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面孔|赵雪竹:禁毒知识的“翻译家”

【赵雪竹,珠海市三灶镇中心小学语文老师,学校德育主任,珠海市“最美禁毒人”。在学校里,赵雪竹的身份有些特殊,除了是一名老师,她还是一名“翻译家”:她把对孩子们来说并不容易懂的禁毒知识,通过儿童诗、舞台剧的形式,“翻译”成了适合儿童的语言,让禁毒的种子,扎进了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

用孩子的语言进行创作

7月5日,“90后”语文老师赵雪竹,早早来到学校,上语文课、组织德育活动。在校园里,她又开始忙碌起来。这次的德育活动,是面对六年级孩子们开展的青春期主题教育,以及与禁毒教育相关的内容。

赵雪竹和禁毒教育结下缘分,缘于五年前。2016年,她参加了珠海市首届杜鹃花禁毒文艺大赛。

在课堂上讲禁毒知识,她觉得没问题,但是,要将禁毒和文艺节目结合起来,却让她犯了愁。

“怎么样才能让禁毒的种子,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怎么创作,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起初,面对这些问题,赵雪竹觉得抓不住方法,有些“烧脑”。

很快,她想到了创作禁毒诗歌。

但是,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个问题,能找到的禁毒诗歌,语言上成人化的居多,而成人化的语言,对孩子们来说比较难懂,很难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于是,赵雪竹和她组建的老师团队,开始尝试以儿童的口吻和视角,进行禁毒儿童诗创作。

最终,儿童诗《我是一朵神奇的罂粟花》诞生了。

“我是一朵神奇的罂粟花,我生长在山坡上,成长在阳光下.......是繁华丛中的女神......我的种子可以榨油,我的花藤可以入药,在手术中减少病人的苦痛.......有一天,贪婪的毒贩,剥开我充满毒汁的果实......”

这首儿童诗展现的故事是,罂粟花本来是无辜的,却因为利欲熏心的毒贩,让它变成邪恶的代名词——毒品,也让很多家庭因它而家破人亡。

这种类似讲童话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一下子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

这种易懂,首先体现在了小演员们的身上,她们在朗读的时候,能很快理解诗中表达的意思,甚至在扮演角色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许多贴切的表演动作。

在表演中,当说到罪恶的根源是利欲熏心的人性时,小演员眼里,透露出来了愤恨,捶打着自己的胸口。当说到毒品的危害时,小演员双手舞动,做出了表现掌控欲的动作。这些动作,表达出了对毒品憎恨,也表达了毒品对人类意识的控制。小演员们声情并茂的表演,以及独创的舞蹈动作,让台下的小学生观众们被深深吸引,并受到感染。整场演出的效果,超出了预期。

这次经历让赵雪竹深深觉得,通过“翻译”,难懂的禁毒知识已经随着这首诗,真真正正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随后,市、区禁毒办和教育部门多次安排《我是一朵神奇的罂粟花》进行禁毒宣传演出,让这样的教育,更多地来到同学们的身边。

再次创作舞台剧

有了第一次经验,赵雪竹觉得,可以用更多文字、更多剧本,来为禁毒教育做更多的事。

在去年的第二届杜鹃花禁毒文艺大赛中,她带领的老师和学生团队又参赛了。

这次,她们选取了“新型毒品”这个题材,创作出了舞台剧《糖》。

5分钟的节目背后,是团队老师和孩子们超过300个小时的创作、修改、排练、反复斟酌和打磨……

“我是一颗糖, 一颗委屈的糖,不知道为什么,所有人都害怕我和交谈......”在这次的舞台剧中,新型毒品再次被拟人化,成为了故事里的主人公,围绕这个主人公,讲述了新型毒品如何对青少年产生迷惑性,带来怎么样的极大危害。

这一次,孩子精湛的表演,感染力满分的声音和语言,专业的舞美灯光,让这台舞台剧效果再次“爆”了。

这部作品在2020年珠海市第二届杜鹃花禁毒文艺大赛中,以总分第一名、大众评审满分的成绩,获得第一名。

节目中扮演主角的小朋友,甚至还被同学们“追星”。

让禁毒知识在孩子们心里扎根

禁毒教育重在内容,也重在形式上的创新,赵雪竹和她的师生团队,在禁毒教育实践中,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创新。

“虽然真的超级累,但我觉得,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所长,能为禁毒事业做点事,真的挺好的。”赵雪竹动容地说。

“在禁毒的战场上,缉毒警察冲在前线,我们教育者坚守在后方,守好学校这一片无毒领土,很有意义。”她说,作为教育者,要做的是让禁毒知识能够深深印入孩子们的心里,让他们从小就懂得要远离毒品,拒绝毒品。

赵雪竹说,接下来,她将继续创作,创作出更多富有感染力的禁毒教育作品......

