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消费结构提档升级

“十三五”时期,面对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等复杂严峻的外部坏境,珠海市委、市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落实内贸流通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消费各项措施,不断完善商贸流通体系,优化消费环境,挖掘消费潜力,培养消费热点。“十三五”时期,珠海消费市场总体呈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提档升级、消费增速稳中趋缓的运行态势。

消费品市场发展的情况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十三五”期间,随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市消费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除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2020年总量下滑外,其他年份消费总量呈阶梯式增长的良好势态。“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36.18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同比增长51.8%,五年年均增长4.4%。

批发零售业有力支撑

横琴中央汇商业街。

批发零售业作为我市消费品市场的主导行业,“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行业零售额3999.1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4.5%,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8.1%。五年来,珠海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整体实力稳步提升,2015年零售额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64家、合计零售额为212.12亿元,2020年珠海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77家、合计零售额为302.79亿元;亿元以上企业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015年的28.6%提升至2020年的32.9%。

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数量稳步增长

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和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是反映消费状况的“晴雨表”和拉动消费增长的“主力军”,直接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2020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406.27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4.1%。2020年,限额以上批、零、住、餐法人企业数量分别为874家、328家、172家、189家,较2015年分别增长45.9%、22.8%、55%、105.4%,五年年均增速分别为7.8%、4.2%、9.2%、15.5%。

东部地区仍占绝对优势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量看,“十三五”期间,东部地区仍占绝对优势,东部地区实现零售额3790.8亿元,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83.6%,五年年均增速5.5%。其中,香洲区、高新区分别实现零售额3382.57亿元、285.69亿元,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分别为74.6%、6.3%;西部地区的斗门区、金湾区分别实现零售额511.39亿元、206.71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分别为11.3%、4.6%,其中,斗门区的年均增速达6.7%,比全市年均增速(4.4%)高出2.3个百分点。

人均消费水平较高

珠海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远超全省平均水平,2016-2019年全省排名仅次于广州,2020年被深圳赶超,全省排名第三位。2020年,珠海与中山、江门相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量较低,但珠海居民整体消费能力较强,人均水平在珠中江三市中居首位,如剔除疫情影响,外来旅游消费市场仍有较大潜力。

消费结构实现新调整

“十三五”期间,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15年的34%下降到2020年的31.2%,下降了2.8个百分点。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调整,带来消费品市场转型升级的新气象。大众消费已由数量型向质量型、享受型转变,居民消费呈现个性化、高端化、品质化的特点,消费热点和亮点不断涌现。

日常消费类商品基本平稳增长

“十三五”期间,全市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企业实现零售额128.92亿元,年均增长14.4%;全市限额以上饮料类实现零售额11.1亿元,年均增长13%;全市限额以上服装鞋帽类企业实现零售额94.2亿元,年均增长14.4%;全市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企业实现零售额128.92亿元,年均增长3%。日常消费类商品在保民生、保供应方面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

升级类消费表现抢眼

“十三五”期间,全市限额以上家用电器音响器材类、通讯器材、化妆品类和书报杂志类企业实现零售额144亿元、99.13亿元、10.38亿元和7.3亿元,五年年均增速分别为49.5%、34.3%、39%和4.4%,文化、娱乐消费成为新的增长点。

中西药品类商品受青睐

随着我市医疗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和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呈稳步上升趋势。“十三五”期间,我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实现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35.38亿元,年均增长9%。

大宗消费品支撑作用明显

五年来汽车迅速普及,2020年末珠海全市汽车保有量达到75.7万辆,比2015年增长85.5%,年均增长13.2%。“十三五”期间,珠海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实现汽车类商品零售额637.22亿元,年均增长1.7%,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占全部限额以上零售企业零售额的37.9%,是支撑我市消费品市场发展的中坚力量。与汽车消费息息相关的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销售对全市消费市场贡献显著。

经营方式增添新活力

现代商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珠海东部迅速扩展形成新香洲、横琴、南屏、前山等四大商圈,与原有的拱北、吉大、老香洲三大商圈呈环形分布;珠海西部金湾、斗门商圈开始起步,全市初步形成现代商业布局。其中,拱北商圈地处全国跨境客流量排名第一的陆路口岸——拱北口岸,以口岸地下商业广场、莲花路商业街、迎宾商业广场、富华里、玖洲道为龙头,连同餐饮、酒店及水湾头酒吧街等,形成集商贸、旅游、娱乐于一体的商业中心。

