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区:讲好旧街故事、做好文化传承、注入商业模式!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第三次“新生”

高挑的骑楼风格、典型的欧式外饰,不弯曲、不很直的大马路,保留历史风貌的店铺……这里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斗门旧街。

从明嘉靖年间的已成墟市,到清雍正十一年的发展兴盛;从1928年的一场大火烧街,到1932年的重建……历尽沧桑、有着厚重历史的斗门旧街,是一处横卧在岭南大地、镌刻着粤港澳大湾区独特文化符号的建筑群。

岁月变迁,繁华隐去,风貌尚存。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斗门旧街如何更好地展示其沧桑历史、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推进过程中,活化利用斗门旧街的独特资源,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彰显文化魅力……斗门旧街的第三次“新生”摆在了眼前。

讲好旧街故事;做好文化传承;注入商业模式。在珠海市整体部署、统筹安排下,斗门区围绕“建筑为体、文化为魂、非遗为魄、商贸为引”的理念,全力推进、全面发力,将斗门旧街打造成为最能展现斗门味道和地方特色、延续老城记忆和地方文脉的历史街区。

斗门旧街建筑群凝聚着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文化符号。

“胜兰号”

大火中唯一留存下来的奇迹

傍晚时分,彩霞满天。斗门旧街一派安详。

大马路45号是“胜兰号”。走进店铺,迎面是四个大字:胜气如兰。

“店里经营陈皮,一楼二楼也有很多历史资料,随便看。”“胜兰号”第四代传人陈瑞强介绍,门口处这张画像上的人物就是始创人陈母黄氏夫人,也就是街坊们尊称的胜兰婆。

“胜兰号”门口右边有一块石质标识,上写“珠海市历史建筑·胜兰金山庄旧址”。

胜兰是什么?金山庄又是什么?

斗门旧街位于斗门镇内,属于昔日斗门墟场的核心地带,东倚黄杨山,西临虎跳门水道。

《香山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1552-1566年)斗门旧街已成墟市,雍正十一年(1733年)发展兴盛起来。至清末民初,斗门地区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往家乡寄回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这样就催生了斗门“侨批”金融业。

1920年,斗门人赵崇光在斗门旧街开办“金山庄”,此后“胜兰号”等7家“金山庄”陆续开业。很多华侨把在国外赚到的钱,通过“金山庄”汇回家乡,兑换成当时的流通货币养家置业,较富裕的还在国内办工厂、捐校舍、济乡民、做慈善。

在斗门旧街,“胜兰号”是个奇迹。

独具一格的骑楼文化是斗门旧街的一大亮点。

斗门旧街当年的商铺都是砖木结构的平房,一旦起火便一损俱损。1928年突发一场大火,火烧连营三百米,把旧街东侧的店铺烧个精光,唯一幸存下来的只有“胜兰号”。没人说得清,为什么大火跳过了“胜兰号”,继续向前蔓延。

据载,胜兰婆于同治晚期从新会来到斗门,攒够钱后买下这间店铺,启业“胜兰号”。“先是做糖果,后来就兼营杂货,前面的店堂加上后面三层小楼共有200多平方米,生产加上批发和零售,都够了。”陈瑞强对曾祖母有崇拜也有感恩。

胜兰婆人好,生意也旺,经过两代的努力,“胜兰号”已经小有名气。所谓“门当户对、族门对族门”,胜兰婆的孙子娶到了当时斗门最大茶楼——六华茶楼的千金赵美娣。

作为“胜兰号”第四代传人,陈瑞强对斗门老街感情很深,他打算在老街整修后办一个小型博物馆,用家传的配方做小凤饼、凉果,游客到这里可以看古、品古、赏古。

像“胜兰号”一样,斗门旧街的众多商肆铺号繁荣兴旺,四方商贾云集,本身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对于利用外资拓展本土商贸、慈善、教育事业,也具有极大的宽容,就这样,斗门旧街带动斗门地区乃至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等发展起来。

清风民韵中西合璧,巨贾富商店铺齐肩。

“斗门旧街建成以后,商贸发达,成为当时中西商贸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地点,以及一个区域性商业中心,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斗门镇历史文化丛书》卷二第12页,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历经近500年形成的商业观念、经营风格、历史渊源、变迁脉络……凝聚的正是斗门旧街深厚的人文历史、商业底蕴。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成发”杂货铺

