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观察》关注:“双减”落地后首个学期落实如何?

近日,我市中小学生迎来了“双减”后的第一个期末考试周。

随着教育部办公厅相关文件发布以及“双减”政策落地实施,这个学期以来,不少学校在学习和考试方式上作出调整和尝试。

“双减”政策落地一个学期,学生们有什么收获?面对“双减”,家长还有哪些困惑和担心呢?心态应该如何调整?下个学期,希望有哪些新举措和新的期待?本期《民生新观察》节目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乐育书院执行院长曾晓东教授和香洲区政协委员、珠海市教育局监督员禹华超做客演播室,共同进行探讨,解读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嘉宾做客演播室,共同探讨“双减”话题。

“双减”之后期末考试如何考

学校:考试变成游戏闯关

保税区第一小学本学期的期末考试和往年不太一样:一至二年级的同学穿上喜庆的衣服,戴着自己做的“虎年”头饰,以游戏闯关的方式完成本学期考试,闯关内容包括体能测试,消防、地震、交通安全知识,行为礼仪等。

据介绍,“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保税区第一小学就制订了比较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了作业公示制度,学校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另外,学校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兴趣爱好、人格养成和品行的发展。

“小朋友们学习积极性特别高,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小朋友之间可以互动,家长和老师之间也可以互动。我觉得这种方式挺好的,挺全面的。”“感觉孩子更加自信了,自己动手的能力强了很多,身体也更棒了。”该校多名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业减少后,孩子睡眠时间得到了保障,家长的精力负担也减轻了。与此同时,把时间、健康、快乐还给孩子,家长和老师都乐见其成。

“这种闯关式的考试是非常好的,它把知识点和一些需要完成的技能结合,用一种游戏的方式来测试孩子们的能力和发展,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和学生是互动的。”曾晓东教授对保税区第一小学的期末考试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她说,老师和学生以玩伴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和考试,更能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他们的创造力。

“我的孩子上初中了,小学的期末考试还可以这样考,真的很羡慕他们。”禹华超也对保税区第一小学的期末考试改革颇为赞赏。

我市各个学校“妙招”频出 “减负”。图为香山学校的学生表演自我创作的《竹节人》。朱习 摄

嘉宾:社会情感技能变核心

“作为一名家长,同时还是家长委员会的主任,我平时和家长接触比较多。‘双减’之后,小孩睡眠的时间多了,但是小孩的成绩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很多家长心里还是很忐忑、很焦虑,可以说是五味杂陈。”禹华超道出了不少家长对“双减”后对小孩成绩的担忧。

“我自己也是一个家长,我想说的是,这次‘双减’牵涉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冲突。家长在现有的制度条件下一定要为孩子选择好的教育,这就是个体理性。但是,从集体的角度来说,这种死学、苦学,这种刻苦,实际上是不利于孩子的发展的,不利于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进步。”曾晓东说,为此,国家在不断调整教育的“游戏规则”,作为个体来说,跟上规则的变化还有一定的差距,家长的焦虑是转型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这种转型过程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曾晓东还讲述了她身边的事例:她的一个好朋友在某企业做高管,在招聘新员工时发现,前来应聘的高校毕业生简历都很“闪光”,已经无法根据他们毕业的学校来判定人才的优劣,只能通过面试询问应聘人员有什么爱好和特殊的经历来进行选拔人才。

“文凭的‘敲门砖’作用非常弱了,文凭的经济价值在下降,沟通能力、交流能力、团队精神等社会情感技能开始成为核心的素养,有什么独特的经历、有什么独特的故事、有什么独特的能力,更多被企业所关注。”曾晓东说,家长的个体理性是根据现在的“游戏规则”来做出决定的,但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说,应该看到更长远的正确方向。所以,短期内,家长们有一定的困扰,这是群体理性不断向个体理性传导的过程。