商业综合体备受青睐

商业综合体大多融合了商业零售、酒店餐饮、商务办公、公寓住宅、综合娱乐五大核心功能,充分满足消费者“一站式消费”服务需求而备受青睐。“十三五”期间,珠海商业综合体如雨后春笋迅速遍及全市,海韵城、奥园广场、大信新都汇、优特汇等知名商业网点、多家大型零售百货网点相继建成开业。这些商业综合体主要经营业态都是品牌专柜、连锁店、加盟店,大多均属分支机构或个体户。

餐饮外卖倍受追捧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消费者更加追求便利、快捷的用餐服务,“美团”“饿了吗”等平台运营商通过打折、差异化定价等独具优势的经营模式吸引众多消费者。同时,定制式的服务更能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大家乐、金濠等热门商家的月销售订单达到千单以上,成为餐饮业消费的新热点。

网上零售额实现井喷式增长

“十三五”期间,全市限上批零住餐业单位网络零售额累计194.01亿元,年均增长80%,占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的9%。其中,2020年,全市限上批零住餐业单位网络零售额95.75亿元,同比增长94.3%,总量占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的23.5%。消费领域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为全市消费品市场增添新动力。

零售渠道下沉社区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百货、大卖场的商品被电商平台不断冲击。与此不同的是,便利店业态带给消费者的不仅仅是商品,还有即时和便捷,这是电商平台无法替代的体验。在珠海,华润万家便利店首先占领社区市场,近年又有美宜佳和钱大妈等食品、日用、生鲜类加盟、连锁店式便利店加入社区商圈,为珠海市民带来了消费便利。

□“十四五”展望

加快西、北部中心城区建设,积极拓展消费空间

加快西、北部中心城区建设是珠海发展的战略性选择,从全市各区消费市场发展的差异看,西、北部的消费空间巨大。加快西、北部中心城区的发展,将推动产城进一步融合,吸引生活人口聚集,大大拉伸珠海消费市场空间,拓展和释放西、北部消费潜力。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我市商业发展的基础情况调研,提出优化商业网点布局的规划意见和建议,引导我市商业设施合理均衡发展;要加快开展我市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探讨研究相关工作;在我市商贸企业扶持政策中,对西、北部地区商业建设和发展给予倾斜。

提振旅游消费,增加城市“流量”

目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压抑的旅游消费需求急需释放。但由于疫情仍存在境外输入、境内反弹等风险,旅游行业在“安全游”上仍然承压,或在未来一段时期成为常态。提振旅游消费需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全力做好全市旅游的推进工作,进一步推广城市品牌和提升景点知名度,加大旅游产品线上营销力度,积极培育旅游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热点新模式。

积蓄消费“新动能”,提振消费信心

消费回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刺激,而消费能否延续稳定增长态势,则更倚重强健的后劲。促消费、稳消费,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就业、收入和财富积累来支撑。疫情当前,我们需通过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强化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提高工资性收入,实施减税降费等政策,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织牢民生保障网,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等一系列举措,提高居民即期消费意愿,持续释放消费新动能,稳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大力培育消费热点,激发消费热情

增强我市消费市场整体吸引力,培育形成消费新增长点,力争实现与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消费品质、消费规模。积极开展促消费系列活动,提高居民消费热情;推动实体零售企业创新转型,积极探索实体店销售和网购融合发展的新零售,以大数据为驱动,通过新科技发展和用户体验的升级,改造传统零售业形态,从而创造新的商业价值;转变传统消费模式,着力扩大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健康消费等,促进节能汽车、新型电子产品、智能家电等热点商品销售,增强其对消费品市场增长的带动作用;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等,主动创造新条件、寻找新商机、提供新服务,积极释放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潜力,让消费这驾“马车”跑得更稳更快。

□规模以上服务业

新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十三五”时期珠海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分析

2020年与2015年珠海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和人均年薪情况对比图

“十三五”期间,珠海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在优化结构、促进就业、拉动消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以互联网为龙头的新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加速器。

