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甥女今年高三,这个学期开学以来,一看到别的同学认真学习就心里发慌,担心自己掉出年级排名前50名,考不到理想的大学。她脑子里一直有一个声音提醒自己:是否日夜不停地学习就能忘记考试排名的压力。她知道这样想不对,可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想法,家里人都很担心她。请问该怎么办?”近日,在珠海特区报教子有方的微信读者群中,有家长提出了这样的疑虑。
进入初三、高三这样的时间节点,有很多学子都会面临升学的压力和困扰,对此,10月18日,记者采访了珠海市帮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心理专家曹泽能,由专家来给同学们分析支招。
“该名家长提出的疑问可以分两部分看,第一部分是孩子的想法,第二部分是对想法的态度。”曹泽能认为,针对“是否日夜不停地学习就能忘记考试排名的压力?”涉及学习时间、学习效率、考试目的和压力应对方式。
从学习时间来看,凡事都需要把握分寸,学习也需要劳逸结合。如果一个人无穷尽地学习,不能坚持太久就会厌恶学习,反而得不偿失。人脑不是电脑,人是有情绪反应的,没有适当休息会产生疲惫。
从学习效率来看,学习不是用了多长时间,是否“一天到晚”地学,而是看学习的效率如何。学习效率,离不开精力是否集中、方法是否得当等因素。
从考试目的来看,很多同学也认为考试目的是“查漏补缺”,但一看考试排名就很难淡定。对此,曹泽能列举了一个案例:A同学平时学习很用功,做作业也态度端正,可是考试成绩总徘徊在中等,为此A的父母很纳闷,就与孩子一起找心理咨询师。经过与A同学一对一访谈发现,A同学每次考试答题时,对不会做的题、模棱两可的题,不是像其他同学去猜答案,而是直接做记号,导致他的答题数量减少,考试成绩不高。但是,他作答的题目几乎都是对的。问A同学这样做的原因,A同学说:“高考,是以最后三天的成绩为标准,如果平时考试就去猜答案,那么讲解试卷的时候,我可能都会忘记哪些题是靠我自己的真实水平答出来的,这样很容易会养成浮躁、不认真学习的习惯。如果真要猜答案,那是放在高考时间,而平时考试一定要查漏补缺。我希望我平时能够扎扎实实地学习,至于成绩排名顺其自然就好。”后来,A同学考取了清华大学,成了学校老师眼中的“黑马”。
从压力应对方式来看,一是“对内”。学生需要知道产生考试压力的原因,是否因为对成绩目标要求过高,目前自身成绩达不到,而导致对成绩不自信等原因。“对内”的压力应对方式是调整高考目标与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尽可能提高学习成绩;二是“对外”,可以一张一弛,坚持每天运动30-60分钟,通过出汗宣泄压力,也可以通过写日记或者找朋友倾诉的方法宣泄压力。
“‘知道这样想好像不妥,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想法’涉及到强迫性思维的问题。”曹泽能告诉记者,强迫性思维是指自己明明知道某个想法是没有必要的,甚至荒谬的,但又控制不住,而引起内心冲突与烦躁焦虑的痛苦感受,一般由现实压力产生,如果现实压力解除了,强迫思维就会缓解与消失。应对此种情况,不是去控制想法,而是顺应自然,尽力而为,如果学习不能全神贯注,就去运动。
那么,面对高考产生的压力和困扰有何“解法”呢?
