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街海关大楼后面的沙井盖损坏了。”“花地路1号内墙有牛皮癣。”“海鲜街鱼档棚有商户占道经营”……
3月10日一大早,湾仔街道市容环境整治微信群内“消息闪烁”,将一个个地址信息在手机地图上以红线连起来,可以清晰窥见湾仔街道“红袖章”志愿者们在湾仔648条背街小巷进行市容巡查的活动轨迹。
“红袖章”随手拍,市容巡查实现了“线上线下联动管理”,是湾仔街道市容环境整治的一项新举措。自1月23日香洲区吹响“扫、洗、清、净、拆、修”市容环境卫生攻坚号角以来,湾仔街道闻令而动,在全街道迅速掀起大整治浪潮。
整治行动中对260处老旧小区、城中村和农贸市场,以及648条背街小巷进行全面彻底的摸排整治,重点清理整治了“牛皮癣”、垃圾乱堆放、占道经营等市容“顽疾”,保障了“城市毛细血管”的整洁畅通。
党建为引领:
推出“136”工作法,织就环境整治全域管理网
如果说城市主干道是“动脉血管”,那么在城市中蜿蜒曲折的背街小巷则是“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直接关系到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更实际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城市管理者对其进行精细化的卫生整治,管理手段更接地气,其治理成果也更能反映一个城市的环境现实。城市“毛细血管”卫生整治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现象,就是脏乱差“死灰复燃”。
针对这种整改后“反复+反弹”的管理难题,湾仔街道探索出“136工作法”,即“1张网+3种力量+6支队伍”的城市管理方法。建立联合协同工作、监督考核等常态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市容环境整治效果。
湾仔街道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组建“全域党建服务网”,把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社区志愿者、在职党员等力量联动起来,把城市管理和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细化网格管理,整合物业企业、党员群众等力量,实行“分片包干,定人、定责、定岗、定时”的工作措施。同时,借助“易租客”、综治视联网等系统,实现信息共享,精准绘制民情地图,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的同时,湾仔街道注重用好“执法、监督、考核”等3种力量,管好“专职+志愿”6支队伍来整治环境卫生。
针对占道经营反复出现、非法小广告“反弹回潮”等难题,湾仔街道充分发挥行政执法职能部门的作用,对多次规劝仍不整改的经营户给予处罚,已达警示震慑效果。
同时,充分利用人大政协、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确保问题整治落实到位。此外,湾仔街道还健全了考核问责机制,把环境整治工作纳入社区、社工考核内容,对网格员在环境整治工作中的表现进行打分,实行奖优罚劣。
湾仔街道还结合实际,按照职能划分,成立了环卫、整治、执法、督查等4支市容环境整治专职队伍,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开展各类市容环境整治。
城市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靠党委、政府的力量,还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激发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管理和创新的主体作用。
为此,湾仔街道动员辖区退役军人、党员、热心居民等群体组成了“红袖章”巡查队和查缺补漏“游击队”两支志愿队伍,他们负责在日常巡查中,发现问题及时以“随手拍”的方式上报给社区网格员,确保市容环境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整治。
管理接地气:
“红袖章”+“随手拍”保障648条背街小巷整洁畅通
“红袖章”志愿者们走街串巷,犹如拿着放大镜检查湾仔的背街小巷、卫生死角的市容“小毛病”。队员们将信息以图文形式通过线上渠道反馈到湾仔街道市容环境整治微信群这个“神经中枢”。
社区党组织接到“中枢指令”后迅速分类“派单”。相关职能部门则“接单”抢修,并及时将“小毛病”整改后的对比图及时“上报”,形成了“线上线下联动”的管理闭环。
通过此举,湾仔确保了对脏乱差环境问题的“零容忍”,做到了发现一处、落实整改一处,不断巩固市容环境整治成果,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今年以来,根据市、区工作部署,湾仔街道对260处老旧小区、城中村和农贸市场以及648条背街小巷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摸排和环境卫生大整治。
截至目前,湾仔街道累计出动人员约15000人,清理垃圾约5000车,清理卫生死角约3200处,清理小广告、乱张贴35000张,清理共享单车乱停放15000多辆次。
清理占道经营、乱摆放442宗,拆除违章建筑12处、面积36平方米。随着整治行动的不断深化,湾仔的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卫生死角等区域悄然发生令人欣喜的变化,环境卫生明显改善。