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繁星点亮黄杨河!全省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斗门区名列第十

省文化和旅游厅近日下发通知,公布2021年度广东省地市、县(市、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结果。其中,斗门区获得县(市、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结果第10名,这是继斗门区获得第三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再次斩获的省级荣誉。

优化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更健全;遍地开花,公共文化服务更丰富;突出重点,公共文化供给更多样;文旅融合,公共文化效益更强大……斗门区以此打造富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进一步满足全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不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

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斗门区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先后获评“中国曲艺之乡”,“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区、“新时代·中国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乾务镇获评“中国民间文艺之乡”;斗门镇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莲洲镇先后获评“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斗门旧街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南门村、排山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等。斗门区现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5项,其中包括“斗门水上婚嫁”“装泥鱼”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辖区文化遗产数目占据珠海全市文化遗产半壁江山。

斗门区文化部门开展“曲艺进校园”工作。

“本次评价通过第三方对1800多个市、县、镇、村公共文化设施开展了服务质量实地抽样调查,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和需求问卷调查,这都为提升评价工作质量提供了保障。”斗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斗门区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群众人文素养得到明显提升,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满意度不断提升,这是该区上榜本次评价结果的主要原因。

实现文化设施全覆盖

在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的过程中,斗门区积极搭建区、镇(街)、村(居)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不断加大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

其中,通过对标创建,该区扎实完成区级场馆、6个镇(街)文化中心和129个村(居)文化中心全覆盖建设,区图书馆、文化馆均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馆,6个镇(街)文化站获评省特级文化站,129个村(居)文化中心按照省标准达标建设,确保群众在家门口都能享受到丰富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此外,该区优中选优,打造示范空间。在完成全覆盖任务基础上,完成了斗门礼堂升级改造、区博物馆展厅改造等一批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斗门体育馆广场升级改造工程;完成19个市民艺术中心升级改造和29个村(居)级文化中心示范提升工作;探索建设完成新乡、沙石等一批集文化活动、文明实践、村民集会议事等于一体的村级文化阵地·文化礼堂项目,为辖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文化体验环境。

善雅书房·艺趣馆。

实施文化繁星点亮计划

“斗门区建立以大型文化活动为支撑、节庆活动为基础、镇村活动全面发展的群众文化活动格局,不断提高全区公共文化供给水平。”该负责人介绍,数据显示,斗门区全年文化惠民活动达2500多场次,覆盖区、镇(街)、村(居)三级群众。

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一直以来,斗门区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出台“斗门黄杨英才”系列政策等。斗门区文化部门紧紧抓住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在源动力这个核心,直面基层文化艺术人才力量不足现状,积极推动文化艺术人才深入基层,开展音乐、舞蹈、美术书法、醒狮等文化艺术培训,通过实施“文化繁星点亮计划”,打通将文化艺术公益服务送至基层村居一级的“最后一公里”。

该项目实施以来,在全区开展公益课程超8000场次(截至2021年年底),直接服务群众10万多人次,有力提升了基层群众人文素养和基层社团表演艺术水平,也有效降低了基层群众获取文化服务的成本。该项目获评为“2019年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优秀案例”“2020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秀案例”。

探索定星激励机制

近年来,面向最基层文化场所,斗门区探索建立村(居)文化中心运行管理定星激励机制,旨在全力破解“最后一公里”运行管理瓶颈问题,2020-2021年,该区全区一半以上村居文化中心都参与到该机制中。

根据该机制,在全区范围内选出19个村(居)文化中心进入星级库(三星起定),根据综合打分排名授予星级牌匾,分别给予5-10万元/年的运行管理补助经费,加大对定星村(居)文化中心的宣传推广和评先推优力度,扩大示范带动作用,充分激发各镇(街)、村(居)对“最后一公里”村(居)级文化阵地运行管理热情,发挥主体作用。

“村(居)文化中心定星激励,实施每年动态管理,保障更多村(居)努力上升的空间和参与机会,进一步补齐基层文化场所运行发展短板。”斗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更多内容,请点击阅读>>>

