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产业之基,蓄腾飞之势!深入推进“产业立柱”珠海在行动

产业兴,则城市强。在刚刚过去的珠海两会,“产业”当仁不让成为高频热词。两万余字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产业”被提及116次。

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立足建设产业大市、产业强市,把握全球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加快打造“4+3”产业集群,为“产业第一”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夯实基础,力争全年工业投资迈上千亿元台阶,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制造业产业集群。

市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要深入实施“产业立柱”行动。加快搭建“4+3”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在新能源、新型储能、集成电路、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加快引进具有龙头企业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加快构建珠海万亿级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支点。

“4+3”产业集群,是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4大主导产业,以及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3大优势产业。

围绕构建“4+3”产业集群,深化落实“产业立柱”,珠海目标明确,路径清晰——顺应广东省正在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战略部署,加快珠海芯片特别是芯片设计产业发展。抢抓产业风口机遇,抓紧推进锂电池材料、光伏电池、光伏组件等龙头项目,迅速形成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生态圈,力争三年内打造5000亿元规模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支撑珠海工业“半壁江山”。加快建立分层次的企业培育机制,加快“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培育工程,推动350家以上企业“小升规”……

奋斗的号角声,是珠海春天最动听的旋律。一批批重点企业加速落户,一个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单项冠军”脱颖而出,更多企业在不同赛道实现突围……

锚定新一年的目标,深化落实“产业第一”,珠海正全力以赴掀起项目建设“大热潮”、干出产业“新气象”、跑出发展“加速度”。

富山工业城5.0产业新空间项目。梁冠贤 摄
珠海隧道工程盾构机“开拓号”的刀盘日前顺利完成吊装下井。李建束 摄

“海陆齐驱” 谋划产业大发展

向海洋谋产业,向陆地要空间。自珠海提出坚持“产业第一”以来,频频以大手笔、大动作推动产业落地和重点项目签约,做好产业空间规划与保障,呈现出“海陆齐驱”的新动向。

2022年,珠海发布《珠海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了珠海打造现代海洋城市的新格局、新动能、软硬实力及新使命,提出发展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四大海洋新兴产业。

今年2月12日,珠海现代海洋产业系列项目集中签约、动工、竣工活动在东澳岛举行,涉及3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227亿元。

大手笔投资背后,科技兴海是产业发展的最佳注脚。

2022年11月,自然资源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自然资源部 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协议》,标志着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正式落户广东。

珠海万山,建设试验场的地理和海洋资源条件优越。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海洋局就已规划建设海洋能海洋试验场。经过多年建设,珠海万山波浪能试验场初具规模,已开展多项波浪能技术示范工程建设。

另一边,距离桂山岛西侧海岸线6.3公里外的海域上,一个瞄准世界前沿产业的海上风电产业项目,也在珠海万山迎风矗立。

广东省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桂山海上风电场的47台风机迎风列阵,将海风转换为绿色电能送入电网。2022年,桂山海上风电场实现47台风机全容量并网发电,全年发电4.9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6.05万吨。

珠海海上风电场项目。张洲摄

与此同时,海水淡化、滩涂光伏等项目也加紧在万山布局。总投资约125亿元的鹤洲南渔光互补项目已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每年将产生绿电约22亿度,约占全市用电量的10%。

目光转向陆地,产业发展的载体正以“种工厂”的形式茁壮成长。

珠海正在“种”的“工厂”,指的正是大力建设的5.0产业新空间。2022年,珠海把政府的服务、国企的担当和企业的发展、市场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招商载体,按照“低租金、高标准、规模化、配套全、运营优”的五大要点,探索建设5.0产业新空间。2022年上半年5.0产业新空间全面铺开建设,已开工项目35个、建筑面积821万平方米。

今年1月5日,在金湾区的珠海西站电子信息产业园、高新区的珠海大湾区智造产业园D区,华科能源、强劲新能源、鸣洋智能、中蓝电子、楚天激光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名企业代表上台,从华发集团代表手中接过入园“金钥匙”和“五位一体服务卡”,开启在珠海的创业逐梦之旅。