文字:王帆 图片:王千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
今日面孔|赵雪竹:禁毒知识的“翻译家”

【赵雪竹,珠海市三灶镇中心小学语文老师,学校德育主任,珠海市“最美禁毒人”。在学校里,赵雪竹的身份有些特殊,除了是一名老师,她还是一名“翻译家”:她把对孩子们来说并不容易懂的禁毒知识,通过儿童诗、舞台剧的形式,“翻译”成了适合儿童的语言,让禁毒的种子,扎进了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

用孩子的语言进行创作

7月5日,“90后”语文老师赵雪竹,早早来到学校,上语文课、组织德育活动。在校园里,她又开始忙碌起来。这次的德育活动,是面对六年级孩子们开展的青春期主题教育,以及与禁毒教育相关的内容。

赵雪竹和禁毒教育结下缘分,缘于五年前。2016年,她参加了珠海市首届杜鹃花禁毒文艺大赛。

在课堂上讲禁毒知识,她觉得没问题,但是,要将禁毒和文艺节目结合起来,却让她犯了愁。

“怎么样才能让禁毒的种子,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怎么创作,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起初,面对这些问题,赵雪竹觉得抓不住方法,有些“烧脑”。

很快,她想到了创作禁毒诗歌。

但是,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个问题,能找到的禁毒诗歌,语言上成人化的居多,而成人化的语言,对孩子们来说比较难懂,很难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于是,赵雪竹和她组建的老师团队,开始尝试以儿童的口吻和视角,进行禁毒儿童诗创作。

最终,儿童诗《我是一朵神奇的罂粟花》诞生了。

“我是一朵神奇的罂粟花,我生长在山坡上,成长在阳光下.......是繁华丛中的女神......我的种子可以榨油,我的花藤可以入药,在手术中减少病人的苦痛.......有一天,贪婪的毒贩,剥开我充满毒汁的果实......”

这首儿童诗展现的故事是,罂粟花本来是无辜的,却因为利欲熏心的毒贩,让它变成邪恶的代名词——毒品,也让很多家庭因它而家破人亡。

这种类似讲童话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一下子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

这种易懂,首先体现在了小演员们的身上,她们在朗读的时候,能很快理解诗中表达的意思,甚至在扮演角色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许多贴切的表演动作。

在表演中,当说到罪恶的根源是利欲熏心的人性时,小演员眼里,透露出来了愤恨,捶打着自己的胸口。当说到毒品的危害时,小演员双手舞动,做出了表现掌控欲的动作。这些动作,表达出了对毒品憎恨,也表达了毒品对人类意识的控制。小演员们声情并茂的表演,以及独创的舞蹈动作,让台下的小学生观众们被深深吸引,并受到感染。整场演出的效果,超出了预期。

这次经历让赵雪竹深深觉得,通过“翻译”,难懂的禁毒知识已经随着这首诗,真真正正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随后,市、区禁毒办和教育部门多次安排《我是一朵神奇的罂粟花》进行禁毒宣传演出,让这样的教育,更多地来到同学们的身边。

再次创作舞台剧

有了第一次经验,赵雪竹觉得,可以用更多文字、更多剧本,来为禁毒教育做更多的事。

在去年的第二届杜鹃花禁毒文艺大赛中,她带领的老师和学生团队又参赛了。

这次,她们选取了“新型毒品”这个题材,创作出了舞台剧《糖》。

5分钟的节目背后,是团队老师和孩子们超过300个小时的创作、修改、排练、反复斟酌和打磨……

“我是一颗糖, 一颗委屈的糖,不知道为什么,所有人都害怕我和交谈......”在这次的舞台剧中,新型毒品再次被拟人化,成为了故事里的主人公,围绕这个主人公,讲述了新型毒品如何对青少年产生迷惑性,带来怎么样的极大危害。

这一次,孩子精湛的表演,感染力满分的声音和语言,专业的舞美灯光,让这台舞台剧效果再次“爆”了。

这部作品在2020年珠海市第二届杜鹃花禁毒文艺大赛中,以总分第一名、大众评审满分的成绩,获得第一名。

节目中扮演主角的小朋友,甚至还被同学们“追星”。

让禁毒知识在孩子们心里扎根

禁毒教育重在内容,也重在形式上的创新,赵雪竹和她的师生团队,在禁毒教育实践中,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创新。

“虽然真的超级累,但我觉得,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所长,能为禁毒事业做点事,真的挺好的。”赵雪竹动容地说。

“在禁毒的战场上,缉毒警察冲在前线,我们教育者坚守在后方,守好学校这一片无毒领土,很有意义。”她说,作为教育者,要做的是让禁毒知识能够深深印入孩子们的心里,让他们从小就懂得要远离毒品,拒绝毒品。

赵雪竹说,接下来,她将继续创作,创作出更多富有感染力的禁毒教育作品......

文字:王帆 图片:王千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