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坚持高质量发展 打造科技创新湾

2021年,注定意义非凡。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两个一百年”在这里交汇;“十四五”规划开始实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踏上新征程。珠海也迎来了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三区”叠加历史机遇。

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苏虎表示,今年以来,高新区在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更快更好”的高质量发展局面,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全年精彩”夯实了扎实基础,为“十四五”开局迈出了稳健而坚实的步伐。

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提速提质。

 

学党史抓发展,打好“三大”战役

今年以来,珠海高新区进一步强化项目赋能、创新支撑、产业升级、环境提质,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不断从百年党史中赓续精神血脉,认真打好重点项目突破战、创新支撑阵地战、特色产业升级战、社会事业提质战,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20.3%,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

学党史提动力,打好重点项目突破战。

高新区一直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同聚焦主责主业、推动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以“敢闯敢为敢担当”的不懈奋斗精神,打好重点项目突破战。

持续深化“一区多园”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立法需求清单和立法调研工作机制,推进《珠海经济特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等特区法规制定,提高“一区多园”协同发展法治化水平,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重点项目挂图作战成效明显,牵头省重点项目6个、市重点项目89个,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79.6%和75.1%,其中市重点项目完成进度全市排名第一。1-7月份,新引进4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近215亿元,预计达产规模518亿元,其中包括总投资30亿元的珠海首家晶圆厂项目。

高新区珠海信息港展示中心。

学党史敢创新,打好创新支撑阵地战。

科技创新,居“十四五”各项任务首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强化这个第一动力,作为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引擎、主阵地、主战场,高新区更不例外。

完善人才“引育留用”制度机制。创新需要人才,高新区升级“凤凰计划”人才政策,对引进的战略科学家和具有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创业团队,在人才奖励补贴、项目资助、政府引导基金等方面予以“一事一议”重点支持。

同时,对高精尖缺人才实行专项事业编制保障,不受岗位设置、工资总额限制,在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以外单列管理。为人才提供覆盖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的“一卡通”综合服务,为高层次紧缺人才提供无痕通关绿色通道。

实施创新主体增量工程。上半年,拥有高新企业535家、占全市1/4;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509家、上市挂牌企业33家,均占全市1/3;独角兽培育库入库企业48家、占全市45%。3个科技创新项目获2021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市5个),2个科技创新项目获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市4个)。

实施创新平台提质工程。与香港中文大学共建港澳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由中山大学建造的国内最大海洋综合科考船“中山大学”号正式交付;安联锐视公司在创业板成功上市;签约落地“中国芯”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联合企业成立集成电路技术现代产业学院。

学党史促发展,打好特色产业升级战。

坚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落细落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1+20”专项政策和珠海市打造“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计划,大力发展“3+X”特色产业。

高新区第三季度重点项目签约仪式。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集群,制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出台实施促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系列新政,高规格成立产业办公室,规划建设1平方公里生物医药产业园,设立集成电路IC设计产业孵化基地。

上半年,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产业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实现3.01亿元、16.52亿元、20.5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分别为56.3%、64.1%、46.2%。

从数据分析看,先进制造业及高技术制造业的创新性及高技术的特征日益显现,企业效益不断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从低附加值加工制造业向高附加值新型制造业转型升级。

学党史暖民心,打好社会事业提质战。

坚持学而“为民”,上半年民生支出17.06亿元,同比增长64%,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7.7%,增速及占比均排名全市第一;获评“广东省健康促进区”;投入3500万元打造会同社区乡村振兴战略样板村,启动国家级淇澳红色美丽乡村建设;银坑半岛房屋搬迁工作基本完成,完成珠海市文化艺术中心设计方案国际招标;投入6亿元开展水环境治理,实施“万里碧道”建设工程,黑臭水体基本实现“长制久清”;新建改建4.6万平方米森林公园、1.4万平方米文体公园,建成市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

上半年,高新区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在加快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上破难题,求实效。高新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项目总共118个,截至8月9日,已完成101个,完成率85.6%。深入开展“民生微实事”,截至8月18日,向社会各界共征集民生微实事项目510个,目前确定开展项目188个,已完成132个。

聚焦“三高”,探索深珠合作开发新模式

3月末,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意见》(下称《意见》),除了“现代化”“国际化”两个核心关键词,还赋予了珠海创新发展先行区等五大战略定位,提出了规划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等一系列重要部署。

按照“面向未来、秩序清晰、弹性适合”开发模式,高新区将后环片区作为先导区、后环和淇澳岛为核心区、唐家湾主园区为拓展区,谋划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