这也标志着由华发集团投资建设的平沙电子电器产业园、珠海西站电子信息产业园、珠海大湾区智造产业园D区和华发智造产业园共计162万平方米的5.0产业新空间,实现招商满园并全面交付。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平沙电子电器产业园、珠海西站电子信息产业园从拿到施工许可到开工,仅仅用时两天,近千名施工人员火速集结,日夜施工,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

珠海西站电子信息产业园。

为加快实施“拿地即开工”“交地即发证”“交验即发证”模式,珠海市自然资源局从“串联办理”变为“并联办理”,有效破解了产业项目审批落地环节多、流程长、落地慢等问题。

这样的“特区速度”还体现在立法保障上。2022年6月1日,《珠海经济特区工业用地控制线管理规定》正式施行,这是珠海首次通过特区立法权严格管控工业控制红线,也是全国首部专门规范工业用地控制线的地方性法规。这次立法,为全市近20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划定了最严法律红线。

按照计划,紧扣“产业第一”战略部署,珠海将在5年内统筹新增和盘活工业用地约50平方公里,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抢抓机遇 冲刺产业新赛道

留给一座城市的产业机遇与发展窗口,往往稍纵即逝。面对制造业的产业新风向、新风口,珠海顺势而为,把握机会重点谋划,在多个产业方向重点突围。

面对新能源领域风头正盛的发展趋势,2022年12月,珠海乘势推出《珠海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提出要把握产业爆发窗口,聚焦动力电池、储能、光伏、氢能等领域,引进一批引领型、支撑型、带动型的高成长龙头企业,系统构建具有倍增动能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高景太阳能是珠海光伏产业的生力军,在金湾区高景太阳能生产基地,日均有百万张硅片从这里的智能化车间产出。目前,高景太阳能项目二期正式投产,一年半内实现30GW单晶硅满产,以12英寸、210mm大尺寸单晶硅棒及硅片作为新一代产品,在技术、品质、规模、成本等方面均属全球领先水平,与现有光伏硅材料同行相比,具备全方位跨入行业第一梯队的实力。

珠海高景太阳能公司的工人正在吊装太阳能硅片。李建束 摄

在产业链的另一端,位于斗门区的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消费类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细分领域龙头企业,长期服务于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电动工具、无人机等领域客户。近年来,冠宇已布局进入高端电动摩托车、汽车启动电池、储能等动力电池领域。

更多的重点企业落户珠海,继续补强了产业链。自2022年金湾区政府与广东普拉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普伊特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签约以来,总投资24亿元、年产值超5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目前已正式落户金湾。在业内人士看来,从汽车动力电池的原料生产到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研发,再到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制造与安装,珠海目前已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涵盖了新能源汽车的各个生产环节,形成了一条覆盖上中下游的全产业链条,成为珠海千亿级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芯片为代表的珠海集成电路产业,2022年以来也捷报频传。成立仅两年多的芯片IP企业芯耀辉科技有限公司销售额实现近10倍增长;珠海越亚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越芯项目”如期进入投产阶段,有望进一步推动国内集成电路封装载板行业的智能化变革。

据统计,目前,珠海已聚集超过100家芯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业规模位列全国前十,并在蓝牙TWS芯片、打印耗材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封装基板等多个细分领域领跑全国。

2月2日,工人在东电化电子元器件(珠海保税区)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生产车间里工作。李建束 摄

在产业赛道冲刺的选手越来越多,呈现出规模化、集群化的良好发展趋势,产业生态圈进一步完善。

截至2022年年底,珠海各类商事主体超40万户,上市公司43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100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规模位居全省第二。2022年,珠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56.6亿元、增长7.3%。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从17.6%提升至30.1%。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3家(总数1683家),79家企业进入广东省制造业500强(数量全省排名第二)。

珠海润都制药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实验室做试验。李建束 摄

当前,珠海“4+3”产业集群已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例逾七成,其中不乏高景大硅片项目、爱旭光伏电池项目、得尔塔摄像头模组项目等百亿级重大项目,也有众多“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产业集群愈发壮大,产业生态越来越优。

群策群力 金点子助“产业立柱”

“‘制造业当家’的成效最终体现在一个个项目的快速落地,一个个项目的建成投产上。”在今年珠海两会“局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李丛山表示,今年将坚定实施“4+3”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加速构建产业生态,特别是瞄准发展势头比较好、未来潜力大的光伏电池、光伏组件、新型储能、锂电材料、集成电路等领域,快速引进一批“当年签约、当年动工、当年投产”的百亿级产业立柱项目。

