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悦读(2022年5月25日)
书里书外
 

“镜中永远是此刻”

——评艾伟新长篇小说《镜中》

□周思

微信图片_20220525111905.png

被誉为“人性勘探者”的作家艾伟在出版《越野赛跑》《爱人同志》《爱人有罪》《风和日丽》《南方》《盛夏》几部作品之后,沉潜五年,精心打磨出一部新长篇小说《镜中》,由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推出。故事围绕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突遭剧变展开,面对家庭和人生的支离破碎,主人公庄润生作为间接导致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在自责与迷茫中踏上了自我放逐,同时寻求救赎的旅程。故事的其他三位主要人物也都带着各自的伤痛,试图在生活的废墟之上重拾前行的勇气。

在创作后记中,艾伟说“镜中”这个题目一直伴随着他的写作,因为“任何艺术都是人间的镜像,小说就是通过虚构一个自洽的世界照见你我,照见人世”。这个意味深长的题目也是一把打开这部小说的钥匙,关于“镜”这个母题,许多诗篇恰可以作为这部小说的别样注解。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

这句诗出自已故诗人张枣的《镜中》,后悔之事纷纷而落,是人们回首往事时悲哀而美的心绪,这里有着举重若轻的怅然,或许也是一种释怀。艾伟小说里的后悔之意,比这首诗要猛烈和沉重,这在小说的开端,甚至是以一种极为残酷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润生是一个名震中外的建筑设计师,表面上有一个和美的家庭。但润生的妻子和一双儿女遭遇了严重的车祸,孩子们当场去世,妻子易蓉也因此毁容,在治愈后选择了自杀。润生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但在悲痛之外,他还有着不为人知的自责与愧悔。因为他没有接到妻子车祸后打给他的电话,那时他正在与情人子珊幽会。

艾伟在这里设置了一个痛苦的问题:“老天把他打入了地狱,以后他将如何面对如此残酷的创痛?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如何面对自我?又将如何解决以及安置这些问题?”

命运的缝隙里也罩满蛛网,我突然看见镜子里的自己

人生的重大变故打碎了本来看似完满的生活之镜,在这样的时刻,人们才会注意到生活本身的裂缝,就像黄芳在题为《镜子》的诗里所写的这样:“有时,生活一地鸡毛/甚至命运的缝隙里也罩满蛛网。”

《镜中》的主人公因为这个灾难性的事件,开始直面情感世界里的爱与恨、罪与罚,踏上寻求心灵救赎的道路。润生前往云南,设计捐建了以儿女命名的希望小学。他在云南遇到了一名前特种兵,两人一同穿越中缅边境,见证了缅甸果敢同盟军和政府军的战争,看到了在战争影响下人们的苦难。人类的悲苦与个人所经历的痛苦紧紧相连,艾伟在小说中所叩问的是:是否有一种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东方式的救赎与解脱之路,在形而上层面使心灵得以安放?

艾伟在《中国经验及其精神性》一文中也谈到过这个问题:“作为今天的中国作家,面对丰润而芜杂的经验世界,他有责任去找寻属于中国人的内心语言,有责任去探寻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身为今天的中国人,我们生命的支柱究竟是什么,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究竟有着怎样的密码,我们如何有效地有信服力地打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找到中国人的‘灵魂’。”

镜中永远是此刻,此刻通向重生之门

《镜中》的结尾十分动人,回答了这个如何与自我和解的难题。作为建筑设计师的主人公前往日本建造了一座纪念核爆遇难者的道场,他将道场设计成一个海上的金字塔:

“通向佛殿的道路将由清水混凝土和玻璃构筑成一个奇特的通道,象征人生的迷宫。在这个通道里要创造出生命各个阶段的感受和状态:童年的灰暗,青年的野心,至暗时刻的危机,以及突然的解脱。”

艾伟通过对这个建筑的刻画,完成了他的小说主人公的救赎之旅,让他获得了重生,用小说里的话说,即“上天让他体验到人间的悲苦,努力让他学会慈悲”。而这也是我们在北岛的诗中所见:“镜中永远是此刻,此刻通向重生之门。”

序与跋

在语言的囚禁与自由之中

□倩娜

出版《凛冬将至》这本集子,我是多少感到惭愧的。

这好像不是出书该有的心情。

回想年轻的时候,出一本集子于我是多么兴奋的事情啊,荣光、满足甚至内心隐秘的虚荣兼而有之。至于文字的青涩和稚嫩,于那时的自己,是不可能像今天回顾时看得这般清晰,但或多或少,也是有一些自我意识的。因为年轻,就有了可资让时间来修正的自我宽容。敢于赊账,相信自己有预期的还债能力。