通过国际招标建立后环片区空间总体规划,推动成立市级层面深珠合作工作领导机构,构建深珠两地常态化会商和干部交流机制,探索深珠国企共同进行运营招商、项目管理、产业规划和风险投资等业务,建立深珠人才资质同步认定制度,全力承接深圳创新和产业增溢,建设产城高度融合、要素高度集聚、生活最具柔性的深珠两地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家园。

现阶段,珠海高新区正加快推进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中的国家级高新区创新对接、产业链接、空间衔接机制,全力打造深珠合作示范区以及国家级高新区协同发展先行示范。

“珠海高新区将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先走一步、走快一步’的要求,以国际视野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未来型生态型智慧型‘两化三型’深珠合作示范区。”高新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将助力深珠合作示范区成为高端创新人才汇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研发创新气氛活跃、生态环境和生活品质极佳的“中央创智区”。

华为珠海智慧视觉联合创新中心。

具体来说,珠海高新区接下来将聚焦“三高”,积极开展与深圳国家高新区的创新对接、产业链接、空间衔接,全力助推深珠合作示范区建设。

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打造发展共同体。以金星湾“一水两岸”为核心区,面向全球公开招标,规划建设总面积30.11平方公里深珠合作示范区,推动经济社会建设对标合作从量的增加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探索迈向全面突破,实现更高水平空间联通、资源畅通、政策融通,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联通畅通融通发展共同体。

二是坚持高标准建设,打造城市新中心。以后环片区、淇澳岛区域为主承载区,目前正组织后环片区6.63平方公里先导区空间和产业规划国际招标,中远期将拓展至淇澳岛23.48平方公里全岛范围,建设产城融合滨海新城,打造城市新中心。

三是坚持高质量发展,打造科技创新湾。实施创新生态共育、创新要素共享、创新产业共建战略行动,加快构建以深珠合作为重点,“两点”“两廊”紧密融合的创新生态圈,实现创新发展高效联动、优质资源高效共享、科技攻关高效协同,将金星湾打造成为比肩深圳湾的科技创新湾。在深圳南山科技园挂牌成立珠海高新区(深圳)产业创新中心,签约落地中科先进院创新科技园等新兴产业项目43个,总投资额124亿元。设立华为珠海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联合创新中心、华为珠海智慧视觉联合创新中心,支持“鲲鹏生态”深度辐射高新区,16家高新区企业获得华为技术认证,成立智慧视觉产业联盟。珠海深圳清华创新中心设立高性能计算公共技术实验室、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等10个科研平台,孵化科技公司37家。

8月20日,高新区举行第三季度重点项目签约仪式,25个项目总投资额达209亿元。其中,基克纳电子雾化装备产业园、晶存科技总部基地、大道智创机器人项目等8个深珠合作类项目正式落户珠海高新区,加上之前落户高新区的35个深圳项目,投资落地高新区的深圳项目已达43个。目前已初步形成“资源互补+合作共赢”“深圳总部(窗口)+深珠合作研发、生产”的发展模式,并积极做好和深圳产业对接、支持科技成果到珠海转移转化工作。“这意味着深珠合作示范区的建设正一步步从‘蓝图’走向现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小彬称。

高新区“十四五”
开局良好
捷报频传

作为珠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引擎、主阵地、主战场,高新区在规划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的开局之年捷报频传:

上半年,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175.71亿元,增速达20.3%;规上工业增加值57.0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89.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6.5%、35.2%和81.4%。四项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在全市排名第一,真正实现了经济“更快更好”的高质量发展。

“更快更好”开新局,离不开科技创新。唐家湾主园区高新企业总数535家、占全市1/4;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509家、上市挂牌企业33家,均占全市1/3;独角兽培育库入库企业48家、占全市45%。珠海高新区位列“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2021)”第33名,再次进入全国百强榜单。

高新区打造深珠合作示范区以及国家级高新区协同发展先行示范。

“更快更好”开新局,关键是产业发展。“3+X”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上半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产业分别同比增长69.3%、17.5%、56.4%。落地华为珠海智慧视觉联合创新中心,成立智慧视觉产业联盟,辐射集聚23家企业。海洋经济产业已形成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珠海)、云洲智能公司为引领的“创新策源平台+产业领军企业”发展模式。珠海高新区软件园在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评价中排名第18位。

