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编审。出版有《寺院·宫观·神佛》《佛道文化通览》《中国社会问题透视》《世纪忏悔》《死亡调查》《话剧讲稿》《那年那事那物件——100个渐行渐远的城市记忆》《故人故居故事》《流年碎影》《鲁迅新观察》《浮生似水》《口红与猫》等十余种。编辑出版各类文学图书百部以上。发表有小说、散文、随笔、评论、学术文章等数百篇600余万字。部分作品被转载或获奖。
人们对第一次的印象总是记忆犹新、刻骨铭心的,大如初恋,小如稿费。
大约在三十多年前吧,我还是一个无比虔诚的“文青”,整天泡在大学图书馆里沉浸在阅读新时期文学的亢奋中,对作家自然是仰慕不已,当时常常陷入幻想,这辈子也能发表一篇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歌我就满足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是铅印时代,我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也能把自己的名字印成铅字,能发表一篇文章是件多么荣耀的事。于是,在虚荣心的驱使下,自己偷偷地写一点幼稚的文字开始试着撞大运往外投稿了。记得当时,《光明日报》副刊正在开展对张抗抗小说《北极光》的讨论,我心血来潮,也写了一篇三五千字的争论性文字寄出去。每到周五文艺版出刊,我都会到阅览室翻阅报纸,看看自己的那篇文章有没有发表。当然,直到这场讨论最终结束也没有发现自己的名字。看的文章多了,原来仅有的那点自信也在慢慢地消失殆尽,只能越来越感到自己文章的幼稚,对文章发表不了并不感到有多少失望,重在参与嘛!《光明日报》是一份影响很大的报纸,自己的贱名岂是随便能上的。
正在我快要将此事忘掉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收到了一封报社的退稿信,铅印的那种,编辑还写了几句话,夹在稿子里,具体的内容早就忘了,无非是鼓励两句,稿子不符合要求等等。但是这封退稿信却让我兴奋了好一阵,毕竟浅黄色牛皮纸信封的落款处印的是红色的《光明日报》几个字,我相信同学将它放在课桌上的时候,一定有不少人看见,我从有些同学异样的目光中能揣度出他们的心理。嫉妒吗?羡慕吗?也许有吧。《光明日报》能给我来信,别管是什么内容,能给这么著名的大报投稿,这是普通学生连想都不敢想的。而我能给这样的大报投稿,这本身也许会让同学们高看一眼。心里藏着这个小秘密,不禁有些飘飘然,昏昏然。实在感谢那个时代报刊的退稿制,放到现在,一篇学生的普通来稿,百分之百是“泥牛入海无消息”,早就被编辑删掉或扔到废纸篓里了。初学写作者的信心常常被扼杀在摇篮里,几乎无一幸免。
当时,光是投稿就能让虚荣心得到些许的满足,就能让人如此兴奋,真要是文章变成铅字发表了,那会是种什么感觉呢?我想象着,期望着。时隔不久,大约是上了大二,果然有一篇一千来字的文章终于在一张报纸上发表了。印象中是解读鲁迅《答托洛茨基派的信》,虽然写得很幼稚、很肤浅,而且是发表在学校的内部报纸上,但毕竟算得上是我的所谓处女作。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我走进中文系教学楼,见迎面的黑板上写着:ZYQ到系办公室领取稿费。短短的十几个字让我激动不已,黑底白字,那上面不仅写着我的名字,而且写明了是领稿费,而且是在几乎人人都能看见的公告栏里。这在我们那一届的学生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呀!课间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跑到系办公室拿到了平生第一笔稿费:四块八毛钱。过后,我为自己的操之过急曾后悔不迭,如果稿费单子晚取两三天,教学楼进口处那条取稿费的短语在黑板上多留一段时间,不是会让更多进进出出的同学看见吗?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大意失荆州呀!多好的一次免费宣传自己的机会就这样轻易丧失了。
