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侨批,跨洋过海,生生死死一信牵;侨批,侨批,望眼欲穿,魂归故里的执念。侨批——”听着演员饱含深情的歌声和交响乐团急促的配乐,国家大剧院内,今年89岁的历史学家陈智超难掩激动的心情。“今天是我的生日,观看《侨批》这部剧于我而言,是一份意义特殊的生日礼物。”陈智超说。
4月3日晚,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支持和指导下,由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高新区管委会出品,珠海演艺集团打造的民族歌剧《侨批》作为“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作品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上演,这是广东文艺院团第一次在国家大剧院的歌剧院演出。
感人至深的演出,让现场包括陈智超老先生在内的许多观众潸然泪下,也让主创团队对4月4日的第二场展演有了更大的信心。
歌颂华侨家国大爱 彰显广东民乐特色
“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或金融、邮政机构寄回给国内眷属的、附有汇款的书信及其回文的统称,是一种“信汇合一”的载体,被称为跨越大海的来信,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曾兴盛一时。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广东考察时强调,“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而民族歌剧《侨批》将一纸侨批化为舞台艺术,通过艺术化、人性化的创作呈现,展示了苦难时光里义薄云天的同胞情,折射出中华民族根植于骨髓、流淌于血脉的家国大爱。
“我们以一封侨批为核心设置人物、构建全剧,‘侨批’与‘大海’富有不同的象征意蕴。”导演廖向红介绍,“‘侨批’是家书、银信,是连接家乡与远隔万里他乡的纽带,是承诺、信义的象征。一封百人签名的‘侨批’是海外华侨爱的传递,展现了华工的苦难、乡愁与家国情怀,他们的善举、义举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而大海是生路,是屏障,是人生难于主宰的命运象征。”
在歌剧《侨批》中,华工梁诚如为阻止女儿像自己一样被卖,急忙赶赴家乡却于海上殒命,其临终留下的一封“批”,串起了迫不得已卖女的梁董氏、女儿梁彩云、久卧病榻的婆母、一诺千金的侨批局主事唐有信夫妇以及与梁诚如感同身受的众多华工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传统的西方歌剧,《侨批》具有一定的民乐基因和广东地域特色。“伤感的音乐总能触及人心。在剧目音乐创作中,我用了一些广东的民歌素材,也使用了广东高胡、三弦、笛箫、琵琶等乐器,在雄厚的交响乐中加入极具广东特色的音调,渲染戏剧氛围,唤醒剧中人物对于乡音的思念与情愫。”作曲孟卫东介绍说。
于小人物中见大情感 于小事件中见大历史
民族大义如何歌颂,家国情怀如何表达?《侨批》主创团队聚焦小人物的故事,用一个个小事件引起观众情感共鸣。
舞台上,檀香山码头一组组华工正在艰难劳作,一曲望乡曲唱出侨胞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眷念。随后,香山县平静广阔的海面传来高胡、三弦、笛箫、琵琶奏出的歌谣,广东特有的音调唤醒对“乡音”的思念与情愫。另一幕中,侨批局里算盘声劈里啪啦,唐有信刚劲浓烈的独唱,与唐夫人郎情妾意的对唱,唱出有信有义的同胞之爱。画面一转,沿海渔村泥坯房里,开满木棉花的林间小道上,五彩斑斓的茫茫海上梦境中,梁董氏与丈夫、婆婆、女儿深情重唱,唱尽梁家人的悲欢离合,却展现了中国人民面对苦难不屈的生命力与顽强的抗争精神。
每一幕的每一场结束都有掌声,这是北京观众对于《侨批》的认可,也是许多观众内心受到触动的生动体现。
演出当晚,来自北京市侨联青年委员会的观众黄健华感触良多,“我的祖辈在百年前从珠海斗门去加拿大修铁路、淘金,剧中的人仿佛就是曾曾祖父,这仿佛就是他们的故事。今天看了《侨批》之后,我对祖辈的这种信义观、家国情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不止归侨,其他观众也对这部珠海本土民族歌剧表达了肯定。“我本身不是侨胞,但是我曾经从事和华侨相关的工作,对于历史也十分感兴趣,可以看得出来,如果没有对历史的了解,对侨批故事的深度挖掘,是不可能写出来这一部剧的。”观众张女士说。
