沙已是一幅明亮耀眼的盛夏景象,随处可见一排排高大的凤凰树,“叶如飞凰之羽,花若丹凤之冠”,远望就像飘动的火焰,给人以无限惊艳的想象。
如同凤凰花开得热烈,在这个年轻帅气、朝气蓬勃的新城,来自粤港澳三地的创业者们忙碌在各自领域,挥洒着投身湾区建设的豪情。他们的经历,无一不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在南沙走深走实的生动注脚。
(一)携手,盛开智慧之花
站在指挥楼顶俯视码头全景,仿佛是在欣赏科幻大片中的未来世界,码头上全无一人,唯有数十辆橙色无人驾驶智能导引车,载着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在码头前沿与堆场间自由穿梭,精准迅速地把货物送达指定位置。
这就是广州港南沙港区全自动化码头,依靠无人驾驶智能导引车(IGV),船舶的靠泊离泊、装卸作业等不分昼夜,24小时货如轮转。在同等规模下,智能码头可节约70%的人力成本。
远眺海上丝路,近看开放中国,南沙港都在联通世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湾区建设又为南沙港的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南沙处于珠江口水路、公路、铁路、空港群的中心枢纽位置,又是湾区的“黄金内湾”,这为湾区科技合作成果在南沙落地提供了地利之便。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机器人与自主系统学域主任刘明所率无人驾驶团队与广州港集团等合作,创新运用新一代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信、北斗导航等先进技术,利用3年时间,成功打造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江河海联运智慧码头,创造了70多项专利。
大湾区建设提上日程后,广州即与香港科技大学展开深度合作,在南沙创办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目前,南沙正重点推进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交通、海洋科技等领域产业发展,南沙的所需、所盼,恰好是港澳的所能、所长,港科大(广州)将成为湾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孵化之间的纽带与桥梁。刘明认为,随着港科大在南沙办学,一批高科技的校友企业、准独角兽企业正在向南沙聚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也说:“我很乐观,五年以后,这里的创业生态链会有一个大的变化,南沙将成为世界瞩目的高科技产业区。”
2022年6月,国务院出台《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南沙企业所得税优惠、个人所得税优惠等重大政策落地见效,综合保税区、跨境贸易投融资试点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独角兽黄金牧场九条”“探天九条”“四链融合”等政策密集出台,南沙正成为一座枢纽之城、开放之城、机遇之城。
南沙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勇谈起南沙的发展豪情满怀,他说:“这两年,南沙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战略利好不断释放,新签约、动工项目338个,总投资额7767亿元;今年一季度,多项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累计落户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47个。”
南沙,凤凰花正红,吸引着更多凤凰翩翩而来。
(二)创享,以青年的名义
水清岸绿,鹭鸟纷飞,这是南沙蕉门河最为人熟知的美景。创享湾位于蕉门河畔,是南沙的网红打卡地,也是粤港澳青年向往的创业基地。
就业补贴、创新奖励、安居生活等奖补措施,吸引了更多港澳青年如鹭鸟般飞往南沙、栖息创享湾。南沙着力打造以创享湾为龙头,创新工场、创汇谷两个省市示范基地为重点,独角兽牧场、广东医谷等7个创业平台为补充,形成错位竞争、互补发展的青创矩阵,目前已入驻300多个港澳青创团队,连续7年举办百万奖金的国际创业大赛,助推100多个项目落地南沙。
记者来到一幢幢时尚、动感、别具特色的建筑,走入创享湾、创汇谷、创新工场中的一个个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创业空间,他们的创业故事深深感染着我们。
人物一:傅腾龙,34岁,一个“不安分”的澳门青年。他放弃了收入丰厚的公务员岗位自己创业,亏本过、沮丧过。2019年,他来到创享湾,把自己多年直播电商的策划运营经验,分享给更多创业青年,被团中央评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他说:“我希望有更多港澳青年参与南沙建设,融入祖国发展,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人物二:邝玉球、谭晓红、程嘉雯,三位首批获得大湾区律师执业证书的澳门律师。在创享湾广州第一家粤港澳三方联营律师事务所,她们积极参与税务普法、跨境税务纠纷协调处理等,为南沙青创基地近1300名港澳青创者提供法律服务,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律政佳人”。她们说:“从澳门到大湾区,我们拥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事业空间。”
人物三:杜永发与胡柳芳,一对追梦南沙的香港夫妻,2020年举家落户南沙,丈夫专注于跨境食品电商业务,把粤式饮食文化及产品从南沙扩展到港澳及全球;妻子则将眼光投向大健康行业,开设三地青少年户外竞技等运动交流项目。他们说:“南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舞台,所以我们选择了南沙。”
人物四:黄翊明,80后香港青年,曾在香港创办触漫App、舒宠公仔品牌,均以失败告终。再次创业,他选择在南沙起航,与合作伙伴共同创办了润生医药。目前,已经与境内外多家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加速成果转化。他说:“梦想再大也需要舞台落地,大湾区就是我们实现梦想的最好舞台。”
人物五:曹田甜,90后香港青年,宸境科技联合创始人,正与一帮国内外颇具名气的“技术天才”一起,致力于推动5G和空间智能在城市场景的落地,以元宇宙赋能智能汽车、智能手机等移动端应用。她说:“南沙大力支持数字基建、推动应用试点、促进产业融合,是我们企业前所未有的机遇。”
人物六:黄钊逸,95后香港青年。2020年,广州市首次面向港澳定向招录四名公务员,他有幸成为一名南沙区的公务员,当过“大白”投身疫情防控,深度参与招商引资,积极向港澳青年宣介南沙。他说:“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充满了为人民服务的满足感,也更加深刻感受到祖国的温暖和强大。”
…………
结束一天紧张的采访,我们徜徉在蕉门河畔的林荫道上。创享湾前水中那只“大黄鸭”,正满心欢喜地注视着在如梦如幻灯光中显得更加绚丽多姿的南沙。在这座青春之城、创新之城、未来之城,正有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把个人发展融入大湾区发展大局,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三)文化,扮靓多彩湾区
珠江口“八门”入海,虎门是其中一门。虎门大桥下的江中便是南沙横档岛,虎门炮台十门之六在横档。180多年前,这里见证了中华民族抗击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悲壮;今天,这里又见证了大潮起珠江、千帆再起航的豪迈。
“到南沙去看看”——这是最近以来许多港澳青年口中的热词,也是南沙吸引港澳青年乐游、乐学、乐业、乐创、乐居“五乐”行动计划产生的积极效应。他们登上沧桑的古炮台、体验炫酷的南沙港、走进生产科研第一线,从南沙的昨天与今天,感知湾区底蕴的厚重和发展的魅力。
从横档岛往西30多公里,便是以香云纱闻名于世的南沙榄核镇。此时正是香云纱染整的最好季节,整个榄核镇都在为此而忙碌,绿草地上铺满了晾晒的香云纱,仿佛天上的彩云落在大地上。
香云纱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薯莨)与矿物(河泥)染色的丝绸面料,被誉为“软黄金”,已有千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南沙,有许多来自港澳的香云纱“铁粉”。李俊杰是一位年轻的香港服装设计师,为香云纱的美丽所吸引来到南沙。在南沙“新国风”走秀舞台上,他带去28款时装,将香云纱光泽内敛的传统深色调,变为银青、粉红、草紫等鲜亮活泼的色彩,与汉服、旗袍、西式礼服等设计元素相融合,惊艳了T台。
