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我是一名15岁女孩的父亲,因工作繁忙,对孩子的管教较少。她的妈妈管得相对多一些,但是她的妈妈的工作也忙,我们平时也难得相聚。孩子用自己攒的钱偷偷购买了一部手机,我在半夜偶然发现她玩手机。开始好言相劝,她也承认了错误,并承诺不耽误学习。但是事情并不是这样,后来我发现她依然半夜很晚还在玩手机,说了几次没什么用,后来,我就发脾气将她的手机摔了。从此,她不再和我说话,并暴露出轻生念头。
我不知道该如何和孩子沟通,她的妈妈与其谈心也没有用。没有了手机整天无精打采,动不动就哭。我不明白,为什么她会对手机这么痴迷?怎样才能让孩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好好学习?
珠海幸福树心理祥云姐姐张珂宁:你谈到的这个问题也是如今学生中比较普遍的问题。如何让孩子远离手机、好好学习,这是家长内心最关切的问题。手机的魅力何时替代了父母教育子女的功能?何时成为了孩子内心最渴求的东西?手机为什么在孩子内心如此重要?这值得深思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
手机的智能让更多的人无法离开手机,它不仅是一个通讯工具,更是一个应有尽有的百宝箱。特别是对于一名学生来讲,正处于对社会新鲜事物好奇的阶段,并非常渴望自己拥有主动权和控制权,想获得与成年人一样的自尊、平等和被认可。适度的玩手机也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方面,但如果是通过各种手段,偷偷摸摸地拥有手机,那这个背后就需要思考。如果不能正确地运用手机,手机就可能成为家庭中的“隐形人”。特别是家庭中如果存在裂缝,它就会钻进去,也会用无形的手来控制孩子。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手机会侵入到家庭?根据我在工作中的个案,总结了以下六种情况:
一是,家庭氛围冷漠,父母感情不和,孩子感受不到温暖;
二是,父母太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感受,不理解孩子的需求;
三是,父母过于控制,总是关心孩子的学习,而忽略对精神、情感需求的满足;
四是,家庭教育存在分歧,孩子处于矛盾的状态下无所适从;
五是,老人溺爱或父母溺爱,从小不限制孩子玩手机,上瘾后无法摆脱;
六是,父母或老人将玩手机当成孩子完成作业后的奖励,不知不觉逐渐上瘾。
抱着手机不放的孩子,大多时候在逃避,通过手机转移自己的痛苦,暂时忘记学习的压力、心灵的空虚、对现状的不满。他们是在寻找一个“客体“。如果手机成为他们的伙伴,可谓是有求必应。记得有个8岁的孩子告诉我说:“只要给我一部手机,我就能走遍天下,我可以通过手机交友、聊天、直播、购物、转账、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还可以获得作业上的帮助,手机可以满足我想要的需求……”对这个孩子来说,手机犹如“父母”。
我们需要警惕,现代化电子设备带来的副作用,那就是情感的缺失。孩子对手机的渴望折射出他们对情感的渴望。他们想获得关爱和关注,想让父母给予更多情感,可是长期的忽视和沟通缺乏,孩子渐渐地也就不再去纠缠父母,找到替代父母的”客体“,手机成了他们心中的“父母”,从而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建议
要知道对某件物品的上瘾,往往有着很深层的心理原因。不是简单的打骂、说教就能解决。因为一旦上瘾,越挣扎越痛苦,往往越陷越深。
父母焦急的同时,要先进行自我反思,看看是不是家庭系统中出现了问题,孩子的问题往往折射出家庭内部的潜在问题。家长要找到症结,不要急于求成,耐心地陪伴孩子。
父母可以先从自身的改变开始,抱着与孩子一同探索、一同学习的态度,多从自身找问题,对孩子的行为不评价、不说教、不发脾气,用发自内心的爱,进行高质量陪伴。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探讨、分析。
家庭氛围的营造可增加亲密关系的建立。父母关系的和睦,会建立起健康稳定的三角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幸福、和睦。同样,也许她以后还会玩手机,但是在友好、和谐、有限制的情况下,手机只是工具,不会占据她的内心,也就不能控制孩子。因为孩子知道,除了手机之外,还有更多温暖。
参与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珠江晚报“教子有方”微信群,将您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告诉我们,我们将在珠江晚报“教子有方”栏目中,就最热门、读者最关心的问题,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或资深教育界人士进行探讨,答疑解惑,给出意见和建议。
案例:我是一名15岁女孩的父亲,因工作繁忙,对孩子的管教较少。她的妈妈管得相对多一些,但是她的妈妈的工作也忙,我们平时也难得相聚。孩子用自己攒的钱偷偷购买了一部手机,我在半夜偶然发现她玩手机。开始好言相劝,她也承认了错误,并承诺不耽误学习。但是事情并不是这样,后来我发现她依然半夜很晚还在玩手机,说了几次没什么用,后来,我就发脾气将她的手机摔了。从此,她不再和我说话,并暴露出轻生念头。
我不知道该如何和孩子沟通,她的妈妈与其谈心也没有用。没有了手机整天无精打采,动不动就哭。我不明白,为什么她会对手机这么痴迷?怎样才能让孩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好好学习?
