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生态农业园十年奋力积蓄发展动能 高质量打造大产业集群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安排之一:以斗门生态农业园为重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美丽乡村和现代农业产业园。

据此部署,这块312平方千米的岭南沃土,明确了要担负的使命和职责。

2011年成立的斗门生态农业园,包括莲洲镇、白蕉镇和斗门镇部分区域。经过十年发展,这里焕发出无限活力,在自然禀赋之上展现新面貌新作为,斩获10项国家级荣誉。数据显示:2021年,斗门生态农业园工业投资完成11.12亿元,同比增长87.7%,展现出坚持“产业第一”的勃勃生机,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阳春三月,万物竞长。

按照规划部署,作为斗门区构建“大产业”的重要支撑,斗门生态农业园将抢抓“四区”叠加发展历史机遇,擦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牌子,以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为支撑,培育斗门特色农业产业,发挥园区对乡村振兴的产业引领带动作用,打造大产业集群。

三产融合助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位于斗门生态农业园莲洲核心区的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以下简称“岭南大地”)首期项目“百草园”内,三角梅、月季花正沐浴着阳光灿烂盛开,芳香馥郁,沁人心脾。从高空俯瞰,“百草园”建筑如一朵硕大的莲花,在绿水青山间盛意绽放。

“百草园”建筑如一朵硕大的莲花,在绿水青山间“绽放”。

在沃野千里、绿水青山的斗门生态农业园,乃至在粤港澳大湾区,岭南大地同样是一朵靓丽无比的“莲花”。

2017年7月,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会上,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脱颖而出,进入首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创建项目”名单,得到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扶持。

岭南大地规划总面积11.77平方千米,包含石龙村、东湾村和下栏村三个行政村,其核心区域位于石龙村。按照规划,岭南大地将分三期建设。自去年5月“百草园”开放运营以来,岭南大地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多年来,石龙村村民靠种植苗木勤劳致富,“石龙苗木”曾是石龙村的一张特色名片。近几年,随着苗木市场开始供大于求,村民靠苗木实现更好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困难。

机遇来临,华章日新。在岭南大地的强势带动下,石龙村的紫荆、细叶紫薇、细叶榄仁、香樟、秋枫、黄槐、杜英、木棉等乡土绿化树和观赏性花卉,畅销珠三角、远销云贵川、出口港澳。

东湾村以花卉苗木及水产养殖作为其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其中蝴蝶兰种植基地、鸡蛋花种植基地都已形成较大规模。下栏村渔业养殖产业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未来将向渔业产业链的下游延伸,打造特色品牌。

据介绍,岭南大地在建设过程中,率先在全省探索实施“点状供地”,实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不仅降低了项目投资成本,还将新增建设用地的所有权归村集体,有效保障了乡村可持续发展。

通过“点状供地”,石龙村不仅获得了234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该村村民也在土地流转、绿色项目、乡村旅游的良性循环中,找到了致富的新路,带动花卉苗木、周边餐饮经营、民宿、土特产的收入大幅增收。

5年来,岭南大地以岭南文化为魂,以富民为本,创新发展,初步开启一二三产业循环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模式,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像岭南大地开启现代农业新模式一样,斗门生态农业园已初步形成白蕉、莲洲、斗门镇三大片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莲洲核心区:重点发展绿色生态的农业产业和现代通航产业,打造北部生态新城,规划面积10平方千米,规划建设用地约5平方千米。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十里莲江、港澳食品加工产业园等乡村振兴项目初具规模。

斗门镇片区:依托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建设连片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片区。

白蕉核心区:重点引进头部高新技术企业,布局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集群。打造白蕉水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园,以白蕉海鲈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抓手,建设30万平方米的水产品深加工厂房和20万吨低温和超低温冷库,绿兴冷链、强竞农业、诚丰优品等重点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创造农业产值25亿元。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着力落实好市第九次党代会部署,坚持“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的工作总抓手,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其中之一: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以312平方千米的斗门生态农业园为重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美丽乡村和现代农业产业园。

今年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重点抓好“推进现代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打造实体经济发展主战场”,要扩围提质集聚园区发展动力,高标准规划打造北部生态新城发展极点,增强斗门生态农业园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打造生态农业科技高端示范平台,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成为斗门生态农业园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得力举措、有力支撑,助力斗门区夯实“大产业”基石,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战略拓展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的“大斗门”。