另一位在香云纱中寻找商机的,是在南沙从事文化传播的香港青年李柏亨。2021年,他认识了来自内地的服装设计师易婷和蒙俞宏,决定转行,与她们共同研发“国潮娃娃”,让“中国女娃”穿上古典雅致的香云纱。在南沙青创项目资助下,他们的“唐朝盛世”“敦煌飞天”等系列“国潮娃娃”,已经成为很多女孩的玩伴。
文化南沙,也是绿美南沙。
出南沙城区往南,经过大片广袤的田野,在珠江入海口西南、十八涌与十九涌之间,便是万亩南沙湿地公园。沿河海连接处,红树林连绵不绝、遮天蔽日,每年吸引超过10万只候鸟在这里栖息繁衍。鱼翔浅底、红林倒影、芦花摇曳、百鸟归巢,共同组成一幅大自然和谐宁静的美丽画卷。
同望一片天、同饮一江水。绿美南沙,是宜居宜业的南沙,更是在大湾区建设热潮中蓬勃成长的南沙。
三、横琴的云
珠海最美的风景,是蓝天下的云。或流动,或停驻;或如羽翼,或如彩绸……在海边看云,人在风中,心在云上。
到珠海看云,最好的去处,当是横琴岛。那是横卧在海天相接处的“一把古琴”。在这里,不仅能坐看云卷云舒,还能聆听共建大湾区的动人乐章。
从一片荒芜之地到今天的高楼林立,横琴岛正经历华丽蝶变。
(一)桥接,让合作“出圈”
早8点半,大海已经醒来,海风劲吹,碧波万顷。我们驱车驶上这座气势恢宏、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仿佛乘巨龙入海,在浟湙潋滟、浮天无岸中穿行。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记者看到,不少私家车和金色的“穿梭巴士”往来于港珠澳三地。疫情过后,港珠澳大桥一下子忙碌起来。“4月28日,经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车辆总数达9080辆次,这是今年第六次刷新车辆通行最高纪录。”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综合事务部副部长丘文惠介绍,“原先除了乘船,坐‘穿梭巴士’是港澳居民往来主要的交通方式。今年,港澳单一牌照私家车通行政策开始实施,大桥交通流量呈阶梯式增长。”
今年年初,“澳车北上”政策率先落地,符合条件的澳门机动车申请批准后,可驾驶单牌车辆经港珠澳大桥“北上”广东。
5月7日,澳门中智云数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少毅驾驶单牌车顺利入境珠海,成为“澳车北上”政策落地后的第20万辆通关单牌车。“我现在每天都可以开车往返珠海和澳门的公司洽谈生意,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澳车北上’带来的便利。”
王少毅是澳门的青年“创客”,他搭建了一个为澳门企业提供营销、物流、通关、结算一体化云服务的“澳门街”跨境电商平台。去年,他把公司业务拓展到横琴,驰行港珠澳大桥成为他工作生活的常态。
截至6月6日,经港珠澳大桥海关进出境澳门单牌车达31.09万辆次。7月1日零时起,“港车北上”正式实施,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融合发展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在海面之上行驶23公里,采访车自西人工岛进入6.7公里的海底隧道,到达东人工岛。各式各色的货车和集装箱经这里来来往往。不远处就是香港国际机场,不时有飞机起降。
珠海市商务局干部张永幸介绍:“2022年,经港珠澳大桥进出货物货值2700亿元,通行货车20.6万辆次。目前,珠海正加快布局建设大桥口岸跨境电商作业中心、粤港澳物流园、空港智慧物流园、高栏港综保区等,大桥的辐射集聚效应将更加凸显。”
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看得见的效果在口岸。拱北口岸、横琴口岸、青茂口岸“一次排队、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便利化措施,让通关进入“30秒跨境珠澳”的崭新时代。今年“五一”期间,经横琴口岸出入境客流达27万人次,比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增长46.5%。
(二)握手,187米的距离
“这就是澳门。”从港珠澳大桥驶出,司机指着窗外说。我们向左侧望去,看到澳门地标建筑澳门塔、新葡京大厦、美高梅酒店等,一幢幢高楼摩肩接踵。继续向前大约10多分钟,便来到横琴岛,这里与澳门氹仔岛、路环岛隔水相望,居间的夹马口水道最窄处,仅187米。
10多年前,横琴岛上居民还以养蚝为生,海岸沿线蚝排随处可见,人们常用“一边金碧辉煌,一边荒草鱼塘”,形容横琴与澳门的巨大反差。2009年,横琴开发成为国家战略,这里从“蕉林绿野,农庄寥落”迅速崛起为一座现代化新城;建设大湾区,横琴又担负起建设粤澳深度合作区的使命。
跨过187米的距离,横琴与澳门兄弟般的双手,紧紧握到了一起。
第一次握手,是合作开发澳门大学横琴校区。澳门回归时,氹仔岛上的澳门大学校园面积仅0.05平方公里,发展面临空间严重制约的瓶颈。2009年,中央特批横琴岛的1.09平方公里土地给澳门大学建设新校区,允许新校区内施行澳门法律和行政体系。2014年,澳门大学从氹仔岛整体迁入新校区。如今,澳大已成为大湾区西岸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之一,也是“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实践的有力见证。
另一次握手,是共同开发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是澳门居民的传统,中药房遍布澳门大街小巷,澳门制造的中成药和经典名方已进入葡语系国家和地区。2011年,粤澳联手在横琴打造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如今,这里已经是占地750亩,景致优美的高科技新区。截至去年年底,园区注册企业233家,其中澳门企业61家,已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又一次握手,是大手笔设置横琴国际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由横琴合作区管委会和澳门科技发展基金联合主办,奖金池高达3亿元。面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鼓励创新、招募创意、扶持青年创业团队,最高给予1亿元无偿资助,激发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像这样的握手还很多。每一次握手,都为创新创业者撑起一片更大的天空。
人物一:麦沛然,澳门大学教授,第四届“科学探索奖”获得者,专注于射频和模拟电路领域研究,他率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横琴,并成为合作区集成电路创新的重要孵化器。他说:“横琴加速集成电路产业生态集聚,为澳门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机会,万物互联是大湾区的未来,我们研发芯片将有更多用武之地。”
人物二:周毅生,盈科瑞(横琴)药物研究院院长。该研究院是首家入驻产业园的医药企业,专注于雾化吸入、纳米凝胶、核酸靶向等创新药物的研发,形成了独特优势。他说:“这种优势是在与港澳高校合作中培育的。目前,我们正在对澳科大团队原研的植物核酸抗肿瘤药物,进行产业化研发上市,这将是该类产品零的突破。”
人物三:何国涛,成长于澳门,毕业于北大,又赴美深造,并在美国硅谷创办普强公司,被同行称为“AI牛人”。2018年,他带领团队参加横琴国际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凭借“AI汽车芯脑项目”,拔得头筹并拿到1亿元奖励资助,该项目因此在横琴落地。他说:“横琴是青年创业的福地,意味着广阔的平台和无限的机会,所以我选择留在这里。”
人物四:吴鸿祺,80后澳门青年。澳门回归的那个欢庆之夜,12岁的吴鸿祺是千人腰鼓队的成员之一。18年后,他带领澳门本土IT强企博维智慧科技的一支团队来到横琴,聚焦生物科技及智慧物联网等方向,开展产学研成果转化。他说:“我们希望以科技为桥梁,更好连接澳门与祖国内地,助力中国创新科技走向世界。”
正有越来越多的澳门青年,跨过夹马口水道,来到横琴合作区拓展事业,汇入大湾区创业的洪流。
(三)走亲,我们越走越亲
高水平建设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是合作区的一项重要使命。
