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作品(2022年11月9日)

微信图片_20221109085335.jpg

在放牛的日子里

□林小兵

十岁时的一个夏日午后,在我的记忆中深刻且清晰:我家的那头大黄牛阿黄要生产了!

我记得周围都是人的声音,大人的小孩的都有,他们都是围观的,只有我才是故事主角。在我家旁边那棵高高的樱歌子树下,虽有庞大且浓厚的树荫,但我却感到无比的燥热,同时还伴有深深的恐慌:每天与我朝夕相处的阿黄临盆在即,而我的父母此时却不在家——他们都外出劳作去了,这令我顿感手足无措。

阿黄在大白天里趴在地上十分罕见,嘴里不时发出低沉的闷吼。我从牛棚里抱来干草给它吃,但并没有得到像往常一样的回应。旁边有人喊道,赶紧拿盆水给它喝啊!于是我急忙赶去水井打来一盆凉水,摆在阿黄身旁。阿黄站了起来,缓缓地转圈,此刻它圆滚滚的肚皮里似乎有东西在蠕动。阿黄弓起了腰,撒尿的地方竟渐渐打开,同时伴有血水流出。眼前的一切让我目瞪口呆,我甚至担心阿黄会不会死掉。时间在一分一秒过去,阿黄似乎越来越难受了,它的鼻尖冒出了很多豆粒大的汗珠,它的腰弓得更弯了。

在阿黄生产的最关键时刻,我走在了去求助的路上。看着阿黄难受的表情,无能为力的我内心越发不安。那时我能想到的亲人,就是居住在村头的奶奶。想到这,我没有丝毫的犹豫就往村头的方向冲去,我要把阿黄即将生产的事情告诉奶奶,问问她是否能给我提供一些帮助。

当我急匆匆地带着奶奶赶回来时,阿黄已经把小牛生了下来。只见一只浑身湿漉漉的小黄牛跪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大滩血肉模糊的东西(后来才知道这是牛的胎盘)连在它的身上。阿黄则气喘吁吁地躺在地上,它在用舌头不停地舔着刚刚出生的小牛。

奶奶一来,果然就镇住了场面。她先是把围观的人群给驱散了,说牛生牛儿有啥好看的,你们该干嘛干嘛去。接着她又开始安抚紧张的我,说没事啦,生下来就好,你看那小牛多可爱啊!随后,她还向我描述,牛是不用人接生的,母牛自己就能处理好这一切,四条腿的动物出生后很快就能站立起来,阿黄的奶水应该会很足……

事情似乎都朝着奶奶的话锋发展。时间不长,小牛在经过多次的尝试后居然顺利地站起来并开始学走路了,接着就跑到阿黄的身边吃奶。黄昏时分,当我背着一箩筐新鲜的青草来到阿黄身边的时候,阿黄已经能够给我以正常的回应。它像往常一样摇着尾巴驱赶着牛蝇,大口大口地吃着草,不时抬起头来看一看我,那种眼神,满是一种经历过产子极度辛苦和疲惫后的善意。

一九九零年暑假里发生的这一切在我的记忆当中印象深刻且清晰,不仅仅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亲眼见证哺乳动物生产的震撼场面,更因为以这个时间点往前及推后,我与阿黄所结下的深厚的感情。

那年春天,在完成春耕工作后,父亲把家里原来的那头老牛卖掉了,随后,他又托人买回另一头牛。这是一头体格健壮的母牛,它有着壮实的四肢,一双犄角不长也不短,叫声响亮有力。和其他那些身上间杂着或黑或白的牛不同的是,这头牛全身上下都是赏心悦目的金黄色的牛毛。我们家给它起了一个亲切的名字——阿黄。

那时候,家里头号的牛倌是大我三岁的哥哥。可他马上就要上中学了,放牛的任务自然轮到作为老二的我。当父亲将牛缰绳交到我的手上时,我瞬间感到自己责任重大。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粤西乡村,牛承担着人力所不能代替的重任,在农民家庭当中的地位那是相当的高。

