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珠海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充分发挥“稳投资”关键作用,有效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先行引领作用,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珠海“二次创业”加快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扩总量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较快增长
“十三五”时期,在房地产业、制造业及水利、教育、文化体育娱乐业等民生领域投资的带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不断扩大,实现较快增长,2017年突破1500亿元,2020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230.41亿元。五年内全市总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112.63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全市完成总量增长88.8%,五年平均增速为13.0%,较全省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其中,项目投资(不含房地产,下同)共完成5049.25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60.6%,五年平均增速为11.0%。房地产开发投资共完成4063.38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141.3%,五年平均增速为15.5%。
注活力
民间投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
“十三五”时期,全市共完成民间投资4201.62亿元,连续五年保持增长态势,五年平均增速为18.9%,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五年平均增速5.9个百分点。2020年,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5.4%,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3个百分点,位居全省首位,全市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15年的36.9%提升至47.1%,提升10.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活力不断增强。从行业分布看,随着“民营经济十条”等一系列推动民营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出台,全市民间投资在各行业、多领域全面释放活力。五年间,民间投资在房地产业、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增长十分迅速,2020年民间投资额较2015年翻一番。房地产业和制造业仍然是民间投资的主要集中领域,民间投资增长对拉动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作用愈加凸显。五年间,房地产业中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015年的60.7%提高至2020年的73.6%;制造业中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015年的28.1%提高至2020年的59.6%;工业中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015年的23.9%提高至2020年的42.9%;工业技改投资中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015年的19.7%提高至2020年的49.5%。
强支撑
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发力
“十三五”时期,全市重点项目建设依托“挂图作战”等机制进展顺利,连续五年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完成市重点项目投资4967.87亿元,为五年计划投资的118.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4.5%;共完成省重点项目投资1370.06亿元,为五年计划投资的139.5%。全市重点项目投资全面辐射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分类看,基础设施工程完成投资1779.70亿元,产业工程完成投资2837.76亿元,民生保障工程完成投资350.41亿元。五年间,港珠澳大桥、洪鹤大桥建成通车,板樟山新增隧道通车,香海大桥、鹤港高速、兴业快线等加速建设,黄茅海跨海通道开工,广州地铁“18号线”延长线、伶仃洋通道前期工作稳步推进,珠海远期“八横十一纵”交通路网正在逐步实现;格力电器高栏产业园、斗门智能制造产业园、富山产业园PCB基地等产业园开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金湾航空新城、平沙新城、富山工业园等一批生活圈、产业圈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加速带动珠海西区腾飞;洪湾、东桥、翠微村旧村改造等一大批城市更新项目推动“产城融合”向纵深发展;桂山海上风电场、金湾海上风电项目建成投产,绿色低碳能源保障体系加速构建;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建成,市人民医院、中大五院、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新院区等改扩建工程稳步推进,医疗卫生资源保障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此外,“十三五”期间,一批中小学、幼儿园、文体中心、城市公园等民生项目的建设极大的提升了珠海市民的幸福感和舒适度,为珠海“二次创业”加快发展可持续推进提供基础保障。
促转型
制造业提质增效加快升级
“十三五”时期,全市共完成制造业投资1153.3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2.7%;完成高技术制造业投资509.22亿元,占制造业投资总额的44.2%。从增速看,除2018年制造业投资出现负增长外,其余年份制造业投资及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均保持正增长。从比重看,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制造业投资比重从2016年的29.6%提升至2020年的57.7%,新兴千亿级战略性产业集群正在加速打造。从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对制造业投资的增长贡献率来看,除2018年外,增长贡献率逐年提升,2020年达98.6%。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中,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五年平均增速均超过20%,对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