那好吧,时间足可作为证词。

如今,当年那个撑着花伞冒雨步行到邮局投寄稿子的小女孩,已经渐入人生的秋季。在经历了那么长时间写作历练的今天,再回头看这一路磕磕碰碰走来的文学之旅,实是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回想自己撞入文学之门,只缘于爱。对于这个世界,我有着太多表达的欲望。青春期的写作更多依赖于感觉和激情,还有自我经验以及外部世界的激活。不能否认这些之于创作的推动,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阅读面的拓宽,愈往文学的深处走,愈加意识到,一个作家仅仅囿于个人经验写作是不够的,因为有限的经验在不断耗用之后会慢慢缩小成一个核。而想象、思辨、理性,对我们当下生存状况的关注更有可能为写作找到更为开阔的依托之地。

自然,随之而来的,对语言也更生敬畏之心。

年岁愈长,发觉自己的写作竟不及年轻时那般顺畅了。常常,自己会坐在电脑前对着一篇半成品发呆,键盘敲不下去。或者,敲出来,又被删除了。时间在那里“卡壳”了。那个写作的女子枯坐其中,在庸词俗语的泥淖之中挣扎着,对旧有的表达不满意,却又未能找到新的呈现与描述。就这样被语言囚禁着。我知道,要沿着固有的写作思维下滑下去是容易的,只是,那样的自我重复之于写作能有多大的成长性?如果可能,我愿意稍稍尝试给写作设置一些难度,虽然限于自己的文学储备尚还单薄,很可能败北折返,但有尝试的勇气毕竟还是值得鼓励的吧。记得好友林渊液在送我的一本散文集子的扉页上写道:“与文字成为朋友和顽敌。”是的,那时为朋友又时为顽敌的语言,是我的囚禁我的焦虑,同时也是我的反抗我所努力挣脱要获取的自由。尝试让语言承载思想,顺利受孕,分娩出我所期待的“孩子”,几近成为我工作之余精神生活的最大期盼。当然,在一些不期然的夜晚,偶尔也有一些灵思妙想夹裹着饱满结实的句子破茧而出,那是被语言苦苦囚禁之后获得的短暂的快意飞翔。

家里的书,源源不断地增多已成必然。书架是无法再扩充了。每到一个阶段,都不得不做适当的清理,一些书便不得不面临被“打入冷宫”或被淘汰的厄运。甚至,其中有的书,在年轻时曾经那么激动着我,如今,其中的一部分已光环渐退。或迟,或早,它们会被搬离书架,让位于后来的“新宠”。多么残忍的事实。时间、阅读和个人阅历会不断调整我们对创作的理解,也会因之提高自己对他人作品的阅读期许。每次去书店,面对眼前一堵堵高高的书墙,我会常生绝望之感。一个人,一辈子能够与多少书有缘相遇?我想象自己的书放在这里,一个素不相识的读者偶尔经过,顺手拿起它,翻看其中的篇什。我的文字能够抵达他的内心吗?每至此,我都忍不住提醒自己,要珍视自己写下的文字。我们的写作当然可视作是个人内心的愉悦和抒发,我不会忘记自己写作的初衷。但出走半生,归来即使仍是少年,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包括对文学的理解肯定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如果不自欺的话,我还是奢望在可能的范围内,以这些单薄的文字留下我对生活一些微弱的思考。虽然在浩瀚的文字之海中,它只是一朵微不足道的浪花,而且很快被淹没。

这本集子,其中一些作品的年代久远,重新回检的过程令我汗颜。虽然,它们藏着我真实的心跳,但我清醒其中的不足。它们离我写作的愿景尚遥远。呈现的勇气缘于一种阶段性总结。我不敢期望这些写于不同时期的文字能够经受得起时间的淘洗,但我至少希望,在一些文字里,能够见证我微不足道的努力。在语言的囚禁和自由之中进行的挣扎和飞翔。而之于将来,我不知道,懒惰如我,对自我的期许能否落到实处。我承认自己已经到了不敢轻下妄语的年纪了。

唯一,我能确定的是,即使我依然写得稀薄,余生,对文字的敬畏永远深存于心。她让我在占有一个现实世界的同时拥有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精神王国。她是深邃的容器,承载我于人世间所有的喜悦、悲伤或者疼痛,寄寓我的经验、思考、憧憬,包括幽微隐秘的心曲。她的丰富无穷无尽。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帅云
湾韵|悦读(2022年5月25日)
珠海特区报 2022-05-25 12:19
书里书外
 