每天,除了完成小学生课程和作业之外,我把主要心思和精力都集中在阿黄的身上。哪里草源充足,哪里水草丰美,哪里有阿黄爱吃的草料,我都一清二楚。而牛似乎也颇通人性,你对它好,它同样对你好,它会按照你的意思走在你想带它去往的路上,并能够很好地控制走路的节奏。记得有一次,我把阿黄赶到海边的一处丛林里,那里有它最喜欢吃的“猪肉草”。阿黄在埋头吃草,我则在一旁的草地上坐着看小人书。正当我看得入迷的时候,突然听到阿黄发出几声短促的“哞、哞”声。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我看到了一条正在爬行的蛇,阿黄则已摆出了一副欲用犄角冲顶的姿势。见此情形,我赶紧拉着阿黄冲出重围落荒而逃,心里不禁暗暗后怕:要不是阿黄发现得早,很有可能被蛇袭击了!

阿黄在干活的时候是一把好手,父亲只需跟在它后面扶着犁,基本上不用怎么驱赶,亩把大的田地半个上午就可犁完。那时除了完成自家的田地外,父亲还会在农忙时节帮助叔伯兄弟和邻居们也把地犁上一遍,好完成春耕或秋种的前期准备。

至今我依然怀念那时候乡村的原生态。多少个黄昏,我看到炊烟从村庄的农舍屋顶缓缓地升起来,融入到傍晚宁静的霞光里。有时候,细雨中的田野不再空旷,弥散开来的雾气总会让人感到温暖。我赶着还不大愿意离开草地的阿黄,走在狭长的田埂上,闻到了来自田地里淡淡的牛粪味,夹带着一些潮湿的气息。不远处,就是我可爱而温暖的家园……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阿黄作为我家编外一员的日子同样没能持续很久。在阿黄产子大约一年后,为了图个好价钱,父亲把阿黄和小牛一同卖给了别的人家。为此,我大哭了一场,但这并没有阻止我和阿黄分别的结局。这头带给我无数欢乐和牵挂的黄牛,从此只能出现在我的记忆当中。

之后,我也像哥哥一样走出了乡村,坚定地走在通往中学、大学的路上。童年的时光逐日远去,我会经常想起那些为阿黄夙夜兴叹的日子,那些躺在高高的草垛上反复翻看小说的日子,那些虽迈步在闭塞的乡村却无限向往外面世界的日子,当然,还有那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情……

微信图片_20221109085803.jpg

(外一首)

□罗春柏

冥冥中

乘轻轻的风

潜入夜的深处

曙色渐明

眨动闪亮的眼睛

 

一野的轻纱

含情脉脉

留不住南飞的雁

透彻的清凉

注释秋的密码

 

那只翠鸟远去了

留一声叹息

皱了满池西风

滑落的每一滴晶莹

都是枯荷的泪

 

秋水长天的路口

谁拾起前贤的秋歌

路人走湿的步履

没有远上寒山

已经过了昨天的长安

 

报信

在书房看书

童子推门而入

一脸慌张

说采药师走失

 

在书架上层

取下《本草纲目》

拭去灰尘看了看

放回了原处

 

向窗外远望

一切如常

唯有那随意的风

吹过来吹过去

想起一位老朋友

□陈小林

也许人到中年,开始慢慢回忆往事,我常常想起一位英年早逝的老朋友,他是我的小学同学,一个阳光朝气笑意盎然的少年。屈指算来,今年5月,他已经走了整整22年。

八九岁那年,他的母亲去世,家里来了一个后妈,他爸是村长,后妈应该也不错。那一年,他穿着一件崭新的蓝白格子衬衫,站在我们校园绿草茵茵的操场上,特别漂亮神气,特别引人注目,这件新衣服应该是后妈给添置的吧?那时候我们这些农村孩子,一年到头也没钱买上一两件新衣服。

他一直是班长,学习好,人缘好。因为母亲早早去世,上面有两个姐姐,最小的他也学会了察言观色,所以他的脾气很好,现在看来应该是经历过家人的离去,他早早的懂事了。他学习轻松,人很灵活,努力上进。小学校长是他同村的伯父,特别看重他,除开他爸的严厉要求,这也是他努力奋发读书的原因。