打造两大乡村振兴示范带

位于莲洲东湾村的沙湾小院民宿里,古瓦、砖墙、老式木栓门、印花栅栏和空气中弥漫着的莲花花香,让这里成为“网红”民宿之一。每逢节假日,沙湾小院的入住率常常超过90%。

市民在民宿内享受美好生活。

在全域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东湾村作为市级样板村,全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亮眼成效已经显现。以繁花相伴,映照着水清岸绿,成为东湾村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在全区101个行政村中,样板村、示范村已有61个,这些样板村、示范村已经具备串珠成链、由链成带的条件。”斗门区委书记苏虎表示,斗门将以打造乡村风貌带为载体,进而打造旅游、休闲、非遗美食、非遗文化、田园综合体等各类农业生态模式。

斗门区规划部署,将打造莲溪片区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和斗门镇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并以此为突破口,以点串线、以线带面,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斗门区取得阶段性成效。“深化改革、产业提升、人居环境、村庄风貌提升、补基础设施短板、富民强村、基层治理、文明乡风”八大工程成效显著,累计投入45亿元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完成113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莲洲镇莲江村和斗门镇南门村成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厕所革命”经验入选全国农村厕所革命九大典型范例,获评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和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如何在打造“净治美韵”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中更上一层楼,如何让农村环境更美、村民更富、产业更强,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之举,也是突破口之一。

毫无疑问,两大乡村振兴示范带的谋划,是斗门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再谋划、再部署、再发轫。

“与样板村、示范村打造不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将按照景区化思维来进行,着重为乡村导入产业,打造受市场欢迎的核心产品,同时突出斗门厚重的文化底蕴,解决农民就地增收的问题。”项目策划运营方珠海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两个乡村振兴示范带预计今年9月开工建设,将朝着3年内达到年游客量100万人的目标推进。

斗门区将打造莲溪片区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

莲溪片区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在斗门生态农业园莲洲核心区打造。按照规划,莲溪片区将瞄准打造国家农业公园和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的目标,以农业景观、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农业技术及其支撑设施、农业文化及其物化形态等为核心吸引物,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游憩、观赏、环境保护等公园一般属性的新型农业旅游园区。

在功能布局上,莲溪片区将形成“一环五片区”的发展格局。今年,斗门将重点以多样化的交通方式构建起特色旅游交通环线这“一环”,包括探索以小火车打造田园休闲体验交通环线、以水上游船打造莲溪水乡体验交通环线等。“其中,小火车可客货两用,既能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也可成为农业交通运输工具。”珠海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目前规划,小火车将与水上游船共同构成一环,根据特色景点设置停靠站点,有效提升各景点交通可达性。

斗门镇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定位国风田园综合体,从旅游产业、文化建设、居民生活、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探寻开发方向,充分挖掘斗门镇旅游资源及潜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此,斗门镇将打造“住、玩、食、学”四大商业业态,打造品质民宿集群、沉浸式宋文化体验、红色研学基地、国学文化体验基地、复古商业街、特色农产体验等主题景点。

莲洲獭山村开展民俗活动。

“按照规划,将根据斗门镇地形地貌设计水陆游线,在接霞庄设立游客集散中心,于村落、景点中设置驿站与码头,游客可自由选择通过田园小火车或轻舟方式出行,领略斗门镇别样风光。”珠海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其中陆上游线分为大小环线,游客淡季自由行,旺季自游客集散中心统一乘坐小火车出发,各个驿站可自由往返集散中心。水上游线自下洲村始,宋城码头为终点,游客可乘坐轻舟到达沿线景点,欣赏斗门水上风光。

打造全国海鲈交易平台

白蕉现代冷链物流园内,已经进入建设阶段的集元水产品产业链共享平台项目现场,施工人员正铆足干劲,推动项目朝着今年启用的目标前进。

按照规划,集元水产品产业链共享平台将建设成为集工业旅游、水产加工、冷链物流、科研一体的综合体验生产中心,项目占地面积约11亩,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计划用1年时间建设,投产后将实现日产量120吨的生产能力,预计年产值达3亿元。“届时,白蕉现代冷链物流园的冷库储存总量可达21.25万吨,有望成为珠三角最大冷链物流基地,进一步擦亮珠海‘中国海鲈之都’的品牌。”斗门生态农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

