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

图文: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郭浪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PI:吴玉萍

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

农历三月二十三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诞辰,而中华白海豚因在古籍中被记载为“人首鱼身,色白立行水面”,常在风平浪静时被目击,被渔民尊之为“妈祖鱼”。因此,为了加强对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宣传,自2018年起,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确定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今年为公历4月23日)为“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在国际上也被称作“印度-太平洋驼背豚”(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其隶属于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海豚科、白海豚属。中华白海豚有“海上大熊猫”之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的易危(Vulnerable, VU)物种。珠江口及周边海域拥有世界上现存数量最大中华白海豚种群,其数量超过2000头,是该种非常重要的种质资源,极具研究和保护价值。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自2003年成立以来,一直从事中华白海豚的保护研究,数十年如一日关注该世界最大种群的动态变化,保护中华白海豚,他们一直在努力!

建立中华白海豚个体识别库

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采用标记-重捕获方法辨识了近2400头中华白海豚个体,建立了中华白海豚个体识别库,在珠江口及周边海域生活的每一头中华白海豚都有一个特别的名字。为了建立和保证数据库的更新和完善,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的考察队员们每年有超过70天都在海上考察,通过野外考察收集的数据,该团队建立了中华白海豚种群动力学数学模型,发现了中华白海豚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阐明了其栖息地选择特征,探讨了种群对生态环境变化的胁迫响应,揭示了中华白海豚的濒危机制。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个体识别库(部分)

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野外考察工作照

建立搁浅中华白海豚信息数据库与样本库

在中华白海豚分布的沿岸,搁浅事件常有发生,搁浅分为活体搁浅和死亡后搁浅。出现活体搁浅时,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曾多次赴现场救助,而针对死亡后搁浅,团队也会通过剖检进行死因分析。多年来处理泛珠江口搁浅的中华白海豚200多头,建立了搁浅海豚信息数据库。根据收集的搁浅样本,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对中华白海豚体内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进行研究,评估其健康风险。中华白海豚位于海洋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顶端,是海洋生态保护的旗舰物种,也是评价沿海地区环境的指示物种。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建立了以近岸鲸类为指示物种对沿海地区环境健康风险的有效评估系统和预测技术。

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曾参与的中华白海豚救助活动

建立世界上首个中华白海豚皮肤成纤维细胞系

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建立了世界上首个中华白海豚皮肤成纤维细胞系,应用该细胞系建立体外细胞毒理学研究模型,为濒危野生动物的保育研究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研究平台。团队首次组装出高质量的中华白海豚基因组图谱,阐明了中华白海豚的适应性进化、系统发育以及历史种群动态特征,为生物活性物质(如:降血压肽类)的高通量筛选与研发提供了遗传基础,并将为中华白海豚的遗传资源保存、物种保育以及后续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瞬时转染质粒和慢病毒的中华白海豚成纤维细胞

减少海洋工程的威胁和影响

随着人类海洋开发活动尤其是涉海工程的不断增加,如:大量围填海、涉海工程、海上爆破、过度捕捞、航运以及污染等,中华白海豚种群面临的生存和风险压力仍然严峻。海洋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多年来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澳门政府、香港政府服务,并与当地环境保护机构密切联系与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例如:近年来建成的港珠澳大桥,连接三地,气势恢弘,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超级工程。在大桥施工期间,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联合中科院水生所等单位采用声学记录、行为观察、照相识别、听觉电生理测量等技术,记录和分析了中华白海豚的发声及行为特征,获得了能真实反映施工海域中华白海豚状况的数据,提出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推广性的针对施工海域中华白海豚保护的声驱赶技术规程,为中华白海豚保驾护航。团队联合水生所主持编撰了《施工海域中华白海豚声学保护技术》,推动了中华白海豚声学保护技术的发展。

《施工海域中华白海豚声学保护技术》专著与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近期拍摄的港珠澳大桥周边中华白海豚照片

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由于中华白海豚长期生活在水中,难以观察。即使在珠海,在岸边就能有机会见到中华白海豚,人们对于中华白海豚的保护意识仍然十分薄弱。2017年3月30日,广东省珠海市南水镇有人贩卖疑似海豚,被网友曝光。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团队作为农业部指定专业机构对残留骨肉进行所属物种鉴定发现为哺乳纲,鲸目,海豚科,中华白海豚的组织。由此可见,公众保护参与程度还不高,全社会的中华白海豚保护意识还需进一步提升。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感谢信

鉴于此,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还不时会举办有关中华白海豚的科普展览等,面向不同群体、不同年龄层的公众展现中华白海豚活泼可爱的形象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让人们了解保护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性,同时也警示人们环境恶化可能造成的不可挽回的后果,争取使保护中华白海豚、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与澳门市政署联合举办中华白海豚保护科普活动

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成员

编辑:郭晓娟 责任编辑:侯彦军
写在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 2022-04-23 10:13