我是四年级转学过去的,那时我是学习委员,考试常常落在他后面不远,我发现,我很勤奋我很用功,可是,他仿佛不需要用功和勤奋就能学得很好似的,轻轻松松就能拿个第一名第二名的样子,同学们都很崇拜他,包括我。

初中,他考上了师范,在那个年代,初三300多人里面,一般只有七八个人能考上师范,当上老师,吃上国家粮,从此就是公家人了。后来他回到我们当年的小学,当了老师,几年后,伯父退休,他成了我们那个小学的校长,据说年轻有为的他还做得不错。

工作几年后,有一次在上课,他的身体突然不舒服,便走着搭车去常德市里的医院看病,两三天后人就没了,变化之快,叫人不敢相信,听说他的遗体运回村里以后,一度传言他又活了,说是摸上去的皮肤是软软的,周围几里的人都去看热闹,这是2000年,我在遥远的广东,老家的姐姐告诉我这一切,我们通过一封信,姐姐叫我把他的相片扔掉,说不吉利。我笑着反问她:人都走了,在这个世界上不能留下一个纪念吗?

相片上,他和村里的一位小伙伴,站在雪地里,白雪皑皑,火树银花,他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披着一件呢子风衣,就是那时风靡全国的《上海滩》的主人公,许文强的那种装扮,那时的他风华正茂,英俊潇洒,不化妆,也不亚于现在的一些明星。

有时回家,我甚至想去他的坟上看一看,又不知道具体的地方,听说葬在离他家很远的一个深山密林里,离我们那里还有一二十里山路。他的家离我们家还有一些距离,我想去问吧,又怕突兀,又怕勾起人家的痛处,本来老人家已经忘了丧子的痛苦,你一问,人家又得重新经历一番锥心的回忆。

我姐姐的家,就在他家的西边,几里路远,荷花荷叶长了一大片,绿油油的一片风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经常在院子边上看荷花,看这一片如诗如画的风景,一眼望过去,就看到了他家的村子,隐隐绰绰的,飘着一些缓缓的炊烟,每年回去,看一回,记忆就鲜活一回。

我想,22年的时间,他坟头的小树都应该长成大树了。22年,他在那边过得还好吗?22年,除了他的亲人,现在还有谁能够记得他?小时候,我们都曾有过许多迷人的梦想,长大之后,我们知道了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平凡的人,在这个世界上风尘仆仆,为了碎银几两,辗转奔波,劳累辛苦,周而复始……

每个人来这世上都是走此一遭,仅此一回,看看风景,生儿育女,含辛茹苦。几十年后,一个人孤零零地离去。岁月如梭,白驹过隙,谁人不是过客?你站在楼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说的是你,是我,是众生。

我的同学,他的生命定格在2000年,那一年,他正值24岁,正值最好的年华,玉树临风,还未绽放,却已凋谢,婚都未结,一个人孤独的走向了永远的远方。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曾经的脚印都会被时间慢慢湮没。

微信图片_20220417071843.jpg

抓螃蟹

□龙志球

眼前一只螃蟹,若荀子见了,必扼腕,叹其六跪二螯而不能自掘巢穴;东坡见之,必大喜,拈须思忖,以何法烹调色味更佳;白石老人呢,也许会疾呼笔墨伺候,顷刻间那厮已跃然纸上。但若换作我,啥也不想,且先速速捉将起来,切勿让它跑了。

说起抓螃蟹,我可是经验丰富的老手。小时候,一到暑假,我就穿个小裤衩,光着小脚丫,拿个笊篱往小河沟里钻。后面跟着几个“跟屁虫”——那是我的堂弟们。说是去捞泥鳅,其实山间小河没什么泥鳅,主要还是抓螃蟹。翻开河床上一块石头,一只螃蟹撒腿欲逃,但怎逃得过我的快手?一把抓住,丢进桶里。若是掀开泡在水中的石头,必有一团浑浊如蘑菇云升腾而起,此时只能双手并用,浑水摸蟹,至于能否抓到,全凭运气了。有时抓到刚换壳的,臃软如泥,可怜兮兮;抓到红褐色的,壳硬似铁,勇武有力;有时抓到母蟹,肚皮下包了一团小蟹仔,赶紧小心翼翼放了生;有时大意,被蟹钳子夹了手,虽痛得刺骨却还不好意思喊出声,强忍着,直接往桶里甩……如此这番,从这条小河到那道小溪,经常沉迷不知归期。

