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文艺评论(2023年3月17日)

微信图片_20230317090317.jpg

珠海新锐导演谢悠谈《我们的岁月》:
忠于生活 拍好电影

□ 张映竹

“我将青春付给了你,将岁月留给我自己……”当大银幕上响起这首经典歌曲《爱的箴言》,所有人都被带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青葱岁月中。

 

电影《我们的岁月》改编自裴蓓小说《水击三千里》,以上世纪80年代大学校园为背景,讲述了一代人的梦想与奋斗、友情与爱情。“老故事”来到大银幕,让人眼前一亮的创作主题背后,是谢悠独特的创作视角。“看完原著小说后,我感到很震撼。因为在此之前,我对父辈们的大学校园生活都停留在枯燥无味的刻板印象中,但书中描写的许多桥段和我的认知有着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让我产生了对那个时代大学生活的强烈好奇,因而萌发了围绕他们的大学生活讲故事的想法。”就这样,谢悠怀揣一颗真诚好奇的心,开始进行电影剧本创作。

 

attachment_16781921766491.jpg

 

1989年出生的谢悠,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在国外专攻电影专业。24岁时,谢悠凭借导演的电影《青涩日记》获得第30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和“最佳儿童片”两项提名,逐步向自己的电影梦靠近。如今,他执导的电影《我们的岁月》让人透过大银幕感受到上世纪80年代年轻人的热血与情怀,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

 

“回想起来,都不敢相信我能顺利完成它。”谈及电影的上线,谢悠颇为感慨。从2017年开始,谢悠就投入到了电影剧本的创作之中,如何将一部小说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中呈现出来,成为他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我选择了截取小说主人公们的大学时代,将书中涉及到的场景、桥段进行了细节上的丰富与完善,讲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影片围绕少年大学生、老三届知青、应届大学生以及文艺青年4个同学的相处、矛盾和人生选择展开,细致地描述了大学生活的精彩以及一代人的人生。观众可以循着“根号2”赵以水的视角,感受人物之间的友爱、冲突与成长。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会长、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明振江在看完电影后更是直言:“看完影片,我觉得既是成长片,又是选择片,还是励志片,同时也是一种改变,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电影主题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是一部很优秀的,有特色且有意义的影片。”

 

在谢悠看来,从当代年轻人的视角来解读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校园,代入感很重要。如果连自己都说服不了,又如何说服大银幕前的观众。谢悠从自身出发,在片场和演员进行剧本围读,帮助演员融入剧本中的角色,也让自己沉浸于故事之中,不断增加导演和演员间的合作默契,虽然电影剧本内容只占原著小说的五分之一,但是谢悠尽力把它改编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感情、追求和梦想,我想尽量在影片中还原当时的人物状态。”谢悠说。

 

电影中融入的浪漫惬意的诗朗诵、喇叭裤、秀水街、琼瑶小说、流行金曲、女排夺冠等元素,无一不勾起人们满满的回忆,听着《爱的箴言》《又见炊烟》《友谊地久天长》这些经典歌曲,观众仿佛回到那段阳光灿烂的校园岁月。电影画面构图唯美干净,风格清新浪漫,带着青春朝气。演员细致的表演也丰富了影片的内核。听着主角朗诵着舒婷、顾城的诗,说出琼瑶笔下海誓山盟的台词,并没有矫揉造作的感觉,反倒是其中的浪漫情节让人动容。作为导演,选择能够唤起一代人记忆的片段引起观影者共鸣是一门技术活。谢悠坦言:“每个人的感动都是基于自身的经历,一部电影不可能解答所有复杂的问题,但如果能通过这个‘老故事’让观众产生新思考,已经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了。希望电影中的热血和情怀,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坚定理想。”

 