横琴主打三大文旅品牌——长隆海洋王国、创新方文旅综合体、星乐度小镇。“五一”假期,三大景区共接待游客28.7万人次。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海洋王国,了解海底世界那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在孩子心底埋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三个景点也是三个基点,其溢出效应值得期待,“一程多站”,一趟旅游,珠海、澳门两相兼顾。珠海积极推进以规则衔接促进湾区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目前已有589名港澳导游及领队获得横琴执业资格。
珠海与澳门共同启动珠澳“文化走亲”活动,调动两地资源开展全方位交流合作,成为湾区人文建设的一大亮点。
2021年年底,珠海民族管弦乐团原创大型民族交响组曲《簕杜鹃与金莲花》在澳门首演,正式拉开珠澳“文化走亲”活动序幕。2022年6月,珠海粤剧团主创的《南粤破晓》作为澳门“濠江之春”开幕演出赴澳展演;2022年11月的珠海艺术节,澳门中乐团与珠海民族管弦乐团共奏经典名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两地艺术家联手,好戏连台,精彩不断。
现代粤剧《南粤破晓》生动演绎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理想和信仰英勇抗争的红色气质与精神品格,艺术表现上大胆创新,极具情感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赢得澳门观众的阵阵掌声。澳门艺术家主创的实验舞台剧《蝶恋・梁祝》,糅合了戏剧、戏曲、无伴奏合唱、智能舞美等多种艺术形式讲述梁祝故事,深受珠海观众喜爱。“听到台下的掌声,演员们在后台相拥落泪。”《蝶恋・梁祝》总监林炜琪说。
一道道文化大餐、艺术盛宴,为珠澳民众送去实实在在的福利,也成为湾区人民心灵相通的“黏合剂”。“文化走亲”,以艺通心,越走越亲。
是夜,珠海大剧院灯光璀璨。舞剧《醒·狮》刚刚落幕,意犹未尽的观众熙熙攘攘,在“日月贝”造型的剧院前留影打卡。这部以三元里抗英斗争为主题、以粤派狮舞为特色的大型舞剧,此前在澳门美高梅上演,燃爆濠江。
远处,港珠澳大桥跨海飞虹;眼前,“日月贝”紧紧依偎。日与月交相辉映,正如珠澳携手,在这片广阔的湾区上演更多精彩。
四、回响:期盼与呼声
纵览世界版图,粤港澳大湾区与美国旧金山湾、纽约湾、日本东京湾,可称为世界四大湾区。
从明确提出湾区建设的时间点看,美日湾区长则百年、短则近60年,粤港澳大湾区是真正的后起之秀。大湾区有后发优势,产业体系完备,创新基础良好,交通网络完善,发展空间广阔;同时,与几个老牌湾区相比,大湾区正处于快速成长期,也有成长的烦恼。在采访中,专家学者和湾区建设者们也提出不少意见和建议。
联通——基础很好,希望通得更加顺畅。
浩瀚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巍然屹立,如长龙卧波,似蛟龙跃海。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崭新地标,港珠澳大桥正在助力大湾区经济腾飞。陪同我们采访的大桥管理局同志表示,希望这个物流大通道更加通畅,运输货物品类更加丰富。“目前,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尚未具备进境水果、冰鲜水产品等进口通关资质。”有关专家建议,持续完善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通关资质和功能,进一步畅通珠港经贸交流通道,推动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建设成为“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示范工程。
赛马,是香港的重要产业。现在,香港每天有很多马运到内地进行训练,训练结束后再运回香港参加比赛。“这些马非常珍贵,价值很高,有高额的保险费,其运输会涉及金融合作、金融监管以及检验检疫、关税等多个环节。”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说,马产业涉及农业、体育、海关、商务等多个部门,因此在通关便利、制度性保障上,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提升,“大家希望,大门开了,小门也开得再大一些。”
衔接——进展可喜,希望更多无缝对接。
通过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湾区正变得更加生机勃勃。但是,各类需要衔接对接的规则机制涉及方方面面、千头万绪,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
有关专家表示,一体化是一个大课题,还有很多子课题,需要更多无缝对接,打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比如,医疗保障——办理本地社会医疗保险、长者医疗券、港澳药械通等措施提供了很多便利,但希望适用范围更大一些,实现医保互认互通;比如,执业资格——目前,律师、医师、工程师、测量师、会计师、税务师等数十种港澳职业资格被湾区城市认可,为更多港澳专业人才来湾区发展提供了便利,但希望执业适用范围更大一些;比如,金融服务——个人银行账户互通、购买理财产品、跨境大额汇款、使用移动支付等不便之处,正在研究解决之中,希望步伐更快一些。
协同——成果迭出,希望更多延伸拓展。
今年3月23日,深圳量子院基于离散变量编码量子纠错研究成果在世界顶尖杂志《自然》(Nature)上发表,引起国际同行高度关注,这也是港深科技协同的标志性成果。副院长白志强归结其秘诀是:“追求极致,精诚合作,沿途下蛋……”
白志强和暨南大学产经院院长陶锋等专家都提出,大湾区创新协同上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制约“沿途下蛋”的效率。创新要素流通不充分仍然存在,深港科研经费跨境拨付存在不畅问题;协同创新在上下游之间布局不尽合理,区域之间一体化创新还不均衡;青创基地建设存在重复建设、供给过剩等问题,与当地经济发展功能特色或产业形态不完全匹配。有的受访者表示,大湾区给年轻人提供的机会多,也很公平,但竞争日益激烈,开始扎堆“内卷”,希望更加优化激励措施,真引人才、引真人才。
人文湾区——越走越亲,希望携手画好“同心圆”。
大湾区文化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别具特色的岭南文化、改革开放培育的创新文化、漂洋过海而来的域外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共建人文湾区,是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钟韵说,“人文湾区建设终归是人的建设,重在促进人心回归。”
有关专家表示,建设人文湾区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心骨,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认同。现在,有很多港澳同胞来到深、穗、珠安居兴业,既要考虑他们的语言习惯,也要重视加强通用语言的培训和使用,使他们能够更好融入湾区,分享国家发展红利。要发挥湾区一衣带水、唇齿相依,在文化上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优势,大力推进三地联合开展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举办各类非遗展览展演活动,厚植中华文化根基。实践证明,“文化走亲”活动内在意愿强、群众基础好。但这一活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交流机制有待优化、协调对接不畅、内容形式单调、合作层次不高等问题,普遍希望有关方面加强机制建设和资源统筹,加强湾区青年文艺人才培养,积极塑造湾区文化艺术交流品牌,更好保障湾区百姓高品质文化享受,营造大湾区大家庭、“从心出发”向未来的良好氛围。
大湾区,是一部精彩纷呈的历史画卷,创业者们正孜孜矻矻精心描绘。走马大湾区,我们只管窥了部分片段,已然感到这里风起潮涌、气象万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党中央委以的重任,全国人民的期许,正在化为创新创造的不竭动力;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的宏大目标,正召唤着湾区人民心手相连、为之拼搏奋斗。
大湾区,一个朝气蓬勃的青春身影,正朝我们健步走来;
大湾区,一幅彪炳史册的煌煌盛景,正向世人徐徐展开;
大湾区,一派世界一流湾区的雄姿,正从东方跃然升起。
大湾区,大未来!