邝任生进行革命活动的联络点

斗门旧街当年还有一家店铺,叫“成发”杂货铺。

这家店铺同样有故事,有着红色革命故事。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发”杂货铺由小濠涌田岩村人邝护、邝翻养两兄弟合资经营。当时的注册资本额为15万元(《中山县斗门商会非公会会员名册》)。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斗门一带从事秘密革命活动的邝任生,利用自己与邝氏兄弟是同宗叔侄的关系,经常到杂货铺里找他们聚亲情、谈家常,并委托他们办事。

简单介绍一下革命烈士邝任生:

邝任生,1911年9月28日出生在斗门小濠涌村。这个有着580多年历史的村子,现存广府民居251座,是斗门邝氏家族的聚集地,人才辈出。

邝任生学生时代在地下党员陈杰、谢英的影响下投身革命。1937年9月20日,邝任生在小濠涌成立第一个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这是珠海地区最早诞生的党支部。当时,在党的领导下,先后有11个乡成立了“抗日先锋队”,共1000多人;8个乡成立了“妇女协会”,共300多人;还有后援会、大刀会、锄奸队等群众抗日组织。发动面之广、人数之多,在当时实属罕见,邝任生因此被敌人称为“最难对付的赤色分子”。1942年3月25日凌晨,调任南(海)番(禺)中(山)顺(德)中心县委宣传部长的邝任生,被捕后坚贞不屈壮烈牺牲,年仅31岁。

“成发”杂货铺是邝任生进行革命斗争的联络点之一。

有一次,当时在“排山小学”任教的邝任生以筹措办学经费之名(实为筹措兴办农民夜校经费)向邝氏兄弟筹款。兄弟俩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给了邝任生50个大洋。

抗战开始后,邝任生经常来到“成发”找邝氏兄弟,商议为“抗日先锋队”筹款的事。一次,邝翻养母子主动出钱购买布料,为“抗日先锋队”制作臂章和缝制衣服。当时很多旅外华侨主动从海外寄钱回来支持抗日,“抗日先锋队”也经常派人前来杂货铺,将外币兑换成银元,邝氏母子有求必应。

抗战时期,常有日军在翻译的陪同下在斗门旧街的商铺强买强卖。一天,日军翻译一个人前来“成发”强要烟酒,邝氏兄弟怒火中烧,拿起担杆便往他身上乱打,打得那个日军翻译狼狈逃窜。事后,邝氏兄弟不得不返回老家田岩村,在山地的祖坟附近匿藏了个把月时间。

包容和开放,带来进步思想,这一点同样体现在斗门旧街上。

现代意义上进步的思想观念、革命思想,都能够在斗门旧街和周边地区找到合适的落脚点,具有进步思想的革命者和革命组织,不仅在客观面貌上改变着斗门旧街,也推动斗门旧街进而助力整个斗门地区,汇入到革命的滚滚洪流中,而这恰恰奠定了斗门旧街的红色基因,也恰恰是新时代需要发扬光大的红色文化。

骑楼+天花彩画

主动吸纳外来文化的生存智慧

天花彩画是斗门旧街不同于其他地区骑楼街的最主要特色之一。

“沿街这些骑楼,这些骑楼的天花彩画(俗称灯影),现在已经焕然一新。”黎时林说,“这里中西合璧的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黎时林是广州市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的现场负责人,在斗门旧街已经待了4个多月,主要负责这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修复项目(一期),目前该项目已经完工正待验收。

独具一格的骑楼文化,成为斗门旧街悠久历史的一大亮点,也是斗门旧街获得第二次新生的外在表现。其内因源于1928年的那场大火,沐火重生、重建,由居住在斗门墟内的加拿大建筑工程师嘉理慰牧师等负责统筹规划设计。

1932年,斗门旧街重新建成。

建成后的状况如何?“骑楼高大美观,中西合璧,别具一格。马路两旁的楼宇鳞次栉比,两百多间商住两宜的柱廊骑楼高低错落有致,风格多样统一,美轮美奂。高大的骑楼和外国建筑艺术的引入,使古镇建筑风貌脱胎换骨,焕然一新,让人恍然以为来到了异国他乡。”(《珠海文史》第24辑第162-163页)