惠民生
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投资力度加大
“十三五”时期,全市教育、卫生、文体娱、水电燃、公共设施等行业投资均实现稳步增长,规模水平不断提升,除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外,其余行业五年平均增速均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五年平均增速。其中,教育、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十三五”期间平均增速均超过33%,较“十二五”期间分别高出23.6个、27.8个百分点。分行业项目看,17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部实现“不黑不臭”,前山河流域综合整治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珠海市工人文化宫及方志馆项目、索卡体育足球小镇等项目助力全市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城市阳台、海天公园、香山湖公园、凤凰山及板樟山山地步道等项目的建设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添彩。截至2020年9月,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普通学校(包括幼儿园) 604所,较2015年末增加112所。截至2020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66个,较2015年末增加274个。2020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珠海市迅速反应,一个月之内建成国内首个永久结构形式应急医院,投资1.81亿元在全市建设发热门诊,覆盖全市二级、三级医院,全力满足疫情防控需要。
增保障
到位资金充裕为稳投资保驾护航
“十三五”时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共计11962.44亿元,五年平均增速为8.9%。投资资金来源比(完成投资与到位资金的比例)为1∶1.31,资金充裕度较“十二五”时期(1∶1.35)微幅下降。从资金来源看,自筹资金及其他资金仍为占比最高的投资资金来源,五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8.6%、5.9%,二者合计占总资金来源比重达74.9%,较“十二五”时期提高10.8个百分点,说明企业资金筹措能力不断增强,优化营商环境效果显现。国家预算资金所占比例同“十二五”时期基本持平,五年平均增速为23.5%,为资金来源中增长最快。国内贷款、利用外资所占比例较“十二五”时期分别下降8.8个、2.4个百分点,五年平均增速分别为-5.2%、4%,这同央行资金调控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有直接关系。
□交通
着力构建珠江口西岸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十三五”时期珠海交通发展成就分析
“十三五”期间,珠海全面掀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快交通运输发展作为优先发展战略目标,积极按照国际标准推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实现了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总量的快速增长,完成交通建设投资608.53亿元,完成率达到128.5%,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步伐全面加速,有力促进了珠海经济社会发展。
公路路网建设更加优化
2017年,金琴快线、兴业路快速通道北段工程顺利动工建设,同年鹤港高速一期工程全面开建,两年后,2019年6月底鹤港高速二期工程全面开工。2019年,珠海大力实施“二二三”项目,加快形成“六横十纵”交通干线路网,加快打造高品质、独具特色的城市交通。截至2020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472.5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89.43公里;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较2015年底增加25.9公里。我市路网建设更加优化,基本形成了干支相连、主次结合、设施齐全、快捷畅顺的高等级公路网主骨架。
铁路轨道建设持续完善
广珠城轨珠海段在2016年后陆续开通了至北京、贵阳、上海方向的高铁线路。2018年3月16日珠机城轨二期工程横琴至珠海机场段动工建设,2019年珠机城际一期工程拱北至横琴段全线贯通。截至2020年7月,广珠城际铁路开行跨线列车共计14.5对,珠海市铁路通达10个省、2个直辖市、1个自治区,共计通达城市达63个,已逐渐形成辐射华北、华东、华中、西南和粤东、粤西各区域的快速铁路网。2019年铁路客运量2497万人次,较“十二五”末期增长159%。不断完善的轨道交通建设有力支撑了珠海城市空间布局的扩张和优化,随着乘车环境的改善、旅客乘车时间的缩短,极大地便利了沿线人民群众的生活,加强了沿线地区物质文化交流与合作。
桥隧工程建设创世界之最
“十三五”期间,建成举世闻名的港珠澳大桥和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其中,2016年9月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桥梁工程全线贯通,2017年7月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贯通,2018年2月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完成交工验收,2018年10月24日全长55公里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一桥飞架三地,天堑变通途。随着港珠澳大桥的通车运营,让珠海从“交通末梢”转变为全国唯一与港澳陆桥相连的城市,大大缩短了香港、澳门与珠海的通行距离,让珠江两岸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打开了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黄金通道,粤港澳三地人流、车流和物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湾区内的要素流动更为便利,极大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融合与发展,珠海的城市地位、定位和区位,得到历史性改变。“十三五”期间,洪鹤大桥、香海大桥、金海大桥相继全面动工兴建。2020年12月15日,作为港珠澳大桥西延通道上重要组成部分的洪鹤大桥正式通车。截至2020年,全市拥有公路桥梁473座,较2015年末新增7座。
