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鱼啦! “澎湖号”喜获丰收

4月25日清晨,薄雾如轻纱覆盖在万山海域,在蜘洲岛附近,一艘造型独特的大船缓缓从海面上浮。随着下半截船体上浮至水面12米左右的高度,一个巨大的网箱露了出来,犹如一座奇特的海上堡垒。

在珠海桂山镇蜘洲岛渔业养殖基地海域附近,我国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澎湖号”上浮至“收鱼”状态,这意味着在“澎湖号”试养的石斑鱼喜获丰收。

“试验证明,在清洁开阔的海洋环境中,深远海养殖平台可以环保高效地养殖出优质鱼获,可为人民提供高品质海洋蛋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持研发“澎湖号”的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研究室王振鹏博士兴奋地说。

“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被写进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耕海牧渔,向大海要粮食,必须装备先行。长66米,宽28米,高16米的“澎湖号”,工作吃水12米,这艘“澎湖号”浑身都是“黑科技”——它采用半潜式结构,可实现快速上浮、下潜和转移;采用鹰式波浪能发电主体平台技术,集波浪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于一体,可以在茫茫大海实现“用电自由”;搭载自动投饵、鱼群监控、水质监测和活鱼传输等现代化渔业生产设备,能实现机械化、智能化“海上放牧”。

“收鱼了!”随着养殖水体里的网衣缓缓升起,一尾尾肥壮的石斑鱼、金鲳鱼、鮸鱼挣扎跃出水面。桂山镇渔民老郭早早搭乘小艇登上了“澎湖号”下方的养殖平台,他和几位渔民一网接一网地将养殖区里的鱼抄上岸,称重后马上装船。

“澎湖号”的渔民正在收鱼。

“4214斤!”上午10时许,老郭称完最后一筐鱼,心满意足地笑了。他说,“澎湖号”养出的海鱼,品质近似于野生,肉质紧实,这网鱼早已被香港客商抢订一空。“这些鱼上岸会暂时养在网箱里,分拣出品相好的靓鱼,再装箱运到香港。”

记者登上“澎湖号”最顶层,向下望去可见,养殖区占主体面积比例最大,基本养殖水体为1.5万立方米,装置底部可下挂网衣,养殖水体还可根据实施地的水深进一步加大。

所以,相较于传统重力式养殖网箱,“澎湖号”可以在水深更深、水流更急、水质更好的海域进行养殖,养殖面积更大,鱼苗密度较低。“就好比给鱼儿们建了个大别墅,住在‘别墅’里生活质量好了,鱼肉的品质也就更好。”王振鹏博士说。

常言道,“风浪越大,鱼越贵。”这是因为传统重力式网箱极易收到台风恶劣天气影响而损坏,一旦鱼从网箱中逃逸,渔民所付出的养殖努力都化为乌有。“澎湖号”的养殖模式则大大改变了这种传统认知,因为养殖区通常下沉在较深的海域,半潜式的船身构造,使其能抗十六七级台风,有效防止恶劣天气海况中跑鱼,大大降低了养殖风险。

“‘澎湖号’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验证。”王振鹏博士表示,本次收鱼后,“澎湖号”将进一步总结运行经验,在底网分格、双网防护、钢网试用、分网收鱼、扩展平台、优化靠泊等方面进行技术升级,并进一步增大新能源发电能力、增配海水淡化机组、加装冷库,打造更加简捷便利的海上生产作业模式。

从桂山岛向蜘洲岛海域远眺,以“澎湖号”为中心,大大小小的养殖网箱星罗棋布。“澎湖号”海上牧场的辐射作用,带动了整个渔场做大做强。桂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郭秋海介绍说,桂山镇正引导强森、新平茂、大麟洋等7家渔业龙头企业开展深水网箱养殖、新型合作养殖,目前桂山海域已建设深水网箱394个、养殖面积达226公顷,全镇渔业年均养殖产量达1万吨以上、实现养殖产值2亿元。

将大型养殖平台、养殖工船建设成为兼具鱼类增养殖、观光旅游、休闲垂钓等功能的现代化综合型“海洋牧场”,让“一条鱼”产生“多条鱼”的价值,是鹤洲新区(筹)探索延伸海洋牧场产业链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大胆探索。目前鹤洲新区筹备组已与多家企业签约合作,着力建造1-2艘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树立深海养殖标杆项目,计划在已建成3座深海养殖平台基础上,2年内再建9座智能养殖平台,到2025年全部投产后,养殖水体接近35万立方米,年产值近10亿元。

积聚科技的力量,才能向海而兴、向海而强。就在不久前,珠海格力集团和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签署了《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技术专利独家许可授权协议》,双方将围绕前沿优势领域,加快推动半潜式波浪能发电、深远海养殖等核心技术落地珠海。

未来,会有更多的“澎湖号”出现在广袤的伶仃洋海域,从这里走向深海,迈向远洋。

图片:李建束
文字:张伟宁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
收鱼啦! “澎湖号”喜获丰收
珠海特区报 2023-04-27 07:03

