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媒、以船接亲、传承民俗!第十届“斗门水上婚嫁”集体婚礼来了

10月24日是农历九月十九,“长长久久”的大喜日子。当天上午,珠海斗门区第十届“斗门水上婚嫁”集体婚礼在白蕉镇南澳水上婚嫁传承基地举行。18对新人以水为媒、以船接亲、以歌祝福,体验了一场原汁原味的疍家传统婚礼仪式。

本届集体婚礼由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斗门区文化馆主办,是斗门区第六届民俗文化展的压轴大戏。

当天9时30分,天气凉爽,喜幕拉开。

18艘接亲花船装饰华丽,大红灯笼高挂,在长约2000米的河道鱼贯前行,蔚为壮观。新娘伫立船头,一袭红装光鲜亮丽,神情喜悦。船上的大妗姐唱起悠扬的咸水歌,悠然歌声中花船一路向前,满载着新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缓缓驶向新郎翘首等待的终点。期间,经过河涌中间的幸福桥时,新人们被手机和“长枪短炮”拍个不停,留下精彩难忘的画面,幸福桥此刻真的变成了“幸福桥”。

接亲花船到达主会场码头,新娘陆续上岸,携手新郎跨火盆、拜高堂、获颁证书,18对新人在大家的祝福声中,完成具有传统特色的婚礼仪式,开启人生新阶段。“此时此刻,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执子之手,和最爱的你,许你一场最最特别的婚礼。”13号新郎黄先生告诉记者,他们一年前定居斗门,这次能够体验疍家水文化,感到十分开心和自豪。

在集体婚礼举办的前一天,新人们到斗门镇小濠冲村参加“红色之旅拍照”,当晚在南澳水上婚嫁传承基地体验“坐高堂”“叹家姐”礼仪。此举让“斗门水上婚嫁”仪式更完整、更具原生态,也让18对新人对疍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据悉,“斗门水上婚嫁”是珠海市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斗门水上婚嫁”集体婚礼,是对疍家民俗水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进一步提升了斗门区民俗文化的知名度,充分展现了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丰硕成果,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独具魅力的优秀传统文化。

文字:张帆 图片: 张帆 通讯员 梁劲波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戴丹梅
以水为媒、以船接亲、传承民俗!第十届“斗门水上婚嫁”集体婚礼来了
观海融媒 2021-10-24 16:06

10月24日是农历九月十九,“长长久久”的大喜日子。当天上午,珠海斗门区第十届“斗门水上婚嫁”集体婚礼在白蕉镇南澳水上婚嫁传承基地举行。18对新人以水为媒、以船接亲、以歌祝福,体验了一场原汁原味的疍家传统婚礼仪式。

本届集体婚礼由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斗门区文化馆主办,是斗门区第六届民俗文化展的压轴大戏。

当天9时30分,天气凉爽,喜幕拉开。

18艘接亲花船装饰华丽,大红灯笼高挂,在长约2000米的河道鱼贯前行,蔚为壮观。新娘伫立船头,一袭红装光鲜亮丽,神情喜悦。船上的大妗姐唱起悠扬的咸水歌,悠然歌声中花船一路向前,满载着新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缓缓驶向新郎翘首等待的终点。期间,经过河涌中间的幸福桥时,新人们被手机和“长枪短炮”拍个不停,留下精彩难忘的画面,幸福桥此刻真的变成了“幸福桥”。

接亲花船到达主会场码头,新娘陆续上岸,携手新郎跨火盆、拜高堂、获颁证书,18对新人在大家的祝福声中,完成具有传统特色的婚礼仪式,开启人生新阶段。“此时此刻,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执子之手,和最爱的你,许你一场最最特别的婚礼。”13号新郎黄先生告诉记者,他们一年前定居斗门,这次能够体验疍家水文化,感到十分开心和自豪。

在集体婚礼举办的前一天,新人们到斗门镇小濠冲村参加“红色之旅拍照”,当晚在南澳水上婚嫁传承基地体验“坐高堂”“叹家姐”礼仪。此举让“斗门水上婚嫁”仪式更完整、更具原生态,也让18对新人对疍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据悉,“斗门水上婚嫁”是珠海市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斗门水上婚嫁”集体婚礼,是对疍家民俗水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进一步提升了斗门区民俗文化的知名度,充分展现了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丰硕成果,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独具魅力的优秀传统文化。

文字:张帆 图片: 张帆 通讯员 梁劲波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戴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