【大调研,我们在行动】
编者按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总书记殷殷嘱托:“希望广东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进大湾区建设,正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广东与港澳“9+2”的城市群,第一次以一个整体形象映入世界眼帘。
2023年4月,总书记第四次来广东考察,萦心系怀大湾区,明确提出: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湾区立南海,当惊世界殊。大湾区建设的蓝图怎么画?粤港澳三地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哪些进展?合作平台建设成效如何?“一点两地”的新定位如何实现?建设者们还有哪些所思所盼?
近日,本报调研组走进深圳、广州、珠海三地,就这些问题展开深入调研。
大湾区,一个美丽的名字,千般样貌,别样风采!
这是一片丰饶的沃土:“三江汇合、八口分流”,合力冲积形成复合三角洲。我们的先民在这里耕作、渔猎、繁衍生息,培育了别具特色的南粤文化。这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曾经,这片湾区是两个世界:香江与濠江的兴盛繁华,与毗邻的广东形成鲜明的对比!
随着改革开放大幕的开启,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快速发展,带动珠三角城市群联袂崛起,香江、濠江、珠江三江并进,浩浩汤汤,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两年前,一位宇航员在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分享了一张大湾区的太空夜景图,网友惊叹:“疑是银河落人间!”“漂亮得让我说不出话来!”
如果用一支笔在地图上将大湾区9市2地(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香港、澳门)连起来,那是一个“门”字,恰如中国开放的南大门。这里,迎八面来风,是中国感知世界的前沿地;送千帆竞发,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出发站。这扇大门正越开越大,中国与世界的联通也越来越紧。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和条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精心谋划,提出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大湾区建设的大战略。
初夏的南国,绿意盈眼,繁花似锦。在这个美好的季节,光明日报调研组走进湾区,深度聚焦前海、南沙、横琴三个重大合作平台,触摸大湾区强劲的发展脉动,感受这块土地上的万千气象。
一、前海的风
站在深圳嘉里中心大楼顶层远眺,前海湾犹如一幅展开的画——由远及近,海阔潮平、风劲帆悬,沿江高速飞虹跨海;海岸线一带,林立的写字楼高低起伏,勾勒出拔地而起的天际线,一方方玻璃外墙恰似海浪波光粼粼。
画面的中心,是前海石公园。园内草坪上,那块曾见证重要历史时刻、承载着前海精神的“前海石”格外醒目。
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考察,第一站就来到这里,站在这块立于荒芜中的“前海石”旁,深情寄语前海:“精耕细作,精雕细琢,一年一个样,一张白纸,从零开始,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前海起步加速,开启了蝶变。昔日泥泞滩涂上“长”出了满目绿意,“长”出了都市繁华。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前海,还是站在这块“前海石”旁,强调要拿出更多务实创新的改革举措,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深化深港合作,相互借助、相得益彰,在共建“一带一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自此,前海以加速度的姿态走在大湾区建设的前列。
(一)对接,以湾区速度
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是前海蝶变的见证者,也是前海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建设的参与者。谈起深港合作,他难掩激动,说:“前海坚持放开限制、放松管制、衔接税制、对接法制、融通规制、联通体制、畅通机制、融合两制,在推进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前海模式’。”
王锦侠介绍,前海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765项。提升了投资便利化水平,前海现有港资企业近万家,注册资本超过1.02万亿元;推进了贸易一体化联通,2022年前海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2352亿元;加快了金融业开放创新,实现跨境贷等“七个跨境”金融创新,自由贸易账户跨境收支已突破4000亿元;加强了专业服务资质互认,实现香港税务、建筑、规划、文旅等18类人才通过执业登记或执业备案后即可在前海执业。
“以司法终审和一裁终局为抓手,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是前海制度创新的一大亮点。”王锦侠说。
循着王锦侠的指引,我们来到位于听海大道的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院门口摆放了一座亭亭玉立的莲花雕塑。莲花,正是深圳国际仲裁院的院花。
院长刘晓春在介绍中不断提起这朵花:“深圳国际仲裁院诞生在深圳莲花山下,承载着深圳敢闯敢试精神。莲花高洁不染,我们就是要做最干净、最有公信力、让当事人最放心的国际仲裁机构。”
刘晓春在国际仲裁领域深耕多年,亲身经历了深圳国际仲裁院发展壮大的过程,从重大贸易纠纷“法院判决过不了罗湖桥”到今天“仲裁院的裁决在海外普遍获得执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飞跃,也是大湾区机制对接的重大成果。
深圳国际仲裁院设立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理事会13名成员中有7名来自香港、澳门以及其他境外国家地区,包括香港证监会前主席梁定邦、香港特别行政区律政司首任司长梁爱诗等国际业界知名人士;1547名仲裁员中,境外仲裁员占比超过36%,覆盖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
仲裁院受案区布置得温馨典雅,当事人可以在此依法约定仲裁规则、仲裁语言、仲裁地点、证据规则、审理方式、适用法律等。旁边的仲裁区,则是一间间单独隔开、安静私密的谈判间。刘晓春说,我们就是要营造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当事双方能够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
2022年,深圳国际仲裁院受理案件总争议金额达人民币1272亿元,跃居亚洲第一、全球前三,其中涉外案件争议金额420亿元,占总争议金额的三分之一。
从这里我们看到,前海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三法域”的制度性差异,创新探索出不同法系、跨境法律规则的衔接融通,制度型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二)合作,让科创生辉
与前海相距不远的是深港合作的另一扇窗口——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一湾浅浅的深圳河,自东北向西南入深圳湾、出伶仃洋,是为深圳与香港的界河。