“除了剧本创作之外,比较有挑战的地方是道具制作和场景搭建,剧组花费了很多心思和时间准备,演员的衣服也都是特制的。”谢悠说。剧组在北京、广东、河北、山东、安徽等多地辗转,最后在江西上饶的大山里找到一所已经废弃的大学校园,未拆掉的礼堂、门窗、泥巴墙使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气息扑面而来,于是,剧组深扎大山数月,利用这些旧楼布景拍摄。

 

在谢悠看来,这部电影对两个不同时代的人都有一定的吸引力,他说:“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前辈,这部电影能带来怀念,对于当下年轻人,这是一次尝试了解父辈大学生活的奇幻之旅。即便它不完美,但电影本来就是一个充满遗憾的艺术品。”

至于未来创作,谢悠说:“我从小在珠海长大,对这片土地有很深厚的感情,未来希望能够讲一讲珠海的故事,形式可以是电影、话剧等。希望通过自己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坚持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将自己的一些感悟拍成作品,为更多的观众带来感动,同时不断提高作品的艺术品质以及商业价值,让作品被更多的人看到。”

另类青春片的诗性历史观
——评电影《我们的岁月》

□ 陈昊

3月17日,由青年导演谢悠编剧并执导,张杍涵、郭玮洁、李肖宁、刘奚子主演,珠海山中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我们的岁月》全国上映。该片讲述恢复高考后首届大学生在时代风云变幻中的爱情与友情、情怀与理想、冲突与困境。综合来看,影片呈现出校园青春电影与时代怀旧电影的类型电影特征,并通过特定年代、特定人物及特定故事完成两类电影特征的接合,在叙事与语境的融合中凸显出某种另类青春片的诗性历史观。

 

《我们的岁月》通过诗性表达与青春叙事的统一完成了青春片的整体氛围营造以及人物刻画任务。作为一部颇具怀旧气质的青春题材电影,《我们的岁月》情节极具戏剧张力,如在“焚书”事件中表现出的尖锐矛盾,又如在“偷拍”事件中曹正昌、文鹊喜、尤优三人间的“相爱相杀”。紧张情节之间的链接,是平滑圆润的空镜和巧妙的剪辑节奏,它以一种抒情式、散文式的转折有效地柔化了矛盾,将其从某种“旧怨”过滤为温馨回忆。同时,影片不断采用大逆光、泛黄滤镜等技术手段,更展现出写意性的诗化历史意图。

 

诗性风格的背后是青春叙事,但《我们的岁月》不同于其他青春片的另类之处,是通过年仅12岁的“根号2”赵以水的视角去观察、体验那一代大学生的情感与生活。影片以“根号2”为叙述主体是颇具匠心的。从年龄上说,“根号2”是童稚的,他尽管可以同年龄是他3倍大的曹正昌共同上课,但却依旧游离/排斥在“热血讲座”、琼瑶文学、爱情萌动等事件外,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脱出了时代思潮、家国使命的束缚,得以一种局外人的叙述方式勾勒出当时的大学生活图景,客观而冷静的将几位主角娓娓道来。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根号2”又是成熟的——他可以轻易解出难题帮助陷入窘境的文鹊喜,也可以维修并改造尤优的录放机,还进行了“隧道船”更深层次的假设和论证。因此,“根号2”天才般的出现又成为对时代极富隐喻性质的温和暗示——在那个充满可能性的年代,任何人都有机会成为时代的主角与栋梁。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根号2”的视角是克制的,在叙述中也多处存在着故事线索的断裂,后续则以自身经历与他人回忆共同完成了对主角群体的描绘。因此,碎片化的有限叙事成为影片的亮点,也从侧面映衬出主角们相互交织的情感和命运的戏剧性与巧合感。

 