港口航运建设成效凸显
2016年,港口建设完成投资7.16亿元,万江物流通用粮食码头已开工建设,高栏集装箱二期工程2号-7号泊位进展顺利。2017年,珠海市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为目标,加快推进珠海港口快速发展。2018年,港口建设完成投资14.4亿元,珠海港高栏港区5万吨黄茅海航道一期工程等开工建设。2019年,珠海港高栏港区5万吨级黄茅海航道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到2020年末,珠海港已有泊位172个,其中生产性泊位165个、非生产性泊位7个,万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34个,设计年通过能力1.78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378万标箱。其中,高栏港区生产性泊位79个,万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33个,设计年通过能力1.62亿吨,占全港通过能力的91%。2019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38亿吨,较“十二五”末期增长23.5%,集装箱吞吐量256万标箱,增长91.3%。
机场建设持续改造升级
为提高国内航班保障能力满足机场业务,整体提升机场形象,“十三五”期间珠海机场持续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2018年2月东指廊投入使用;2018年底完成候机楼大厅及国际保障区改造;2019年完成候机楼整体形象提升工程;2020年完成飞行区改造工程。2018年,珠海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千万人次大关,达1122万人次,正式跨入千万级机场行列;2019年,珠海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228.3万人次,同比增长9.5%,较“十二五”末期增长160%,全国民航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由2016年的第40位跃升为第35位,排名上升5位。同时,执行定期航班的航空公司增至31家,全年航线通达航点达86个,平均每周定期出港航班1662架次。
迈向“十四五”,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将陆续建成完善,兴业快线(北段)西线、香海大桥支线、香海大桥主线、鹤港高速鹤洲南至珠海机场互通段、珠机城际二期(横琴至珠海机场)、黄茅海大桥、珠海机场改扩建工程预计将会通车或交付使用。展望未来,珠海将进一步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等重大机遇,积极引入高铁、城际和区域通道,强化珠澳对外交通通达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城市内部交通,加快建设枢纽型网络化综合交通体系,为建设枢纽型核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化新特区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珠海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充分发挥“稳投资”关键作用,有效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先行引领作用,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珠海“二次创业”加快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扩总量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较快增长
“十三五”时期,在房地产业、制造业及水利、教育、文化体育娱乐业等民生领域投资的带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不断扩大,实现较快增长,2017年突破1500亿元,2020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230.41亿元。五年内全市总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112.63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全市完成总量增长88.8%,五年平均增速为13.0%,较全省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其中,项目投资(不含房地产,下同)共完成5049.25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60.6%,五年平均增速为11.0%。房地产开发投资共完成4063.38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141.3%,五年平均增速为15.5%。
注活力
民间投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
“十三五”时期,全市共完成民间投资4201.62亿元,连续五年保持增长态势,五年平均增速为18.9%,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五年平均增速5.9个百分点。2020年,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5.4%,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3个百分点,位居全省首位,全市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15年的36.9%提升至47.1%,提升10.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活力不断增强。从行业分布看,随着“民营经济十条”等一系列推动民营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出台,全市民间投资在各行业、多领域全面释放活力。五年间,民间投资在房地产业、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增长十分迅速,2020年民间投资额较2015年翻一番。房地产业和制造业仍然是民间投资的主要集中领域,民间投资增长对拉动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作用愈加凸显。五年间,房地产业中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015年的60.7%提高至2020年的73.6%;制造业中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015年的28.1%提高至2020年的59.6%;工业中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015年的23.9%提高至2020年的42.9%;工业技改投资中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015年的19.7%提高至2020年的49.5%。