曹泽能建议,家长要与孩子深入沟通,告诉她高考真相。例如,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你是跟广东省报读相同大学的相同专业的同学对比成绩,并非一定是与身边的同学相比。如果身边的同学与你的报考大学与专业不一样,那么这种对比没有实际意义,只会增加多余的困扰。你要做的是把想报考的某大学某专业的近三年高考录取分数找到,然后把平均总分分配到各科成绩,再找各科成绩的差距,再针对性努力。也就是说,孩子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目标上,这样对外界的关注就会减少,就会少些担心。如果两周后依然无法缓解孩子的焦虑,建议找心理专业人员再面谈辅导。
“我的外甥女今年高三,这个学期开学以来,一看到别的同学认真学习就心里发慌,担心自己掉出年级排名前50名,考不到理想的大学。她脑子里一直有一个声音提醒自己:是否日夜不停地学习就能忘记考试排名的压力。她知道这样想不对,可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想法,家里人都很担心她。请问该怎么办?”近日,在珠海特区报教子有方的微信读者群中,有家长提出了这样的疑虑。
进入初三、高三这样的时间节点,有很多学子都会面临升学的压力和困扰,对此,10月18日,记者采访了珠海市帮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心理专家曹泽能,由专家来给同学们分析支招。
“该名家长提出的疑问可以分两部分看,第一部分是孩子的想法,第二部分是对想法的态度。”曹泽能认为,针对“是否日夜不停地学习就能忘记考试排名的压力?”涉及学习时间、学习效率、考试目的和压力应对方式。
从学习时间来看,凡事都需要把握分寸,学习也需要劳逸结合。如果一个人无穷尽地学习,不能坚持太久就会厌恶学习,反而得不偿失。人脑不是电脑,人是有情绪反应的,没有适当休息会产生疲惫。
从学习效率来看,学习不是用了多长时间,是否“一天到晚”地学,而是看学习的效率如何。学习效率,离不开精力是否集中、方法是否得当等因素。
从考试目的来看,很多同学也认为考试目的是“查漏补缺”,但一看考试排名就很难淡定。对此,曹泽能列举了一个案例:A同学平时学习很用功,做作业也态度端正,可是考试成绩总徘徊在中等,为此A的父母很纳闷,就与孩子一起找心理咨询师。经过与A同学一对一访谈发现,A同学每次考试答题时,对不会做的题、模棱两可的题,不是像其他同学去猜答案,而是直接做记号,导致他的答题数量减少,考试成绩不高。但是,他作答的题目几乎都是对的。问A同学这样做的原因,A同学说:“高考,是以最后三天的成绩为标准,如果平时考试就去猜答案,那么讲解试卷的时候,我可能都会忘记哪些题是靠我自己的真实水平答出来的,这样很容易会养成浮躁、不认真学习的习惯。如果真要猜答案,那是放在高考时间,而平时考试一定要查漏补缺。我希望我平时能够扎扎实实地学习,至于成绩排名顺其自然就好。”后来,A同学考取了清华大学,成了学校老师眼中的“黑马”。
从压力应对方式来看,一是“对内”。学生需要知道产生考试压力的原因,是否因为对成绩目标要求过高,目前自身成绩达不到,而导致对成绩不自信等原因。“对内”的压力应对方式是调整高考目标与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尽可能提高学习成绩;二是“对外”,可以一张一弛,坚持每天运动30-60分钟,通过出汗宣泄压力,也可以通过写日记或者找朋友倾诉的方法宣泄压力。
“‘知道这样想好像不妥,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想法’涉及到强迫性思维的问题。”曹泽能告诉记者,强迫性思维是指自己明明知道某个想法是没有必要的,甚至荒谬的,但又控制不住,而引起内心冲突与烦躁焦虑的痛苦感受,一般由现实压力产生,如果现实压力解除了,强迫思维就会缓解与消失。应对此种情况,不是去控制想法,而是顺应自然,尽力而为,如果学习不能全神贯注,就去运动。
那么,面对高考产生的压力和困扰有何“解法”呢?
曹泽能建议,家长要与孩子深入沟通,告诉她高考真相。例如,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你是跟广东省报读相同大学的相同专业的同学对比成绩,并非一定是与身边的同学相比。如果身边的同学与你的报考大学与专业不一样,那么这种对比没有实际意义,只会增加多余的困扰。你要做的是把想报考的某大学某专业的近三年高考录取分数找到,然后把平均总分分配到各科成绩,再找各科成绩的差距,再针对性努力。也就是说,孩子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目标上,这样对外界的关注就会减少,就会少些担心。如果两周后依然无法缓解孩子的焦虑,建议找心理专业人员再面谈辅导。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