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医学影像检查让患者获得最佳诊疗方案,是临床精准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影像科医生,不仅要有“全科医生”的广博知识,更需要有“火眼金睛”,善于精准辨别病灶、辨别疑难杂症,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意见。他们,是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
今年8月19日,是我国第五个“中国医师节”。近日,记者走进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影像科,采访医院影像科主任陈俊,了解影像科医生背后的故事。
不断破解诊断难题
从医18年的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影像科主任陈俊,是首届珠海市卫生青年优秀人才。他每天总是在早上7点30分前到达医院,在全科进行大交班后,组织医生团队对前一天的疑难病例进行全科大讨论。
X光、CT、核磁共振……在检查室里,为患者开展检查的技师完成检查后,在医生办公室的“后台”,影像科医生则忙碌地进行阅片,为检查出诊断结果。
在患者的治疗上,影像科医生虽然不直接拿手术刀,但是他们的诊断却影响着临床医生的治疗方向。因此,影像科医生总是在追求患者治疗前的精准诊断。
对于陈俊和其他影像科医生来说,“同病异影”“异病同影”是诊断中的棘手问题。“也就是说,同一种病可能会展现出不同的影像表现。同时,不同的病也可能展现出类似的影像。所以,在是与非之间,如何精准辨别非常重要。”
善于辨别疑难杂症,是影像科医生们的重要技能。
陈俊告诉记者,影像科医生可以说是“全科医生”,既要懂得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症状学,又要熟知病理生理改变呈现出来的影像特征,尤其是罕见病、少见病的影像特征。
因此,成为影像科医生的18年来,他总是在不停学习,追踪国内外领域的顶级期刊获取本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并把自己和团队的经验总结发表到国内外期刊上与同行分享。
当病例的影像诊断结果被临床印证后,他第一时间组织科室医生进行讨论,充实到科室病例库,让医生团队持续学习,不断提升技能。
进行技术研发创新
陈俊是一位善于创新的影像科专家。针对患者检查中遇到的难题,他总是不断思索,引进新技术和方法,并加以创新。
为了更精准判断中风患者的血管壁斑块性质是否稳定,是否容易脱落导致脑缺血,为临床医生的治疗给予更明确的依据,陈俊将用于观察颈部血管壁情况的技术,经过与设备工程师共同修改参数后,引进应用于脑部,最终实现了精准检查。
广东省中医院的骨科患者多,在为膝关节疾病患者采集影像时,技师需要根据自身的经验,通过目测为患者膝关节进行30度、60度、90度多角度拍照。
“然而通过目测,有时候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点误差,导致诊断不准确,所以,我们设计了膝关节多角度投照辅助器械,通过工具帮助患者固定膝关节位置,实现精准图形采集。这项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陈俊介绍。
患者的手指,如果不小心被木刺刺入软组织位置,用普通X光检查并不容易观察清楚。在发现痛点后,陈俊和团队经过思考,将为乳腺拍X光的乳腺钼靶检查,用于手指等四肢软组织位置图像采集,从而更有利于观察清楚手指是否有异物等。
像这些“研发”,在陈俊的科室团队里总是在发生,医生们想做的,就是如何更好实现精准诊断。
检查流程优化“高手”
影像科里的核磁共振项目,由于检查时间长、患者多,从预约到检查患者往往需要等候一周甚至两周。
为了压缩患者等待时间,实现尽快检查、及时诊治、减少病痛,作为科室主任的陈俊,一直在想各种办法。他通过科学排班,大大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实现了1天甚至0天等待。
“我们总是要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如果某个时间段患者多,我们发现患者预约等待时间变长,就动态调整工作时间,实行两班倒的工作流程,工作时间从早上7点半到晚上10点。如果出现特殊情况,患者等候时间仍然很长,就加班到凌晨3点。”他介绍。经过改进,核磁共振从此前的两台仪器每天检查患者40人,增加到目前接近每天150人。
中午时间段前来做检查的患者,遇到前台导医下班无人指引,需要自行多方寻找检查诊室。为减少这种情况出现,陈俊改进调整了导医轮班时间,将中午前台的上班时间延长至中午1点半,晚上延长至8点半,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就医指引。
类似的流程改进措施,影像科还有很多很多。这些看似“小而细”的改进,大大缩短了患者的等候时间,改善了患者的就诊体验。
“医生和患者是站在统一战线、共同面对疾病的战友,作为影像科医生,我们最希望的,就是尽早帮助患者发现病情、精准诊断,让他们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陈俊感慨道。