40多年前,这里曾是难以踏足的“禁区”。20世纪末,深圳与香港携手将深圳河截弯取直,“造出”一片0.87平方公里的落马洲河套地区。今天,这里与深圳河北岸的皇岗口岸片区、福田保税区共同构成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从面积上看,河套合作区并不大,但它释放的能量却是指数级的——作为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深港合作特色平台,具有“一国两制、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的独特优势,这里各类科创空间星罗棋布、连片成势。
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坐落于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大楼绿树环绕,十分幽静,可楼里干的都是惊天动地的大科研。量子材料、量子精密测量、量子计算……每项研究都与国家重大需求、基础科学重大问题密切相关。
深圳量子院与香港的落马洲地区仅一水之隔,使得这里成了深港交流合作的前沿地带。“我们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港澳高校联合开展科研项目、联合培养学生,以此为纽带将两地学者‘拧’在一起。我们联合培养的学生在香港上课,来我们这里做实验,充分利用两地的优势资源。”深圳量子院副院长白志强介绍。
除了深圳量子院这样坐落深圳、面向香港高校的合作机制,香港高校也纷纷主动“过河北上”。
“我一直在寻找一片可以让科技创新的种子更好生长的土壤,就是河套这个地方了。”香港城市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讲座教授、福田研究院院长陈福荣说。
深港合作的化学反应,吸引了科研资金和技术的快速集聚,港澳乃至全球的科研人才,循着机遇而来。记者采访了陈福荣院长麾下的几个科研团队骨干,他们从香港城市大学博士毕业后,选择成为“过河者”。
陈岩(30岁,福田研究院项目经理):福田是技术创新的热土,我们克服了辐射损害及静态图像样本的瓶颈问题,成功研发制造出我国首台自有知识产权的高时空分辨率电子显微镜,有望将此类特定产品全球售价降到六成左右。
李泽彪(29岁,福田研究院副研究员):我们团队研发的新型纳米探针传感器,能够便捷快速地检测出食品的营养数据、添加成分等,获得中美多个发明专利。而深圳高端制造业发达,短短5个月就生产出手持式检测仪样机。深圳作为制造之都,绝非浪得虚名。
郝凤乾(34岁,福田研究院副研究员):我们的合作项目“先进航空材料预应力工程与纳米技术”,研发出多种高强、高韧纳米结构合金材料,探索3D/4D陶瓷打印技术在发动机涡轮叶片中的应用,这为解决航空尖端材料和技术的关键问题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黄艳(30岁,福田研究院研究员):我们团队主要研究肿瘤标志物与治疗标靶的发现、多功能微纳药物在个体化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等,较好解决了肿瘤细胞计数分型临床检测、靶向蛋白检测、单细胞测序等应用中的瓶颈问题,可以让患者享受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
河套合作区成立以来,持续推出支持创新发展的“联合政策包”,包括4个方面28条具体举措,让科创项目和人才可以同时享受深港两地的政策支持;“孔雀计划”对杰出人才、国家级人才、地方级人才分别给予奖励和通关、住房、医疗方面的保障。目前,河套合作区内共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超过150个,初步形成了国家重大科研合作、深港独角兽、港澳青年创业等“六大科创集群”。
充满活力的科研氛围、不拘一格的人才政策,让河套合作区源源不断地迸发创新创造的动能。
(三)融入,是心的贴近
从空中看前海,一组造型独特的建筑构成了中文繁体的“夢”字。这就是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前海最年轻,也最有活力的园区,集聚了一大批追梦圆梦的湾区青年。
人物一:孔繁曦,2018年来到深圳创业的香港姑娘,在这里认识了她的丈夫、台湾青年吴俊贤,两人联手打造点点通供应链科技企业,推出大宗农产品一站式供应链服务平台,市场份额每年达数百亿元。她说:“前海是我的福地,在这里我收获了爱情,实现了创业的梦想。目前,我们的企业正积极谋求在北交所上市。”
人物二:姚震邦,香港长大、美国留学,2015年他带着生命健康监测智能手环和团队来前海创业。梦工场给他提供了启动资金、场地等政策支持,为他介绍了第一个大客户。现在,他的智能物联网业务越做越大。他说:“梦工场给了我一个梦,从此我就在前海扎下根了。”
人物三:黄绍棋、王乐颐、赵逸朗,他们经营的“All Day Club”咖啡店,坐落在梦工场北区广场一角,已经是当地网红打卡地。2021年,这三个从香港城市大学毕业的小伙伴,结伴参加了大湾区创业大赛,并赢得100万元启动资金。由此,他们怀揣创业梦想,一起来到前海,以阳光的性格、热情的服务、特色的产品,收获了更多青年的喜爱。创业青年们在这里彼此结识、畅所欲言,社交圈像涟漪一样一圈圈铺开。今年4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来前海考察,就在店里边喝咖啡边与青年们交流。黄绍棋说:“我们很喜欢前海,在这里创业奋斗,有一种家的感觉。”
人物四:丁兢,2018年从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河套,创建显扬科技,研发高速高清三维机器视觉系统、智能机器人系统。历经四年奋斗,公司取得知识产权超过100项,营收达千万级,创业团队也从3人发展到50人。他说:“在我们最难的时候,创业工场和福田相关部门给了鼎力支持,公司才有今天的局面。”
人物五:方牧,香港中文大学工学博士,“未来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博士就读期间,她在导师带领下钻研、孵化无人驾驶技术。2020年,为了拓展更广阔的市场,他们在河套设立了公司总部。目前,已是多家专业机构眼中最具创新价值的未来独角兽、新兴巨擘企业。她说:“来河套真是来对了,这里为我们创业提供了丰饶的土壤。”
结束深圳采访时,已是夜幕四合,海风劲拂,满城灯火灿烂。在前海,在河套,正涌动着创新创业的澎湃激情。前海梦工场园区分别毗邻地铁9号线“梦海站”、1号线“鲤鱼门站”,正如两个站名的美好寓意,会有更多青年遨游在这片梦想海洋,完成“鱼跃龙门”的人生飞跃。
二、南沙的花
夏至未至,广州南沙已是一幅明亮耀眼的盛夏景象,随处可见一排排高大的凤凰树,“叶如飞凰之羽,花若丹凤之冠”,远望就像飘动的火焰,给人以无限惊艳的想象。
如同凤凰花开得热烈,在这个年轻帅气、朝气蓬勃的新城,来自粤港澳三地的创业者们忙碌在各自领域,挥洒着投身湾区建设的豪情。他们的经历,无一不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在南沙走深走实的生动注脚。
(一)携手,盛开智慧之花
站在指挥楼顶俯视码头全景,仿佛是在欣赏科幻大片中的未来世界,码头上全无一人,唯有数十辆橙色无人驾驶智能导引车,载着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在码头前沿与堆场间自由穿梭,精准迅速地把货物送达指定位置。
这就是广州港南沙港区全自动化码头,依靠无人驾驶智能导引车(IGV),船舶的靠泊离泊、装卸作业等不分昼夜,24小时货如轮转。在同等规模下,智能码头可节约70%的人力成本。
远眺海上丝路,近看开放中国,南沙港都在联通世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湾区建设又为南沙港的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南沙处于珠江口水路、公路、铁路、空港群的中心枢纽位置,又是湾区的“黄金内湾”,这为湾区科技合作成果在南沙落地提供了地利之便。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机器人与自主系统学域主任刘明所率无人驾驶团队与广州港集团等合作,创新运用新一代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信、北斗导航等先进技术,利用3年时间,成功打造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江河海联运智慧码头,创造了70多项专利。