发展成果

经济规模稳步扩大

“十三五”期间,珠海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1.0%,增速比同期全市GDP年平均增速高3.6个百分点,2020年企业数量首次突破千家,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经济规模稳步扩大。

重点企业支撑作用显著

“十三五”期间,珠海市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重点企业数量占比达17.6%,其中,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及以上企业17家。2020年近八成营业收入来自超亿元企业,重点服务业企业支撑作用显著,带动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稳步增长。

吸纳就业能力和职工薪酬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珠海市规模以上服务业的平均用工人数年均增长9.1%。在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企业的职工薪酬水平保持持续增长,为稳定就业和促进消费起到了关键的稳定性作用。

行业结构持续优化

1.传统行业逐步转型升级

“十三五”期间,珠海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传统行业发展,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0.7%和-0.3%。

2.高技术含量行业发展迅猛

“十三五”期间,珠海市大力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高技术行业发展势头强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的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4.6%和11.1%。

3.与民生相关的行业快速成长

“十三五”期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与民生息息相关行业营业收入的年平均增速分别为23.3%、16.0%、6.2%、4.3%、14.2%和-5.8%。

新动能持续增强

“十三五”期间,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孕育、蓬勃兴起,互联网与各行业加速融合、交融促进,大批新兴行业催生。在2020年疫情期间,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动能更是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展望“十四五”发展机遇

“十四五”是充满机遇、充满挑战的五年,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紧抓机遇,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服务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十四五”时期,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逐步形成,国内需求进一步释放,服务业的市场巨大,而且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服务业的品质化、个性化等需求增加,这将推动服务业企业提供高质量服务,满足市场对高品质服务的需求。

创新发展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十四五”时期,在服务业业态创新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服务业领域的新型商业模式快速发展,不断呈现出创新趋势,创新发展将成为服务业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服务业改革将持续推进。

融合发展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融合成为了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服务业日益变为第一二三产业大融合的综合体,融合发展将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文字:珠海市统计局 陈环 周文娟 图片:李建束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王朝辉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消费结构提档升级
珠海特区报 2021-08-26 09:24

“十三五”时期,面对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等复杂严峻的外部坏境,珠海市委、市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落实内贸流通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消费各项措施,不断完善商贸流通体系,优化消费环境,挖掘消费潜力,培养消费热点。“十三五”时期,珠海消费市场总体呈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提档升级、消费增速稳中趋缓的运行态势。

消费品市场发展的情况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十三五”期间,随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市消费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除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2020年总量下滑外,其他年份消费总量呈阶梯式增长的良好势态。“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36.18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同比增长51.8%,五年年均增长4.4%。

批发零售业有力支撑

横琴中央汇商业街。

批发零售业作为我市消费品市场的主导行业,“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行业零售额3999.1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4.5%,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8.1%。五年来,珠海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整体实力稳步提升,2015年零售额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64家、合计零售额为212.12亿元,2020年珠海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77家、合计零售额为302.79亿元;亿元以上企业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015年的28.6%提升至2020年的32.9%。

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数量稳步增长

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和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是反映消费状况的“晴雨表”和拉动消费增长的“主力军”,直接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2020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406.27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4.1%。2020年,限额以上批、零、住、餐法人企业数量分别为874家、328家、172家、189家,较2015年分别增长45.9%、22.8%、55%、105.4%,五年年均增速分别为7.8%、4.2%、9.2%、15.5%。

东部地区仍占绝对优势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量看,“十三五”期间,东部地区仍占绝对优势,东部地区实现零售额3790.8亿元,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83.6%,五年年均增速5.5%。其中,香洲区、高新区分别实现零售额3382.57亿元、285.69亿元,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分别为74.6%、6.3%;西部地区的斗门区、金湾区分别实现零售额511.39亿元、206.71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分别为11.3%、4.6%,其中,斗门区的年均增速达6.7%,比全市年均增速(4.4%)高出2.3个百分点。

人均消费水平较高

珠海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远超全省平均水平,2016-2019年全省排名仅次于广州,2020年被深圳赶超,全省排名第三位。2020年,珠海与中山、江门相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量较低,但珠海居民整体消费能力较强,人均水平在珠中江三市中居首位,如剔除疫情影响,外来旅游消费市场仍有较大潜力。