最美的螃蟹在山里。暴雨过后,平日山脚汩汩细流变成混浊巨龙,躲在沟底从不露面的一种红蟹,也不得不爬出来避险。它们十脚并用,耷拉在绿色草茎上,惊魂未定。殷红的外衣太过鲜艳,仿佛一个养在深闺的红粉佳人,突遭变故流落街头。此时它唯一的武器——钳子,正夹着野草,无暇防卫,抓它真是不费吹灰之力。我们溯水而上,用不了多久就收获满满。带回家,欲去壳清洗爆炒,但它们红得晶莹剔透,美得叫人怜惜,往往不忍下手。

几年前,我带着妻儿去淇澳岛游玩,在亚婆湾东北侧,退潮后,发现礁石堆里爬满小青蟹。我手痒,儿子也嚷着要抓螃蟹。于是下堤,想在妻儿面前大显身手。不料这些海蟹警惕性极高、反应极快,且是短跑健将、潜水高手,刚一靠近,它们或逃回洞里,或直接跳海,生存能力吊打老家小河蟹。但我耐住性子,蹲下,埋伏礁石之后。不一会,小青蟹们又重出江湖。我猫腰,从礁石一侧锁定目标后,不起身也不挪脚,只用右手快速罩过礁石背面“盲”抓。如此这番,嘿,有时居然能一把抓住两只。正欲得意,一股剧痛从手指传来,原来用力过猛,被礁石上的藤壶割了道口子……其实这种小青蟹,个小、肉少,不能吃,只是让儿子体验一下赶海抓蟹的乐趣。

后来,在东澳湾的礁石堆里,也看到无数小青蟹,但我不再下堤去抓——在四千多年历史的沙丘遗址旁,我猜想,沧海桑田,每一只小小的螃蟹,都可能掌管着破译那些神秘彩陶的密码,渺小如我,岂敢造次?

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我以为,第一个抓螃蟹的人更是令人佩服,不是勇士谁敢去抓它呢?无论“抓”还是“吃”,第一难得的是敢于挑战,敢于尝试,敢为天下先,这正是特区精神的内核。

微信图片_20220417071843.jpg

移动的干粮(外一首)

□林凤燕

假装几日忙碌,抽不出身

回家。接近35度的高温

连空气都昏昏欲睡。我在等

一场告别能悄然过去。太阳固执地

烤着地面,所到之处都在提醒着

要回栖所。带回了口罩和

一些常用药。回家的路

我多开了二十分钟

数爬楼梯的时间、数踏步级数

数电梯上下一趟需要爬几级楼梯

家门口

六十多岁的父亲,行李简单

他要往西的方向迁移

捧着干粮要去闯世界

 

余音

女儿早睡,丈夫值班

我得以有大片的时间独处

站在不开灯的阳台上

能听到风铃声,若即若离

仿佛只在此刻被唤醒

这夜,有我想听的声音

 

客厅里有一把遗失的钥匙

躺在没有灯的夜里闪着白光

我是它在这世上唯一的寄存人

门把安装智能锁

虚掩的走道

再也不会发出金属碰撞的声音

 

每一个相似的夜里,我努力寻找

凝结摇曳的声音

我不知道我在寻找什么

但我肯定是遗落了什么

微信图片_20220417071843.jpg

等我归来

□王亚平

我时常想到

或者梦见

我一贫如洗的家

 

一条小溪

几棵红松与白桦

零乱的石头

点缀一些鲜草与野花

也有鸟儿驻足

蝴蝶飞过

风吹着低沉的口哨

雨落进黄泥小屋

 

我时常想到

或者梦见

会有一天

我的黄泥小屋

会秀丽成一幅风景

那些与星星对话的石头

扎根太深的桦树

会说禅语的鲜草

诵经的野花

松枝上的小鸟

飞舞的蝴蝶

永不回头的溪流

吹着口哨的风

这些活着的景色

会唤醒我渐渐死去的心

等着我流浪归来

抖落红尘

为它们守护灵魂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丹梅
湾韵|作品(2022年11月9日)
珠海特区报 2022-11-09 09:30

微信图片_20221109085335.jpg

在放牛的日子里

□林小兵

十岁时的一个夏日午后,在我的记忆中深刻且清晰:我家的那头大黄牛阿黄要生产了!