沿着骑楼漫步,不经意间抬头而望,可见天花彩画,这是斗门旧街不同于其他地区骑楼街的最主要特色之一。中国传统的山水、花鸟和民间八宝,西方建筑、帆船……在这里都可以看到。黎映宇主编的《斗门古街图文集》第57-58页写道:这些彩画的构图精巧,画技高超,处处体现出中西交融的精妙构思,给人以无穷的遐想。这些彩画俗称灯影。在彩画的中心埋有铁钩是用来挂灯笼的。根据长者回忆,每年中秋节晚上,整条古街都会挂上灯笼。月满苍穹、灯影相辉,那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斗门旧街商肆铺号繁荣兴旺。

此时正值中午,烈日炎炎,但走在骑楼内不觉暴晒之苦,这正是骑楼的妙处之一。建了骑楼,店铺得后退两米多,退让之间,老派粤商的智慧尽在其中。俗话说:“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烈日炎炎、雨水如注,你会不由自主地行走或停驻在骑楼之下,大可处变不惊,也不会因穿着布鞋、没带雨伞而淋成落汤鸡。人在骑楼内,总不能站着不动吧,不妨退至两米内的店里看看!这一看,自然而然会碰着合适的商品,那就买了吧,皆大欢喜。这一退,退出更大的商业空间。

骑楼是因地制宜、亦商亦居、以退为进的生存智慧,藏纳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丰富的文化涵养。

不止如此。

与上海、天津等一些街区的西方建筑不同,斗门旧街的骑楼是本地群众主动吸纳外来文化创造的产物。他们并不盲目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在外来文化面前表现出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和非凡的勇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斗门旧街的骑楼,是社会转型期不可多得的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见证。

在《艺术研究·斗门古街建筑装饰艺术特色及传承》一书中,沈鸿才、黄晓佳这样表述:斗门古街作为珠海市唯一保存完整的历史街区,其建筑装饰艺术更是珠海市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好这份遗产,发挥其自身的价值与优势,是珠海特区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之一。如果我们注重对其建筑艺术和历史的保护,为后世子孙留下一段原汁原味的历史街区,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许反而会超过预期。

这段话,对斗门旧街的综合文化价值做了一个注解。

第三次“新生”

建筑为体 文化为魂 非遗为魄 商贸为引

皇室文化、宗族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侨乡文化、民俗和非遗文化,成为斗门旧街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主要表现。

岁月变迁,繁华隐去,风貌尚存。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斗门旧街如何更好地展示其沧桑历史、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如何在深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中,活化利用斗门旧街的独特资源,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彰显文化魅力……斗门旧街的第三次“新生”摆在了眼前。

讲好旧街故事;做好文化传承;注入商业模式。

在珠海市整体部署和斗门区统筹安排下,斗门镇紧紧围绕“建筑为体、文化为魂、非遗为魄、商贸为引”的理念,全力推进、全面发力,将斗门旧街打造成为最能展现斗门味道和地方特色、延续老城记忆和地方文脉的历史街区。主要举措包括:

完善规划设计。配合市自然资源部门编制《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珠海市斗门旧街保护规划(2021-2035)》,委托完成《斗门旧街国家历史文化街区修复提升项目方案》,明确每个商铺的保护修复建筑风格,以及价值较高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方式。

做好保护修缮。通过全面摸底普查,斗门旧街现有历史建筑9处、不可移动文物2处;核心区域(T字路)现有商铺80多间、住宅500多间。目前,斗门旧街修复项目(一期)已经完工,修复73栋,正全力推动修复项目(二期)落地。

丰富街区业态。引导、腾退传统低端产业,陆续植入咖啡馆、旅游商品文创店、民宿、善雅书房·时趣馆等创意和休闲产业;以改造盘活斗门旧街国有旧厂房为抓手,分片设置文化创意共享区、泛娱乐体验休闲区、旅居生活美学区,打造非遗文化饮食、非遗文化体验、沉浸式娱乐、泛娱乐式商业、主题型消费、特色民宿等业态,目前已完成规划及可行性研究;深入挖掘珠海和斗门本土文化遗产,建设文创集市。

挖掘历史文化。以“寻找旧街记忆、传承历史文化、展示旧街风韵、塑造斗门特色”为目标,重点打造游客服务中心,开发斗门旧街历史博物馆,让这一处凝聚独特历史文化符号的建筑群,获得新生、焕发光芒。