消费结构实现新调整

“十三五”期间,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15年的34%下降到2020年的31.2%,下降了2.8个百分点。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调整,带来消费品市场转型升级的新气象。大众消费已由数量型向质量型、享受型转变,居民消费呈现个性化、高端化、品质化的特点,消费热点和亮点不断涌现。

日常消费类商品基本平稳增长

“十三五”期间,全市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企业实现零售额128.92亿元,年均增长14.4%;全市限额以上饮料类实现零售额11.1亿元,年均增长13%;全市限额以上服装鞋帽类企业实现零售额94.2亿元,年均增长14.4%;全市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企业实现零售额128.92亿元,年均增长3%。日常消费类商品在保民生、保供应方面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

升级类消费表现抢眼

“十三五”期间,全市限额以上家用电器音响器材类、通讯器材、化妆品类和书报杂志类企业实现零售额144亿元、99.13亿元、10.38亿元和7.3亿元,五年年均增速分别为49.5%、34.3%、39%和4.4%,文化、娱乐消费成为新的增长点。

中西药品类商品受青睐

随着我市医疗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和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呈稳步上升趋势。“十三五”期间,我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实现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35.38亿元,年均增长9%。

大宗消费品支撑作用明显

五年来汽车迅速普及,2020年末珠海全市汽车保有量达到75.7万辆,比2015年增长85.5%,年均增长13.2%。“十三五”期间,珠海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实现汽车类商品零售额637.22亿元,年均增长1.7%,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占全部限额以上零售企业零售额的37.9%,是支撑我市消费品市场发展的中坚力量。与汽车消费息息相关的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销售对全市消费市场贡献显著。

经营方式增添新活力

现代商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珠海东部迅速扩展形成新香洲、横琴、南屏、前山等四大商圈,与原有的拱北、吉大、老香洲三大商圈呈环形分布;珠海西部金湾、斗门商圈开始起步,全市初步形成现代商业布局。其中,拱北商圈地处全国跨境客流量排名第一的陆路口岸——拱北口岸,以口岸地下商业广场、莲花路商业街、迎宾商业广场、富华里、玖洲道为龙头,连同餐饮、酒店及水湾头酒吧街等,形成集商贸、旅游、娱乐于一体的商业中心。

商业综合体备受青睐

商业综合体大多融合了商业零售、酒店餐饮、商务办公、公寓住宅、综合娱乐五大核心功能,充分满足消费者“一站式消费”服务需求而备受青睐。“十三五”期间,珠海商业综合体如雨后春笋迅速遍及全市,海韵城、奥园广场、大信新都汇、优特汇等知名商业网点、多家大型零售百货网点相继建成开业。这些商业综合体主要经营业态都是品牌专柜、连锁店、加盟店,大多均属分支机构或个体户。

餐饮外卖倍受追捧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消费者更加追求便利、快捷的用餐服务,“美团”“饿了吗”等平台运营商通过打折、差异化定价等独具优势的经营模式吸引众多消费者。同时,定制式的服务更能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大家乐、金濠等热门商家的月销售订单达到千单以上,成为餐饮业消费的新热点。

网上零售额实现井喷式增长

“十三五”期间,全市限上批零住餐业单位网络零售额累计194.01亿元,年均增长80%,占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的9%。其中,2020年,全市限上批零住餐业单位网络零售额95.75亿元,同比增长94.3%,总量占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的23.5%。消费领域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为全市消费品市场增添新动力。

零售渠道下沉社区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百货、大卖场的商品被电商平台不断冲击。与此不同的是,便利店业态带给消费者的不仅仅是商品,还有即时和便捷,这是电商平台无法替代的体验。在珠海,华润万家便利店首先占领社区市场,近年又有美宜佳和钱大妈等食品、日用、生鲜类加盟、连锁店式便利店加入社区商圈,为珠海市民带来了消费便利。