减作业并非“双减”的目标

家长:“双减”不能只减作业

“学校也提供一些服务,下课会有辅导,相对来说回家后的压力就会少了。”“小朋友的休息时间多了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多了一些。”“作业减少了,孩子们压力也减少了,家长压力也减少了。”“把童年还给孩子挺好的。”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的几位家长对“双减”政策带来的变化乐观其成。

“该紧的时候紧,该松的时候松,该测验该考试的时候也考试,童年不是说只有玩乐的,学习上的紧张还是应该有的。”“政策当然是挺好的,家长、孩子觉得很轻松,但是希望在学习方面还是要给孩子一定的压力,在寒暑假适当布置一些作业。”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家长认为“双减”不能一味地减作业。

金凤小学、金鼎中学金凤小学和金鼎中学开展戏剧教育,图为学生表演的原创少儿音乐剧。朱习 摄

嘉宾:只减负担不减质量

“如果把减少作业作为‘双减’的目标,是对政策理解的一种偏差。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更应该打开‘囚徒困境’的结。”曾晓东认为,目前,有很多地方把不留课后作业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主要做法是不合适。各地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思考新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通过留更高质量的作业,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任务,在普遍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让有学习余力的学生更多提升的空间,设立个性化、各自独立的质量关,体现教育质量的多样化。

“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按照中央的精神,结合各地的新经验,为当地学校提供操作指引。”曾晓东认为,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当中,各地普遍缺乏可行性高的操作指引,导致很多学校和家长无所适从,出现慌乱心理。

“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以及教育专家、有经验的教师联合起来,不断地总结新的经验,对学校进行指引,各学校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应用。”曾晓东建议说。

“‘双减’减的是负担,不减的是质量。”禹华超认为,落实“双减”政策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校外教培机构的监管,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去思考如何保证课堂教育质量、如何提高课后作业的质量。同时,也希望政府在现有基础上提供更多中小学优质学位。

文字:郑振华 图片:郑振华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田海
《民生新观察》关注:“双减”落地后首个学期落实如何?
珠江晚报 2022-01-09 11:03

近日,我市中小学生迎来了“双减”后的第一个期末考试周。

随着教育部办公厅相关文件发布以及“双减”政策落地实施,这个学期以来,不少学校在学习和考试方式上作出调整和尝试。

“双减”政策落地一个学期,学生们有什么收获?面对“双减”,家长还有哪些困惑和担心呢?心态应该如何调整?下个学期,希望有哪些新举措和新的期待?本期《民生新观察》节目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乐育书院执行院长曾晓东教授和香洲区政协委员、珠海市教育局监督员禹华超做客演播室,共同进行探讨,解读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嘉宾做客演播室,共同探讨“双减”话题。

“双减”之后期末考试如何考

学校:考试变成游戏闯关

保税区第一小学本学期的期末考试和往年不太一样:一至二年级的同学穿上喜庆的衣服,戴着自己做的“虎年”头饰,以游戏闯关的方式完成本学期考试,闯关内容包括体能测试,消防、地震、交通安全知识,行为礼仪等。

据介绍,“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保税区第一小学就制订了比较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了作业公示制度,学校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另外,学校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兴趣爱好、人格养成和品行的发展。

“小朋友们学习积极性特别高,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小朋友之间可以互动,家长和老师之间也可以互动。我觉得这种方式挺好的,挺全面的。”“感觉孩子更加自信了,自己动手的能力强了很多,身体也更棒了。”该校多名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业减少后,孩子睡眠时间得到了保障,家长的精力负担也减轻了。与此同时,把时间、健康、快乐还给孩子,家长和老师都乐见其成。

“这种闯关式的考试是非常好的,它把知识点和一些需要完成的技能结合,用一种游戏的方式来测试孩子们的能力和发展,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和学生是互动的。”曾晓东教授对保税区第一小学的期末考试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她说,老师和学生以玩伴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和考试,更能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他们的创造力。