编剧王勇表示:“一封批,是故事的起点,更是故事的支点,这个‘支点’串起了中华民族的前世今生与今生来世。只有用人性的、人情的表达,才有可能打破时间的壁垒,在情感层面上更加贴近当年的华侨和华工,从而让‘侨批’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的陈列品,让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和图片,让故事更具人性的温度,成为一道温暖人心、触动人心、震撼人心的光。”
珠海首部民族歌剧 谱写珠海演艺新篇
作为珠海的首部民族歌剧,《侨批》同时入选了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及“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并获得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该剧集聚了作曲家孟卫东,编剧王勇,导演廖向红、邓一江,指挥朱曼、樊洁,青年歌唱家吕薇、李扬等国内一流艺术家,由珠海歌舞团演出,宁波交响乐团伴奏。
“一部歌剧从无到有,凝聚了所有主创人员的心血。”回忆起2年来的创作历程,珠海演艺集团艺术总监邹建红感慨万千。2021年春,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演艺集团决定启动民族歌剧《侨批》的创作,邹建红先后邀请到廖向红、孟卫东、王勇、周正平、吕薇等知名艺术家加盟。同年7月,组织主创团队前往珠海唐家、江门等地采风。
主创团队在北京、珠海召开数次策划会议,编剧王勇根据历史史实提炼加工,数易其稿,反复修改,作曲孟卫东紧扣剧情,将音乐与唱词融为一体,导演廖向红牢牢把握民族歌剧的特点和优势,将剧中人物的大义大爱进行了生动的呈现。
珠海演艺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依托珠海深厚的人文艺术基础,优化创作机制、搭建生产平台、加强人才支撑,持续推动舞台精品生产,推出一系列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并具有珠海特色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积极展示珠海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人文湾区新时代文化发展成果,努力为湾区文艺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侨批,侨批,跨洋过海,生生死死一信牵;侨批,侨批,望眼欲穿,魂归故里的执念。侨批——”听着演员饱含深情的歌声和交响乐团急促的配乐,国家大剧院内,今年89岁的历史学家陈智超难掩激动的心情。“今天是我的生日,观看《侨批》这部剧于我而言,是一份意义特殊的生日礼物。”陈智超说。
4月3日晚,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支持和指导下,由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高新区管委会出品,珠海演艺集团打造的民族歌剧《侨批》作为“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作品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上演,这是广东文艺院团第一次在国家大剧院的歌剧院演出。
感人至深的演出,让现场包括陈智超老先生在内的许多观众潸然泪下,也让主创团队对4月4日的第二场展演有了更大的信心。
歌颂华侨家国大爱 彰显广东民乐特色
“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或金融、邮政机构寄回给国内眷属的、附有汇款的书信及其回文的统称,是一种“信汇合一”的载体,被称为跨越大海的来信,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曾兴盛一时。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广东考察时强调,“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而民族歌剧《侨批》将一纸侨批化为舞台艺术,通过艺术化、人性化的创作呈现,展示了苦难时光里义薄云天的同胞情,折射出中华民族根植于骨髓、流淌于血脉的家国大爱。
“我们以一封侨批为核心设置人物、构建全剧,‘侨批’与‘大海’富有不同的象征意蕴。”导演廖向红介绍,“‘侨批’是家书、银信,是连接家乡与远隔万里他乡的纽带,是承诺、信义的象征。一封百人签名的‘侨批’是海外华侨爱的传递,展现了华工的苦难、乡愁与家国情怀,他们的善举、义举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而大海是生路,是屏障,是人生难于主宰的命运象征。”