文字:张帆 图片:吴梓昊 通讯员 李华理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孙宁
斗门区:讲好旧街故事、做好文化传承、注入商业模式!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第三次“新生”
珠海特区报 2022-07-21 13:26

高挑的骑楼风格、典型的欧式外饰,不弯曲、不很直的大马路,保留历史风貌的店铺……这里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斗门旧街。

从明嘉靖年间的已成墟市,到清雍正十一年的发展兴盛;从1928年的一场大火烧街,到1932年的重建……历尽沧桑、有着厚重历史的斗门旧街,是一处横卧在岭南大地、镌刻着粤港澳大湾区独特文化符号的建筑群。

岁月变迁,繁华隐去,风貌尚存。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斗门旧街如何更好地展示其沧桑历史、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推进过程中,活化利用斗门旧街的独特资源,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彰显文化魅力……斗门旧街的第三次“新生”摆在了眼前。

讲好旧街故事;做好文化传承;注入商业模式。在珠海市整体部署、统筹安排下,斗门区围绕“建筑为体、文化为魂、非遗为魄、商贸为引”的理念,全力推进、全面发力,将斗门旧街打造成为最能展现斗门味道和地方特色、延续老城记忆和地方文脉的历史街区。

斗门旧街建筑群凝聚着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文化符号。

“胜兰号”

大火中唯一留存下来的奇迹

傍晚时分,彩霞满天。斗门旧街一派安详。

大马路45号是“胜兰号”。走进店铺,迎面是四个大字:胜气如兰。

“店里经营陈皮,一楼二楼也有很多历史资料,随便看。”“胜兰号”第四代传人陈瑞强介绍,门口处这张画像上的人物就是始创人陈母黄氏夫人,也就是街坊们尊称的胜兰婆。

“胜兰号”门口右边有一块石质标识,上写“珠海市历史建筑·胜兰金山庄旧址”。

胜兰是什么?金山庄又是什么?

斗门旧街位于斗门镇内,属于昔日斗门墟场的核心地带,东倚黄杨山,西临虎跳门水道。

《香山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1552-1566年)斗门旧街已成墟市,雍正十一年(1733年)发展兴盛起来。至清末民初,斗门地区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往家乡寄回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这样就催生了斗门“侨批”金融业。

1920年,斗门人赵崇光在斗门旧街开办“金山庄”,此后“胜兰号”等7家“金山庄”陆续开业。很多华侨把在国外赚到的钱,通过“金山庄”汇回家乡,兑换成当时的流通货币养家置业,较富裕的还在国内办工厂、捐校舍、济乡民、做慈善。

在斗门旧街,“胜兰号”是个奇迹。

独具一格的骑楼文化是斗门旧街的一大亮点。

斗门旧街当年的商铺都是砖木结构的平房,一旦起火便一损俱损。1928年突发一场大火,火烧连营三百米,把旧街东侧的店铺烧个精光,唯一幸存下来的只有“胜兰号”。没人说得清,为什么大火跳过了“胜兰号”,继续向前蔓延。

据载,胜兰婆于同治晚期从新会来到斗门,攒够钱后买下这间店铺,启业“胜兰号”。“先是做糖果,后来就兼营杂货,前面的店堂加上后面三层小楼共有200多平方米,生产加上批发和零售,都够了。”陈瑞强对曾祖母有崇拜也有感恩。

胜兰婆人好,生意也旺,经过两代的努力,“胜兰号”已经小有名气。所谓“门当户对、族门对族门”,胜兰婆的孙子娶到了当时斗门最大茶楼——六华茶楼的千金赵美娣。

作为“胜兰号”第四代传人,陈瑞强对斗门老街感情很深,他打算在老街整修后办一个小型博物馆,用家传的配方做小凤饼、凉果,游客到这里可以看古、品古、赏古。

像“胜兰号”一样,斗门旧街的众多商肆铺号繁荣兴旺,四方商贾云集,本身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对于利用外资拓展本土商贸、慈善、教育事业,也具有极大的宽容,就这样,斗门旧街带动斗门地区乃至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等发展起来。

清风民韵中西合璧,巨贾富商店铺齐肩。

“斗门旧街建成以后,商贸发达,成为当时中西商贸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地点,以及一个区域性商业中心,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斗门镇历史文化丛书》卷二第12页,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历经近500年形成的商业观念、经营风格、历史渊源、变迁脉络……凝聚的正是斗门旧街深厚的人文历史、商业底蕴。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成发”杂货铺