那只是少得可怜的四块八毛钱稿费,至今这个数目我还牢记心底。这点钱即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也算不上多大数目,可它毕竟是稿费,是我靠自己的劳动挣来的。在此之前,我只在中学的校办工厂暑期劳动时挣过七块钱补助,本想攒够八块六毛钱买一双我极其渴望的“前进牌”回力球鞋,却没想到让一场唐山大地震将我的梦想彻底毁灭了,这七块钱让我在抗震中贴补了家用。
第一笔稿费我干了什么,至今记得清清楚楚。攒着这四块八毛钱,我没有丝毫的激动,在我的眼里,它不过就是钱,能满足我某个小小愿望的钱。名和利相比,这点小利太微不足道了,它少到甚至不能买一盘原版的音乐磁带。但是要满足我某个久藏心底的愿望还是绰绰有余的。
我的那个愿望同样也小得可怜,现在看起来是那样可笑,我只是想满足一下口腹之欲,痛痛快快地吃一次火腿肠,一个人,想吃多少吃多少,直到吃顶了为止。
有一天中午在回家的路上,我在一家小酱货店买了整整一根火腿,大概有二斤多重,当时比较好的火腿也就是两块多钱一斤。回到家,关上门,我一个人吃独食,大口大口地吃着,随心所欲,痛快淋漓,像是要把肚子里的馋虫一次性喂饱。那是我第一次心安理得、肆无忌惮、痛痛快快地独享美食,而且没忘了偷偷地灌了几口白酒。边吃边喝,悠然自得,一根火腿肠居然没有吃完,我就昏沉沉地躺在床上美美地睡了一觉。
第一笔稿费就这样让我啃着火腿就着小酒消灭了,这充分证明“民以食为天”一点也不错。我想,之所以直到现在我们仍处处不放过吃吃喝喝的机会,都跟小时候太缺嘴有关。充满浪漫的稿费,竟让我如此俗不可耐地咽进了肚子里,实在是羞愧。
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编审。出版有《寺院·宫观·神佛》《佛道文化通览》《中国社会问题透视》《世纪忏悔》《死亡调查》《话剧讲稿》《那年那事那物件——100个渐行渐远的城市记忆》《故人故居故事》《流年碎影》《鲁迅新观察》《浮生似水》《口红与猫》等十余种。编辑出版各类文学图书百部以上。发表有小说、散文、随笔、评论、学术文章等数百篇600余万字。部分作品被转载或获奖。
人们对第一次的印象总是记忆犹新、刻骨铭心的,大如初恋,小如稿费。
大约在三十多年前吧,我还是一个无比虔诚的“文青”,整天泡在大学图书馆里沉浸在阅读新时期文学的亢奋中,对作家自然是仰慕不已,当时常常陷入幻想,这辈子也能发表一篇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歌我就满足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是铅印时代,我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也能把自己的名字印成铅字,能发表一篇文章是件多么荣耀的事。于是,在虚荣心的驱使下,自己偷偷地写一点幼稚的文字开始试着撞大运往外投稿了。记得当时,《光明日报》副刊正在开展对张抗抗小说《北极光》的讨论,我心血来潮,也写了一篇三五千字的争论性文字寄出去。每到周五文艺版出刊,我都会到阅览室翻阅报纸,看看自己的那篇文章有没有发表。当然,直到这场讨论最终结束也没有发现自己的名字。看的文章多了,原来仅有的那点自信也在慢慢地消失殆尽,只能越来越感到自己文章的幼稚,对文章发表不了并不感到有多少失望,重在参与嘛!《光明日报》是一份影响很大的报纸,自己的贱名岂是随便能上的。