我记得周围都是人的声音,大人的小孩的都有,他们都是围观的,只有我才是故事主角。在我家旁边那棵高高的樱歌子树下,虽有庞大且浓厚的树荫,但我却感到无比的燥热,同时还伴有深深的恐慌:每天与我朝夕相处的阿黄临盆在即,而我的父母此时却不在家——他们都外出劳作去了,这令我顿感手足无措。

阿黄在大白天里趴在地上十分罕见,嘴里不时发出低沉的闷吼。我从牛棚里抱来干草给它吃,但并没有得到像往常一样的回应。旁边有人喊道,赶紧拿盆水给它喝啊!于是我急忙赶去水井打来一盆凉水,摆在阿黄身旁。阿黄站了起来,缓缓地转圈,此刻它圆滚滚的肚皮里似乎有东西在蠕动。阿黄弓起了腰,撒尿的地方竟渐渐打开,同时伴有血水流出。眼前的一切让我目瞪口呆,我甚至担心阿黄会不会死掉。时间在一分一秒过去,阿黄似乎越来越难受了,它的鼻尖冒出了很多豆粒大的汗珠,它的腰弓得更弯了。

在阿黄生产的最关键时刻,我走在了去求助的路上。看着阿黄难受的表情,无能为力的我内心越发不安。那时我能想到的亲人,就是居住在村头的奶奶。想到这,我没有丝毫的犹豫就往村头的方向冲去,我要把阿黄即将生产的事情告诉奶奶,问问她是否能给我提供一些帮助。

当我急匆匆地带着奶奶赶回来时,阿黄已经把小牛生了下来。只见一只浑身湿漉漉的小黄牛跪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大滩血肉模糊的东西(后来才知道这是牛的胎盘)连在它的身上。阿黄则气喘吁吁地躺在地上,它在用舌头不停地舔着刚刚出生的小牛。

奶奶一来,果然就镇住了场面。她先是把围观的人群给驱散了,说牛生牛儿有啥好看的,你们该干嘛干嘛去。接着她又开始安抚紧张的我,说没事啦,生下来就好,你看那小牛多可爱啊!随后,她还向我描述,牛是不用人接生的,母牛自己就能处理好这一切,四条腿的动物出生后很快就能站立起来,阿黄的奶水应该会很足……

事情似乎都朝着奶奶的话锋发展。时间不长,小牛在经过多次的尝试后居然顺利地站起来并开始学走路了,接着就跑到阿黄的身边吃奶。黄昏时分,当我背着一箩筐新鲜的青草来到阿黄身边的时候,阿黄已经能够给我以正常的回应。它像往常一样摇着尾巴驱赶着牛蝇,大口大口地吃着草,不时抬起头来看一看我,那种眼神,满是一种经历过产子极度辛苦和疲惫后的善意。

一九九零年暑假里发生的这一切在我的记忆当中印象深刻且清晰,不仅仅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亲眼见证哺乳动物生产的震撼场面,更因为以这个时间点往前及推后,我与阿黄所结下的深厚的感情。

那年春天,在完成春耕工作后,父亲把家里原来的那头老牛卖掉了,随后,他又托人买回另一头牛。这是一头体格健壮的母牛,它有着壮实的四肢,一双犄角不长也不短,叫声响亮有力。和其他那些身上间杂着或黑或白的牛不同的是,这头牛全身上下都是赏心悦目的金黄色的牛毛。我们家给它起了一个亲切的名字——阿黄。

那时候,家里头号的牛倌是大我三岁的哥哥。可他马上就要上中学了,放牛的任务自然轮到作为老二的我。当父亲将牛缰绳交到我的手上时,我瞬间感到自己责任重大。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粤西乡村,牛承担着人力所不能代替的重任,在农民家庭当中的地位那是相当的高。