如何实施好“产业立柱”行动?在今年的珠海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畅所欲言,为珠海高质量发展提出“金点子”、新思路。

“建议多引进一些高科技、高成长、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市人大代表、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院长陈世玖表示,近年来,深圳一些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成长迅速,突破了一些“卡脖子”技术,也随之带来了很高的产业增长。他建议,珠海也可以着力引进此类高成长企业,虽然短期内效益不明显,但长远来看有机会取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成果和新突破,有利于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

“新材料没有直接出现在珠海‘4+3’产业规划内,但‘4+3’产业每个又都离不开新材料。”市政协委员、珠海纳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雷震建议,以新材料产业抢占制造业战略高点,助推珠海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扶持能紧密结合服务珠海“4+3”产业的新材料领域,着重培育能够支持珠海重点产业方向的上游新材料“独角兽”种子企业。发挥珠海优势国资平台投资基金的产业引导和助推加速作用,对本地“4+3”产业集群上游的新材料企业予以重点支持。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立分层次的企业培育机制,加快“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培育工程,推动350家以上企业“小升规”。

“近期,美国研发的聊天机器人软件ChatGPT火爆全网。机器人写出来的文字已经达到了真人的水平。”市人大代表、斗门区白蕉镇六乡初级中学副校长梁辉晖说。他建议,提前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在我市产业园区专门建设人工智能中小企业孵化器。“这类企业一定是从小开始孵化的,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全球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梁辉晖说。

据统计,2022年,珠海有314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35家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家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市政协委员刘伟东建议,强化资本要素对接,发挥珠海相关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引导珠海市属大型国企和“专精特新”产业园所在园区、行业龙头企业设立创业投资、科技产业投资基金,专注投资“专精特新”企业。加快设立“专精特新股权投资基金”,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

统筹:张伟宁
文字:张伟宁 陈雁南 陈秀岑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孙宁
夯产业之基,蓄腾飞之势!深入推进“产业立柱”珠海在行动
珠海特区报 2023-02-20 09:15

产业兴,则城市强。在刚刚过去的珠海两会,“产业”当仁不让成为高频热词。两万余字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产业”被提及116次。

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立足建设产业大市、产业强市,把握全球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加快打造“4+3”产业集群,为“产业第一”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夯实基础,力争全年工业投资迈上千亿元台阶,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制造业产业集群。

市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要深入实施“产业立柱”行动。加快搭建“4+3”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在新能源、新型储能、集成电路、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加快引进具有龙头企业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加快构建珠海万亿级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支点。

“4+3”产业集群,是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4大主导产业,以及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3大优势产业。

围绕构建“4+3”产业集群,深化落实“产业立柱”,珠海目标明确,路径清晰——顺应广东省正在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战略部署,加快珠海芯片特别是芯片设计产业发展。抢抓产业风口机遇,抓紧推进锂电池材料、光伏电池、光伏组件等龙头项目,迅速形成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生态圈,力争三年内打造5000亿元规模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支撑珠海工业“半壁江山”。加快建立分层次的企业培育机制,加快“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培育工程,推动350家以上企业“小升规”……

奋斗的号角声,是珠海春天最动听的旋律。一批批重点企业加速落户,一个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单项冠军”脱颖而出,更多企业在不同赛道实现突围……

锚定新一年的目标,深化落实“产业第一”,珠海正全力以赴掀起项目建设“大热潮”、干出产业“新气象”、跑出发展“加速度”。

富山工业城5.0产业新空间项目。梁冠贤 摄
珠海隧道工程盾构机“开拓号”的刀盘日前顺利完成吊装下井。李建束 摄

“海陆齐驱” 谋划产业大发展

向海洋谋产业,向陆地要空间。自珠海提出坚持“产业第一”以来,频频以大手笔、大动作推动产业落地和重点项目签约,做好产业空间规划与保障,呈现出“海陆齐驱”的新动向。

2022年,珠海发布《珠海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了珠海打造现代海洋城市的新格局、新动能、软硬实力及新使命,提出发展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四大海洋新兴产业。