在《我们的岁月》青春叙事的外壳下,潜藏着的是时代洪流的涌动,显现出集体记忆与家国变迁的合流。影片集中叙述了4位主角从大一入学相遇相识到大四毕业挥泪分别的过程,暗合了从1977年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多层面的重大变革,如中美公布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多个经济特区的建立等历史事件节点,形成了与人物情感变化相呼应的叙事发展线索。这些历史事件串联起近现代中国国家变迁的主线,也影响并形塑了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在此,《我们的岁月》通过影像这种“再现形式”的重新制作或重新建构唤醒集体记忆,为观众营造出一种集体性的“在场感”。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将此视作形成并凝聚民族这一“想象的共同体”的重要形式,它通过向人们分享一种共有性和继承传统的意识,使人们在不同场合、时空、年龄条件下感受同样的情绪表达。可以说,影片正是通过对集体记忆的唤醒,赋予了家国历史一种别样的魅力。

 

但是,集体记忆的公共呈现往往经由个体书写而成,因此它必然带有个体经验的总结与认识,而通过个体的不断重述,集体记忆不断被改变、延展、重构。由此,在两者的互动中,集体记忆得以形成群体默契与精神传承。一如影片采用“根号2”的个体叙述为主,但也巧妙地与上述“大事件”形成互动,增加了叙述的可靠性,也为人物行为动机的出现、改变提供了合理性,更易解释曹正昌等人在国家历史变化中的选择,其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的理想更显可贵。

 

《我们的岁月》作为一部中小成本电影,在某些方面或许有待提升,但其作为中国文联2018年青年扶持计划优秀剧本的落地成果,为中国中小成本文艺片的创作与发行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影片勇于表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学生的求索与挣扎,刻画出生动鲜明的人物群像,讴歌他们的一腔热血与理想情怀,不避讳地展现各种思潮对当时青年的影响,更是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与当代意义。

专家点评>>>

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在于彰显了年轻一代电影人用自己的作品继承和坚守了中国电影的创作道路。影片讲述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细节中流溢出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怀,展现了那代大学生的热血风貌。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仲呈祥

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清新、自然、流畅,充满了正能量,也非常励志。那一代大学生在燃情岁月的那股劲儿特别真实。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喇培康

这部片子很干净,带有一点亲切感和怀旧感,致敬那一代人。对于情感处理得特别好,发乎情止乎礼,符合那个时代的状态。氛围营造非常有质感,清新浪漫,带有青春朝气。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胡智峰

attachment_16781921766000.png

向阳花,向阳开
——读赵春宏《向阳花》

□ 刘敬

长篇小说《向阳花》是赵春宏新近推出的一部力作。若仅从篇幅来看,这部约11万字的长篇小说,较之《草房子》《绿山墙的安妮》等中外同类作品似乎略显“单薄”。然而,“书”不可貌相。《向阳花》的厚重之处,在于笔墨紧随时代,直击当下,譬如农村留守儿童迷茫又坚强的成长,乡邻尤其是陌生人间传递的温暖而友善的力量,普通工薪家庭的悲欢聚散对孩子心灵的刺痛与影响,以及身为城市精英阶层的“高知”父母偏偏“无视”孩子内心的追求和希望等,不仅能让读者感受并汲取到向美、向善、向上的正能量,更能引发读者对家庭教育、精神健康、人生方向等的无尽思考。

 

小说主体采用的是单线叙事的方式,偶尔辅以插叙,为读者生动描述了小学刚毕业的男孩小豆子在相依为命的奶奶不幸离世后,伤心地离开小村,远赴大庆,一边靠捡破烂糊口,一边苦寻长年在那里打工却又杳无音信的父亲的故事。小说情节自然、明快、畅达。小豆子的孝顺与坚强、惶恐与忧伤等皆跃然纸上,入目牵心,让人默默地为其竖起大拇指。“小豆子”这个名字会让人自然地联想到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笔下的小豆豆。如果说巴学园是小豆豆的成长乐园,那么大庆城似也成了小豆子无言的良师,草帽爷爷、门卫爷爷,尤其是那个退休后甘做义务护鸟员的高教授,很像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先生,智慧又亲切,热情又耐心。

 