大湾区建设提上日程后,广州即与香港科技大学展开深度合作,在南沙创办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目前,南沙正重点推进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交通、海洋科技等领域产业发展,南沙的所需、所盼,恰好是港澳的所能、所长,港科大(广州)将成为湾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孵化之间的纽带与桥梁。刘明认为,随着港科大在南沙办学,一批高科技的校友企业、准独角兽企业正在向南沙聚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也说:“我很乐观,五年以后,这里的创业生态链会有一个大的变化,南沙将成为世界瞩目的高科技产业区。”
2022年6月,国务院出台《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南沙企业所得税优惠、个人所得税优惠等重大政策落地见效,综合保税区、跨境贸易投融资试点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独角兽黄金牧场九条”“探天九条”“四链融合”等政策密集出台,南沙正成为一座枢纽之城、开放之城、机遇之城。
南沙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勇谈起南沙的发展豪情满怀,他说:“这两年,南沙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战略利好不断释放,新签约、动工项目338个,总投资额7767亿元;今年一季度,多项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累计落户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47个。”
南沙,凤凰花正红,吸引着更多凤凰翩翩而来。
(二)创享,以青年的名义
水清岸绿,鹭鸟纷飞,这是南沙蕉门河最为人熟知的美景。创享湾位于蕉门河畔,是南沙的网红打卡地,也是粤港澳青年向往的创业基地。
就业补贴、创新奖励、安居生活等奖补措施,吸引了更多港澳青年如鹭鸟般飞往南沙、栖息创享湾。南沙着力打造以创享湾为龙头,创新工场、创汇谷两个省市示范基地为重点,独角兽牧场、广东医谷等7个创业平台为补充,形成错位竞争、互补发展的青创矩阵,目前已入驻300多个港澳青创团队,连续7年举办百万奖金的国际创业大赛,助推100多个项目落地南沙。
记者来到一幢幢时尚、动感、别具特色的建筑,走入创享湾、创汇谷、创新工场中的一个个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创业空间,他们的创业故事深深感染着我们。
人物一:傅腾龙,34岁,一个“不安分”的澳门青年。他放弃了收入丰厚的公务员岗位自己创业,亏本过、沮丧过。2019年,他来到创享湾,把自己多年直播电商的策划运营经验,分享给更多创业青年,被团中央评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他说:“我希望有更多港澳青年参与南沙建设,融入祖国发展,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人物二:邝玉球、谭晓红、程嘉雯,三位首批获得大湾区律师执业证书的澳门律师。在创享湾广州第一家粤港澳三方联营律师事务所,她们积极参与税务普法、跨境税务纠纷协调处理等,为南沙青创基地近1300名港澳青创者提供法律服务,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律政佳人”。她们说:“从澳门到大湾区,我们拥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事业空间。”
人物三:杜永发与胡柳芳,一对追梦南沙的香港夫妻,2020年举家落户南沙,丈夫专注于跨境食品电商业务,把粤式饮食文化及产品从南沙扩展到港澳及全球;妻子则将眼光投向大健康行业,开设三地青少年户外竞技等运动交流项目。他们说:“南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舞台,所以我们选择了南沙。”
人物四:黄翊明,80后香港青年,曾在香港创办触漫App、舒宠公仔品牌,均以失败告终。再次创业,他选择在南沙起航,与合作伙伴共同创办了润生医药。目前,已经与境内外多家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加速成果转化。他说:“梦想再大也需要舞台落地,大湾区就是我们实现梦想的最好舞台。”
人物五:曹田甜,90后香港青年,宸境科技联合创始人,正与一帮国内外颇具名气的“技术天才”一起,致力于推动5G和空间智能在城市场景的落地,以元宇宙赋能智能汽车、智能手机等移动端应用。她说:“南沙大力支持数字基建、推动应用试点、促进产业融合,是我们企业前所未有的机遇。”
人物六:黄钊逸,95后香港青年。2020年,广州市首次面向港澳定向招录四名公务员,他有幸成为一名南沙区的公务员,当过“大白”投身疫情防控,深度参与招商引资,积极向港澳青年宣介南沙。他说:“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充满了为人民服务的满足感,也更加深刻感受到祖国的温暖和强大。”
…………
结束一天紧张的采访,我们徜徉在蕉门河畔的林荫道上。创享湾前水中那只“大黄鸭”,正满心欢喜地注视着在如梦如幻灯光中显得更加绚丽多姿的南沙。在这座青春之城、创新之城、未来之城,正有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把个人发展融入大湾区发展大局,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三)文化,扮靓多彩湾区
珠江口“八门”入海,虎门是其中一门。虎门大桥下的江中便是南沙横档岛,虎门炮台十门之六在横档。180多年前,这里见证了中华民族抗击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悲壮;今天,这里又见证了大潮起珠江、千帆再起航的豪迈。
“到南沙去看看”——这是最近以来许多港澳青年口中的热词,也是南沙吸引港澳青年乐游、乐学、乐业、乐创、乐居“五乐”行动计划产生的积极效应。他们登上沧桑的古炮台、体验炫酷的南沙港、走进生产科研第一线,从南沙的昨天与今天,感知湾区底蕴的厚重和发展的魅力。
从横档岛往西30多公里,便是以香云纱闻名于世的南沙榄核镇。此时正是香云纱染整的最好季节,整个榄核镇都在为此而忙碌,绿草地上铺满了晾晒的香云纱,仿佛天上的彩云落在大地上。
香云纱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薯莨)与矿物(河泥)染色的丝绸面料,被誉为“软黄金”,已有千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南沙,有许多来自港澳的香云纱“铁粉”。李俊杰是一位年轻的香港服装设计师,为香云纱的美丽所吸引来到南沙。在南沙“新国风”走秀舞台上,他带去28款时装,将香云纱光泽内敛的传统深色调,变为银青、粉红、草紫等鲜亮活泼的色彩,与汉服、旗袍、西式礼服等设计元素相融合,惊艳了T台。
另一位在香云纱中寻找商机的,是在南沙从事文化传播的香港青年李柏亨。2021年,他认识了来自内地的服装设计师易婷和蒙俞宏,决定转行,与她们共同研发“国潮娃娃”,让“中国女娃”穿上古典雅致的香云纱。在南沙青创项目资助下,他们的“唐朝盛世”“敦煌飞天”等系列“国潮娃娃”,已经成为很多女孩的玩伴。
文化南沙,也是绿美南沙。
出南沙城区往南,经过大片广袤的田野,在珠江入海口西南、十八涌与十九涌之间,便是万亩南沙湿地公园。沿河海连接处,红树林连绵不绝、遮天蔽日,每年吸引超过10万只候鸟在这里栖息繁衍。鱼翔浅底、红林倒影、芦花摇曳、百鸟归巢,共同组成一幅大自然和谐宁静的美丽画卷。
同望一片天、同饮一江水。绿美南沙,是宜居宜业的南沙,更是在大湾区建设热潮中蓬勃成长的南沙。
三、横琴的云
珠海最美的风景,是蓝天下的云。或流动,或停驻;或如羽翼,或如彩绸……在海边看云,人在风中,心在云上。
到珠海看云,最好的去处,当是横琴岛。那是横卧在海天相接处的“一把古琴”。在这里,不仅能坐看云卷云舒,还能聆听共建大湾区的动人乐章。