“白蕉海鲈”养殖基地。

白蕉现代冷链物流园是斗门做好“一条鱼”文章的重大基础性工程之一,已累计吸引近20家国际领先水平的水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等企业入驻。“白蕉现代冷链物流园将建设36万平方米的各类水产品深加工厂房,并配备低温和超低温冷库,预计每年新增产值25亿元。”斗门生态农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物流园市政配套道路已建成通车,市政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基本进入投产运营阶段。

“以前每逢‘白蕉海鲈’集中上市期,养殖户大都采用‘打冰’的简易冷冻方式,很多鱼买不出高价,而现在的白蕉现代冷链物流园里,深加工、冷链物流和产业配套都完善起来了,养殖户的收入也节节攀升。”珠海市农产品流通协会会长黄锦忠说。

“一条鱼”带动一个产业。斗门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工养殖海鲈,30多年间,斗门区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海鲈生产基地。2009年,“白蕉海鲈”成为珠海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凭借“白蕉海鲈”的知名度,斗门区白蕉镇获授“中国海鲈之乡”称号;2019年,珠海获得“中国海鲈之都”授牌。数据显示:2021年,“白蕉海鲈”养殖面积达3万亩,总产量近15万吨,产值近30亿元。“白蕉海鲈”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鱼”、乡村振兴的“希望鱼”,是珠海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张耀眼名片。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打造全国海鲈交易平台。今年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做大做强白蕉海鲈产业,打造全国海鲈交易平台,增进对海鲈产业链的主导力和控制力。进一步发挥农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园区优势,构建百亿级水产品“标准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产业链,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标杆。

三月春光好。眼下,斗门区正联合中国水产科学院等多所院校和企业,创建广东省海鲈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为海鲈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并共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强化培育技术攻关,加强良种化建设,形成“白蕉海鲈”技术标准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力争白蕉海鲈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白蕉海鲈产业中心,发挥海鲈生产地域优势,形成完整的海鲈产业链结构,优化种苗研发、养殖、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的各个环节,实现标准化发展,提升‘白蕉海鲈’生产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斗门生态农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字:张帆 吴梓昊 图片:吴梓昊 见习记者 余浩然 通讯员斗宣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宋显晖
斗门生态农业园十年奋力积蓄发展动能 高质量打造大产业集群
珠海特区报 2022-03-17 11:18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安排之一:以斗门生态农业园为重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美丽乡村和现代农业产业园。

据此部署,这块312平方千米的岭南沃土,明确了要担负的使命和职责。

2011年成立的斗门生态农业园,包括莲洲镇、白蕉镇和斗门镇部分区域。经过十年发展,这里焕发出无限活力,在自然禀赋之上展现新面貌新作为,斩获10项国家级荣誉。数据显示:2021年,斗门生态农业园工业投资完成11.12亿元,同比增长87.7%,展现出坚持“产业第一”的勃勃生机,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阳春三月,万物竞长。

按照规划部署,作为斗门区构建“大产业”的重要支撑,斗门生态农业园将抢抓“四区”叠加发展历史机遇,擦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牌子,以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为支撑,培育斗门特色农业产业,发挥园区对乡村振兴的产业引领带动作用,打造大产业集群。

三产融合助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位于斗门生态农业园莲洲核心区的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以下简称“岭南大地”)首期项目“百草园”内,三角梅、月季花正沐浴着阳光灿烂盛开,芳香馥郁,沁人心脾。从高空俯瞰,“百草园”建筑如一朵硕大的莲花,在绿水青山间盛意绽放。

“百草园”建筑如一朵硕大的莲花,在绿水青山间“绽放”。

在沃野千里、绿水青山的斗门生态农业园,乃至在粤港澳大湾区,岭南大地同样是一朵靓丽无比的“莲花”。

2017年7月,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会上,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脱颖而出,进入首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创建项目”名单,得到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扶持。

岭南大地规划总面积11.77平方千米,包含石龙村、东湾村和下栏村三个行政村,其核心区域位于石龙村。按照规划,岭南大地将分三期建设。自去年5月“百草园”开放运营以来,岭南大地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多年来,石龙村村民靠种植苗木勤劳致富,“石龙苗木”曾是石龙村的一张特色名片。近几年,随着苗木市场开始供大于求,村民靠苗木实现更好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困难。

