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不退,我们不走!广东援沪核酸检测队已完成检测138.8万管

4月3日,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部署,广东省派出300名“精兵强将”支援上海核酸检测工作。这支队伍的队员平均年龄34岁,副高以上职称有48人。

抵沪次日,上海正好启动新一轮全市范围核酸筛查。“我们来得正逢其时。”广东省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领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检验科副主任黄彬介绍,截至4月12日24时,这支来自广东的核酸检测队共完成检测138.8万管,累计1227万人次,为上千万上海市民提供了准确的检测结果。

4月3日深夜抵达上海后,广东援沪医疗队连夜制订工作计划。受访者供图
4月3日深夜抵达上海后,广东援沪医疗队连夜制订工作计划。受访者供图

闻令而动 快速集结

“我们要选派业务能力强、能承担高强度核酸检测任务的人去上海支援,你可以吗?”4月2日晚,肇庆市怀集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技术人员周露接到了科主任的电话,周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我打电话告诉妈妈,她说,国家培养了你们这样的专业人员,就要在国家有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周露的妹妹也专门给她发了消息:“姐姐,你是真勇啊!”

那一夜,来自广州、珠海、汕头、中山等19个地市的检验科技术人员积极报名,一支300人的“检验尖兵”队伍集结而成。

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邱显荣报名后,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妻子申瑶,没想到她也报了名,他们组成了援沪“夫妻档”,家中老人和孩子也非常支持。“在这特殊时期,唯有大家安才有小家安。”邱显荣说,“人家说最浪漫的事是一起变老,我们检验科最浪漫的事是一起进仓做核酸检测。等孩子长大了,也会为有我们这样的父母而骄傲。”

广东选派的队员,都有丰富的核酸检测经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检验科王杨曾经支援东莞的核酸检测,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陈江涛有支援香港核酸检测的经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检验科钟观清参与过多次大规模核酸检测……“为了援助上海筑牢抗疫防线,广东省可谓精锐尽出。”黄彬说。

4月3日晚,300名队员从广州出发飞往上海。临行前,广东的检测队成立了临时党委,在飞机上召开了“空中”首次党委会,建起6个党支部,把全队112名党员、6名预备党员组织在一起。黄彬还对全体队员做了第一次动员,重点强调了检测质量和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深夜抵达上海,云浮市中医院检验科赵敏儿看着空荡荡的马路,很是心疼,“昔日繁华的大道因为疫情变得如此沉寂。那一刻,我下决心要尽己所能,为上海的抗疫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科学规划 提升效率

“如果说核酸检测是发现病毒的‘眼睛’,那么检验师就是临床的‘侦察兵’,空间狭小的PCR负压实验室就是我们的‘主战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苏镜说。

抵沪当夜,黄彬和几个核心成员通宵安排次日工作,重点就是安全和质量。

病毒检测实验室空间密闭,院感防控和生物安全防护不能有一丝松懈。广东省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由两名党委委员担任院感监控组长,挑选3名感控专家做副组长,在每个检测小组中再设立一名感控员,实现三层立体化管理。

在检测质量上,广东省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实行双组长负责制和质量督导制。每个检测小组都有行政组长和质量组长,分别抓日常运行和质量控制。队内8名专家担任质量督导员,去每个检测点开展质量督导工作。“只有检测结果准确可靠才能为疫情防控作出最大贡献,假阳性和假阴性都会给疫情防控添乱。”黄彬说。

大筛查的核酸检测任务重,检测小组采取定人定岗和“白班、晚班和通宵班”三班倒的工作模式,保证实验室24小时不间断运转。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检验科邹湘玮说,经过团队磨合以及流程优化后,检测小组工作效率直线上升,快马加鞭中做到“专心细致,不漏一阳”。

一次核酸检测包括试剂准备、提取产物的扩增及结果分析等多个环节,需要2—3个小时左右,如果遇到结果异常的,还需要重新扩增复查。广东检测人员与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齐心协力,优化流程提升效率。