珠海幸福树心理祥云姐姐张珂宁:你谈到的这个问题也是如今学生中比较普遍的问题。如何让孩子远离手机、好好学习,这是家长内心最关切的问题。手机的魅力何时替代了父母教育子女的功能?何时成为了孩子内心最渴求的东西?手机为什么在孩子内心如此重要?这值得深思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
手机的智能让更多的人无法离开手机,它不仅是一个通讯工具,更是一个应有尽有的百宝箱。特别是对于一名学生来讲,正处于对社会新鲜事物好奇的阶段,并非常渴望自己拥有主动权和控制权,想获得与成年人一样的自尊、平等和被认可。适度的玩手机也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方面,但如果是通过各种手段,偷偷摸摸地拥有手机,那这个背后就需要思考。如果不能正确地运用手机,手机就可能成为家庭中的“隐形人”。特别是家庭中如果存在裂缝,它就会钻进去,也会用无形的手来控制孩子。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手机会侵入到家庭?根据我在工作中的个案,总结了以下六种情况:
一是,家庭氛围冷漠,父母感情不和,孩子感受不到温暖;
二是,父母太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感受,不理解孩子的需求;
三是,父母过于控制,总是关心孩子的学习,而忽略对精神、情感需求的满足;
四是,家庭教育存在分歧,孩子处于矛盾的状态下无所适从;
五是,老人溺爱或父母溺爱,从小不限制孩子玩手机,上瘾后无法摆脱;
六是,父母或老人将玩手机当成孩子完成作业后的奖励,不知不觉逐渐上瘾。
抱着手机不放的孩子,大多时候在逃避,通过手机转移自己的痛苦,暂时忘记学习的压力、心灵的空虚、对现状的不满。他们是在寻找一个“客体“。如果手机成为他们的伙伴,可谓是有求必应。记得有个8岁的孩子告诉我说:“只要给我一部手机,我就能走遍天下,我可以通过手机交友、聊天、直播、购物、转账、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还可以获得作业上的帮助,手机可以满足我想要的需求……”对这个孩子来说,手机犹如“父母”。
我们需要警惕,现代化电子设备带来的副作用,那就是情感的缺失。孩子对手机的渴望折射出他们对情感的渴望。他们想获得关爱和关注,想让父母给予更多情感,可是长期的忽视和沟通缺乏,孩子渐渐地也就不再去纠缠父母,找到替代父母的”客体“,手机成了他们心中的“父母”,从而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建议
要知道对某件物品的上瘾,往往有着很深层的心理原因。不是简单的打骂、说教就能解决。因为一旦上瘾,越挣扎越痛苦,往往越陷越深。
父母焦急的同时,要先进行自我反思,看看是不是家庭系统中出现了问题,孩子的问题往往折射出家庭内部的潜在问题。家长要找到症结,不要急于求成,耐心地陪伴孩子。
父母可以先从自身的改变开始,抱着与孩子一同探索、一同学习的态度,多从自身找问题,对孩子的行为不评价、不说教、不发脾气,用发自内心的爱,进行高质量陪伴。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探讨、分析。
家庭氛围的营造可增加亲密关系的建立。父母关系的和睦,会建立起健康稳定的三角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幸福、和睦。同样,也许她以后还会玩手机,但是在友好、和谐、有限制的情况下,手机只是工具,不会占据她的内心,也就不能控制孩子。因为孩子知道,除了手机之外,还有更多温暖。
参与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珠江晚报“教子有方”微信群,将您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告诉我们,我们将在珠江晚报“教子有方”栏目中,就最热门、读者最关心的问题,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或资深教育界人士进行探讨,答疑解惑,给出意见和建议。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