□“十四五”展望

加快西、北部中心城区建设,积极拓展消费空间

加快西、北部中心城区建设是珠海发展的战略性选择,从全市各区消费市场发展的差异看,西、北部的消费空间巨大。加快西、北部中心城区的发展,将推动产城进一步融合,吸引生活人口聚集,大大拉伸珠海消费市场空间,拓展和释放西、北部消费潜力。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我市商业发展的基础情况调研,提出优化商业网点布局的规划意见和建议,引导我市商业设施合理均衡发展;要加快开展我市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探讨研究相关工作;在我市商贸企业扶持政策中,对西、北部地区商业建设和发展给予倾斜。

提振旅游消费,增加城市“流量”

目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压抑的旅游消费需求急需释放。但由于疫情仍存在境外输入、境内反弹等风险,旅游行业在“安全游”上仍然承压,或在未来一段时期成为常态。提振旅游消费需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全力做好全市旅游的推进工作,进一步推广城市品牌和提升景点知名度,加大旅游产品线上营销力度,积极培育旅游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热点新模式。

积蓄消费“新动能”,提振消费信心

消费回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刺激,而消费能否延续稳定增长态势,则更倚重强健的后劲。促消费、稳消费,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就业、收入和财富积累来支撑。疫情当前,我们需通过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强化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提高工资性收入,实施减税降费等政策,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织牢民生保障网,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等一系列举措,提高居民即期消费意愿,持续释放消费新动能,稳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大力培育消费热点,激发消费热情

增强我市消费市场整体吸引力,培育形成消费新增长点,力争实现与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消费品质、消费规模。积极开展促消费系列活动,提高居民消费热情;推动实体零售企业创新转型,积极探索实体店销售和网购融合发展的新零售,以大数据为驱动,通过新科技发展和用户体验的升级,改造传统零售业形态,从而创造新的商业价值;转变传统消费模式,着力扩大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健康消费等,促进节能汽车、新型电子产品、智能家电等热点商品销售,增强其对消费品市场增长的带动作用;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等,主动创造新条件、寻找新商机、提供新服务,积极释放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潜力,让消费这驾“马车”跑得更稳更快。

□规模以上服务业

新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十三五”时期珠海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分析

2020年与2015年珠海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和人均年薪情况对比图

“十三五”期间,珠海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在优化结构、促进就业、拉动消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以互联网为龙头的新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加速器。

发展成果

经济规模稳步扩大

“十三五”期间,珠海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1.0%,增速比同期全市GDP年平均增速高3.6个百分点,2020年企业数量首次突破千家,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经济规模稳步扩大。

重点企业支撑作用显著

“十三五”期间,珠海市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重点企业数量占比达17.6%,其中,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及以上企业17家。2020年近八成营业收入来自超亿元企业,重点服务业企业支撑作用显著,带动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稳步增长。

吸纳就业能力和职工薪酬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珠海市规模以上服务业的平均用工人数年均增长9.1%。在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企业的职工薪酬水平保持持续增长,为稳定就业和促进消费起到了关键的稳定性作用。

行业结构持续优化

1.传统行业逐步转型升级

“十三五”期间,珠海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传统行业发展,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0.7%和-0.3%。

2.高技术含量行业发展迅猛

“十三五”期间,珠海市大力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高技术行业发展势头强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的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4.6%和11.1%。

3.与民生相关的行业快速成长

“十三五”期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与民生息息相关行业营业收入的年平均增速分别为23.3%、16.0%、6.2%、4.3%、14.2%和-5.8%。

新动能持续增强

“十三五”期间,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孕育、蓬勃兴起,互联网与各行业加速融合、交融促进,大批新兴行业催生。在2020年疫情期间,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动能更是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展望“十四五”发展机遇

“十四五”是充满机遇、充满挑战的五年,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紧抓机遇,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服务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十四五”时期,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逐步形成,国内需求进一步释放,服务业的市场巨大,而且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服务业的品质化、个性化等需求增加,这将推动服务业企业提供高质量服务,满足市场对高品质服务的需求。

创新发展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十四五”时期,在服务业业态创新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服务业领域的新型商业模式快速发展,不断呈现出创新趋势,创新发展将成为服务业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服务业改革将持续推进。

融合发展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融合成为了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服务业日益变为第一二三产业大融合的综合体,融合发展将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文字:珠海市统计局 陈环 周文娟 图片:李建束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王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