生活丰富、复杂,且充满无尽的可能。我们无法否认小豆子的不幸:一出生便没有了妈妈;年事已高的奶奶患有心脏病,后突然辞世;爸爸是个一年到头难得一见的打工人……然而,透过不幸,擦去泪水,我们会看到怒绽的温暖向阳花。是的,“一切只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没有任何一片乌云可以遮得住利剑般的阳光。

 

换而言之,小说的主旨绝非渲染不幸,夸大生命中的挫折和痛苦。正像奶奶说的,“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她不仅生就一副热心肠,处处与人为善,还以残年余力,带着小豆子在村里的荒芜院落种满了热烈蓬勃、馨香四溢的向阳花,以期那些在外谋生的乡村游子能早日回来看上一眼……奶奶的言传身教,早已将向阳花般的美好品质深深植进了小豆子的心里,以至淳朴善良的小豆子变成了一株行走的向阳花,即便立于废墟,也能含笑助人,将真诚、勇敢和信任的力量传递了出去,比如主动递扳手给司机师傅,全力帮草帽爷爷推车,替大头细心擦拭伤口并循循劝慰,理解、同情并“收留”秦洛、花光所有积蓄半夜为其买药、大哥哥一般无微不至地给予照顾……

 

向阳花,向阳开。播种爱,收获爱。无私的帮助、真诚的付出总会“急速传染”,唤醒他人善与爱的本性。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幸,但彼此的相遇,便是幸运的开始。你看,小豆子不也幸运地得到了许多“意外的回报”:司机师傅免费把他捎进了城;草帽爷爷教给他谋生之道并赠送了工具;“洗心革面”的大头更成了热情的向导,请他吃饭,送他毛毯,常买东西到小草屋来看他和秦洛,还带他逐个工地找爸爸……

 

成长是微妙的,也是循序渐进且无法抗拒的。作家语言质朴明净,如汩汩涌动的泉水般清凉透亮。小豆子的寻父之旅虽非惊心动魄,却也艰辛曲折、令人感动、引人深思。

在不经意间打动人
——古元水彩画《江畔》赏析

微信截图_20230317090754.png

《江畔》 1965年 30×43cm 水彩画

古元出生于珠海唐家湾镇那洲村,后长期在北方生活和工作,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古元多次回到家乡,就地取材创作了许多版画和水彩作品。来到江畔,古元或许忆起过往时光,他在江畔支起画架,一边观察眼前江中的景色,一边感受着熟悉的江风,拿着画笔,将眼前景象绘于纸上。古元从不完全照搬景色,而是充分观察,反复琢磨之后,挖掘其中的特点,融入自身的情感与记忆,将平凡的景物刻画得动人心弦。

 

在《江畔》中,江面平静辽阔,正是古元心境的写照。远处以青绿色晕染出山坡和树影,墨色淋漓,表现江面氤氲的水汽,深得中国水墨画南宗山水之神韵,淡然优美。中景是排列成一条直线的船只,其中最醒目的是一艘白色轮船,一束烟从烟囱里飘然向上,观者耳畔仿佛响起轮船的轰鸣。轮船后面是几艘较小的渔船,画家仅用寥寥几笔线条概括而成。目光拉近来到江畔,近处的围栏从右下方蜿蜒而来,这条曲线与船只的直线形成对比,同时为画面增添一丝柔美。定睛一看,一只水鸟停在围栏上,闭目养神的它丝毫没有被轮船的声音打扰。篱笆下方的倒影是整幅画里最重的颜色,既平衡了画面,又增强了画面的明暗对比,突显了江面水质的清澈明亮。

 

相较于版画,水彩画更具诗意。在这幅《江畔》中,古元充分发挥了水彩画的特性,利用水分变化和色彩晕染,营造了一个意境朴素、唯美静谧的场景。他将自己高超的绘画技法深藏其中,使得技巧在自我精神面前遁入无形,这犹如画家本人低调的性格,其作品总能在不经意间打动人。

(文图均由古元美术馆提供)

attachment_16215783891732.jpg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田海
湾韵丨文艺评论(2023年3月17日)
珠海特区报 2023-03-17 10:06