今年2月12日,珠海现代海洋产业系列项目集中签约、动工、竣工活动在东澳岛举行,涉及3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227亿元。

大手笔投资背后,科技兴海是产业发展的最佳注脚。

2022年11月,自然资源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自然资源部 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协议》,标志着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正式落户广东。

珠海万山,建设试验场的地理和海洋资源条件优越。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海洋局就已规划建设海洋能海洋试验场。经过多年建设,珠海万山波浪能试验场初具规模,已开展多项波浪能技术示范工程建设。

另一边,距离桂山岛西侧海岸线6.3公里外的海域上,一个瞄准世界前沿产业的海上风电产业项目,也在珠海万山迎风矗立。

广东省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桂山海上风电场的47台风机迎风列阵,将海风转换为绿色电能送入电网。2022年,桂山海上风电场实现47台风机全容量并网发电,全年发电4.9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6.05万吨。

珠海海上风电场项目。张洲摄

与此同时,海水淡化、滩涂光伏等项目也加紧在万山布局。总投资约125亿元的鹤洲南渔光互补项目已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每年将产生绿电约22亿度,约占全市用电量的10%。

目光转向陆地,产业发展的载体正以“种工厂”的形式茁壮成长。

珠海正在“种”的“工厂”,指的正是大力建设的5.0产业新空间。2022年,珠海把政府的服务、国企的担当和企业的发展、市场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招商载体,按照“低租金、高标准、规模化、配套全、运营优”的五大要点,探索建设5.0产业新空间。2022年上半年5.0产业新空间全面铺开建设,已开工项目35个、建筑面积821万平方米。

今年1月5日,在金湾区的珠海西站电子信息产业园、高新区的珠海大湾区智造产业园D区,华科能源、强劲新能源、鸣洋智能、中蓝电子、楚天激光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名企业代表上台,从华发集团代表手中接过入园“金钥匙”和“五位一体服务卡”,开启在珠海的创业逐梦之旅。

这也标志着由华发集团投资建设的平沙电子电器产业园、珠海西站电子信息产业园、珠海大湾区智造产业园D区和华发智造产业园共计162万平方米的5.0产业新空间,实现招商满园并全面交付。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平沙电子电器产业园、珠海西站电子信息产业园从拿到施工许可到开工,仅仅用时两天,近千名施工人员火速集结,日夜施工,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

珠海西站电子信息产业园。

为加快实施“拿地即开工”“交地即发证”“交验即发证”模式,珠海市自然资源局从“串联办理”变为“并联办理”,有效破解了产业项目审批落地环节多、流程长、落地慢等问题。

这样的“特区速度”还体现在立法保障上。2022年6月1日,《珠海经济特区工业用地控制线管理规定》正式施行,这是珠海首次通过特区立法权严格管控工业控制红线,也是全国首部专门规范工业用地控制线的地方性法规。这次立法,为全市近20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划定了最严法律红线。

按照计划,紧扣“产业第一”战略部署,珠海将在5年内统筹新增和盘活工业用地约50平方公里,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抢抓机遇 冲刺产业新赛道

留给一座城市的产业机遇与发展窗口,往往稍纵即逝。面对制造业的产业新风向、新风口,珠海顺势而为,把握机会重点谋划,在多个产业方向重点突围。

面对新能源领域风头正盛的发展趋势,2022年12月,珠海乘势推出《珠海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提出要把握产业爆发窗口,聚焦动力电池、储能、光伏、氢能等领域,引进一批引领型、支撑型、带动型的高成长龙头企业,系统构建具有倍增动能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高景太阳能是珠海光伏产业的生力军,在金湾区高景太阳能生产基地,日均有百万张硅片从这里的智能化车间产出。目前,高景太阳能项目二期正式投产,一年半内实现30GW单晶硅满产,以12英寸、210mm大尺寸单晶硅棒及硅片作为新一代产品,在技术、品质、规模、成本等方面均属全球领先水平,与现有光伏硅材料同行相比,具备全方位跨入行业第一梯队的实力。