在千麦博米乐医学检验所,广东检测人员与工程师沟通,优化了原本需要手动操作的环节,实现了系统数据“一键导出”;在华大基因实验室,检测人员与实验室工作人员一起,针对流程、岗位配备人数等方面进行了调整,把日检测通量提升到13.2万单管;在判读确认结果与阳性、可疑标记分离方面,广东检测人员分享经验,帮助减少了重复和繁琐的步骤,加快了报告审核速度。

黄彬介绍,广东的检测人员以扎实的专业技术,高效的团队协作,在以每小时4200单管(每天检测10万单管)通量设计的华大气膜实验室,创造了每小时5500单管的检测速度。

千里驰援 遇见温暖

离家千里,广东检测队员有想家的时刻,也有不期而遇的感动。

“今晚跟闺女通视频了,还挺想家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分子诊断科马将军在工作之余时常与家人沟通,让他们放心,“虽然离家很远,但在这里我们团队就是一家人”。

4月12日是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病理科邱云辉的生日,收到酒店为她准备的蛋糕和鲜花的那一刻,她非常感动:“没想到队友们这么贴心,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李晶印象最深刻的,是抵达上海的第二天,热心肠的司机听说有队员第一次来上海,专程绕路从外滩开回酒店。看着窗外亮着灯的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李晶想起4年前来上海旅游时看到的繁华与忙碌:“希望我们能让这座城市尽快恢复往日的活力。”

身处实验室,来自广东的检验人员在大家“看不到的战场”,分秒必争与病毒“赛跑”。虽然很少在外面遇到本地人,但李晶记得有一天从酒店出来时,对面的上海市民隔着窗户向来沪支援的检验团队热情招手,“看到大家对我们的到来充满感激时,我真庆幸坚持了学医的漫漫长路”。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检验科吴齐说:“医者无疆界,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我就是换了一个城市干活,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上海的疫情能尽快控制住。”

“疫情不退,我们不走,勇夺胜利,安全回家。”这是奋战在上海抗疫一线广东支援检测队的口号,也是他们实实在在的行动。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孙宁
疫情不退,我们不走!广东援沪核酸检测队已完成检测138.8万管
南方日报 2022-04-15 09:04

4月3日,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部署,广东省派出300名“精兵强将”支援上海核酸检测工作。这支队伍的队员平均年龄34岁,副高以上职称有48人。

抵沪次日,上海正好启动新一轮全市范围核酸筛查。“我们来得正逢其时。”广东省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领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检验科副主任黄彬介绍,截至4月12日24时,这支来自广东的核酸检测队共完成检测138.8万管,累计1227万人次,为上千万上海市民提供了准确的检测结果。

4月3日深夜抵达上海后,广东援沪医疗队连夜制订工作计划。受访者供图
4月3日深夜抵达上海后,广东援沪医疗队连夜制订工作计划。受访者供图

闻令而动 快速集结

“我们要选派业务能力强、能承担高强度核酸检测任务的人去上海支援,你可以吗?”4月2日晚,肇庆市怀集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技术人员周露接到了科主任的电话,周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我打电话告诉妈妈,她说,国家培养了你们这样的专业人员,就要在国家有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周露的妹妹也专门给她发了消息:“姐姐,你是真勇啊!”

那一夜,来自广州、珠海、汕头、中山等19个地市的检验科技术人员积极报名,一支300人的“检验尖兵”队伍集结而成。

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邱显荣报名后,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妻子申瑶,没想到她也报了名,他们组成了援沪“夫妻档”,家中老人和孩子也非常支持。“在这特殊时期,唯有大家安才有小家安。”邱显荣说,“人家说最浪漫的事是一起变老,我们检验科最浪漫的事是一起进仓做核酸检测。等孩子长大了,也会为有我们这样的父母而骄傲。”

广东选派的队员,都有丰富的核酸检测经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检验科王杨曾经支援东莞的核酸检测,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陈江涛有支援香港核酸检测的经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检验科钟观清参与过多次大规模核酸检测……“为了援助上海筑牢抗疫防线,广东省可谓精锐尽出。”黄彬说。