微信图片_20230317090317.jpg

珠海新锐导演谢悠谈《我们的岁月》:
忠于生活 拍好电影

□ 张映竹

“我将青春付给了你,将岁月留给我自己……”当大银幕上响起这首经典歌曲《爱的箴言》,所有人都被带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青葱岁月中。

 

电影《我们的岁月》改编自裴蓓小说《水击三千里》,以上世纪80年代大学校园为背景,讲述了一代人的梦想与奋斗、友情与爱情。“老故事”来到大银幕,让人眼前一亮的创作主题背后,是谢悠独特的创作视角。“看完原著小说后,我感到很震撼。因为在此之前,我对父辈们的大学校园生活都停留在枯燥无味的刻板印象中,但书中描写的许多桥段和我的认知有着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让我产生了对那个时代大学生活的强烈好奇,因而萌发了围绕他们的大学生活讲故事的想法。”就这样,谢悠怀揣一颗真诚好奇的心,开始进行电影剧本创作。

 

attachment_16781921766491.jpg

 

1989年出生的谢悠,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在国外专攻电影专业。24岁时,谢悠凭借导演的电影《青涩日记》获得第30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和“最佳儿童片”两项提名,逐步向自己的电影梦靠近。如今,他执导的电影《我们的岁月》让人透过大银幕感受到上世纪80年代年轻人的热血与情怀,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

 

“回想起来,都不敢相信我能顺利完成它。”谈及电影的上线,谢悠颇为感慨。从2017年开始,谢悠就投入到了电影剧本的创作之中,如何将一部小说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中呈现出来,成为他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我选择了截取小说主人公们的大学时代,将书中涉及到的场景、桥段进行了细节上的丰富与完善,讲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影片围绕少年大学生、老三届知青、应届大学生以及文艺青年4个同学的相处、矛盾和人生选择展开,细致地描述了大学生活的精彩以及一代人的人生。观众可以循着“根号2”赵以水的视角,感受人物之间的友爱、冲突与成长。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会长、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明振江在看完电影后更是直言:“看完影片,我觉得既是成长片,又是选择片,还是励志片,同时也是一种改变,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电影主题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是一部很优秀的,有特色且有意义的影片。”

 

在谢悠看来,从当代年轻人的视角来解读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校园,代入感很重要。如果连自己都说服不了,又如何说服大银幕前的观众。谢悠从自身出发,在片场和演员进行剧本围读,帮助演员融入剧本中的角色,也让自己沉浸于故事之中,不断增加导演和演员间的合作默契,虽然电影剧本内容只占原著小说的五分之一,但是谢悠尽力把它改编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感情、追求和梦想,我想尽量在影片中还原当时的人物状态。”谢悠说。

 

电影中融入的浪漫惬意的诗朗诵、喇叭裤、秀水街、琼瑶小说、流行金曲、女排夺冠等元素,无一不勾起人们满满的回忆,听着《爱的箴言》《又见炊烟》《友谊地久天长》这些经典歌曲,观众仿佛回到那段阳光灿烂的校园岁月。电影画面构图唯美干净,风格清新浪漫,带着青春朝气。演员细致的表演也丰富了影片的内核。听着主角朗诵着舒婷、顾城的诗,说出琼瑶笔下海誓山盟的台词,并没有矫揉造作的感觉,反倒是其中的浪漫情节让人动容。作为导演,选择能够唤起一代人记忆的片段引起观影者共鸣是一门技术活。谢悠坦言:“每个人的感动都是基于自身的经历,一部电影不可能解答所有复杂的问题,但如果能通过这个‘老故事’让观众产生新思考,已经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了。希望电影中的热血和情怀,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坚定理想。”

 