每天,除了完成小学生课程和作业之外,我把主要心思和精力都集中在阿黄的身上。哪里草源充足,哪里水草丰美,哪里有阿黄爱吃的草料,我都一清二楚。而牛似乎也颇通人性,你对它好,它同样对你好,它会按照你的意思走在你想带它去往的路上,并能够很好地控制走路的节奏。记得有一次,我把阿黄赶到海边的一处丛林里,那里有它最喜欢吃的“猪肉草”。阿黄在埋头吃草,我则在一旁的草地上坐着看小人书。正当我看得入迷的时候,突然听到阿黄发出几声短促的“哞、哞”声。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我看到了一条正在爬行的蛇,阿黄则已摆出了一副欲用犄角冲顶的姿势。见此情形,我赶紧拉着阿黄冲出重围落荒而逃,心里不禁暗暗后怕:要不是阿黄发现得早,很有可能被蛇袭击了!

阿黄在干活的时候是一把好手,父亲只需跟在它后面扶着犁,基本上不用怎么驱赶,亩把大的田地半个上午就可犁完。那时除了完成自家的田地外,父亲还会在农忙时节帮助叔伯兄弟和邻居们也把地犁上一遍,好完成春耕或秋种的前期准备。

至今我依然怀念那时候乡村的原生态。多少个黄昏,我看到炊烟从村庄的农舍屋顶缓缓地升起来,融入到傍晚宁静的霞光里。有时候,细雨中的田野不再空旷,弥散开来的雾气总会让人感到温暖。我赶着还不大愿意离开草地的阿黄,走在狭长的田埂上,闻到了来自田地里淡淡的牛粪味,夹带着一些潮湿的气息。不远处,就是我可爱而温暖的家园……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阿黄作为我家编外一员的日子同样没能持续很久。在阿黄产子大约一年后,为了图个好价钱,父亲把阿黄和小牛一同卖给了别的人家。为此,我大哭了一场,但这并没有阻止我和阿黄分别的结局。这头带给我无数欢乐和牵挂的黄牛,从此只能出现在我的记忆当中。

之后,我也像哥哥一样走出了乡村,坚定地走在通往中学、大学的路上。童年的时光逐日远去,我会经常想起那些为阿黄夙夜兴叹的日子,那些躺在高高的草垛上反复翻看小说的日子,那些虽迈步在闭塞的乡村却无限向往外面世界的日子,当然,还有那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情……

微信图片_20221109085803.jpg

(外一首)

□罗春柏

冥冥中

乘轻轻的风

潜入夜的深处

曙色渐明

眨动闪亮的眼睛

 

一野的轻纱

含情脉脉

留不住南飞的雁

透彻的清凉

注释秋的密码

 

那只翠鸟远去了

留一声叹息

皱了满池西风

滑落的每一滴晶莹

都是枯荷的泪

 

秋水长天的路口

谁拾起前贤的秋歌

路人走湿的步履

没有远上寒山

已经过了昨天的长安

 

报信

在书房看书

童子推门而入

一脸慌张

说采药师走失

 

在书架上层

取下《本草纲目》

拭去灰尘看了看

放回了原处

 

向窗外远望

一切如常

唯有那随意的风

吹过来吹过去

想起一位老朋友

□陈小林

也许人到中年,开始慢慢回忆往事,我常常想起一位英年早逝的老朋友,他是我的小学同学,一个阳光朝气笑意盎然的少年。屈指算来,今年5月,他已经走了整整22年。

八九岁那年,他的母亲去世,家里来了一个后妈,他爸是村长,后妈应该也不错。那一年,他穿着一件崭新的蓝白格子衬衫,站在我们校园绿草茵茵的操场上,特别漂亮神气,特别引人注目,这件新衣服应该是后妈给添置的吧?那时候我们这些农村孩子,一年到头也没钱买上一两件新衣服。

他一直是班长,学习好,人缘好。因为母亲早早去世,上面有两个姐姐,最小的他也学会了察言观色,所以他的脾气很好,现在看来应该是经历过家人的离去,他早早的懂事了。他学习轻松,人很灵活,努力上进。小学校长是他同村的伯父,特别看重他,除开他爸的严厉要求,这也是他努力奋发读书的原因。