机遇来临,华章日新。在岭南大地的强势带动下,石龙村的紫荆、细叶紫薇、细叶榄仁、香樟、秋枫、黄槐、杜英、木棉等乡土绿化树和观赏性花卉,畅销珠三角、远销云贵川、出口港澳。

东湾村以花卉苗木及水产养殖作为其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其中蝴蝶兰种植基地、鸡蛋花种植基地都已形成较大规模。下栏村渔业养殖产业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未来将向渔业产业链的下游延伸,打造特色品牌。

据介绍,岭南大地在建设过程中,率先在全省探索实施“点状供地”,实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不仅降低了项目投资成本,还将新增建设用地的所有权归村集体,有效保障了乡村可持续发展。

通过“点状供地”,石龙村不仅获得了234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该村村民也在土地流转、绿色项目、乡村旅游的良性循环中,找到了致富的新路,带动花卉苗木、周边餐饮经营、民宿、土特产的收入大幅增收。

5年来,岭南大地以岭南文化为魂,以富民为本,创新发展,初步开启一二三产业循环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模式,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像岭南大地开启现代农业新模式一样,斗门生态农业园已初步形成白蕉、莲洲、斗门镇三大片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莲洲核心区:重点发展绿色生态的农业产业和现代通航产业,打造北部生态新城,规划面积10平方千米,规划建设用地约5平方千米。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十里莲江、港澳食品加工产业园等乡村振兴项目初具规模。

斗门镇片区:依托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建设连片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片区。

白蕉核心区:重点引进头部高新技术企业,布局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集群。打造白蕉水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园,以白蕉海鲈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抓手,建设30万平方米的水产品深加工厂房和20万吨低温和超低温冷库,绿兴冷链、强竞农业、诚丰优品等重点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创造农业产值25亿元。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着力落实好市第九次党代会部署,坚持“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的工作总抓手,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其中之一: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以312平方千米的斗门生态农业园为重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美丽乡村和现代农业产业园。

今年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重点抓好“推进现代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打造实体经济发展主战场”,要扩围提质集聚园区发展动力,高标准规划打造北部生态新城发展极点,增强斗门生态农业园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打造生态农业科技高端示范平台,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成为斗门生态农业园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得力举措、有力支撑,助力斗门区夯实“大产业”基石,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战略拓展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的“大斗门”。

打造两大乡村振兴示范带

位于莲洲东湾村的沙湾小院民宿里,古瓦、砖墙、老式木栓门、印花栅栏和空气中弥漫着的莲花花香,让这里成为“网红”民宿之一。每逢节假日,沙湾小院的入住率常常超过90%。

市民在民宿内享受美好生活。

在全域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东湾村作为市级样板村,全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亮眼成效已经显现。以繁花相伴,映照着水清岸绿,成为东湾村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在全区101个行政村中,样板村、示范村已有61个,这些样板村、示范村已经具备串珠成链、由链成带的条件。”斗门区委书记苏虎表示,斗门将以打造乡村风貌带为载体,进而打造旅游、休闲、非遗美食、非遗文化、田园综合体等各类农业生态模式。

斗门区规划部署,将打造莲溪片区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和斗门镇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并以此为突破口,以点串线、以线带面,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斗门区取得阶段性成效。“深化改革、产业提升、人居环境、村庄风貌提升、补基础设施短板、富民强村、基层治理、文明乡风”八大工程成效显著,累计投入45亿元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完成113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莲洲镇莲江村和斗门镇南门村成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厕所革命”经验入选全国农村厕所革命九大典型范例,获评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和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如何在打造“净治美韵”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中更上一层楼,如何让农村环境更美、村民更富、产业更强,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之举,也是突破口之一。

毫无疑问,两大乡村振兴示范带的谋划,是斗门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再谋划、再部署、再发轫。

“与样板村、示范村打造不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将按照景区化思维来进行,着重为乡村导入产业,打造受市场欢迎的核心产品,同时突出斗门厚重的文化底蕴,解决农民就地增收的问题。”项目策划运营方珠海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两个乡村振兴示范带预计今年9月开工建设,将朝着3年内达到年游客量100万人的目标推进。

斗门区将打造莲溪片区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

莲溪片区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在斗门生态农业园莲洲核心区打造。按照规划,莲溪片区将瞄准打造国家农业公园和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的目标,以农业景观、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农业技术及其支撑设施、农业文化及其物化形态等为核心吸引物,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游憩、观赏、环境保护等公园一般属性的新型农业旅游园区。