“除了剧本创作之外,比较有挑战的地方是道具制作和场景搭建,剧组花费了很多心思和时间准备,演员的衣服也都是特制的。”谢悠说。剧组在北京、广东、河北、山东、安徽等多地辗转,最后在江西上饶的大山里找到一所已经废弃的大学校园,未拆掉的礼堂、门窗、泥巴墙使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气息扑面而来,于是,剧组深扎大山数月,利用这些旧楼布景拍摄。

 

在谢悠看来,这部电影对两个不同时代的人都有一定的吸引力,他说:“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前辈,这部电影能带来怀念,对于当下年轻人,这是一次尝试了解父辈大学生活的奇幻之旅。即便它不完美,但电影本来就是一个充满遗憾的艺术品。”

至于未来创作,谢悠说:“我从小在珠海长大,对这片土地有很深厚的感情,未来希望能够讲一讲珠海的故事,形式可以是电影、话剧等。希望通过自己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坚持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将自己的一些感悟拍成作品,为更多的观众带来感动,同时不断提高作品的艺术品质以及商业价值,让作品被更多的人看到。”

另类青春片的诗性历史观
——评电影《我们的岁月》

□ 陈昊

3月17日,由青年导演谢悠编剧并执导,张杍涵、郭玮洁、李肖宁、刘奚子主演,珠海山中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我们的岁月》全国上映。该片讲述恢复高考后首届大学生在时代风云变幻中的爱情与友情、情怀与理想、冲突与困境。综合来看,影片呈现出校园青春电影与时代怀旧电影的类型电影特征,并通过特定年代、特定人物及特定故事完成两类电影特征的接合,在叙事与语境的融合中凸显出某种另类青春片的诗性历史观。

 

《我们的岁月》通过诗性表达与青春叙事的统一完成了青春片的整体氛围营造以及人物刻画任务。作为一部颇具怀旧气质的青春题材电影,《我们的岁月》情节极具戏剧张力,如在“焚书”事件中表现出的尖锐矛盾,又如在“偷拍”事件中曹正昌、文鹊喜、尤优三人间的“相爱相杀”。紧张情节之间的链接,是平滑圆润的空镜和巧妙的剪辑节奏,它以一种抒情式、散文式的转折有效地柔化了矛盾,将其从某种“旧怨”过滤为温馨回忆。同时,影片不断采用大逆光、泛黄滤镜等技术手段,更展现出写意性的诗化历史意图。

 

诗性风格的背后是青春叙事,但《我们的岁月》不同于其他青春片的另类之处,是通过年仅12岁的“根号2”赵以水的视角去观察、体验那一代大学生的情感与生活。影片以“根号2”为叙述主体是颇具匠心的。从年龄上说,“根号2”是童稚的,他尽管可以同年龄是他3倍大的曹正昌共同上课,但却依旧游离/排斥在“热血讲座”、琼瑶文学、爱情萌动等事件外,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脱出了时代思潮、家国使命的束缚,得以一种局外人的叙述方式勾勒出当时的大学生活图景,客观而冷静的将几位主角娓娓道来。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根号2”又是成熟的——他可以轻易解出难题帮助陷入窘境的文鹊喜,也可以维修并改造尤优的录放机,还进行了“隧道船”更深层次的假设和论证。因此,“根号2”天才般的出现又成为对时代极富隐喻性质的温和暗示——在那个充满可能性的年代,任何人都有机会成为时代的主角与栋梁。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根号2”的视角是克制的,在叙述中也多处存在着故事线索的断裂,后续则以自身经历与他人回忆共同完成了对主角群体的描绘。因此,碎片化的有限叙事成为影片的亮点,也从侧面映衬出主角们相互交织的情感和命运的戏剧性与巧合感。

 