“镜中永远是此刻”

——评艾伟新长篇小说《镜中》

□周思

微信图片_20220525111905.png

被誉为“人性勘探者”的作家艾伟在出版《越野赛跑》《爱人同志》《爱人有罪》《风和日丽》《南方》《盛夏》几部作品之后,沉潜五年,精心打磨出一部新长篇小说《镜中》,由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推出。故事围绕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突遭剧变展开,面对家庭和人生的支离破碎,主人公庄润生作为间接导致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在自责与迷茫中踏上了自我放逐,同时寻求救赎的旅程。故事的其他三位主要人物也都带着各自的伤痛,试图在生活的废墟之上重拾前行的勇气。

在创作后记中,艾伟说“镜中”这个题目一直伴随着他的写作,因为“任何艺术都是人间的镜像,小说就是通过虚构一个自洽的世界照见你我,照见人世”。这个意味深长的题目也是一把打开这部小说的钥匙,关于“镜”这个母题,许多诗篇恰可以作为这部小说的别样注解。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

这句诗出自已故诗人张枣的《镜中》,后悔之事纷纷而落,是人们回首往事时悲哀而美的心绪,这里有着举重若轻的怅然,或许也是一种释怀。艾伟小说里的后悔之意,比这首诗要猛烈和沉重,这在小说的开端,甚至是以一种极为残酷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润生是一个名震中外的建筑设计师,表面上有一个和美的家庭。但润生的妻子和一双儿女遭遇了严重的车祸,孩子们当场去世,妻子易蓉也因此毁容,在治愈后选择了自杀。润生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但在悲痛之外,他还有着不为人知的自责与愧悔。因为他没有接到妻子车祸后打给他的电话,那时他正在与情人子珊幽会。

艾伟在这里设置了一个痛苦的问题:“老天把他打入了地狱,以后他将如何面对如此残酷的创痛?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如何面对自我?又将如何解决以及安置这些问题?”

命运的缝隙里也罩满蛛网,我突然看见镜子里的自己

人生的重大变故打碎了本来看似完满的生活之镜,在这样的时刻,人们才会注意到生活本身的裂缝,就像黄芳在题为《镜子》的诗里所写的这样:“有时,生活一地鸡毛/甚至命运的缝隙里也罩满蛛网。”

《镜中》的主人公因为这个灾难性的事件,开始直面情感世界里的爱与恨、罪与罚,踏上寻求心灵救赎的道路。润生前往云南,设计捐建了以儿女命名的希望小学。他在云南遇到了一名前特种兵,两人一同穿越中缅边境,见证了缅甸果敢同盟军和政府军的战争,看到了在战争影响下人们的苦难。人类的悲苦与个人所经历的痛苦紧紧相连,艾伟在小说中所叩问的是:是否有一种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东方式的救赎与解脱之路,在形而上层面使心灵得以安放?

艾伟在《中国经验及其精神性》一文中也谈到过这个问题:“作为今天的中国作家,面对丰润而芜杂的经验世界,他有责任去找寻属于中国人的内心语言,有责任去探寻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身为今天的中国人,我们生命的支柱究竟是什么,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究竟有着怎样的密码,我们如何有效地有信服力地打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找到中国人的‘灵魂’。”

镜中永远是此刻,此刻通向重生之门

《镜中》的结尾十分动人,回答了这个如何与自我和解的难题。作为建筑设计师的主人公前往日本建造了一座纪念核爆遇难者的道场,他将道场设计成一个海上的金字塔:

“通向佛殿的道路将由清水混凝土和玻璃构筑成一个奇特的通道,象征人生的迷宫。在这个通道里要创造出生命各个阶段的感受和状态:童年的灰暗,青年的野心,至暗时刻的危机,以及突然的解脱。”

艾伟通过对这个建筑的刻画,完成了他的小说主人公的救赎之旅,让他获得了重生,用小说里的话说,即“上天让他体验到人间的悲苦,努力让他学会慈悲”。而这也是我们在北岛的诗中所见:“镜中永远是此刻,此刻通向重生之门。”

序与跋

在语言的囚禁与自由之中

□倩娜

出版《凛冬将至》这本集子,我是多少感到惭愧的。

这好像不是出书该有的心情。

回想年轻的时候,出一本集子于我是多么兴奋的事情啊,荣光、满足甚至内心隐秘的虚荣兼而有之。至于文字的青涩和稚嫩,于那时的自己,是不可能像今天回顾时看得这般清晰,但或多或少,也是有一些自我意识的。因为年轻,就有了可资让时间来修正的自我宽容。敢于赊账,相信自己有预期的还债能力。