正在我快要将此事忘掉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收到了一封报社的退稿信,铅印的那种,编辑还写了几句话,夹在稿子里,具体的内容早就忘了,无非是鼓励两句,稿子不符合要求等等。但是这封退稿信却让我兴奋了好一阵,毕竟浅黄色牛皮纸信封的落款处印的是红色的《光明日报》几个字,我相信同学将它放在课桌上的时候,一定有不少人看见,我从有些同学异样的目光中能揣度出他们的心理。嫉妒吗?羡慕吗?也许有吧。《光明日报》能给我来信,别管是什么内容,能给这么著名的大报投稿,这是普通学生连想都不敢想的。而我能给这样的大报投稿,这本身也许会让同学们高看一眼。心里藏着这个小秘密,不禁有些飘飘然,昏昏然。实在感谢那个时代报刊的退稿制,放到现在,一篇学生的普通来稿,百分之百是“泥牛入海无消息”,早就被编辑删掉或扔到废纸篓里了。初学写作者的信心常常被扼杀在摇篮里,几乎无一幸免。
当时,光是投稿就能让虚荣心得到些许的满足,就能让人如此兴奋,真要是文章变成铅字发表了,那会是种什么感觉呢?我想象着,期望着。时隔不久,大约是上了大二,果然有一篇一千来字的文章终于在一张报纸上发表了。印象中是解读鲁迅《答托洛茨基派的信》,虽然写得很幼稚、很肤浅,而且是发表在学校的内部报纸上,但毕竟算得上是我的所谓处女作。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我走进中文系教学楼,见迎面的黑板上写着:ZYQ到系办公室领取稿费。短短的十几个字让我激动不已,黑底白字,那上面不仅写着我的名字,而且写明了是领稿费,而且是在几乎人人都能看见的公告栏里。这在我们那一届的学生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呀!课间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跑到系办公室拿到了平生第一笔稿费:四块八毛钱。过后,我为自己的操之过急曾后悔不迭,如果稿费单子晚取两三天,教学楼进口处那条取稿费的短语在黑板上多留一段时间,不是会让更多进进出出的同学看见吗?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大意失荆州呀!多好的一次免费宣传自己的机会就这样轻易丧失了。
那只是少得可怜的四块八毛钱稿费,至今这个数目我还牢记心底。这点钱即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也算不上多大数目,可它毕竟是稿费,是我靠自己的劳动挣来的。在此之前,我只在中学的校办工厂暑期劳动时挣过七块钱补助,本想攒够八块六毛钱买一双我极其渴望的“前进牌”回力球鞋,却没想到让一场唐山大地震将我的梦想彻底毁灭了,这七块钱让我在抗震中贴补了家用。
第一笔稿费我干了什么,至今记得清清楚楚。攒着这四块八毛钱,我没有丝毫的激动,在我的眼里,它不过就是钱,能满足我某个小小愿望的钱。名和利相比,这点小利太微不足道了,它少到甚至不能买一盘原版的音乐磁带。但是要满足我某个久藏心底的愿望还是绰绰有余的。
我的那个愿望同样也小得可怜,现在看起来是那样可笑,我只是想满足一下口腹之欲,痛痛快快地吃一次火腿肠,一个人,想吃多少吃多少,直到吃顶了为止。
有一天中午在回家的路上,我在一家小酱货店买了整整一根火腿,大概有二斤多重,当时比较好的火腿也就是两块多钱一斤。回到家,关上门,我一个人吃独食,大口大口地吃着,随心所欲,痛快淋漓,像是要把肚子里的馋虫一次性喂饱。那是我第一次心安理得、肆无忌惮、痛痛快快地独享美食,而且没忘了偷偷地灌了几口白酒。边吃边喝,悠然自得,一根火腿肠居然没有吃完,我就昏沉沉地躺在床上美美地睡了一觉。
第一笔稿费就这样让我啃着火腿就着小酒消灭了,这充分证明“民以食为天”一点也不错。我想,之所以直到现在我们仍处处不放过吃吃喝喝的机会,都跟小时候太缺嘴有关。充满浪漫的稿费,竟让我如此俗不可耐地咽进了肚子里,实在是羞愧。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