在《我们的岁月》青春叙事的外壳下,潜藏着的是时代洪流的涌动,显现出集体记忆与家国变迁的合流。影片集中叙述了4位主角从大一入学相遇相识到大四毕业挥泪分别的过程,暗合了从1977年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多层面的重大变革,如中美公布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多个经济特区的建立等历史事件节点,形成了与人物情感变化相呼应的叙事发展线索。这些历史事件串联起近现代中国国家变迁的主线,也影响并形塑了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在此,《我们的岁月》通过影像这种“再现形式”的重新制作或重新建构唤醒集体记忆,为观众营造出一种集体性的“在场感”。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将此视作形成并凝聚民族这一“想象的共同体”的重要形式,它通过向人们分享一种共有性和继承传统的意识,使人们在不同场合、时空、年龄条件下感受同样的情绪表达。可以说,影片正是通过对集体记忆的唤醒,赋予了家国历史一种别样的魅力。

 

但是,集体记忆的公共呈现往往经由个体书写而成,因此它必然带有个体经验的总结与认识,而通过个体的不断重述,集体记忆不断被改变、延展、重构。由此,在两者的互动中,集体记忆得以形成群体默契与精神传承。一如影片采用“根号2”的个体叙述为主,但也巧妙地与上述“大事件”形成互动,增加了叙述的可靠性,也为人物行为动机的出现、改变提供了合理性,更易解释曹正昌等人在国家历史变化中的选择,其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的理想更显可贵。

 

《我们的岁月》作为一部中小成本电影,在某些方面或许有待提升,但其作为中国文联2018年青年扶持计划优秀剧本的落地成果,为中国中小成本文艺片的创作与发行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影片勇于表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学生的求索与挣扎,刻画出生动鲜明的人物群像,讴歌他们的一腔热血与理想情怀,不避讳地展现各种思潮对当时青年的影响,更是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与当代意义。

专家点评>>>

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在于彰显了年轻一代电影人用自己的作品继承和坚守了中国电影的创作道路。影片讲述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细节中流溢出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怀,展现了那代大学生的热血风貌。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仲呈祥

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清新、自然、流畅,充满了正能量,也非常励志。那一代大学生在燃情岁月的那股劲儿特别真实。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喇培康

这部片子很干净,带有一点亲切感和怀旧感,致敬那一代人。对于情感处理得特别好,发乎情止乎礼,符合那个时代的状态。氛围营造非常有质感,清新浪漫,带有青春朝气。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胡智峰

attachment_16781921766000.png

向阳花,向阳开
——读赵春宏《向阳花》

□ 刘敬

长篇小说《向阳花》是赵春宏新近推出的一部力作。若仅从篇幅来看,这部约11万字的长篇小说,较之《草房子》《绿山墙的安妮》等中外同类作品似乎略显“单薄”。然而,“书”不可貌相。《向阳花》的厚重之处,在于笔墨紧随时代,直击当下,譬如农村留守儿童迷茫又坚强的成长,乡邻尤其是陌生人间传递的温暖而友善的力量,普通工薪家庭的悲欢聚散对孩子心灵的刺痛与影响,以及身为城市精英阶层的“高知”父母偏偏“无视”孩子内心的追求和希望等,不仅能让读者感受并汲取到向美、向善、向上的正能量,更能引发读者对家庭教育、精神健康、人生方向等的无尽思考。

 

小说主体采用的是单线叙事的方式,偶尔辅以插叙,为读者生动描述了小学刚毕业的男孩小豆子在相依为命的奶奶不幸离世后,伤心地离开小村,远赴大庆,一边靠捡破烂糊口,一边苦寻长年在那里打工却又杳无音信的父亲的故事。小说情节自然、明快、畅达。小豆子的孝顺与坚强、惶恐与忧伤等皆跃然纸上,入目牵心,让人默默地为其竖起大拇指。“小豆子”这个名字会让人自然地联想到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笔下的小豆豆。如果说巴学园是小豆豆的成长乐园,那么大庆城似也成了小豆子无言的良师,草帽爷爷、门卫爷爷,尤其是那个退休后甘做义务护鸟员的高教授,很像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先生,智慧又亲切,热情又耐心。

 