从一片荒芜之地到今天的高楼林立,横琴岛正经历华丽蝶变。
(一)桥接,让合作“出圈”
早8点半,大海已经醒来,海风劲吹,碧波万顷。我们驱车驶上这座气势恢宏、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仿佛乘巨龙入海,在浟湙潋滟、浮天无岸中穿行。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记者看到,不少私家车和金色的“穿梭巴士”往来于港珠澳三地。疫情过后,港珠澳大桥一下子忙碌起来。“4月28日,经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车辆总数达9080辆次,这是今年第六次刷新车辆通行最高纪录。”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综合事务部副部长丘文惠介绍,“原先除了乘船,坐‘穿梭巴士’是港澳居民往来主要的交通方式。今年,港澳单一牌照私家车通行政策开始实施,大桥交通流量呈阶梯式增长。”
今年年初,“澳车北上”政策率先落地,符合条件的澳门机动车申请批准后,可驾驶单牌车辆经港珠澳大桥“北上”广东。
5月7日,澳门中智云数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少毅驾驶单牌车顺利入境珠海,成为“澳车北上”政策落地后的第20万辆通关单牌车。“我现在每天都可以开车往返珠海和澳门的公司洽谈生意,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澳车北上’带来的便利。”
王少毅是澳门的青年“创客”,他搭建了一个为澳门企业提供营销、物流、通关、结算一体化云服务的“澳门街”跨境电商平台。去年,他把公司业务拓展到横琴,驰行港珠澳大桥成为他工作生活的常态。
截至6月6日,经港珠澳大桥海关进出境澳门单牌车达31.09万辆次。7月1日零时起,“港车北上”正式实施,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融合发展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在海面之上行驶23公里,采访车自西人工岛进入6.7公里的海底隧道,到达东人工岛。各式各色的货车和集装箱经这里来来往往。不远处就是香港国际机场,不时有飞机起降。
珠海市商务局干部张永幸介绍:“2022年,经港珠澳大桥进出货物货值2700亿元,通行货车20.6万辆次。目前,珠海正加快布局建设大桥口岸跨境电商作业中心、粤港澳物流园、空港智慧物流园、高栏港综保区等,大桥的辐射集聚效应将更加凸显。”
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看得见的效果在口岸。拱北口岸、横琴口岸、青茂口岸“一次排队、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便利化措施,让通关进入“30秒跨境珠澳”的崭新时代。今年“五一”期间,经横琴口岸出入境客流达27万人次,比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增长46.5%。
(二)握手,187米的距离
“这就是澳门。”从港珠澳大桥驶出,司机指着窗外说。我们向左侧望去,看到澳门地标建筑澳门塔、新葡京大厦、美高梅酒店等,一幢幢高楼摩肩接踵。继续向前大约10多分钟,便来到横琴岛,这里与澳门氹仔岛、路环岛隔水相望,居间的夹马口水道最窄处,仅187米。
10多年前,横琴岛上居民还以养蚝为生,海岸沿线蚝排随处可见,人们常用“一边金碧辉煌,一边荒草鱼塘”,形容横琴与澳门的巨大反差。2009年,横琴开发成为国家战略,这里从“蕉林绿野,农庄寥落”迅速崛起为一座现代化新城;建设大湾区,横琴又担负起建设粤澳深度合作区的使命。
跨过187米的距离,横琴与澳门兄弟般的双手,紧紧握到了一起。
第一次握手,是合作开发澳门大学横琴校区。澳门回归时,氹仔岛上的澳门大学校园面积仅0.05平方公里,发展面临空间严重制约的瓶颈。2009年,中央特批横琴岛的1.09平方公里土地给澳门大学建设新校区,允许新校区内施行澳门法律和行政体系。2014年,澳门大学从氹仔岛整体迁入新校区。如今,澳大已成为大湾区西岸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之一,也是“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实践的有力见证。
另一次握手,是共同开发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是澳门居民的传统,中药房遍布澳门大街小巷,澳门制造的中成药和经典名方已进入葡语系国家和地区。2011年,粤澳联手在横琴打造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如今,这里已经是占地750亩,景致优美的高科技新区。截至去年年底,园区注册企业233家,其中澳门企业61家,已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又一次握手,是大手笔设置横琴国际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由横琴合作区管委会和澳门科技发展基金联合主办,奖金池高达3亿元。面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鼓励创新、招募创意、扶持青年创业团队,最高给予1亿元无偿资助,激发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像这样的握手还很多。每一次握手,都为创新创业者撑起一片更大的天空。
人物一:麦沛然,澳门大学教授,第四届“科学探索奖”获得者,专注于射频和模拟电路领域研究,他率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横琴,并成为合作区集成电路创新的重要孵化器。他说:“横琴加速集成电路产业生态集聚,为澳门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机会,万物互联是大湾区的未来,我们研发芯片将有更多用武之地。”
人物二:周毅生,盈科瑞(横琴)药物研究院院长。该研究院是首家入驻产业园的医药企业,专注于雾化吸入、纳米凝胶、核酸靶向等创新药物的研发,形成了独特优势。他说:“这种优势是在与港澳高校合作中培育的。目前,我们正在对澳科大团队原研的植物核酸抗肿瘤药物,进行产业化研发上市,这将是该类产品零的突破。”
人物三:何国涛,成长于澳门,毕业于北大,又赴美深造,并在美国硅谷创办普强公司,被同行称为“AI牛人”。2018年,他带领团队参加横琴国际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凭借“AI汽车芯脑项目”,拔得头筹并拿到1亿元奖励资助,该项目因此在横琴落地。他说:“横琴是青年创业的福地,意味着广阔的平台和无限的机会,所以我选择留在这里。”
人物四:吴鸿祺,80后澳门青年。澳门回归的那个欢庆之夜,12岁的吴鸿祺是千人腰鼓队的成员之一。18年后,他带领澳门本土IT强企博维智慧科技的一支团队来到横琴,聚焦生物科技及智慧物联网等方向,开展产学研成果转化。他说:“我们希望以科技为桥梁,更好连接澳门与祖国内地,助力中国创新科技走向世界。”
正有越来越多的澳门青年,跨过夹马口水道,来到横琴合作区拓展事业,汇入大湾区创业的洪流。
(三)走亲,我们越走越亲
高水平建设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是合作区的一项重要使命。
横琴主打三大文旅品牌——长隆海洋王国、创新方文旅综合体、星乐度小镇。“五一”假期,三大景区共接待游客28.7万人次。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海洋王国,了解海底世界那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在孩子心底埋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三个景点也是三个基点,其溢出效应值得期待,“一程多站”,一趟旅游,珠海、澳门两相兼顾。珠海积极推进以规则衔接促进湾区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目前已有589名港澳导游及领队获得横琴执业资格。