强支撑
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发力
“十三五”时期,全市重点项目建设依托“挂图作战”等机制进展顺利,连续五年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完成市重点项目投资4967.87亿元,为五年计划投资的118.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4.5%;共完成省重点项目投资1370.06亿元,为五年计划投资的139.5%。全市重点项目投资全面辐射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分类看,基础设施工程完成投资1779.70亿元,产业工程完成投资2837.76亿元,民生保障工程完成投资350.41亿元。五年间,港珠澳大桥、洪鹤大桥建成通车,板樟山新增隧道通车,香海大桥、鹤港高速、兴业快线等加速建设,黄茅海跨海通道开工,广州地铁“18号线”延长线、伶仃洋通道前期工作稳步推进,珠海远期“八横十一纵”交通路网正在逐步实现;格力电器高栏产业园、斗门智能制造产业园、富山产业园PCB基地等产业园开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金湾航空新城、平沙新城、富山工业园等一批生活圈、产业圈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加速带动珠海西区腾飞;洪湾、东桥、翠微村旧村改造等一大批城市更新项目推动“产城融合”向纵深发展;桂山海上风电场、金湾海上风电项目建成投产,绿色低碳能源保障体系加速构建;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建成,市人民医院、中大五院、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新院区等改扩建工程稳步推进,医疗卫生资源保障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此外,“十三五”期间,一批中小学、幼儿园、文体中心、城市公园等民生项目的建设极大的提升了珠海市民的幸福感和舒适度,为珠海“二次创业”加快发展可持续推进提供基础保障。
促转型
制造业提质增效加快升级
“十三五”时期,全市共完成制造业投资1153.3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2.7%;完成高技术制造业投资509.22亿元,占制造业投资总额的44.2%。从增速看,除2018年制造业投资出现负增长外,其余年份制造业投资及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均保持正增长。从比重看,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制造业投资比重从2016年的29.6%提升至2020年的57.7%,新兴千亿级战略性产业集群正在加速打造。从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对制造业投资的增长贡献率来看,除2018年外,增长贡献率逐年提升,2020年达98.6%。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中,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五年平均增速均超过20%,对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
惠民生
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投资力度加大
“十三五”时期,全市教育、卫生、文体娱、水电燃、公共设施等行业投资均实现稳步增长,规模水平不断提升,除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外,其余行业五年平均增速均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五年平均增速。其中,教育、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十三五”期间平均增速均超过33%,较“十二五”期间分别高出23.6个、27.8个百分点。分行业项目看,17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部实现“不黑不臭”,前山河流域综合整治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珠海市工人文化宫及方志馆项目、索卡体育足球小镇等项目助力全市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城市阳台、海天公园、香山湖公园、凤凰山及板樟山山地步道等项目的建设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添彩。截至2020年9月,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普通学校(包括幼儿园) 604所,较2015年末增加112所。截至2020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66个,较2015年末增加274个。2020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珠海市迅速反应,一个月之内建成国内首个永久结构形式应急医院,投资1.81亿元在全市建设发热门诊,覆盖全市二级、三级医院,全力满足疫情防控需要。
增保障
到位资金充裕为稳投资保驾护航
“十三五”时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共计11962.44亿元,五年平均增速为8.9%。投资资金来源比(完成投资与到位资金的比例)为1∶1.31,资金充裕度较“十二五”时期(1∶1.35)微幅下降。从资金来源看,自筹资金及其他资金仍为占比最高的投资资金来源,五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8.6%、5.9%,二者合计占总资金来源比重达74.9%,较“十二五”时期提高10.8个百分点,说明企业资金筹措能力不断增强,优化营商环境效果显现。国家预算资金所占比例同“十二五”时期基本持平,五年平均增速为23.5%,为资金来源中增长最快。国内贷款、利用外资所占比例较“十二五”时期分别下降8.8个、2.4个百分点,五年平均增速分别为-5.2%、4%,这同央行资金调控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有直接关系。
□交通
着力构建珠江口西岸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十三五”时期珠海交通发展成就分析