在功能布局上,莲溪片区将形成“一环五片区”的发展格局。今年,斗门将重点以多样化的交通方式构建起特色旅游交通环线这“一环”,包括探索以小火车打造田园休闲体验交通环线、以水上游船打造莲溪水乡体验交通环线等。“其中,小火车可客货两用,既能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也可成为农业交通运输工具。”珠海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目前规划,小火车将与水上游船共同构成一环,根据特色景点设置停靠站点,有效提升各景点交通可达性。

斗门镇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定位国风田园综合体,从旅游产业、文化建设、居民生活、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探寻开发方向,充分挖掘斗门镇旅游资源及潜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此,斗门镇将打造“住、玩、食、学”四大商业业态,打造品质民宿集群、沉浸式宋文化体验、红色研学基地、国学文化体验基地、复古商业街、特色农产体验等主题景点。

莲洲獭山村开展民俗活动。

“按照规划,将根据斗门镇地形地貌设计水陆游线,在接霞庄设立游客集散中心,于村落、景点中设置驿站与码头,游客可自由选择通过田园小火车或轻舟方式出行,领略斗门镇别样风光。”珠海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其中陆上游线分为大小环线,游客淡季自由行,旺季自游客集散中心统一乘坐小火车出发,各个驿站可自由往返集散中心。水上游线自下洲村始,宋城码头为终点,游客可乘坐轻舟到达沿线景点,欣赏斗门水上风光。

打造全国海鲈交易平台

白蕉现代冷链物流园内,已经进入建设阶段的集元水产品产业链共享平台项目现场,施工人员正铆足干劲,推动项目朝着今年启用的目标前进。

按照规划,集元水产品产业链共享平台将建设成为集工业旅游、水产加工、冷链物流、科研一体的综合体验生产中心,项目占地面积约11亩,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计划用1年时间建设,投产后将实现日产量120吨的生产能力,预计年产值达3亿元。“届时,白蕉现代冷链物流园的冷库储存总量可达21.25万吨,有望成为珠三角最大冷链物流基地,进一步擦亮珠海‘中国海鲈之都’的品牌。”斗门生态农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

“白蕉海鲈”养殖基地。

白蕉现代冷链物流园是斗门做好“一条鱼”文章的重大基础性工程之一,已累计吸引近20家国际领先水平的水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等企业入驻。“白蕉现代冷链物流园将建设36万平方米的各类水产品深加工厂房,并配备低温和超低温冷库,预计每年新增产值25亿元。”斗门生态农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物流园市政配套道路已建成通车,市政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基本进入投产运营阶段。

“以前每逢‘白蕉海鲈’集中上市期,养殖户大都采用‘打冰’的简易冷冻方式,很多鱼买不出高价,而现在的白蕉现代冷链物流园里,深加工、冷链物流和产业配套都完善起来了,养殖户的收入也节节攀升。”珠海市农产品流通协会会长黄锦忠说。

“一条鱼”带动一个产业。斗门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工养殖海鲈,30多年间,斗门区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海鲈生产基地。2009年,“白蕉海鲈”成为珠海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凭借“白蕉海鲈”的知名度,斗门区白蕉镇获授“中国海鲈之乡”称号;2019年,珠海获得“中国海鲈之都”授牌。数据显示:2021年,“白蕉海鲈”养殖面积达3万亩,总产量近15万吨,产值近30亿元。“白蕉海鲈”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鱼”、乡村振兴的“希望鱼”,是珠海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张耀眼名片。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打造全国海鲈交易平台。今年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做大做强白蕉海鲈产业,打造全国海鲈交易平台,增进对海鲈产业链的主导力和控制力。进一步发挥农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园区优势,构建百亿级水产品“标准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产业链,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标杆。

三月春光好。眼下,斗门区正联合中国水产科学院等多所院校和企业,创建广东省海鲈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为海鲈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并共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强化培育技术攻关,加强良种化建设,形成“白蕉海鲈”技术标准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力争白蕉海鲈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白蕉海鲈产业中心,发挥海鲈生产地域优势,形成完整的海鲈产业链结构,优化种苗研发、养殖、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的各个环节,实现标准化发展,提升‘白蕉海鲈’生产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斗门生态农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字:张帆 吴梓昊 图片:吴梓昊 见习记者 余浩然 通讯员斗宣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