生活丰富、复杂,且充满无尽的可能。我们无法否认小豆子的不幸:一出生便没有了妈妈;年事已高的奶奶患有心脏病,后突然辞世;爸爸是个一年到头难得一见的打工人……然而,透过不幸,擦去泪水,我们会看到怒绽的温暖向阳花。是的,“一切只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没有任何一片乌云可以遮得住利剑般的阳光。

 

换而言之,小说的主旨绝非渲染不幸,夸大生命中的挫折和痛苦。正像奶奶说的,“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她不仅生就一副热心肠,处处与人为善,还以残年余力,带着小豆子在村里的荒芜院落种满了热烈蓬勃、馨香四溢的向阳花,以期那些在外谋生的乡村游子能早日回来看上一眼……奶奶的言传身教,早已将向阳花般的美好品质深深植进了小豆子的心里,以至淳朴善良的小豆子变成了一株行走的向阳花,即便立于废墟,也能含笑助人,将真诚、勇敢和信任的力量传递了出去,比如主动递扳手给司机师傅,全力帮草帽爷爷推车,替大头细心擦拭伤口并循循劝慰,理解、同情并“收留”秦洛、花光所有积蓄半夜为其买药、大哥哥一般无微不至地给予照顾……

 

向阳花,向阳开。播种爱,收获爱。无私的帮助、真诚的付出总会“急速传染”,唤醒他人善与爱的本性。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幸,但彼此的相遇,便是幸运的开始。你看,小豆子不也幸运地得到了许多“意外的回报”:司机师傅免费把他捎进了城;草帽爷爷教给他谋生之道并赠送了工具;“洗心革面”的大头更成了热情的向导,请他吃饭,送他毛毯,常买东西到小草屋来看他和秦洛,还带他逐个工地找爸爸……

 

成长是微妙的,也是循序渐进且无法抗拒的。作家语言质朴明净,如汩汩涌动的泉水般清凉透亮。小豆子的寻父之旅虽非惊心动魄,却也艰辛曲折、令人感动、引人深思。

在不经意间打动人
——古元水彩画《江畔》赏析

微信截图_20230317090754.png

《江畔》 1965年 30×43cm 水彩画

古元出生于珠海唐家湾镇那洲村,后长期在北方生活和工作,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古元多次回到家乡,就地取材创作了许多版画和水彩作品。来到江畔,古元或许忆起过往时光,他在江畔支起画架,一边观察眼前江中的景色,一边感受着熟悉的江风,拿着画笔,将眼前景象绘于纸上。古元从不完全照搬景色,而是充分观察,反复琢磨之后,挖掘其中的特点,融入自身的情感与记忆,将平凡的景物刻画得动人心弦。

 

在《江畔》中,江面平静辽阔,正是古元心境的写照。远处以青绿色晕染出山坡和树影,墨色淋漓,表现江面氤氲的水汽,深得中国水墨画南宗山水之神韵,淡然优美。中景是排列成一条直线的船只,其中最醒目的是一艘白色轮船,一束烟从烟囱里飘然向上,观者耳畔仿佛响起轮船的轰鸣。轮船后面是几艘较小的渔船,画家仅用寥寥几笔线条概括而成。目光拉近来到江畔,近处的围栏从右下方蜿蜒而来,这条曲线与船只的直线形成对比,同时为画面增添一丝柔美。定睛一看,一只水鸟停在围栏上,闭目养神的它丝毫没有被轮船的声音打扰。篱笆下方的倒影是整幅画里最重的颜色,既平衡了画面,又增强了画面的明暗对比,突显了江面水质的清澈明亮。

 

相较于版画,水彩画更具诗意。在这幅《江畔》中,古元充分发挥了水彩画的特性,利用水分变化和色彩晕染,营造了一个意境朴素、唯美静谧的场景。他将自己高超的绘画技法深藏其中,使得技巧在自我精神面前遁入无形,这犹如画家本人低调的性格,其作品总能在不经意间打动人。

(文图均由古元美术馆提供)

attachment_16215783891732.jpg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