我是四年级转学过去的,那时我是学习委员,考试常常落在他后面不远,我发现,我很勤奋我很用功,可是,他仿佛不需要用功和勤奋就能学得很好似的,轻轻松松就能拿个第一名第二名的样子,同学们都很崇拜他,包括我。

初中,他考上了师范,在那个年代,初三300多人里面,一般只有七八个人能考上师范,当上老师,吃上国家粮,从此就是公家人了。后来他回到我们当年的小学,当了老师,几年后,伯父退休,他成了我们那个小学的校长,据说年轻有为的他还做得不错。

工作几年后,有一次在上课,他的身体突然不舒服,便走着搭车去常德市里的医院看病,两三天后人就没了,变化之快,叫人不敢相信,听说他的遗体运回村里以后,一度传言他又活了,说是摸上去的皮肤是软软的,周围几里的人都去看热闹,这是2000年,我在遥远的广东,老家的姐姐告诉我这一切,我们通过一封信,姐姐叫我把他的相片扔掉,说不吉利。我笑着反问她:人都走了,在这个世界上不能留下一个纪念吗?

相片上,他和村里的一位小伙伴,站在雪地里,白雪皑皑,火树银花,他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披着一件呢子风衣,就是那时风靡全国的《上海滩》的主人公,许文强的那种装扮,那时的他风华正茂,英俊潇洒,不化妆,也不亚于现在的一些明星。

有时回家,我甚至想去他的坟上看一看,又不知道具体的地方,听说葬在离他家很远的一个深山密林里,离我们那里还有一二十里山路。他的家离我们家还有一些距离,我想去问吧,又怕突兀,又怕勾起人家的痛处,本来老人家已经忘了丧子的痛苦,你一问,人家又得重新经历一番锥心的回忆。

我姐姐的家,就在他家的西边,几里路远,荷花荷叶长了一大片,绿油油的一片风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经常在院子边上看荷花,看这一片如诗如画的风景,一眼望过去,就看到了他家的村子,隐隐绰绰的,飘着一些缓缓的炊烟,每年回去,看一回,记忆就鲜活一回。

我想,22年的时间,他坟头的小树都应该长成大树了。22年,他在那边过得还好吗?22年,除了他的亲人,现在还有谁能够记得他?小时候,我们都曾有过许多迷人的梦想,长大之后,我们知道了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平凡的人,在这个世界上风尘仆仆,为了碎银几两,辗转奔波,劳累辛苦,周而复始……

每个人来这世上都是走此一遭,仅此一回,看看风景,生儿育女,含辛茹苦。几十年后,一个人孤零零地离去。岁月如梭,白驹过隙,谁人不是过客?你站在楼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说的是你,是我,是众生。

我的同学,他的生命定格在2000年,那一年,他正值24岁,正值最好的年华,玉树临风,还未绽放,却已凋谢,婚都未结,一个人孤独的走向了永远的远方。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曾经的脚印都会被时间慢慢湮没。

微信图片_20220417071843.jpg

抓螃蟹

□龙志球

眼前一只螃蟹,若荀子见了,必扼腕,叹其六跪二螯而不能自掘巢穴;东坡见之,必大喜,拈须思忖,以何法烹调色味更佳;白石老人呢,也许会疾呼笔墨伺候,顷刻间那厮已跃然纸上。但若换作我,啥也不想,且先速速捉将起来,切勿让它跑了。

说起抓螃蟹,我可是经验丰富的老手。小时候,一到暑假,我就穿个小裤衩,光着小脚丫,拿个笊篱往小河沟里钻。后面跟着几个“跟屁虫”——那是我的堂弟们。说是去捞泥鳅,其实山间小河没什么泥鳅,主要还是抓螃蟹。翻开河床上一块石头,一只螃蟹撒腿欲逃,但怎逃得过我的快手?一把抓住,丢进桶里。若是掀开泡在水中的石头,必有一团浑浊如蘑菇云升腾而起,此时只能双手并用,浑水摸蟹,至于能否抓到,全凭运气了。有时抓到刚换壳的,臃软如泥,可怜兮兮;抓到红褐色的,壳硬似铁,勇武有力;有时抓到母蟹,肚皮下包了一团小蟹仔,赶紧小心翼翼放了生;有时大意,被蟹钳子夹了手,虽痛得刺骨却还不好意思喊出声,强忍着,直接往桶里甩……如此这番,从这条小河到那道小溪,经常沉迷不知归期。