那好吧,时间足可作为证词。

如今,当年那个撑着花伞冒雨步行到邮局投寄稿子的小女孩,已经渐入人生的秋季。在经历了那么长时间写作历练的今天,再回头看这一路磕磕碰碰走来的文学之旅,实是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回想自己撞入文学之门,只缘于爱。对于这个世界,我有着太多表达的欲望。青春期的写作更多依赖于感觉和激情,还有自我经验以及外部世界的激活。不能否认这些之于创作的推动,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阅读面的拓宽,愈往文学的深处走,愈加意识到,一个作家仅仅囿于个人经验写作是不够的,因为有限的经验在不断耗用之后会慢慢缩小成一个核。而想象、思辨、理性,对我们当下生存状况的关注更有可能为写作找到更为开阔的依托之地。

自然,随之而来的,对语言也更生敬畏之心。

年岁愈长,发觉自己的写作竟不及年轻时那般顺畅了。常常,自己会坐在电脑前对着一篇半成品发呆,键盘敲不下去。或者,敲出来,又被删除了。时间在那里“卡壳”了。那个写作的女子枯坐其中,在庸词俗语的泥淖之中挣扎着,对旧有的表达不满意,却又未能找到新的呈现与描述。就这样被语言囚禁着。我知道,要沿着固有的写作思维下滑下去是容易的,只是,那样的自我重复之于写作能有多大的成长性?如果可能,我愿意稍稍尝试给写作设置一些难度,虽然限于自己的文学储备尚还单薄,很可能败北折返,但有尝试的勇气毕竟还是值得鼓励的吧。记得好友林渊液在送我的一本散文集子的扉页上写道:“与文字成为朋友和顽敌。”是的,那时为朋友又时为顽敌的语言,是我的囚禁我的焦虑,同时也是我的反抗我所努力挣脱要获取的自由。尝试让语言承载思想,顺利受孕,分娩出我所期待的“孩子”,几近成为我工作之余精神生活的最大期盼。当然,在一些不期然的夜晚,偶尔也有一些灵思妙想夹裹着饱满结实的句子破茧而出,那是被语言苦苦囚禁之后获得的短暂的快意飞翔。

家里的书,源源不断地增多已成必然。书架是无法再扩充了。每到一个阶段,都不得不做适当的清理,一些书便不得不面临被“打入冷宫”或被淘汰的厄运。甚至,其中有的书,在年轻时曾经那么激动着我,如今,其中的一部分已光环渐退。或迟,或早,它们会被搬离书架,让位于后来的“新宠”。多么残忍的事实。时间、阅读和个人阅历会不断调整我们对创作的理解,也会因之提高自己对他人作品的阅读期许。每次去书店,面对眼前一堵堵高高的书墙,我会常生绝望之感。一个人,一辈子能够与多少书有缘相遇?我想象自己的书放在这里,一个素不相识的读者偶尔经过,顺手拿起它,翻看其中的篇什。我的文字能够抵达他的内心吗?每至此,我都忍不住提醒自己,要珍视自己写下的文字。我们的写作当然可视作是个人内心的愉悦和抒发,我不会忘记自己写作的初衷。但出走半生,归来即使仍是少年,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包括对文学的理解肯定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如果不自欺的话,我还是奢望在可能的范围内,以这些单薄的文字留下我对生活一些微弱的思考。虽然在浩瀚的文字之海中,它只是一朵微不足道的浪花,而且很快被淹没。

这本集子,其中一些作品的年代久远,重新回检的过程令我汗颜。虽然,它们藏着我真实的心跳,但我清醒其中的不足。它们离我写作的愿景尚遥远。呈现的勇气缘于一种阶段性总结。我不敢期望这些写于不同时期的文字能够经受得起时间的淘洗,但我至少希望,在一些文字里,能够见证我微不足道的努力。在语言的囚禁和自由之中进行的挣扎和飞翔。而之于将来,我不知道,懒惰如我,对自我的期许能否落到实处。我承认自己已经到了不敢轻下妄语的年纪了。

唯一,我能确定的是,即使我依然写得稀薄,余生,对文字的敬畏永远深存于心。她让我在占有一个现实世界的同时拥有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精神王国。她是深邃的容器,承载我于人世间所有的喜悦、悲伤或者疼痛,寄寓我的经验、思考、憧憬,包括幽微隐秘的心曲。她的丰富无穷无尽。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