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培正,牺牲时年仅23岁;柳兆槐,牺牲时年仅23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烽火四起全民抗日的年代,珠海前山造贝的11位先烈在与日寇的殊死战斗中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

记者近日来到位于造贝社区光荣街的造贝烈士陵园。“为国捐躯永垂不朽,成仁启后英名流世。”陵园大门上的朱红对联在濛濛细雨中更显苍劲古朴,苍松翠柏掩映下的造贝烈士陵园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四周修建了围墙,陵园北部是烈士墓。
造贝成为“白马队”“铁流队”抗日根据地
据造贝社区民政专干李小兰介绍,牺牲的造贝先烈大都参加了威震华南的抗日武装力量——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以下简称珠江纵队)。
珠江纵队是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五桂山濒珠江口西岸,山峦起伏,地势险要。李小兰介绍,当时山区有4万多人口,分布于600多个大小村庄,以客家籍人居多,群众基础好。1939年6月,中共广东省委在珠三角敌后建立了南番中顺中心县委,统一领导南海、番禺、中山、顺德地区的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党中央还从延安派来了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大队政治委员谢立全和大队长谢斌等一批长征干部南下广东。1942年5月,中心县委开辟五桂山抗日根据地,成立了中山抗日游击大队,辖3个中队、120余人,其中的“白马队”“铁流队”就长期在造贝附近活动,造贝村成为了当时中山县抗日游击队的重要联络点。
据了解,珠江纵队指战员从实际出发,创造出许多独特的成功战例,打得日寇和伪军魂飞魄散。根据敌我力量对比与当地地形,纵队坚持以夜袭、伏击为主,摸索出一套完整的战法,注意歼灭敌人、保存自己,同时开展麻雀战、海上游击战等多种形式的战斗,令敌人防不胜防。
“白马队”副中队长冯培正:掩护大部队撤退,英勇为国捐躯
冯培正,又名冯彬,1921年8月出生于造贝村农民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年轻的冯培正很快接受了进步思想,成为革命积极分子。1938年秋,冯培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中共领导的中山青年抗日先锋队(抗先队)成立,冯培正是抗先队的骨干成员。同年他参加了横门战斗,同村战友冯康超在这次战斗中牺牲。1941年,冯培正动员了村中十多位青年参加抗日游击队。1943年,五桂山抗日游击大队“白马队”成立,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人,开创了凤凰山区抗日武装斗争新局面。
冯培正在作战中勇敢机智,深得队员们信任。1944年7月4日,日寇纠集伪军1000多人及100多骑兵,分四路向五桂山区进行“四路围攻扫荡”。冯培正所在的“白马队”英勇迎击,接连击退敌人7次冲锋,最终歼敌百余人,取得反扫荡胜利。
1944年8月,冯培正被任命为“白马队”副中队长。1944年12月17日,冯培正根据上级指示,带领“白马队”指战员,配合兄弟部队,攻打前山日伪联防。在迅速摧毁了驻前山的伪军黄怀深部和伪警察所之后,他们连夜赶回东坑怀庵、坑尾村宿营。
不料日伪军报复反扑,敌人尾随追踪“白马队”,次日凌晨4时许包围了怀庵和坑尾村。枪声骤然四起,冯培正一面组织火力反击日伪军,一面安排部队掩护群众转移。他坚守阵地,直到大部队安全撤退,才与身边的同乡战士郭西就准备撤离,突然一发子弹打中了他的脚踝,郭西就上前背着他撤退,又一排子弹向他们袭来,两位抗日勇士倒在了血泊中。
“铁流队”指导员柳兆槐:与十倍于己的敌人殊死战斗,伤重壮烈牺牲
柳兆槐,又名郑新,1922年出生,前山造贝人。1939年参加抗日先锋队,1940年回到家乡,投入抗日救亡洪流。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冬,柳兆槐到五桂山参加抗日游击大队,任中队指导员,多次率队击退日伪军进攻。1945年1月,柳兆槐任珠江纵队一支队“铁流队”指导员。同年春夏间,日、伪、顽勾结,对五桂山、凤凰山抗日根据地不断“扫荡”,频频袭击抗日武装力量。
5月28日,珠江纵队第一支队铁流中队12名战士,由中队长梁杏林、指导员柳兆槐带领,到中山五区雍陌乡宣传抗日,夜宿塘瞰村,因有人告密,被敌人发现。29日凌晨,国民党顽军百余人包围了塘瞰村,向“铁流队”宿营地发动攻击。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战士们毫无惧色。从拂晓开始,12人先后击退顽军5次进攻。战斗至下午4时,弹药耗尽,又无法突围。勇士们宁死不屈,将文件、枪支毁掉,然后围在一起拉响了和炸药包捆在一起的手榴弹,6名战士当场牺牲。其余受重伤,不幸落入敌手,柳兆槐与一名战友在被押解途中因伤重牺牲。这12人被称为“塘瞰十二勇士”。