邝任生进行革命活动的联络点

斗门旧街当年还有一家店铺,叫“成发”杂货铺。

这家店铺同样有故事,有着红色革命故事。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发”杂货铺由小濠涌田岩村人邝护、邝翻养两兄弟合资经营。当时的注册资本额为15万元(《中山县斗门商会非公会会员名册》)。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斗门一带从事秘密革命活动的邝任生,利用自己与邝氏兄弟是同宗叔侄的关系,经常到杂货铺里找他们聚亲情、谈家常,并委托他们办事。

简单介绍一下革命烈士邝任生:

邝任生,1911年9月28日出生在斗门小濠涌村。这个有着580多年历史的村子,现存广府民居251座,是斗门邝氏家族的聚集地,人才辈出。

邝任生学生时代在地下党员陈杰、谢英的影响下投身革命。1937年9月20日,邝任生在小濠涌成立第一个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这是珠海地区最早诞生的党支部。当时,在党的领导下,先后有11个乡成立了“抗日先锋队”,共1000多人;8个乡成立了“妇女协会”,共300多人;还有后援会、大刀会、锄奸队等群众抗日组织。发动面之广、人数之多,在当时实属罕见,邝任生因此被敌人称为“最难对付的赤色分子”。1942年3月25日凌晨,调任南(海)番(禺)中(山)顺(德)中心县委宣传部长的邝任生,被捕后坚贞不屈壮烈牺牲,年仅31岁。

“成发”杂货铺是邝任生进行革命斗争的联络点之一。

有一次,当时在“排山小学”任教的邝任生以筹措办学经费之名(实为筹措兴办农民夜校经费)向邝氏兄弟筹款。兄弟俩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给了邝任生50个大洋。

抗战开始后,邝任生经常来到“成发”找邝氏兄弟,商议为“抗日先锋队”筹款的事。一次,邝翻养母子主动出钱购买布料,为“抗日先锋队”制作臂章和缝制衣服。当时很多旅外华侨主动从海外寄钱回来支持抗日,“抗日先锋队”也经常派人前来杂货铺,将外币兑换成银元,邝氏母子有求必应。

抗战时期,常有日军在翻译的陪同下在斗门旧街的商铺强买强卖。一天,日军翻译一个人前来“成发”强要烟酒,邝氏兄弟怒火中烧,拿起担杆便往他身上乱打,打得那个日军翻译狼狈逃窜。事后,邝氏兄弟不得不返回老家田岩村,在山地的祖坟附近匿藏了个把月时间。

包容和开放,带来进步思想,这一点同样体现在斗门旧街上。

现代意义上进步的思想观念、革命思想,都能够在斗门旧街和周边地区找到合适的落脚点,具有进步思想的革命者和革命组织,不仅在客观面貌上改变着斗门旧街,也推动斗门旧街进而助力整个斗门地区,汇入到革命的滚滚洪流中,而这恰恰奠定了斗门旧街的红色基因,也恰恰是新时代需要发扬光大的红色文化。

骑楼+天花彩画

主动吸纳外来文化的生存智慧

天花彩画是斗门旧街不同于其他地区骑楼街的最主要特色之一。

“沿街这些骑楼,这些骑楼的天花彩画(俗称灯影),现在已经焕然一新。”黎时林说,“这里中西合璧的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黎时林是广州市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的现场负责人,在斗门旧街已经待了4个多月,主要负责这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修复项目(一期),目前该项目已经完工正待验收。

独具一格的骑楼文化,成为斗门旧街悠久历史的一大亮点,也是斗门旧街获得第二次新生的外在表现。其内因源于1928年的那场大火,沐火重生、重建,由居住在斗门墟内的加拿大建筑工程师嘉理慰牧师等负责统筹规划设计。

1932年,斗门旧街重新建成。

建成后的状况如何?“骑楼高大美观,中西合璧,别具一格。马路两旁的楼宇鳞次栉比,两百多间商住两宜的柱廊骑楼高低错落有致,风格多样统一,美轮美奂。高大的骑楼和外国建筑艺术的引入,使古镇建筑风貌脱胎换骨,焕然一新,让人恍然以为来到了异国他乡。”(《珠海文史》第24辑第162-163页)