“我的孩子上初中了,小学的期末考试还可以这样考,真的很羡慕他们。”禹华超也对保税区第一小学的期末考试改革颇为赞赏。

我市各个学校“妙招”频出 “减负”。图为香山学校的学生表演自我创作的《竹节人》。朱习 摄

嘉宾:社会情感技能变核心

“作为一名家长,同时还是家长委员会的主任,我平时和家长接触比较多。‘双减’之后,小孩睡眠的时间多了,但是小孩的成绩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很多家长心里还是很忐忑、很焦虑,可以说是五味杂陈。”禹华超道出了不少家长对“双减”后对小孩成绩的担忧。

“我自己也是一个家长,我想说的是,这次‘双减’牵涉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冲突。家长在现有的制度条件下一定要为孩子选择好的教育,这就是个体理性。但是,从集体的角度来说,这种死学、苦学,这种刻苦,实际上是不利于孩子的发展的,不利于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进步。”曾晓东说,为此,国家在不断调整教育的“游戏规则”,作为个体来说,跟上规则的变化还有一定的差距,家长的焦虑是转型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这种转型过程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曾晓东还讲述了她身边的事例:她的一个好朋友在某企业做高管,在招聘新员工时发现,前来应聘的高校毕业生简历都很“闪光”,已经无法根据他们毕业的学校来判定人才的优劣,只能通过面试询问应聘人员有什么爱好和特殊的经历来进行选拔人才。

“文凭的‘敲门砖’作用非常弱了,文凭的经济价值在下降,沟通能力、交流能力、团队精神等社会情感技能开始成为核心的素养,有什么独特的经历、有什么独特的故事、有什么独特的能力,更多被企业所关注。”曾晓东说,家长的个体理性是根据现在的“游戏规则”来做出决定的,但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说,应该看到更长远的正确方向。所以,短期内,家长们有一定的困扰,这是群体理性不断向个体理性传导的过程。

减作业并非“双减”的目标

家长:“双减”不能只减作业

“学校也提供一些服务,下课会有辅导,相对来说回家后的压力就会少了。”“小朋友的休息时间多了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多了一些。”“作业减少了,孩子们压力也减少了,家长压力也减少了。”“把童年还给孩子挺好的。”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的几位家长对“双减”政策带来的变化乐观其成。

“该紧的时候紧,该松的时候松,该测验该考试的时候也考试,童年不是说只有玩乐的,学习上的紧张还是应该有的。”“政策当然是挺好的,家长、孩子觉得很轻松,但是希望在学习方面还是要给孩子一定的压力,在寒暑假适当布置一些作业。”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家长认为“双减”不能一味地减作业。

金凤小学、金鼎中学金凤小学和金鼎中学开展戏剧教育,图为学生表演的原创少儿音乐剧。朱习 摄

嘉宾:只减负担不减质量

“如果把减少作业作为‘双减’的目标,是对政策理解的一种偏差。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更应该打开‘囚徒困境’的结。”曾晓东认为,目前,有很多地方把不留课后作业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主要做法是不合适。各地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思考新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通过留更高质量的作业,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任务,在普遍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让有学习余力的学生更多提升的空间,设立个性化、各自独立的质量关,体现教育质量的多样化。

“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按照中央的精神,结合各地的新经验,为当地学校提供操作指引。”曾晓东认为,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当中,各地普遍缺乏可行性高的操作指引,导致很多学校和家长无所适从,出现慌乱心理。

“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以及教育专家、有经验的教师联合起来,不断地总结新的经验,对学校进行指引,各学校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应用。”曾晓东建议说。

“‘双减’减的是负担,不减的是质量。”禹华超认为,落实“双减”政策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校外教培机构的监管,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去思考如何保证课堂教育质量、如何提高课后作业的质量。同时,也希望政府在现有基础上提供更多中小学优质学位。

文字:郑振华 图片:郑振华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