珠海与澳门共同启动珠澳“文化走亲”活动,调动两地资源开展全方位交流合作,成为湾区人文建设的一大亮点。
2021年年底,珠海民族管弦乐团原创大型民族交响组曲《簕杜鹃与金莲花》在澳门首演,正式拉开珠澳“文化走亲”活动序幕。2022年6月,珠海粤剧团主创的《南粤破晓》作为澳门“濠江之春”开幕演出赴澳展演;2022年11月的珠海艺术节,澳门中乐团与珠海民族管弦乐团共奏经典名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两地艺术家联手,好戏连台,精彩不断。
现代粤剧《南粤破晓》生动演绎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理想和信仰英勇抗争的红色气质与精神品格,艺术表现上大胆创新,极具情感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赢得澳门观众的阵阵掌声。澳门艺术家主创的实验舞台剧《蝶恋・梁祝》,糅合了戏剧、戏曲、无伴奏合唱、智能舞美等多种艺术形式讲述梁祝故事,深受珠海观众喜爱。“听到台下的掌声,演员们在后台相拥落泪。”《蝶恋・梁祝》总监林炜琪说。
一道道文化大餐、艺术盛宴,为珠澳民众送去实实在在的福利,也成为湾区人民心灵相通的“黏合剂”。“文化走亲”,以艺通心,越走越亲。
是夜,珠海大剧院灯光璀璨。舞剧《醒·狮》刚刚落幕,意犹未尽的观众熙熙攘攘,在“日月贝”造型的剧院前留影打卡。这部以三元里抗英斗争为主题、以粤派狮舞为特色的大型舞剧,此前在澳门美高梅上演,燃爆濠江。
远处,港珠澳大桥跨海飞虹;眼前,“日月贝”紧紧依偎。日与月交相辉映,正如珠澳携手,在这片广阔的湾区上演更多精彩。
四、回响:期盼与呼声
纵览世界版图,粤港澳大湾区与美国旧金山湾、纽约湾、日本东京湾,可称为世界四大湾区。
从明确提出湾区建设的时间点看,美日湾区长则百年、短则近60年,粤港澳大湾区是真正的后起之秀。大湾区有后发优势,产业体系完备,创新基础良好,交通网络完善,发展空间广阔;同时,与几个老牌湾区相比,大湾区正处于快速成长期,也有成长的烦恼。在采访中,专家学者和湾区建设者们也提出不少意见和建议。
联通——基础很好,希望通得更加顺畅。
浩瀚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巍然屹立,如长龙卧波,似蛟龙跃海。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崭新地标,港珠澳大桥正在助力大湾区经济腾飞。陪同我们采访的大桥管理局同志表示,希望这个物流大通道更加通畅,运输货物品类更加丰富。“目前,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尚未具备进境水果、冰鲜水产品等进口通关资质。”有关专家建议,持续完善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通关资质和功能,进一步畅通珠港经贸交流通道,推动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建设成为“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示范工程。
赛马,是香港的重要产业。现在,香港每天有很多马运到内地进行训练,训练结束后再运回香港参加比赛。“这些马非常珍贵,价值很高,有高额的保险费,其运输会涉及金融合作、金融监管以及检验检疫、关税等多个环节。”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说,马产业涉及农业、体育、海关、商务等多个部门,因此在通关便利、制度性保障上,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提升,“大家希望,大门开了,小门也开得再大一些。”
衔接——进展可喜,希望更多无缝对接。
通过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湾区正变得更加生机勃勃。但是,各类需要衔接对接的规则机制涉及方方面面、千头万绪,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
有关专家表示,一体化是一个大课题,还有很多子课题,需要更多无缝对接,打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比如,医疗保障——办理本地社会医疗保险、长者医疗券、港澳药械通等措施提供了很多便利,但希望适用范围更大一些,实现医保互认互通;比如,执业资格——目前,律师、医师、工程师、测量师、会计师、税务师等数十种港澳职业资格被湾区城市认可,为更多港澳专业人才来湾区发展提供了便利,但希望执业适用范围更大一些;比如,金融服务——个人银行账户互通、购买理财产品、跨境大额汇款、使用移动支付等不便之处,正在研究解决之中,希望步伐更快一些。
协同——成果迭出,希望更多延伸拓展。
今年3月23日,深圳量子院基于离散变量编码量子纠错研究成果在世界顶尖杂志《自然》(Nature)上发表,引起国际同行高度关注,这也是港深科技协同的标志性成果。副院长白志强归结其秘诀是:“追求极致,精诚合作,沿途下蛋……”
白志强和暨南大学产经院院长陶锋等专家都提出,大湾区创新协同上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制约“沿途下蛋”的效率。创新要素流通不充分仍然存在,深港科研经费跨境拨付存在不畅问题;协同创新在上下游之间布局不尽合理,区域之间一体化创新还不均衡;青创基地建设存在重复建设、供给过剩等问题,与当地经济发展功能特色或产业形态不完全匹配。有的受访者表示,大湾区给年轻人提供的机会多,也很公平,但竞争日益激烈,开始扎堆“内卷”,希望更加优化激励措施,真引人才、引真人才。
人文湾区——越走越亲,希望携手画好“同心圆”。
大湾区文化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别具特色的岭南文化、改革开放培育的创新文化、漂洋过海而来的域外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共建人文湾区,是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钟韵说,“人文湾区建设终归是人的建设,重在促进人心回归。”
有关专家表示,建设人文湾区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心骨,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认同。现在,有很多港澳同胞来到深、穗、珠安居兴业,既要考虑他们的语言习惯,也要重视加强通用语言的培训和使用,使他们能够更好融入湾区,分享国家发展红利。要发挥湾区一衣带水、唇齿相依,在文化上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优势,大力推进三地联合开展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举办各类非遗展览展演活动,厚植中华文化根基。实践证明,“文化走亲”活动内在意愿强、群众基础好。但这一活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交流机制有待优化、协调对接不畅、内容形式单调、合作层次不高等问题,普遍希望有关方面加强机制建设和资源统筹,加强湾区青年文艺人才培养,积极塑造湾区文化艺术交流品牌,更好保障湾区百姓高品质文化享受,营造大湾区大家庭、“从心出发”向未来的良好氛围。
大湾区,是一部精彩纷呈的历史画卷,创业者们正孜孜矻矻精心描绘。走马大湾区,我们只管窥了部分片段,已然感到这里风起潮涌、气象万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党中央委以的重任,全国人民的期许,正在化为创新创造的不竭动力;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的宏大目标,正召唤着湾区人民心手相连、为之拼搏奋斗。
大湾区,一个朝气蓬勃的青春身影,正朝我们健步走来;
大湾区,一幅彪炳史册的煌煌盛景,正向世人徐徐展开;
大湾区,一派世界一流湾区的雄姿,正从东方跃然升起。
大湾区,大未来!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