在歌剧《侨批》中,华工梁诚如为阻止女儿像自己一样被卖,急忙赶赴家乡却于海上殒命,其临终留下的一封“批”,串起了迫不得已卖女的梁董氏、女儿梁彩云、久卧病榻的婆母、一诺千金的侨批局主事唐有信夫妇以及与梁诚如感同身受的众多华工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传统的西方歌剧,《侨批》具有一定的民乐基因和广东地域特色。“伤感的音乐总能触及人心。在剧目音乐创作中,我用了一些广东的民歌素材,也使用了广东高胡、三弦、笛箫、琵琶等乐器,在雄厚的交响乐中加入极具广东特色的音调,渲染戏剧氛围,唤醒剧中人物对于乡音的思念与情愫。”作曲孟卫东介绍说。
于小人物中见大情感 于小事件中见大历史
民族大义如何歌颂,家国情怀如何表达?《侨批》主创团队聚焦小人物的故事,用一个个小事件引起观众情感共鸣。
舞台上,檀香山码头一组组华工正在艰难劳作,一曲望乡曲唱出侨胞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眷念。随后,香山县平静广阔的海面传来高胡、三弦、笛箫、琵琶奏出的歌谣,广东特有的音调唤醒对“乡音”的思念与情愫。另一幕中,侨批局里算盘声劈里啪啦,唐有信刚劲浓烈的独唱,与唐夫人郎情妾意的对唱,唱出有信有义的同胞之爱。画面一转,沿海渔村泥坯房里,开满木棉花的林间小道上,五彩斑斓的茫茫海上梦境中,梁董氏与丈夫、婆婆、女儿深情重唱,唱尽梁家人的悲欢离合,却展现了中国人民面对苦难不屈的生命力与顽强的抗争精神。
每一幕的每一场结束都有掌声,这是北京观众对于《侨批》的认可,也是许多观众内心受到触动的生动体现。
演出当晚,来自北京市侨联青年委员会的观众黄健华感触良多,“我的祖辈在百年前从珠海斗门去加拿大修铁路、淘金,剧中的人仿佛就是曾曾祖父,这仿佛就是他们的故事。今天看了《侨批》之后,我对祖辈的这种信义观、家国情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不止归侨,其他观众也对这部珠海本土民族歌剧表达了肯定。“我本身不是侨胞,但是我曾经从事和华侨相关的工作,对于历史也十分感兴趣,可以看得出来,如果没有对历史的了解,对侨批故事的深度挖掘,是不可能写出来这一部剧的。”观众张女士说。
编剧王勇表示:“一封批,是故事的起点,更是故事的支点,这个‘支点’串起了中华民族的前世今生与今生来世。只有用人性的、人情的表达,才有可能打破时间的壁垒,在情感层面上更加贴近当年的华侨和华工,从而让‘侨批’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的陈列品,让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和图片,让故事更具人性的温度,成为一道温暖人心、触动人心、震撼人心的光。”
珠海首部民族歌剧 谱写珠海演艺新篇
作为珠海的首部民族歌剧,《侨批》同时入选了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及“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并获得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该剧集聚了作曲家孟卫东,编剧王勇,导演廖向红、邓一江,指挥朱曼、樊洁,青年歌唱家吕薇、李扬等国内一流艺术家,由珠海歌舞团演出,宁波交响乐团伴奏。
“一部歌剧从无到有,凝聚了所有主创人员的心血。”回忆起2年来的创作历程,珠海演艺集团艺术总监邹建红感慨万千。2021年春,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演艺集团决定启动民族歌剧《侨批》的创作,邹建红先后邀请到廖向红、孟卫东、王勇、周正平、吕薇等知名艺术家加盟。同年7月,组织主创团队前往珠海唐家、江门等地采风。
主创团队在北京、珠海召开数次策划会议,编剧王勇根据历史史实提炼加工,数易其稿,反复修改,作曲孟卫东紧扣剧情,将音乐与唱词融为一体,导演廖向红牢牢把握民族歌剧的特点和优势,将剧中人物的大义大爱进行了生动的呈现。
珠海演艺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依托珠海深厚的人文艺术基础,优化创作机制、搭建生产平台、加强人才支撑,持续推动舞台精品生产,推出一系列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并具有珠海特色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积极展示珠海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人文湾区新时代文化发展成果,努力为湾区文艺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