珠海高景太阳能公司的工人正在吊装太阳能硅片。李建束 摄

在产业链的另一端,位于斗门区的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消费类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细分领域龙头企业,长期服务于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电动工具、无人机等领域客户。近年来,冠宇已布局进入高端电动摩托车、汽车启动电池、储能等动力电池领域。

更多的重点企业落户珠海,继续补强了产业链。自2022年金湾区政府与广东普拉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普伊特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签约以来,总投资24亿元、年产值超5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目前已正式落户金湾。在业内人士看来,从汽车动力电池的原料生产到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研发,再到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制造与安装,珠海目前已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涵盖了新能源汽车的各个生产环节,形成了一条覆盖上中下游的全产业链条,成为珠海千亿级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芯片为代表的珠海集成电路产业,2022年以来也捷报频传。成立仅两年多的芯片IP企业芯耀辉科技有限公司销售额实现近10倍增长;珠海越亚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越芯项目”如期进入投产阶段,有望进一步推动国内集成电路封装载板行业的智能化变革。

据统计,目前,珠海已聚集超过100家芯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业规模位列全国前十,并在蓝牙TWS芯片、打印耗材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封装基板等多个细分领域领跑全国。

2月2日,工人在东电化电子元器件(珠海保税区)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生产车间里工作。李建束 摄

在产业赛道冲刺的选手越来越多,呈现出规模化、集群化的良好发展趋势,产业生态圈进一步完善。

截至2022年年底,珠海各类商事主体超40万户,上市公司43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100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规模位居全省第二。2022年,珠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56.6亿元、增长7.3%。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从17.6%提升至30.1%。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3家(总数1683家),79家企业进入广东省制造业500强(数量全省排名第二)。

珠海润都制药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实验室做试验。李建束 摄

当前,珠海“4+3”产业集群已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例逾七成,其中不乏高景大硅片项目、爱旭光伏电池项目、得尔塔摄像头模组项目等百亿级重大项目,也有众多“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产业集群愈发壮大,产业生态越来越优。

群策群力 金点子助“产业立柱”

“‘制造业当家’的成效最终体现在一个个项目的快速落地,一个个项目的建成投产上。”在今年珠海两会“局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李丛山表示,今年将坚定实施“4+3”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加速构建产业生态,特别是瞄准发展势头比较好、未来潜力大的光伏电池、光伏组件、新型储能、锂电材料、集成电路等领域,快速引进一批“当年签约、当年动工、当年投产”的百亿级产业立柱项目。

如何实施好“产业立柱”行动?在今年的珠海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畅所欲言,为珠海高质量发展提出“金点子”、新思路。

“建议多引进一些高科技、高成长、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市人大代表、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院长陈世玖表示,近年来,深圳一些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成长迅速,突破了一些“卡脖子”技术,也随之带来了很高的产业增长。他建议,珠海也可以着力引进此类高成长企业,虽然短期内效益不明显,但长远来看有机会取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成果和新突破,有利于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

“新材料没有直接出现在珠海‘4+3’产业规划内,但‘4+3’产业每个又都离不开新材料。”市政协委员、珠海纳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雷震建议,以新材料产业抢占制造业战略高点,助推珠海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扶持能紧密结合服务珠海“4+3”产业的新材料领域,着重培育能够支持珠海重点产业方向的上游新材料“独角兽”种子企业。发挥珠海优势国资平台投资基金的产业引导和助推加速作用,对本地“4+3”产业集群上游的新材料企业予以重点支持。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立分层次的企业培育机制,加快“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培育工程,推动350家以上企业“小升规”。

“近期,美国研发的聊天机器人软件ChatGPT火爆全网。机器人写出来的文字已经达到了真人的水平。”市人大代表、斗门区白蕉镇六乡初级中学副校长梁辉晖说。他建议,提前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在我市产业园区专门建设人工智能中小企业孵化器。“这类企业一定是从小开始孵化的,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全球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梁辉晖说。

据统计,2022年,珠海有314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35家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家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市政协委员刘伟东建议,强化资本要素对接,发挥珠海相关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引导珠海市属大型国企和“专精特新”产业园所在园区、行业龙头企业设立创业投资、科技产业投资基金,专注投资“专精特新”企业。加快设立“专精特新股权投资基金”,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

统筹:张伟宁
文字:张伟宁 陈雁南 陈秀岑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