图文: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郭浪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PI:吴玉萍

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

农历三月二十三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诞辰,而中华白海豚因在古籍中被记载为“人首鱼身,色白立行水面”,常在风平浪静时被目击,被渔民尊之为“妈祖鱼”。因此,为了加强对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宣传,自2018年起,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确定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今年为公历4月23日)为“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在国际上也被称作“印度-太平洋驼背豚”(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其隶属于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海豚科、白海豚属。中华白海豚有“海上大熊猫”之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的易危(Vulnerable, VU)物种。珠江口及周边海域拥有世界上现存数量最大中华白海豚种群,其数量超过2000头,是该种非常重要的种质资源,极具研究和保护价值。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自2003年成立以来,一直从事中华白海豚的保护研究,数十年如一日关注该世界最大种群的动态变化,保护中华白海豚,他们一直在努力!

建立中华白海豚个体识别库

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采用标记-重捕获方法辨识了近2400头中华白海豚个体,建立了中华白海豚个体识别库,在珠江口及周边海域生活的每一头中华白海豚都有一个特别的名字。为了建立和保证数据库的更新和完善,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的考察队员们每年有超过70天都在海上考察,通过野外考察收集的数据,该团队建立了中华白海豚种群动力学数学模型,发现了中华白海豚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阐明了其栖息地选择特征,探讨了种群对生态环境变化的胁迫响应,揭示了中华白海豚的濒危机制。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个体识别库(部分)

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野外考察工作照

建立搁浅中华白海豚信息数据库与样本库

在中华白海豚分布的沿岸,搁浅事件常有发生,搁浅分为活体搁浅和死亡后搁浅。出现活体搁浅时,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曾多次赴现场救助,而针对死亡后搁浅,团队也会通过剖检进行死因分析。多年来处理泛珠江口搁浅的中华白海豚200多头,建立了搁浅海豚信息数据库。根据收集的搁浅样本,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对中华白海豚体内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进行研究,评估其健康风险。中华白海豚位于海洋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顶端,是海洋生态保护的旗舰物种,也是评价沿海地区环境的指示物种。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建立了以近岸鲸类为指示物种对沿海地区环境健康风险的有效评估系统和预测技术。

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曾参与的中华白海豚救助活动

建立世界上首个中华白海豚皮肤成纤维细胞系

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建立了世界上首个中华白海豚皮肤成纤维细胞系,应用该细胞系建立体外细胞毒理学研究模型,为濒危野生动物的保育研究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研究平台。团队首次组装出高质量的中华白海豚基因组图谱,阐明了中华白海豚的适应性进化、系统发育以及历史种群动态特征,为生物活性物质(如:降血压肽类)的高通量筛选与研发提供了遗传基础,并将为中华白海豚的遗传资源保存、物种保育以及后续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瞬时转染质粒和慢病毒的中华白海豚成纤维细胞

减少海洋工程的威胁和影响

随着人类海洋开发活动尤其是涉海工程的不断增加,如:大量围填海、涉海工程、海上爆破、过度捕捞、航运以及污染等,中华白海豚种群面临的生存和风险压力仍然严峻。海洋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多年来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澳门政府、香港政府服务,并与当地环境保护机构密切联系与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例如:近年来建成的港珠澳大桥,连接三地,气势恢弘,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超级工程。在大桥施工期间,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联合中科院水生所等单位采用声学记录、行为观察、照相识别、听觉电生理测量等技术,记录和分析了中华白海豚的发声及行为特征,获得了能真实反映施工海域中华白海豚状况的数据,提出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推广性的针对施工海域中华白海豚保护的声驱赶技术规程,为中华白海豚保驾护航。团队联合水生所主持编撰了《施工海域中华白海豚声学保护技术》,推动了中华白海豚声学保护技术的发展。

《施工海域中华白海豚声学保护技术》专著与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近期拍摄的港珠澳大桥周边中华白海豚照片

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由于中华白海豚长期生活在水中,难以观察。即使在珠海,在岸边就能有机会见到中华白海豚,人们对于中华白海豚的保护意识仍然十分薄弱。2017年3月30日,广东省珠海市南水镇有人贩卖疑似海豚,被网友曝光。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团队作为农业部指定专业机构对残留骨肉进行所属物种鉴定发现为哺乳纲,鲸目,海豚科,中华白海豚的组织。由此可见,公众保护参与程度还不高,全社会的中华白海豚保护意识还需进一步提升。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感谢信

鉴于此,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还不时会举办有关中华白海豚的科普展览等,面向不同群体、不同年龄层的公众展现中华白海豚活泼可爱的形象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让人们了解保护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性,同时也警示人们环境恶化可能造成的不可挽回的后果,争取使保护中华白海豚、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与澳门市政署联合举办中华白海豚保护科普活动

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成员

编辑:郭晓娟 责任编辑:侯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