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流行于夏秋季!珠海一患者得了钩体病后多脏器功能衰竭

近日,中大五院感染ICU团队成功救治一名钩端螺旋体感染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医生提醒,钩端螺旋体病主要流行于夏秋季,如有接触鼠、猪、犬或污染的环境,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尿色变黄、尿量减少、胸闷气促或咯血等症状者,需警惕钩端螺旋体感染,应及时就医。

今年8月,68岁的珠海患者徐先生因出现咳嗽、发热,伴胸闷、下肢乏力、双侧大腿肌肉酸痛、全身黄染等症状,到中大五院急诊科就诊,检查提示他肺部病变严重,气促明显、氧合指数低。随后,他被送到感染ICU(重症监护病房)接受进一步诊治。期间,他的病情迅速发展,出现了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竭、肝衰竭、血小板严重减少等症状。

患者接受血液滤过治疗。

中大五院感染ICU副主任医师李春娜介绍,检查结果提示钩端螺旋体感染,医护人员诊断徐先生患有重症钩体病。

扫描电镜下钩端螺旋体形态。

经过近一个月积极抗感染、床旁血液滤过、3次人工肝及对症支持等治疗和巩固后,徐先生顺利拔除气管插管、脱离呼吸机,肝功能恢复正常,肾功能逐渐改善,目前已转回普通病房继续康复治疗。

左图:患者双肺弥漫性渗出病变;右图:治疗10天后患者情况好转。

什么是钩端螺旋体病?李春娜表示,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鼠类和猪是钩端螺旋体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其次犬、牛、羊、马等亦能长期带菌成为潜在的传染源。该病分布广泛,全年均可发病,主要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农民、渔民、屠宰工人、野外工作者和矿工等。

据悉,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携带钩体的动物排粪尿污染周围环境,病毒通过皮肤、尤其是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入侵人体。如遇到洪水、暴雨时接触了疫水,饲养或屠宰家畜时,接触了病畜或带菌牲畜的排泄物、血液和脏器等而被感染。其次是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尿污染的食物和水,经口腔和食管黏膜也可感染。也有报道经鼠、犬咬伤后可感染。

李春娜提到,该病潜伏期多为7-14天,可长至28天,短至2天。早期是指起病后1-3天内,是钩体血症期,表现为发热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头痛、身痛、全身乏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疼痛、淋巴结肿大等,腓肠肌疼痛对诊断该病具有一定特征性。

该病的中期是指起病后3-10天,是器官损伤期。该阶段为症状明显阶段,临床表现各异,轻型的表现为流感伤寒样中毒症状,无明显器官损伤,重型患者表现为肺出血、黄疸出血肝损伤、肾衰竭和脑膜脑炎,还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后期多在起病10天后,是恢复期或后发症期。多数患者热退之后各种症状逐渐消失,趋于痊愈。但重症患者,有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肺弥漫性出血,如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甚至危及生命。

中大五院感染病防治中心主任夏瑾瑜提醒市民,要注意个人防护,尽量不在池沼、水沟中捕鱼、游泳、嬉戏,减少不必要的疫水接触;工作需要时,要穿长筒橡皮靴,戴胶皮手套;牲畜饲养场所、屠宰场等要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如有接触鼠、猪、犬或污染的环境,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尿色变黄、尿量减少、胸闷气促或咯血等症状者,需警惕钩端螺旋体感染,及时到正规医院感染科就诊。”

文字:王帆 图片:程霖 通讯员 姜鑫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应立枫
主要流行于夏秋季!珠海一患者得了钩体病后多脏器功能衰竭
观海融媒 2022-10-06 17:35

近日,中大五院感染ICU团队成功救治一名钩端螺旋体感染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医生提醒,钩端螺旋体病主要流行于夏秋季,如有接触鼠、猪、犬或污染的环境,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尿色变黄、尿量减少、胸闷气促或咯血等症状者,需警惕钩端螺旋体感染,应及时就医。

今年8月,68岁的珠海患者徐先生因出现咳嗽、发热,伴胸闷、下肢乏力、双侧大腿肌肉酸痛、全身黄染等症状,到中大五院急诊科就诊,检查提示他肺部病变严重,气促明显、氧合指数低。随后,他被送到感染ICU(重症监护病房)接受进一步诊治。期间,他的病情迅速发展,出现了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竭、肝衰竭、血小板严重减少等症状。

患者接受血液滤过治疗。

中大五院感染ICU副主任医师李春娜介绍,检查结果提示钩端螺旋体感染,医护人员诊断徐先生患有重症钩体病。

扫描电镜下钩端螺旋体形态。

经过近一个月积极抗感染、床旁血液滤过、3次人工肝及对症支持等治疗和巩固后,徐先生顺利拔除气管插管、脱离呼吸机,肝功能恢复正常,肾功能逐渐改善,目前已转回普通病房继续康复治疗。

左图:患者双肺弥漫性渗出病变;右图:治疗10天后患者情况好转。

什么是钩端螺旋体病?李春娜表示,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鼠类和猪是钩端螺旋体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其次犬、牛、羊、马等亦能长期带菌成为潜在的传染源。该病分布广泛,全年均可发病,主要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农民、渔民、屠宰工人、野外工作者和矿工等。

据悉,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携带钩体的动物排粪尿污染周围环境,病毒通过皮肤、尤其是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入侵人体。如遇到洪水、暴雨时接触了疫水,饲养或屠宰家畜时,接触了病畜或带菌牲畜的排泄物、血液和脏器等而被感染。其次是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尿污染的食物和水,经口腔和食管黏膜也可感染。也有报道经鼠、犬咬伤后可感染。

李春娜提到,该病潜伏期多为7-14天,可长至28天,短至2天。早期是指起病后1-3天内,是钩体血症期,表现为发热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头痛、身痛、全身乏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疼痛、淋巴结肿大等,腓肠肌疼痛对诊断该病具有一定特征性。

该病的中期是指起病后3-10天,是器官损伤期。该阶段为症状明显阶段,临床表现各异,轻型的表现为流感伤寒样中毒症状,无明显器官损伤,重型患者表现为肺出血、黄疸出血肝损伤、肾衰竭和脑膜脑炎,还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后期多在起病10天后,是恢复期或后发症期。多数患者热退之后各种症状逐渐消失,趋于痊愈。但重症患者,有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肺弥漫性出血,如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甚至危及生命。

中大五院感染病防治中心主任夏瑾瑜提醒市民,要注意个人防护,尽量不在池沼、水沟中捕鱼、游泳、嬉戏,减少不必要的疫水接触;工作需要时,要穿长筒橡皮靴,戴胶皮手套;牲畜饲养场所、屠宰场等要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如有接触鼠、猪、犬或污染的环境,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尿色变黄、尿量减少、胸闷气促或咯血等症状者,需警惕钩端螺旋体感染,及时到正规医院感染科就诊。”

文字:王帆 图片:程霖 通讯员 姜鑫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应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