文字:陈新年 图片:吴长赋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王朝辉
高新区:坚持高质量发展 打造科技创新湾
珠海特区报 2021-08-26 10:48

2021年,注定意义非凡。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两个一百年”在这里交汇;“十四五”规划开始实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踏上新征程。珠海也迎来了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三区”叠加历史机遇。

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苏虎表示,今年以来,高新区在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更快更好”的高质量发展局面,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全年精彩”夯实了扎实基础,为“十四五”开局迈出了稳健而坚实的步伐。

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提速提质。

 

学党史抓发展,打好“三大”战役

今年以来,珠海高新区进一步强化项目赋能、创新支撑、产业升级、环境提质,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不断从百年党史中赓续精神血脉,认真打好重点项目突破战、创新支撑阵地战、特色产业升级战、社会事业提质战,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20.3%,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

学党史提动力,打好重点项目突破战。

高新区一直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同聚焦主责主业、推动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以“敢闯敢为敢担当”的不懈奋斗精神,打好重点项目突破战。

持续深化“一区多园”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立法需求清单和立法调研工作机制,推进《珠海经济特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等特区法规制定,提高“一区多园”协同发展法治化水平,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重点项目挂图作战成效明显,牵头省重点项目6个、市重点项目89个,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79.6%和75.1%,其中市重点项目完成进度全市排名第一。1-7月份,新引进4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近215亿元,预计达产规模518亿元,其中包括总投资30亿元的珠海首家晶圆厂项目。

高新区珠海信息港展示中心。

学党史敢创新,打好创新支撑阵地战。

科技创新,居“十四五”各项任务首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强化这个第一动力,作为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引擎、主阵地、主战场,高新区更不例外。

完善人才“引育留用”制度机制。创新需要人才,高新区升级“凤凰计划”人才政策,对引进的战略科学家和具有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创业团队,在人才奖励补贴、项目资助、政府引导基金等方面予以“一事一议”重点支持。

同时,对高精尖缺人才实行专项事业编制保障,不受岗位设置、工资总额限制,在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以外单列管理。为人才提供覆盖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的“一卡通”综合服务,为高层次紧缺人才提供无痕通关绿色通道。

实施创新主体增量工程。上半年,拥有高新企业535家、占全市1/4;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509家、上市挂牌企业33家,均占全市1/3;独角兽培育库入库企业48家、占全市45%。3个科技创新项目获2021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市5个),2个科技创新项目获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市4个)。

实施创新平台提质工程。与香港中文大学共建港澳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由中山大学建造的国内最大海洋综合科考船“中山大学”号正式交付;安联锐视公司在创业板成功上市;签约落地“中国芯”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联合企业成立集成电路技术现代产业学院。

学党史促发展,打好特色产业升级战。

坚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落细落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1+20”专项政策和珠海市打造“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计划,大力发展“3+X”特色产业。

高新区第三季度重点项目签约仪式。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集群,制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出台实施促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系列新政,高规格成立产业办公室,规划建设1平方公里生物医药产业园,设立集成电路IC设计产业孵化基地。

上半年,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产业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实现3.01亿元、16.52亿元、20.5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分别为56.3%、64.1%、46.2%。

从数据分析看,先进制造业及高技术制造业的创新性及高技术的特征日益显现,企业效益不断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从低附加值加工制造业向高附加值新型制造业转型升级。

学党史暖民心,打好社会事业提质战。

坚持学而“为民”,上半年民生支出17.06亿元,同比增长64%,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7.7%,增速及占比均排名全市第一;获评“广东省健康促进区”;投入3500万元打造会同社区乡村振兴战略样板村,启动国家级淇澳红色美丽乡村建设;银坑半岛房屋搬迁工作基本完成,完成珠海市文化艺术中心设计方案国际招标;投入6亿元开展水环境治理,实施“万里碧道”建设工程,黑臭水体基本实现“长制久清”;新建改建4.6万平方米森林公园、1.4万平方米文体公园,建成市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

上半年,高新区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在加快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上破难题,求实效。高新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项目总共118个,截至8月9日,已完成101个,完成率85.6%。深入开展“民生微实事”,截至8月18日,向社会各界共征集民生微实事项目510个,目前确定开展项目188个,已完成132个。

聚焦“三高”,探索深珠合作开发新模式

3月末,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意见》(下称《意见》),除了“现代化”“国际化”两个核心关键词,还赋予了珠海创新发展先行区等五大战略定位,提出了规划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等一系列重要部署。