通过医学影像检查让患者获得最佳诊疗方案,是临床精准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影像科医生,不仅要有“全科医生”的广博知识,更需要有“火眼金睛”,善于精准辨别病灶、辨别疑难杂症,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意见。他们,是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
今年8月19日,是我国第五个“中国医师节”。近日,记者走进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影像科,采访医院影像科主任陈俊,了解影像科医生背后的故事。
不断破解诊断难题
从医18年的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影像科主任陈俊,是首届珠海市卫生青年优秀人才。他每天总是在早上7点30分前到达医院,在全科进行大交班后,组织医生团队对前一天的疑难病例进行全科大讨论。
X光、CT、核磁共振……在检查室里,为患者开展检查的技师完成检查后,在医生办公室的“后台”,影像科医生则忙碌地进行阅片,为检查出诊断结果。
在患者的治疗上,影像科医生虽然不直接拿手术刀,但是他们的诊断却影响着临床医生的治疗方向。因此,影像科医生总是在追求患者治疗前的精准诊断。
对于陈俊和其他影像科医生来说,“同病异影”“异病同影”是诊断中的棘手问题。“也就是说,同一种病可能会展现出不同的影像表现。同时,不同的病也可能展现出类似的影像。所以,在是与非之间,如何精准辨别非常重要。”
善于辨别疑难杂症,是影像科医生们的重要技能。
陈俊告诉记者,影像科医生可以说是“全科医生”,既要懂得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症状学,又要熟知病理生理改变呈现出来的影像特征,尤其是罕见病、少见病的影像特征。
因此,成为影像科医生的18年来,他总是在不停学习,追踪国内外领域的顶级期刊获取本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并把自己和团队的经验总结发表到国内外期刊上与同行分享。
当病例的影像诊断结果被临床印证后,他第一时间组织科室医生进行讨论,充实到科室病例库,让医生团队持续学习,不断提升技能。
进行技术研发创新
陈俊是一位善于创新的影像科专家。针对患者检查中遇到的难题,他总是不断思索,引进新技术和方法,并加以创新。
为了更精准判断中风患者的血管壁斑块性质是否稳定,是否容易脱落导致脑缺血,为临床医生的治疗给予更明确的依据,陈俊将用于观察颈部血管壁情况的技术,经过与设备工程师共同修改参数后,引进应用于脑部,最终实现了精准检查。
广东省中医院的骨科患者多,在为膝关节疾病患者采集影像时,技师需要根据自身的经验,通过目测为患者膝关节进行30度、60度、90度多角度拍照。
“然而通过目测,有时候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点误差,导致诊断不准确,所以,我们设计了膝关节多角度投照辅助器械,通过工具帮助患者固定膝关节位置,实现精准图形采集。这项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陈俊介绍。
患者的手指,如果不小心被木刺刺入软组织位置,用普通X光检查并不容易观察清楚。在发现痛点后,陈俊和团队经过思考,将为乳腺拍X光的乳腺钼靶检查,用于手指等四肢软组织位置图像采集,从而更有利于观察清楚手指是否有异物等。
像这些“研发”,在陈俊的科室团队里总是在发生,医生们想做的,就是如何更好实现精准诊断。
检查流程优化“高手”
影像科里的核磁共振项目,由于检查时间长、患者多,从预约到检查患者往往需要等候一周甚至两周。
为了压缩患者等待时间,实现尽快检查、及时诊治、减少病痛,作为科室主任的陈俊,一直在想各种办法。他通过科学排班,大大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实现了1天甚至0天等待。
“我们总是要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如果某个时间段患者多,我们发现患者预约等待时间变长,就动态调整工作时间,实行两班倒的工作流程,工作时间从早上7点半到晚上10点。如果出现特殊情况,患者等候时间仍然很长,就加班到凌晨3点。”他介绍。经过改进,核磁共振从此前的两台仪器每天检查患者40人,增加到目前接近每天150人。
中午时间段前来做检查的患者,遇到前台导医下班无人指引,需要自行多方寻找检查诊室。为减少这种情况出现,陈俊改进调整了导医轮班时间,将中午前台的上班时间延长至中午1点半,晚上延长至8点半,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就医指引。
类似的流程改进措施,影像科还有很多很多。这些看似“小而细”的改进,大大缩短了患者的等候时间,改善了患者的就诊体验。
“医生和患者是站在统一战线、共同面对疾病的战友,作为影像科医生,我们最希望的,就是尽早帮助患者发现病情、精准诊断,让他们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陈俊感慨道。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