4月3日晚,300名队员从广州出发飞往上海。临行前,广东的检测队成立了临时党委,在飞机上召开了“空中”首次党委会,建起6个党支部,把全队112名党员、6名预备党员组织在一起。黄彬还对全体队员做了第一次动员,重点强调了检测质量和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深夜抵达上海,云浮市中医院检验科赵敏儿看着空荡荡的马路,很是心疼,“昔日繁华的大道因为疫情变得如此沉寂。那一刻,我下决心要尽己所能,为上海的抗疫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科学规划 提升效率

“如果说核酸检测是发现病毒的‘眼睛’,那么检验师就是临床的‘侦察兵’,空间狭小的PCR负压实验室就是我们的‘主战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苏镜说。

抵沪当夜,黄彬和几个核心成员通宵安排次日工作,重点就是安全和质量。

病毒检测实验室空间密闭,院感防控和生物安全防护不能有一丝松懈。广东省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由两名党委委员担任院感监控组长,挑选3名感控专家做副组长,在每个检测小组中再设立一名感控员,实现三层立体化管理。

在检测质量上,广东省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实行双组长负责制和质量督导制。每个检测小组都有行政组长和质量组长,分别抓日常运行和质量控制。队内8名专家担任质量督导员,去每个检测点开展质量督导工作。“只有检测结果准确可靠才能为疫情防控作出最大贡献,假阳性和假阴性都会给疫情防控添乱。”黄彬说。

大筛查的核酸检测任务重,检测小组采取定人定岗和“白班、晚班和通宵班”三班倒的工作模式,保证实验室24小时不间断运转。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检验科邹湘玮说,经过团队磨合以及流程优化后,检测小组工作效率直线上升,快马加鞭中做到“专心细致,不漏一阳”。

一次核酸检测包括试剂准备、提取产物的扩增及结果分析等多个环节,需要2—3个小时左右,如果遇到结果异常的,还需要重新扩增复查。广东检测人员与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齐心协力,优化流程提升效率。

在千麦博米乐医学检验所,广东检测人员与工程师沟通,优化了原本需要手动操作的环节,实现了系统数据“一键导出”;在华大基因实验室,检测人员与实验室工作人员一起,针对流程、岗位配备人数等方面进行了调整,把日检测通量提升到13.2万单管;在判读确认结果与阳性、可疑标记分离方面,广东检测人员分享经验,帮助减少了重复和繁琐的步骤,加快了报告审核速度。

黄彬介绍,广东的检测人员以扎实的专业技术,高效的团队协作,在以每小时4200单管(每天检测10万单管)通量设计的华大气膜实验室,创造了每小时5500单管的检测速度。

千里驰援 遇见温暖

离家千里,广东检测队员有想家的时刻,也有不期而遇的感动。

“今晚跟闺女通视频了,还挺想家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分子诊断科马将军在工作之余时常与家人沟通,让他们放心,“虽然离家很远,但在这里我们团队就是一家人”。

4月12日是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病理科邱云辉的生日,收到酒店为她准备的蛋糕和鲜花的那一刻,她非常感动:“没想到队友们这么贴心,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李晶印象最深刻的,是抵达上海的第二天,热心肠的司机听说有队员第一次来上海,专程绕路从外滩开回酒店。看着窗外亮着灯的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李晶想起4年前来上海旅游时看到的繁华与忙碌:“希望我们能让这座城市尽快恢复往日的活力。”

身处实验室,来自广东的检验人员在大家“看不到的战场”,分秒必争与病毒“赛跑”。虽然很少在外面遇到本地人,但李晶记得有一天从酒店出来时,对面的上海市民隔着窗户向来沪支援的检验团队热情招手,“看到大家对我们的到来充满感激时,我真庆幸坚持了学医的漫漫长路”。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检验科吴齐说:“医者无疆界,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我就是换了一个城市干活,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上海的疫情能尽快控制住。”

“疫情不退,我们不走,勇夺胜利,安全回家。”这是奋战在上海抗疫一线广东支援检测队的口号,也是他们实实在在的行动。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