按照“面向未来、秩序清晰、弹性适合”开发模式,高新区将后环片区作为先导区、后环和淇澳岛为核心区、唐家湾主园区为拓展区,谋划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

通过国际招标建立后环片区空间总体规划,推动成立市级层面深珠合作工作领导机构,构建深珠两地常态化会商和干部交流机制,探索深珠国企共同进行运营招商、项目管理、产业规划和风险投资等业务,建立深珠人才资质同步认定制度,全力承接深圳创新和产业增溢,建设产城高度融合、要素高度集聚、生活最具柔性的深珠两地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家园。

现阶段,珠海高新区正加快推进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中的国家级高新区创新对接、产业链接、空间衔接机制,全力打造深珠合作示范区以及国家级高新区协同发展先行示范。

“珠海高新区将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先走一步、走快一步’的要求,以国际视野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未来型生态型智慧型‘两化三型’深珠合作示范区。”高新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将助力深珠合作示范区成为高端创新人才汇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研发创新气氛活跃、生态环境和生活品质极佳的“中央创智区”。

华为珠海智慧视觉联合创新中心。

具体来说,珠海高新区接下来将聚焦“三高”,积极开展与深圳国家高新区的创新对接、产业链接、空间衔接,全力助推深珠合作示范区建设。

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打造发展共同体。以金星湾“一水两岸”为核心区,面向全球公开招标,规划建设总面积30.11平方公里深珠合作示范区,推动经济社会建设对标合作从量的增加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探索迈向全面突破,实现更高水平空间联通、资源畅通、政策融通,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联通畅通融通发展共同体。

二是坚持高标准建设,打造城市新中心。以后环片区、淇澳岛区域为主承载区,目前正组织后环片区6.63平方公里先导区空间和产业规划国际招标,中远期将拓展至淇澳岛23.48平方公里全岛范围,建设产城融合滨海新城,打造城市新中心。

三是坚持高质量发展,打造科技创新湾。实施创新生态共育、创新要素共享、创新产业共建战略行动,加快构建以深珠合作为重点,“两点”“两廊”紧密融合的创新生态圈,实现创新发展高效联动、优质资源高效共享、科技攻关高效协同,将金星湾打造成为比肩深圳湾的科技创新湾。在深圳南山科技园挂牌成立珠海高新区(深圳)产业创新中心,签约落地中科先进院创新科技园等新兴产业项目43个,总投资额124亿元。设立华为珠海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联合创新中心、华为珠海智慧视觉联合创新中心,支持“鲲鹏生态”深度辐射高新区,16家高新区企业获得华为技术认证,成立智慧视觉产业联盟。珠海深圳清华创新中心设立高性能计算公共技术实验室、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等10个科研平台,孵化科技公司37家。

8月20日,高新区举行第三季度重点项目签约仪式,25个项目总投资额达209亿元。其中,基克纳电子雾化装备产业园、晶存科技总部基地、大道智创机器人项目等8个深珠合作类项目正式落户珠海高新区,加上之前落户高新区的35个深圳项目,投资落地高新区的深圳项目已达43个。目前已初步形成“资源互补+合作共赢”“深圳总部(窗口)+深珠合作研发、生产”的发展模式,并积极做好和深圳产业对接、支持科技成果到珠海转移转化工作。“这意味着深珠合作示范区的建设正一步步从‘蓝图’走向现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小彬称。

高新区“十四五”
开局良好
捷报频传

作为珠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引擎、主阵地、主战场,高新区在规划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的开局之年捷报频传:

上半年,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175.71亿元,增速达20.3%;规上工业增加值57.0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89.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6.5%、35.2%和81.4%。四项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在全市排名第一,真正实现了经济“更快更好”的高质量发展。

“更快更好”开新局,离不开科技创新。唐家湾主园区高新企业总数535家、占全市1/4;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509家、上市挂牌企业33家,均占全市1/3;独角兽培育库入库企业48家、占全市45%。珠海高新区位列“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2021)”第33名,再次进入全国百强榜单。

高新区打造深珠合作示范区以及国家级高新区协同发展先行示范。

“更快更好”开新局,关键是产业发展。“3+X”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上半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产业分别同比增长69.3%、17.5%、56.4%。落地华为珠海智慧视觉联合创新中心,成立智慧视觉产业联盟,辐射集聚23家企业。海洋经济产业已形成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珠海)、云洲智能公司为引领的“创新策源平台+产业领军企业”发展模式。珠海高新区软件园在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评价中排名第18位。

文字:陈新年 图片:吴长赋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王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