最美的螃蟹在山里。暴雨过后,平日山脚汩汩细流变成混浊巨龙,躲在沟底从不露面的一种红蟹,也不得不爬出来避险。它们十脚并用,耷拉在绿色草茎上,惊魂未定。殷红的外衣太过鲜艳,仿佛一个养在深闺的红粉佳人,突遭变故流落街头。此时它唯一的武器——钳子,正夹着野草,无暇防卫,抓它真是不费吹灰之力。我们溯水而上,用不了多久就收获满满。带回家,欲去壳清洗爆炒,但它们红得晶莹剔透,美得叫人怜惜,往往不忍下手。

几年前,我带着妻儿去淇澳岛游玩,在亚婆湾东北侧,退潮后,发现礁石堆里爬满小青蟹。我手痒,儿子也嚷着要抓螃蟹。于是下堤,想在妻儿面前大显身手。不料这些海蟹警惕性极高、反应极快,且是短跑健将、潜水高手,刚一靠近,它们或逃回洞里,或直接跳海,生存能力吊打老家小河蟹。但我耐住性子,蹲下,埋伏礁石之后。不一会,小青蟹们又重出江湖。我猫腰,从礁石一侧锁定目标后,不起身也不挪脚,只用右手快速罩过礁石背面“盲”抓。如此这番,嘿,有时居然能一把抓住两只。正欲得意,一股剧痛从手指传来,原来用力过猛,被礁石上的藤壶割了道口子……其实这种小青蟹,个小、肉少,不能吃,只是让儿子体验一下赶海抓蟹的乐趣。

后来,在东澳湾的礁石堆里,也看到无数小青蟹,但我不再下堤去抓——在四千多年历史的沙丘遗址旁,我猜想,沧海桑田,每一只小小的螃蟹,都可能掌管着破译那些神秘彩陶的密码,渺小如我,岂敢造次?

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我以为,第一个抓螃蟹的人更是令人佩服,不是勇士谁敢去抓它呢?无论“抓”还是“吃”,第一难得的是敢于挑战,敢于尝试,敢为天下先,这正是特区精神的内核。

微信图片_20220417071843.jpg

移动的干粮(外一首)

□林凤燕

假装几日忙碌,抽不出身

回家。接近35度的高温

连空气都昏昏欲睡。我在等

一场告别能悄然过去。太阳固执地

烤着地面,所到之处都在提醒着

要回栖所。带回了口罩和

一些常用药。回家的路

我多开了二十分钟

数爬楼梯的时间、数踏步级数

数电梯上下一趟需要爬几级楼梯

家门口

六十多岁的父亲,行李简单

他要往西的方向迁移

捧着干粮要去闯世界

 

余音

女儿早睡,丈夫值班

我得以有大片的时间独处

站在不开灯的阳台上

能听到风铃声,若即若离

仿佛只在此刻被唤醒

这夜,有我想听的声音

 

客厅里有一把遗失的钥匙

躺在没有灯的夜里闪着白光

我是它在这世上唯一的寄存人

门把安装智能锁

虚掩的走道

再也不会发出金属碰撞的声音

 

每一个相似的夜里,我努力寻找

凝结摇曳的声音

我不知道我在寻找什么

但我肯定是遗落了什么

微信图片_20220417071843.jpg

等我归来

□王亚平

我时常想到

或者梦见

我一贫如洗的家

 

一条小溪

几棵红松与白桦

零乱的石头

点缀一些鲜草与野花

也有鸟儿驻足

蝴蝶飞过

风吹着低沉的口哨

雨落进黄泥小屋

 

我时常想到

或者梦见

会有一天

我的黄泥小屋

会秀丽成一幅风景

那些与星星对话的石头

扎根太深的桦树

会说禅语的鲜草

诵经的野花

松枝上的小鸟

飞舞的蝴蝶

永不回头的溪流

吹着口哨的风

这些活着的景色

会唤醒我渐渐死去的心

等着我流浪归来

抖落红尘

为它们守护灵魂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