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博物馆3楼展厅“风起浪涌船帆扬”展区,有一组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水上疍户营生执照原件,展现了历史上珠海疍民谋生的故事。珠海作为“百岛之城”,这片地域上曾有过无数以渔业为生的疍民。日前,记者来到珠海博物馆追寻疍民的前世今生。
营生执照反映疍民生活变迁
据珠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叶伟忠介绍,这组水上疍户营生执照是珠海博物馆重要的藏品之一,是2007年11月从珠海市斗门区荔山村村民黄步云手中征集来的。
这组营生执照由香山县核发,执照的抬头有“钦加四品衔补用直隶州署香山县事即补县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葛”等字样,结尾有“右照给疍户某某某收执”字样,标注“光绪贰拾玖年四月十六日”等明确时间,并盖了官府大印,但因时间久远,印文有些模糊。同参展的其他几张执照大同小异,从侧面印证了香山县对疍民加强管理、改善民生的一些新举措。
其中一份文件的正文大意为:县属沿海各埠,禾虫及蠔(牡蛎)蚬虾蟹丰富,一向让那些贫困的疍户去“装捞”,以解决生计问题,如有疍民改变这一行当或有“新生变更者”,政府照例给予一定的补贴,“以均苦乐”;“装捞资生者,查明造册,以便安民”。这些执照主要明确疍民各自的采捕区域,希望疍民各自安居乐业,不得越界“搀捞滋事”。
“这说明在清末新政背景下,疍民被关注到了,疍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叶伟忠说。
疍民的由来及习俗
“疍民”是对群聚在我国东南沿海、以船为生的水上人家的称呼,“疍”也写做“蜒”或“蜑”,是古越语中对“艇”或“船”的音译写法。在历史上,珠三角、闽江流域、闽东、粤西和海南沿海等地域是疍民的主要聚集地。
“这是一个庞大的、有自己生活习惯和独特语言的特殊群体。疍民以船为生,每一艘小船就是一户水上人家。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里,疍民一直被归入‘贱民’之列,不可上岸、不可参加科举、亦不能与陆上人通婚。历史学家罗香林认为明清时期‘浮家泛宅’‘以船为家’的疍民就是古越族的后裔,明代以后逐步汉化。”叶伟忠说。
新中国成立后,疍民改称“水上人”,被安排上岸居住,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逐步提升,文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原有的风俗和传统日渐式微。据调查,珠海“水上人”现分布在11个镇,51条村庄,总人口约18万。
叶伟忠介绍,疍民因为长期生活在水上,形成了独特的习俗。疍民好歌,婚嫁喜庆要唱、出海捕鱼要唱、休闲欢聚要唱,歌声高亢而粗犷,即编即唱,口耳相传,尤其擅长唱咸水歌以表达情感,所以疍民又被称为“水上吉普赛人”,珠海不少民歌即来源于此。
此外,婚礼是疍民一生中最重要的礼俗之一,迎娶送嫁和洞房均在船上,婚礼繁复而隆重,流传演变至今,即“水上婚嫁”风俗。同时,因为所有生活都在船上,疍民言语中忌“退”“横”等字眼,行为中也避免翻覆倒置,比如:锅盆不能倒扣、吃鱼不能翻面等。
珠海疍民的爱国心
常年漂浮在茫茫大海中的水上人家,经常要面对狂风巨浪,一些疍民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只好求助神灵庇佑,以期得到心灵慰籍。在这样的背景下,天后等神祇就成为疍民最重要的信仰。
叶伟忠介绍说:“天后也就是妈祖,是中国最重要的海洋女神,很多人相信她能够护佑渔民平安。不少疍民的船上都供有其神位,出海前、返航后都会虔心祭拜天后。在我国整个东南沿海及大小岛屿上,天后庙宇香火不断,天后诞辰也是盛大节日。除了天后之外,观音、龙王、洪圣、水上仙姑、田公元帅等也是常见的疍民信仰对象。”
此外,叶伟忠介绍,珠海的“水上人”还具有光荣的爱国传统,在战争及和平时期都发挥过重要作用。
其中,有“疍家王”之称的梁镜清,是清末珠澳一带的疍民首领,早年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变卖全部家当资助革命。
抗日战争爆发后,珠澳渔民在东江纵队的领导下,或直接加入游击队,或帮忙传递情报、送粮给油。
新中国成立后,沿海走私现象严重,很多渔民义务协助缉私,配合海关等部门截获大量走私船只,挽回国家经济损失。
如今,在一些海上搜救活动中,渔民也常常义务提供帮助,作出很大贡献,将疍民爱国、热情的传统传承了下来。
专家点评
珠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叶伟忠:
谚云“山高皇帝远,海阔疍家强”。栖居水上、以船为生、漂泊无定、地位低下,是历史上疍民们世代相传的总体生活状况。为了展示珠海地区古代疍民的历史和风俗习惯,珠海博物馆在3楼、2楼两个展厅以包括场景复原和实物展示的方式再现了这一族群特殊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曾经地位低下的疍民结束了漂泊的岁月,过上了陆地定居生活。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疍民和他们的后辈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新时代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展示珠海疍民的历史以及过往的艰辛生活,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历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