文字:张帆 图片:梁冠贤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
文化繁星点亮黄杨河!全省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斗门区名列第十
珠江晚报 2022-12-26 13:48

省文化和旅游厅近日下发通知,公布2021年度广东省地市、县(市、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结果。其中,斗门区获得县(市、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结果第10名,这是继斗门区获得第三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再次斩获的省级荣誉。

优化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更健全;遍地开花,公共文化服务更丰富;突出重点,公共文化供给更多样;文旅融合,公共文化效益更强大……斗门区以此打造富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进一步满足全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不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

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斗门区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先后获评“中国曲艺之乡”,“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区、“新时代·中国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乾务镇获评“中国民间文艺之乡”;斗门镇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莲洲镇先后获评“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斗门旧街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南门村、排山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等。斗门区现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5项,其中包括“斗门水上婚嫁”“装泥鱼”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辖区文化遗产数目占据珠海全市文化遗产半壁江山。

斗门区文化部门开展“曲艺进校园”工作。

“本次评价通过第三方对1800多个市、县、镇、村公共文化设施开展了服务质量实地抽样调查,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和需求问卷调查,这都为提升评价工作质量提供了保障。”斗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斗门区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群众人文素养得到明显提升,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满意度不断提升,这是该区上榜本次评价结果的主要原因。

实现文化设施全覆盖

在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的过程中,斗门区积极搭建区、镇(街)、村(居)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不断加大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

其中,通过对标创建,该区扎实完成区级场馆、6个镇(街)文化中心和129个村(居)文化中心全覆盖建设,区图书馆、文化馆均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馆,6个镇(街)文化站获评省特级文化站,129个村(居)文化中心按照省标准达标建设,确保群众在家门口都能享受到丰富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此外,该区优中选优,打造示范空间。在完成全覆盖任务基础上,完成了斗门礼堂升级改造、区博物馆展厅改造等一批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斗门体育馆广场升级改造工程;完成19个市民艺术中心升级改造和29个村(居)级文化中心示范提升工作;探索建设完成新乡、沙石等一批集文化活动、文明实践、村民集会议事等于一体的村级文化阵地·文化礼堂项目,为辖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文化体验环境。

善雅书房·艺趣馆。

实施文化繁星点亮计划

“斗门区建立以大型文化活动为支撑、节庆活动为基础、镇村活动全面发展的群众文化活动格局,不断提高全区公共文化供给水平。”该负责人介绍,数据显示,斗门区全年文化惠民活动达2500多场次,覆盖区、镇(街)、村(居)三级群众。

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一直以来,斗门区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出台“斗门黄杨英才”系列政策等。斗门区文化部门紧紧抓住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在源动力这个核心,直面基层文化艺术人才力量不足现状,积极推动文化艺术人才深入基层,开展音乐、舞蹈、美术书法、醒狮等文化艺术培训,通过实施“文化繁星点亮计划”,打通将文化艺术公益服务送至基层村居一级的“最后一公里”。

该项目实施以来,在全区开展公益课程超8000场次(截至2021年年底),直接服务群众10万多人次,有力提升了基层群众人文素养和基层社团表演艺术水平,也有效降低了基层群众获取文化服务的成本。该项目获评为“2019年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优秀案例”“2020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秀案例”。

探索定星激励机制

近年来,面向最基层文化场所,斗门区探索建立村(居)文化中心运行管理定星激励机制,旨在全力破解“最后一公里”运行管理瓶颈问题,2020-2021年,该区全区一半以上村居文化中心都参与到该机制中。

根据该机制,在全区范围内选出19个村(居)文化中心进入星级库(三星起定),根据综合打分排名授予星级牌匾,分别给予5-10万元/年的运行管理补助经费,加大对定星村(居)文化中心的宣传推广和评先推优力度,扩大示范带动作用,充分激发各镇(街)、村(居)对“最后一公里”村(居)级文化阵地运行管理热情,发挥主体作用。

“村(居)文化中心定星激励,实施每年动态管理,保障更多村(居)努力上升的空间和参与机会,进一步补齐基层文化场所运行发展短板。”斗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更多内容,请点击阅读>>>

文字:张帆 图片:梁冠贤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