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区人才需求呈现新特点:四大新产业需求旺 高端人才供不应求

日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举办了首场招聘会,共有50家企业参与招聘,为求职者提供就业岗位超350个。据统计,现场参会应聘的人才150余人,达成意向人数近80人次,其中不乏来自澳门的应聘者。

此次招聘会反映出合作区人才需求的新特点,50家参会企业中,约半数企业属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要重点发展的四大新产业。其中,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占比达34%,合作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有所增加。

合作区首场招聘会现场。

《总体方案》提出促进合作区境内外人才集聚的多项举措。未来,合作区人才需求将有何变化?如何更好地推动合作区人才政策落地?对此,珠海市人力资源经理人协会会长、横琴三江人力资源公司总经理辛占华认为,未来,合作区对“高精尖缺”人才的需求量将会增大。横琴英才公司总经理穆柏军建议,合作区管理机构与企业、机构、海外合作伙伴等多方形成合力,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动境内外人才在合作区集聚。

困境:

人才资源“质”优而“量”弱

回望横琴开发建设以来,各项人才合作亮点纷呈。12年来,横琴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250人,省、市级创新创业团队12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家,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孵化澳门项目近600个;横琴特殊人才奖励政策实施6年来,累计奖励人才近6万人次,奖励金额逾50亿元;2018年开始,横琴坚持每年举办一届科技创业大赛,设立总额3亿元的无偿资助研发费,激励符合横琴产业发展方向、有突破性原创技术和产业化能力的优胜团队落地横琴。

但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指出,横琴目前人才资源的短板体现在“质”优而“量”弱上,相比而言人才聚集度不高。穆柏军观察到,尽管近年来纵向比较之下,横琴高端人才集聚效应明显,然而横向对比北上广深等城市,人才体量仍相对较小。“从横琴重点发展的产业来看,芯片、信息技术等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产业对高端人才需求量大,而目前这部分人才仍然供不应求。”穆柏军说。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辛占华看来,未来合作区对于人才的渴望,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增长。“进一步看,合作区着重于科技研发与高端制造产业,对‘高精尖缺’人才的需求量定会加大。”

随着合作区建设的推进,合作区将紧紧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产业、现代金融产业等四大新产业。

“产业链与人才链是相辅相成的,产业链又和企业、科研机构的载体是相辅相成的。”穆柏军预测,接下来,企业将围绕合作区重点发展的四大新产业进行招商引资,对这几个产业的相关人才需求自然会增加。一方面是通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是相应行业内的技能人才,尤其是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对科学家、领军型高端人才,以及配合科学家团队的博士、博士后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

破局:

加强顶层设计,既“引才”又“留才”

对符合条件的国际高端人才给予进出合作区高度便利,为高端人才在合作区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对在合作区工作的境内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完善外国人才签证政策,便利国际人才参与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为合作区促进境内外人才集聚送来了一个“大礼包”。

“《总体方案》由机制创新到平台搭建,由环境优化到服务升级,将人才资源配置放在全球竞争力的坐标系中谋划,为合作区吸引、集聚国际‘高精尖缺’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辛占华认为,这些举措还对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创新平台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穆柏军对合作区未来人才建设充满了期待,他说:“合作区发展规划是前所未有的,不单是一个点上的政策,更是一系列的政策。国家赋予了横琴特殊的使命、给予了特殊的政策,吸引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企业和人才来到横琴,在横琴寻找自己的发展机遇。”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那么,接下来,合作区应该如何更好推动《总体方案》有关人才的举措落地呢?

“我的建议是谋定而后动。在顶层设计上,我希望管理机构做好招才引智的长期规划,打好一套‘组合拳’。”穆柏军建议,管理机构从宏观政策、体制机制、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与企业、机构、海外合作伙伴等多方形成合力,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动境内外人才在合作区集聚。

“合作区对高层次人才引进要敢于创新。”辛占华表示,在现有的引才政策基础上,合作区应充分发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优势,在全国都在吸引人才的大环境下,做到后发先至,提供有力的政策倾斜,吸引产业所需人才入驻横琴,但要避免盲目引才。

不仅要“引才”,更要“留才”。辛占华表示,要用心做好为人才服务,让人才对城市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才会使他们长久留在合作区创业就业。同时,要做好人才的后勤保障工作,大力发展教育、医疗事业,为人才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环境。

穆柏军认为,政策是“引才”,事业平台和环境就是“留才”。“在事业平台方面,合作区需要更多布局,交通、教育、医疗等人才配套服务,人才公寓、补贴政策等人才福利也十分重要。”

文字:李灏菀 陈雁南 实习生陈秀岑 图片:实习生 陈秀岑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孙宁
合作区人才需求呈现新特点:四大新产业需求旺 高端人才供不应求
珠海特区报 2021-10-20 11:14