在珠海博物馆3楼展厅“风起浪涌船帆扬”展区,有一组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水上疍户营生执照原件,展现了历史上珠海疍民谋生的故事。珠海作为“百岛之城”,这片地域上曾有过无数以渔业为生的疍民。日前,记者来到珠海博物馆追寻疍民的前世今生。
营生执照反映疍民生活变迁
据珠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叶伟忠介绍,这组水上疍户营生执照是珠海博物馆重要的藏品之一,是2007年11月从珠海市斗门区荔山村村民黄步云手中征集来的。
这组营生执照由香山县核发,执照的抬头有“钦加四品衔补用直隶州署香山县事即补县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葛”等字样,结尾有“右照给疍户某某某收执”字样,标注“光绪贰拾玖年四月十六日”等明确时间,并盖了官府大印,但因时间久远,印文有些模糊。同参展的其他几张执照大同小异,从侧面印证了香山县对疍民加强管理、改善民生的一些新举措。
其中一份文件的正文大意为:县属沿海各埠,禾虫及蠔(牡蛎)蚬虾蟹丰富,一向让那些贫困的疍户去“装捞”,以解决生计问题,如有疍民改变这一行当或有“新生变更者”,政府照例给予一定的补贴,“以均苦乐”;“装捞资生者,查明造册,以便安民”。这些执照主要明确疍民各自的采捕区域,希望疍民各自安居乐业,不得越界“搀捞滋事”。
“这说明在清末新政背景下,疍民被关注到了,疍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叶伟忠说。
疍民的由来及习俗
“疍民”是对群聚在我国东南沿海、以船为生的水上人家的称呼,“疍”也写做“蜒”或“蜑”,是古越语中对“艇”或“船”的音译写法。在历史上,珠三角、闽江流域、闽东、粤西和海南沿海等地域是疍民的主要聚集地。
“这是一个庞大的、有自己生活习惯和独特语言的特殊群体。疍民以船为生,每一艘小船就是一户水上人家。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里,疍民一直被归入‘贱民’之列,不可上岸、不可参加科举、亦不能与陆上人通婚。历史学家罗香林认为明清时期‘浮家泛宅’‘以船为家’的疍民就是古越族的后裔,明代以后逐步汉化。”叶伟忠说。
新中国成立后,疍民改称“水上人”,被安排上岸居住,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逐步提升,文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原有的风俗和传统日渐式微。据调查,珠海“水上人”现分布在11个镇,51条村庄,总人口约18万。
叶伟忠介绍,疍民因为长期生活在水上,形成了独特的习俗。疍民好歌,婚嫁喜庆要唱、出海捕鱼要唱、休闲欢聚要唱,歌声高亢而粗犷,即编即唱,口耳相传,尤其擅长唱咸水歌以表达情感,所以疍民又被称为“水上吉普赛人”,珠海不少民歌即来源于此。
此外,婚礼是疍民一生中最重要的礼俗之一,迎娶送嫁和洞房均在船上,婚礼繁复而隆重,流传演变至今,即“水上婚嫁”风俗。同时,因为所有生活都在船上,疍民言语中忌“退”“横”等字眼,行为中也避免翻覆倒置,比如:锅盆不能倒扣、吃鱼不能翻面等。
珠海疍民的爱国心
常年漂浮在茫茫大海中的水上人家,经常要面对狂风巨浪,一些疍民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只好求助神灵庇佑,以期得到心灵慰籍。在这样的背景下,天后等神祇就成为疍民最重要的信仰。
叶伟忠介绍说:“天后也就是妈祖,是中国最重要的海洋女神,很多人相信她能够护佑渔民平安。不少疍民的船上都供有其神位,出海前、返航后都会虔心祭拜天后。在我国整个东南沿海及大小岛屿上,天后庙宇香火不断,天后诞辰也是盛大节日。除了天后之外,观音、龙王、洪圣、水上仙姑、田公元帅等也是常见的疍民信仰对象。”
此外,叶伟忠介绍,珠海的“水上人”还具有光荣的爱国传统,在战争及和平时期都发挥过重要作用。
其中,有“疍家王”之称的梁镜清,是清末珠澳一带的疍民首领,早年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变卖全部家当资助革命。
抗日战争爆发后,珠澳渔民在东江纵队的领导下,或直接加入游击队,或帮忙传递情报、送粮给油。
新中国成立后,沿海走私现象严重,很多渔民义务协助缉私,配合海关等部门截获大量走私船只,挽回国家经济损失。
如今,在一些海上搜救活动中,渔民也常常义务提供帮助,作出很大贡献,将疍民爱国、热情的传统传承了下来。
专家点评
珠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叶伟忠:
谚云“山高皇帝远,海阔疍家强”。栖居水上、以船为生、漂泊无定、地位低下,是历史上疍民们世代相传的总体生活状况。为了展示珠海地区古代疍民的历史和风俗习惯,珠海博物馆在3楼、2楼两个展厅以包括场景复原和实物展示的方式再现了这一族群特殊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曾经地位低下的疍民结束了漂泊的岁月,过上了陆地定居生活。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疍民和他们的后辈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新时代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展示珠海疍民的历史以及过往的艰辛生活,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历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