沿着骑楼漫步,不经意间抬头而望,可见天花彩画,这是斗门旧街不同于其他地区骑楼街的最主要特色之一。中国传统的山水、花鸟和民间八宝,西方建筑、帆船……在这里都可以看到。黎映宇主编的《斗门古街图文集》第57-58页写道:这些彩画的构图精巧,画技高超,处处体现出中西交融的精妙构思,给人以无穷的遐想。这些彩画俗称灯影。在彩画的中心埋有铁钩是用来挂灯笼的。根据长者回忆,每年中秋节晚上,整条古街都会挂上灯笼。月满苍穹、灯影相辉,那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斗门旧街商肆铺号繁荣兴旺。

此时正值中午,烈日炎炎,但走在骑楼内不觉暴晒之苦,这正是骑楼的妙处之一。建了骑楼,店铺得后退两米多,退让之间,老派粤商的智慧尽在其中。俗话说:“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烈日炎炎、雨水如注,你会不由自主地行走或停驻在骑楼之下,大可处变不惊,也不会因穿着布鞋、没带雨伞而淋成落汤鸡。人在骑楼内,总不能站着不动吧,不妨退至两米内的店里看看!这一看,自然而然会碰着合适的商品,那就买了吧,皆大欢喜。这一退,退出更大的商业空间。

骑楼是因地制宜、亦商亦居、以退为进的生存智慧,藏纳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丰富的文化涵养。

不止如此。

与上海、天津等一些街区的西方建筑不同,斗门旧街的骑楼是本地群众主动吸纳外来文化创造的产物。他们并不盲目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在外来文化面前表现出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和非凡的勇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斗门旧街的骑楼,是社会转型期不可多得的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见证。

在《艺术研究·斗门古街建筑装饰艺术特色及传承》一书中,沈鸿才、黄晓佳这样表述:斗门古街作为珠海市唯一保存完整的历史街区,其建筑装饰艺术更是珠海市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好这份遗产,发挥其自身的价值与优势,是珠海特区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之一。如果我们注重对其建筑艺术和历史的保护,为后世子孙留下一段原汁原味的历史街区,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许反而会超过预期。

这段话,对斗门旧街的综合文化价值做了一个注解。

第三次“新生”

建筑为体 文化为魂 非遗为魄 商贸为引

皇室文化、宗族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侨乡文化、民俗和非遗文化,成为斗门旧街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主要表现。

岁月变迁,繁华隐去,风貌尚存。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斗门旧街如何更好地展示其沧桑历史、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如何在深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中,活化利用斗门旧街的独特资源,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彰显文化魅力……斗门旧街的第三次“新生”摆在了眼前。

讲好旧街故事;做好文化传承;注入商业模式。

在珠海市整体部署和斗门区统筹安排下,斗门镇紧紧围绕“建筑为体、文化为魂、非遗为魄、商贸为引”的理念,全力推进、全面发力,将斗门旧街打造成为最能展现斗门味道和地方特色、延续老城记忆和地方文脉的历史街区。主要举措包括:

完善规划设计。配合市自然资源部门编制《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珠海市斗门旧街保护规划(2021-2035)》,委托完成《斗门旧街国家历史文化街区修复提升项目方案》,明确每个商铺的保护修复建筑风格,以及价值较高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方式。

做好保护修缮。通过全面摸底普查,斗门旧街现有历史建筑9处、不可移动文物2处;核心区域(T字路)现有商铺80多间、住宅500多间。目前,斗门旧街修复项目(一期)已经完工,修复73栋,正全力推动修复项目(二期)落地。

丰富街区业态。引导、腾退传统低端产业,陆续植入咖啡馆、旅游商品文创店、民宿、善雅书房·时趣馆等创意和休闲产业;以改造盘活斗门旧街国有旧厂房为抓手,分片设置文化创意共享区、泛娱乐体验休闲区、旅居生活美学区,打造非遗文化饮食、非遗文化体验、沉浸式娱乐、泛娱乐式商业、主题型消费、特色民宿等业态,目前已完成规划及可行性研究;深入挖掘珠海和斗门本土文化遗产,建设文创集市。

挖掘历史文化。以“寻找旧街记忆、传承历史文化、展示旧街风韵、塑造斗门特色”为目标,重点打造游客服务中心,开发斗门旧街历史博物馆,让这一处凝聚独特历史文化符号的建筑群,获得新生、焕发光芒。

文字:张帆 图片:吴梓昊 通讯员 李华理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