日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举办了首场招聘会,共有50家企业参与招聘,为求职者提供就业岗位超350个。据统计,现场参会应聘的人才150余人,达成意向人数近80人次,其中不乏来自澳门的应聘者。

此次招聘会反映出合作区人才需求的新特点,50家参会企业中,约半数企业属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要重点发展的四大新产业。其中,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占比达34%,合作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有所增加。

合作区首场招聘会现场。

《总体方案》提出促进合作区境内外人才集聚的多项举措。未来,合作区人才需求将有何变化?如何更好地推动合作区人才政策落地?对此,珠海市人力资源经理人协会会长、横琴三江人力资源公司总经理辛占华认为,未来,合作区对“高精尖缺”人才的需求量将会增大。横琴英才公司总经理穆柏军建议,合作区管理机构与企业、机构、海外合作伙伴等多方形成合力,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动境内外人才在合作区集聚。

困境:

人才资源“质”优而“量”弱

回望横琴开发建设以来,各项人才合作亮点纷呈。12年来,横琴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250人,省、市级创新创业团队12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家,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孵化澳门项目近600个;横琴特殊人才奖励政策实施6年来,累计奖励人才近6万人次,奖励金额逾50亿元;2018年开始,横琴坚持每年举办一届科技创业大赛,设立总额3亿元的无偿资助研发费,激励符合横琴产业发展方向、有突破性原创技术和产业化能力的优胜团队落地横琴。

但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指出,横琴目前人才资源的短板体现在“质”优而“量”弱上,相比而言人才聚集度不高。穆柏军观察到,尽管近年来纵向比较之下,横琴高端人才集聚效应明显,然而横向对比北上广深等城市,人才体量仍相对较小。“从横琴重点发展的产业来看,芯片、信息技术等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产业对高端人才需求量大,而目前这部分人才仍然供不应求。”穆柏军说。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辛占华看来,未来合作区对于人才的渴望,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增长。“进一步看,合作区着重于科技研发与高端制造产业,对‘高精尖缺’人才的需求量定会加大。”

随着合作区建设的推进,合作区将紧紧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产业、现代金融产业等四大新产业。

“产业链与人才链是相辅相成的,产业链又和企业、科研机构的载体是相辅相成的。”穆柏军预测,接下来,企业将围绕合作区重点发展的四大新产业进行招商引资,对这几个产业的相关人才需求自然会增加。一方面是通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是相应行业内的技能人才,尤其是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对科学家、领军型高端人才,以及配合科学家团队的博士、博士后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

破局:

加强顶层设计,既“引才”又“留才”

对符合条件的国际高端人才给予进出合作区高度便利,为高端人才在合作区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对在合作区工作的境内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完善外国人才签证政策,便利国际人才参与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为合作区促进境内外人才集聚送来了一个“大礼包”。

“《总体方案》由机制创新到平台搭建,由环境优化到服务升级,将人才资源配置放在全球竞争力的坐标系中谋划,为合作区吸引、集聚国际‘高精尖缺’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辛占华认为,这些举措还对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创新平台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穆柏军对合作区未来人才建设充满了期待,他说:“合作区发展规划是前所未有的,不单是一个点上的政策,更是一系列的政策。国家赋予了横琴特殊的使命、给予了特殊的政策,吸引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企业和人才来到横琴,在横琴寻找自己的发展机遇。”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那么,接下来,合作区应该如何更好推动《总体方案》有关人才的举措落地呢?

“我的建议是谋定而后动。在顶层设计上,我希望管理机构做好招才引智的长期规划,打好一套‘组合拳’。”穆柏军建议,管理机构从宏观政策、体制机制、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与企业、机构、海外合作伙伴等多方形成合力,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动境内外人才在合作区集聚。

“合作区对高层次人才引进要敢于创新。”辛占华表示,在现有的引才政策基础上,合作区应充分发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优势,在全国都在吸引人才的大环境下,做到后发先至,提供有力的政策倾斜,吸引产业所需人才入驻横琴,但要避免盲目引才。

不仅要“引才”,更要“留才”。辛占华表示,要用心做好为人才服务,让人才对城市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才会使他们长久留在合作区创业就业。同时,要做好人才的后勤保障工作,大力发展教育、医疗事业,为人才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环境。

穆柏军认为,政策是“引才”,事业平台和环境就是“留才”。“在事业平台方面,合作区需要更多布局,交通、教育、医疗等人才配套服务,人才公寓、补贴政策等人才福利也十分重要。”

文字:李灏菀 陈雁南 实习生陈秀岑 图片:实习生 陈秀岑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