4月25日清晨,薄雾如轻纱覆盖在万山海域,在蜘洲岛附近,一艘造型独特的大船缓缓从海面上浮。随着下半截船体上浮至水面12米左右的高度,一个巨大的网箱露了出来,犹如一座奇特的海上堡垒。

在珠海桂山镇蜘洲岛渔业养殖基地海域附近,我国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澎湖号”上浮至“收鱼”状态,这意味着在“澎湖号”试养的石斑鱼喜获丰收。

“试验证明,在清洁开阔的海洋环境中,深远海养殖平台可以环保高效地养殖出优质鱼获,可为人民提供高品质海洋蛋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持研发“澎湖号”的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研究室王振鹏博士兴奋地说。

“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被写进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耕海牧渔,向大海要粮食,必须装备先行。长66米,宽28米,高16米的“澎湖号”,工作吃水12米,这艘“澎湖号”浑身都是“黑科技”——它采用半潜式结构,可实现快速上浮、下潜和转移;采用鹰式波浪能发电主体平台技术,集波浪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于一体,可以在茫茫大海实现“用电自由”;搭载自动投饵、鱼群监控、水质监测和活鱼传输等现代化渔业生产设备,能实现机械化、智能化“海上放牧”。

“收鱼了!”随着养殖水体里的网衣缓缓升起,一尾尾肥壮的石斑鱼、金鲳鱼、鮸鱼挣扎跃出水面。桂山镇渔民老郭早早搭乘小艇登上了“澎湖号”下方的养殖平台,他和几位渔民一网接一网地将养殖区里的鱼抄上岸,称重后马上装船。

“澎湖号”的渔民正在收鱼。

“4214斤!”上午10时许,老郭称完最后一筐鱼,心满意足地笑了。他说,“澎湖号”养出的海鱼,品质近似于野生,肉质紧实,这网鱼早已被香港客商抢订一空。“这些鱼上岸会暂时养在网箱里,分拣出品相好的靓鱼,再装箱运到香港。”

记者登上“澎湖号”最顶层,向下望去可见,养殖区占主体面积比例最大,基本养殖水体为1.5万立方米,装置底部可下挂网衣,养殖水体还可根据实施地的水深进一步加大。

所以,相较于传统重力式养殖网箱,“澎湖号”可以在水深更深、水流更急、水质更好的海域进行养殖,养殖面积更大,鱼苗密度较低。“就好比给鱼儿们建了个大别墅,住在‘别墅’里生活质量好了,鱼肉的品质也就更好。”王振鹏博士说。

常言道,“风浪越大,鱼越贵。”这是因为传统重力式网箱极易收到台风恶劣天气影响而损坏,一旦鱼从网箱中逃逸,渔民所付出的养殖努力都化为乌有。“澎湖号”的养殖模式则大大改变了这种传统认知,因为养殖区通常下沉在较深的海域,半潜式的船身构造,使其能抗十六七级台风,有效防止恶劣天气海况中跑鱼,大大降低了养殖风险。

“‘澎湖号’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验证。”王振鹏博士表示,本次收鱼后,“澎湖号”将进一步总结运行经验,在底网分格、双网防护、钢网试用、分网收鱼、扩展平台、优化靠泊等方面进行技术升级,并进一步增大新能源发电能力、增配海水淡化机组、加装冷库,打造更加简捷便利的海上生产作业模式。

从桂山岛向蜘洲岛海域远眺,以“澎湖号”为中心,大大小小的养殖网箱星罗棋布。“澎湖号”海上牧场的辐射作用,带动了整个渔场做大做强。桂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郭秋海介绍说,桂山镇正引导强森、新平茂、大麟洋等7家渔业龙头企业开展深水网箱养殖、新型合作养殖,目前桂山海域已建设深水网箱394个、养殖面积达226公顷,全镇渔业年均养殖产量达1万吨以上、实现养殖产值2亿元。

将大型养殖平台、养殖工船建设成为兼具鱼类增养殖、观光旅游、休闲垂钓等功能的现代化综合型“海洋牧场”,让“一条鱼”产生“多条鱼”的价值,是鹤洲新区(筹)探索延伸海洋牧场产业链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大胆探索。目前鹤洲新区筹备组已与多家企业签约合作,着力建造1-2艘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树立深海养殖标杆项目,计划在已建成3座深海养殖平台基础上,2年内再建9座智能养殖平台,到2025年全部投产后,养殖水体接近35万立方米,年产值近10亿元。

积聚科技的力量,才能向海而兴、向海而强。就在不久前,珠海格力集团和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签署了《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技术专利独家许可授权协议》,双方将围绕前沿优势领域,加快推动半潜式波浪能发电、深远海养殖等核心技术落地珠海。

未来,会有更多的“澎湖号”出现在广袤的伶仃洋海域,从这里走向深海,迈向远洋。

图片:李建束
文字:张伟宁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