如今,造贝烈士陵园成为了造贝社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的清明节,造贝社区、造贝学校、造贝幼儿园都在此举行纪念革命先烈扫墓活动,宣讲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冯培正,牺牲时年仅23岁;柳兆槐,牺牲时年仅23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烽火四起全民抗日的年代,珠海前山造贝的11位先烈在与日寇的殊死战斗中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

记者近日来到位于造贝社区光荣街的造贝烈士陵园。“为国捐躯永垂不朽,成仁启后英名流世。”陵园大门上的朱红对联在濛濛细雨中更显苍劲古朴,苍松翠柏掩映下的造贝烈士陵园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四周修建了围墙,陵园北部是烈士墓。
造贝成为“白马队”“铁流队”抗日根据地
据造贝社区民政专干李小兰介绍,牺牲的造贝先烈大都参加了威震华南的抗日武装力量——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以下简称珠江纵队)。
珠江纵队是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五桂山濒珠江口西岸,山峦起伏,地势险要。李小兰介绍,当时山区有4万多人口,分布于600多个大小村庄,以客家籍人居多,群众基础好。1939年6月,中共广东省委在珠三角敌后建立了南番中顺中心县委,统一领导南海、番禺、中山、顺德地区的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党中央还从延安派来了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大队政治委员谢立全和大队长谢斌等一批长征干部南下广东。1942年5月,中心县委开辟五桂山抗日根据地,成立了中山抗日游击大队,辖3个中队、120余人,其中的“白马队”“铁流队”就长期在造贝附近活动,造贝村成为了当时中山县抗日游击队的重要联络点。
据了解,珠江纵队指战员从实际出发,创造出许多独特的成功战例,打得日寇和伪军魂飞魄散。根据敌我力量对比与当地地形,纵队坚持以夜袭、伏击为主,摸索出一套完整的战法,注意歼灭敌人、保存自己,同时开展麻雀战、海上游击战等多种形式的战斗,令敌人防不胜防。
“白马队”副中队长冯培正:掩护大部队撤退,英勇为国捐躯
冯培正,又名冯彬,1921年8月出生于造贝村农民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年轻的冯培正很快接受了进步思想,成为革命积极分子。1938年秋,冯培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中共领导的中山青年抗日先锋队(抗先队)成立,冯培正是抗先队的骨干成员。同年他参加了横门战斗,同村战友冯康超在这次战斗中牺牲。1941年,冯培正动员了村中十多位青年参加抗日游击队。1943年,五桂山抗日游击大队“白马队”成立,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人,开创了凤凰山区抗日武装斗争新局面。
冯培正在作战中勇敢机智,深得队员们信任。1944年7月4日,日寇纠集伪军1000多人及100多骑兵,分四路向五桂山区进行“四路围攻扫荡”。冯培正所在的“白马队”英勇迎击,接连击退敌人7次冲锋,最终歼敌百余人,取得反扫荡胜利。
1944年8月,冯培正被任命为“白马队”副中队长。1944年12月17日,冯培正根据上级指示,带领“白马队”指战员,配合兄弟部队,攻打前山日伪联防。在迅速摧毁了驻前山的伪军黄怀深部和伪警察所之后,他们连夜赶回东坑怀庵、坑尾村宿营。
不料日伪军报复反扑,敌人尾随追踪“白马队”,次日凌晨4时许包围了怀庵和坑尾村。枪声骤然四起,冯培正一面组织火力反击日伪军,一面安排部队掩护群众转移。他坚守阵地,直到大部队安全撤退,才与身边的同乡战士郭西就准备撤离,突然一发子弹打中了他的脚踝,郭西就上前背着他撤退,又一排子弹向他们袭来,两位抗日勇士倒在了血泊中。
“铁流队”指导员柳兆槐:与十倍于己的敌人殊死战斗,伤重壮烈牺牲
柳兆槐,又名郑新,1922年出生,前山造贝人。1939年参加抗日先锋队,1940年回到家乡,投入抗日救亡洪流。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冬,柳兆槐到五桂山参加抗日游击大队,任中队指导员,多次率队击退日伪军进攻。1945年1月,柳兆槐任珠江纵队一支队“铁流队”指导员。同年春夏间,日、伪、顽勾结,对五桂山、凤凰山抗日根据地不断“扫荡”,频频袭击抗日武装力量。
5月28日,珠江纵队第一支队铁流中队12名战士,由中队长梁杏林、指导员柳兆槐带领,到中山五区雍陌乡宣传抗日,夜宿塘瞰村,因有人告密,被敌人发现。29日凌晨,国民党顽军百余人包围了塘瞰村,向“铁流队”宿营地发动攻击。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战士们毫无惧色。从拂晓开始,12人先后击退顽军5次进攻。战斗至下午4时,弹药耗尽,又无法突围。勇士们宁死不屈,将文件、枪支毁掉,然后围在一起拉响了和炸药包捆在一起的手榴弹,6名战士当场牺牲。其余受重伤,不幸落入敌手,柳兆槐与一名战友在被押解途中因伤重牺牲。这12人被称为“塘瞰十二勇士”。
如今,造贝烈士陵园成为了造贝社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的清明节,造贝社区、造贝学校、造贝幼儿园都在此举行纪念革命先烈扫墓活动,宣讲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