“十三五”期间,珠海全面掀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快交通运输发展作为优先发展战略目标,积极按照国际标准推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实现了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总量的快速增长,完成交通建设投资608.53亿元,完成率达到128.5%,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步伐全面加速,有力促进了珠海经济社会发展。
公路路网建设更加优化
2017年,金琴快线、兴业路快速通道北段工程顺利动工建设,同年鹤港高速一期工程全面开建,两年后,2019年6月底鹤港高速二期工程全面开工。2019年,珠海大力实施“二二三”项目,加快形成“六横十纵”交通干线路网,加快打造高品质、独具特色的城市交通。截至2020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472.5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89.43公里;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较2015年底增加25.9公里。我市路网建设更加优化,基本形成了干支相连、主次结合、设施齐全、快捷畅顺的高等级公路网主骨架。
铁路轨道建设持续完善
广珠城轨珠海段在2016年后陆续开通了至北京、贵阳、上海方向的高铁线路。2018年3月16日珠机城轨二期工程横琴至珠海机场段动工建设,2019年珠机城际一期工程拱北至横琴段全线贯通。截至2020年7月,广珠城际铁路开行跨线列车共计14.5对,珠海市铁路通达10个省、2个直辖市、1个自治区,共计通达城市达63个,已逐渐形成辐射华北、华东、华中、西南和粤东、粤西各区域的快速铁路网。2019年铁路客运量2497万人次,较“十二五”末期增长159%。不断完善的轨道交通建设有力支撑了珠海城市空间布局的扩张和优化,随着乘车环境的改善、旅客乘车时间的缩短,极大地便利了沿线人民群众的生活,加强了沿线地区物质文化交流与合作。
桥隧工程建设创世界之最
“十三五”期间,建成举世闻名的港珠澳大桥和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其中,2016年9月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桥梁工程全线贯通,2017年7月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贯通,2018年2月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完成交工验收,2018年10月24日全长55公里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一桥飞架三地,天堑变通途。随着港珠澳大桥的通车运营,让珠海从“交通末梢”转变为全国唯一与港澳陆桥相连的城市,大大缩短了香港、澳门与珠海的通行距离,让珠江两岸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打开了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黄金通道,粤港澳三地人流、车流和物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湾区内的要素流动更为便利,极大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融合与发展,珠海的城市地位、定位和区位,得到历史性改变。“十三五”期间,洪鹤大桥、香海大桥、金海大桥相继全面动工兴建。2020年12月15日,作为港珠澳大桥西延通道上重要组成部分的洪鹤大桥正式通车。截至2020年,全市拥有公路桥梁473座,较2015年末新增7座。
港口航运建设成效凸显
2016年,港口建设完成投资7.16亿元,万江物流通用粮食码头已开工建设,高栏集装箱二期工程2号-7号泊位进展顺利。2017年,珠海市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为目标,加快推进珠海港口快速发展。2018年,港口建设完成投资14.4亿元,珠海港高栏港区5万吨黄茅海航道一期工程等开工建设。2019年,珠海港高栏港区5万吨级黄茅海航道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到2020年末,珠海港已有泊位172个,其中生产性泊位165个、非生产性泊位7个,万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34个,设计年通过能力1.78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378万标箱。其中,高栏港区生产性泊位79个,万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33个,设计年通过能力1.62亿吨,占全港通过能力的91%。2019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38亿吨,较“十二五”末期增长23.5%,集装箱吞吐量256万标箱,增长91.3%。
机场建设持续改造升级
为提高国内航班保障能力满足机场业务,整体提升机场形象,“十三五”期间珠海机场持续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2018年2月东指廊投入使用;2018年底完成候机楼大厅及国际保障区改造;2019年完成候机楼整体形象提升工程;2020年完成飞行区改造工程。2018年,珠海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千万人次大关,达1122万人次,正式跨入千万级机场行列;2019年,珠海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228.3万人次,同比增长9.5%,较“十二五”末期增长160%,全国民航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由2016年的第40位跃升为第35位,排名上升5位。同时,执行定期航班的航空公司增至31家,全年航线通达航点达86个,平均每周定期出港航班1662架次。
迈向“十四五”,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将陆续建成完善,兴业快线(北段)西线、香海大桥支线、香海大桥主线、鹤港高速鹤洲南至珠海机场互通段、珠机城际二期(横琴至珠海机场)、黄茅海大桥、珠海机场改扩建工程预计将会通车或交付使用。展望未来,珠海将进一步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等重大机遇,积极引入高铁、城际和区域通道,强化珠澳对外交通通达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城市内部交通,加快建设枢纽型网络化综合交通体系,为建设枢纽型核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化新特区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